第一图书网

劍橋語絲

金耀基 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7-13  

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  

作者:

金耀基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劍橋語絲 PDF格式下载



  又一场高考尘埃落定。想起十年前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情进考场的我和我的同学们。如今天南海北,各自走着各自的路。那些夏日里的晚自习,那些清晨的操场,那些宿舍里的狂欢,仿佛早已过了一个世纪。
  
  
  
  改变这一切的,正是大学。我们曾经心心念念,甘愿为其将青春孤注一掷的大学。前几天看完了前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社会学教授金耀基的两本书《剑桥语丝》和《海德堡语丝》。两本书分别讲述1976年和1985年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访学的经历。大部分文章是关于两所大学的散记,包括历史,学制,人文风景等。
  
  
  
  这两本书被称为是“姊妹篇”,《剑桥语丝》在先,《海德堡语丝》随后。无论是装帧排版还是文字风格,都颇像是对双胞胎。只不过《剑桥语丝》主要聚焦作者在剑桥这所大学的所思所闻,而《海德堡语丝》则更像是游记,除了大学,笔者还游历了其他德国城镇和欧洲国家,写作素材更加丰富广泛。若要比较,我更喜欢《剑桥语丝》。
  
  
  
  剑桥,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英伦学府,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我们又平添了一丝遐想。早就听过那著名的三一学院,亨利八世手上被偷梁换柱的凳子腿,大诗人拜伦常去畅游的“拜伦池”,那棵据说是从牛顿家乡移植过来的苹果树… 剑桥的风景固然怡人,历史沉淀固然厚重,但金耀基教授谈的更多的还是这所大学独特的学院制。在创立之初,入学的新生都只有十四五岁左右,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未成熟,所以大学设立了学院,导师和学生们饮食起居都在一处,学术之外的问题,都可以找导师来答疑解惑。做个比喻,学院就像是“家”,教学由剑桥大学来统筹安排,但学院才是学生真正的衣食父母。所以剑桥大学只是一个集合,由一群风格和传统各异的学院组成。
  
  
  
  金教授认为剑桥的骄人之处,不在其悠久的历史,而在于它“特殊的教育制度与学术性格。”的确,大学和人是一样的,也有性格。剑桥的性格是剑桥人塑造的。作者经常把三一学院比作为“巨灵居息”的地方,剑桥孕育的这些科学家,人文学家,政治家,改变了英国和世界的历史,也成就了剑桥自身的传奇。曾经留学欧美的中国语文大家林语堂也说过,大学应该是“瑰异不凡人格的吃饭所,是国中贤才荟萃之区,是思想家科学家麋集之处。”所以一所好大学,首先要有群英聚首,其次是开放活跃的师生关系。作者金耀基就是大学校长,也是客座教授,上个月因为一套社会学专著的再版还在香港的大学做了讲座和交流会。读过他的文字,被他的学识和修养深深折服,如果能有这样一位师长,人生应该会大不同吧。
  
  
  
  两本《语丝》前面,都附了董桥写的序。董老评价金耀基教授的文字胸中笔底都是温情。“他是个‘异乡人’,是个文化香客。”诚然,几乎每篇文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作者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异乡的赞美,也时时不忘故乡的温存。在《海德堡语丝》里尤为如此。沐浴在海德堡金色的秋天里,他联想起香港中文大学的秋天:“一面背山,三面环海的中大校园,在秋天的山头是最清绝的,见不到落叶,但隔着云山,就可遥望故国的万木萧萧”,身处充满古意的弗莱堡,便想起了中国的古城苏州;看到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秋天,不自觉想起故宫,想起北大附近的西山,“西山的秋天应该是轻灵的”…
  
  
  
  也许是经常能遇见这样充满诗意的文字的关系,金耀基教授笔端所掠之处,都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隐约透着岁月的痕迹。“剑桥的早春主色是绿的。那是新绿,在严冬的灰色中挣扎出来的绿,在雪地的白色中冒露出来的绿。”“(海德堡)推开门,就是秋之黄昏了。又一天,踩着沙沙落叶的日子。”很久没有遇到这样秀色可餐的文字了,竟有些微微醺醉。


  看的应该是九十年代的那版
  没啥特别印象
  既不是差的令我挥之不去
  也不是好的让我念念不忘
  所以给个还行吧
  虽然作者级别挺高的
  呵呵就事论事
  


  走在康桥的河畔,拨开剑桥的浓雾。牛顿的数学桥,拜伦的可爱小熊,汉米尔顿的失乐园。历史与财富。静静的下午,那一抹雨后的虹,沉淀在水藻间的梦。


  金耀基先生的剑桥语丝,把我带入了剑桥大学悠久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剑桥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我真正领略到什么是世界一流学府的人文精神之所在--就像中国的古人讲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剑桥大学乃真正领悟到了其真谛。就像剑大对待谈天一样--剑桥学院之谈天,意不在求专精(专精的功夫在图书馆或实验室做),而在求旁通。重要的是使你对本行之外的东西有所见闻,养成你一种对不同学问之欣赏与同情的心态。
  同样,剑桥大学在近代自然科学上的成就也令世人所敬仰,单单一个卡文迪许实验室就出来22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还不包括曾在这里工作过的诺奖得主。还有那人才辈出的三一学院,有着同样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牛顿、培根、拜伦、怀特海、罗素、维根斯坦等伟人皆出自此学院。三一学院在学术成就上是剑桥所有学院中最顶尖的,也因拥有众多著名的毕业生而声名显赫,到目前为止该学院共培养出了32名诺贝尔奖得主。所有这一切科学成就及其科学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们沿着巨人的足迹去探究科学的奥秘。
  想到自己不久也将前往剑桥大学求学,心中的激动之情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走在康桥的河畔,拨开剑桥的浓雾。牛顿的数学桥,拜伦的可爱小熊,汉米尔顿的失乐园。历史与财富。静静的下午,那一抹雨后的虹,沉淀在水藻间的梦。
  


  属于学者的游记。关于剑桥,牛津,海德堡以及美国麻省的剑桥。写景也穿插着历史,有一些小人物。
  尤其是一些小人物,他们生活在那里,喜爱着那里的一切,也丰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地方,多么让人向往。
  “心教是每个人对景物的孤寂中的晤对,是每个人对永恒的刹那间的捕捉。剑桥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长必须来自自我的心灵的跃越。”
  很想去这样的地方看一看,感受一下。


   暑假读完的书忽然想写几行字。
   最近日益燃起留学的念头,查完Syntax练习答案的那天和语概考试之后尤甚。当我看到Cambridge的Syntax课程计划上面的所有东西,想起藏万卷的图书馆里的盛况……那才是图书馆,而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只是自习室和书库而已,况且书还没有多少……当我想起叶在实验室里等着溶液一点点地落下,想起何一本本地啃完那些书的时候,humiliations.....一天天以到大三闲下来以后好好地研究东西为借口安慰自己,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兑现……好吧,我知道我纠结自己的专业到底在国内读好还是出去好,再说吧。目前,我该好好地干点什么……至少在没有一堆子事的寒假……


  董桥代序“二”里的“写成《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都浑稽博考”是不是应该是“写成《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都深稽博考”?


  《剑桥语丝》是金耀基教授在剑桥做访问学者期间写下的散文集,虽然是三十余年前的作品,但和剑桥800年的历史相比,基本不会影响我们今天借此来了解剑桥的历史和文化。在英国留学期间一直没有去剑桥,去年7月去伦敦开会,借访友的机会总算成行。在剑桥漫步一路有朋友的讲解,仍只是走马观花,认得了三一学院、皇后学院、叹息桥等名胜,而这些名胜骨子里八个世纪的沉淀却难以在一时半刻可以理解的。从《剑桥语丝》里,总算大致明白了剑桥独特的学院制。当然还有各学院风格各异的个性和伟人们的性情故事。金耀基先生的文笔洗练平实,却也富含温情,带你慢慢走近这个古老而现代的传奇学府。
  
  2008年1月读书目录与短评(下)
  http://www.freeyu.com/blogview.asp?logID=504


你经常写书评吗?最近又到寒假了,如何打算?


你看日期就懂了……寒假回家歇着!


我当然看懂日期了~推荐点好书给我看看


这本我买在家里了.下回回家拿来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