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安門

史景遷 时报文化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29日  

出版社:

时报文化  

作者:

史景遷  

译者:

溫洽溢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史景迁在此书中以近代中国的一些人物为中心,通过流畅的叙事,展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局中的个人选择和身世沉浮,表达了对中国命运的深切关怀。该书在美国和中国相隔近二十年分别印行后,在知识界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全书内容介绍全书共分十三章,以康有为、鲁迅、丁玲三个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穿插了秋瑾、沈从文瞿秋白、徐志摩、闻一多、老舍等其他人物,时间几乎跨越了近代中国的整个历史时期。所有这些人物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构成了本书的核心。第一章以康有为起草的“公车上书”奏章中“鼓天下之气”为题目,介绍了康有为从甲午战争结束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组织“保皇会”的个人经历;第二章“幻象与暴力”,主要叙述了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和秋瑾参加反清革命直至殉难的过程;第三章题目借用鲁迅的小说集题目“彷徨”,主要内容包括青年鲁迅的弃医从文、康梁与孙中山改造中国的两种不同方式的奋斗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第四章以鲁迅小说《药》中结尾部分乌鸦飞向“远处的天空”的意象作为题目,以沈从文、鲁迅、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在革命后的活动和遭际为主要内容,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为结束;第五章以瞿秋白的文集《饿乡纪程》中的“饿乡”为题,写到了“五四”后青年丁玲对妇女权利的争取和瞿秋白赴苏及投身革命的经历;第六章“赞美天堂”,介绍徐志摩追求个人自由的行为、“科玄论战”以及中国思想界就泰戈尔来华引发的争论;第七章“谁家的小孩儿”,交叉叙述了鲁迅、闻一多、徐志摩和康有为等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思想和行为,涉及了军阀混战、国民党改组、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和北伐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康有为逝世作为结束;第八章以徐志摩的诗句“叫醒了春”作为标题,以国民党“清党”后的文艺界为中心,介绍了闻一多、鲁迅、丁玲和徐志摩等人思想的“变与不变”,特别是丁玲文学创作高峰期的出现以及胡也频的被捕牺牲,结尾部分是徐志摩在空难中遇难;第九章的题目“告别美丽的一切”是瞿秋白《多余的话》中的临终感言,叙述了鲁迅、瞿秋白、丁玲、老舍等人面对时局恶化作出的不同反应,以丁玲秘密前往共产党根据地作为结束;第十章“难胞”,以全面抗战的爆发作为转折点,展示了老舍、闻一多、丁玲等人的思想变化过程;第十一章“整风”,以丁玲在整风中思想改造的转变过程为中心,旁及交待了闻一多思想的激进化直至遇刺;第十二章“新秩序”,主要叙述了1949年后萧军、沈从文、老舍、丁玲等人在新的社会下命运的转折;第十三章“叛教者之声”,时间跨度从“文革”爆发前到“文革”结束,交待了老舍、丁玲、沈从文等人在政治风潮的急剧变化中个人命运的剧烈沉浮,以北岛的诗《太阳城札记》作为结尾。

作者简介

1936 年出生於英國,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也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著作極豐,有《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以上由時報文化出版)、《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婦人王氏之死》等。
歷史學家、中研院院士許倬雲曾這麼形容史景遷:給他一本電話簿,他可以從第一頁的人名開始編故事,編到最後一個人名。史景遷當然不曾寫過這麼一本「電話簿當代史」,但是從許倬雲教授的比喻中,不難了解史景遷說故事的功力是如何高超。
而這種說故事的能力,乃是成為優秀史學家的必要條件之一,也往往是一種天分。史景遷就有這種本事,能埋首在故紙堆裡細心排比資料,但也能跳脫到宏觀的角度,從世界的大格局來觀照中國歷史,兼顧考證、敘述、分析、綜合與理論各個層面。為史景遷在台灣打響名號的《追尋現代中國》就是最好的例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天安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