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豪六十自定稿(上、下)
民國五十八年六月
台灣學生書局
方豪
无
方豪(1910年9月15日-1980年12月20日),字傑人,筆名芳廬,絕塵,聖老。中國浙江杭縣人,原籍浙江諸暨。天主教神父、歷史學家。
出生於基督教聖公會家庭。1922年入杭州天主教修道院,攻讀拉丁文。入寧波聖保羅神學院,升司鐸。1935年晉升為神父。自學哲學、神學。任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教授兼系主任、院長。1949年到台灣,任教於臺灣大學、輔仁大學,曾任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1974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去世,生平藏書捐贈政大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著有《中西交通史》、《宋史》、《方豪六十自定稿》、《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
上冊:
編印「六十自定稿」前記
本書撰人之其他著作目錄(已成書者)
拉丁文傳入中國考
一、序言 二、拉丁字與中國音韻學 三、荷蘭人在台灣傳授之紅毛字 四、天主教人之研習拉丁文 五、非天主教人之研習拉丁文 六、中國人之拉丁文著作 七、譯入拉丁文之中國名著 八、譯入漢文之拉丁名著 九、中國拉丁文典述例 十、結論
明季西書七千部流入中國考
一、引言 二、漢文史料 三、敘述西書七千部來華事之金尼閣書札 四、拉馬爾之說明 五、殘存書籍之統計 六、七千部遺書之特徵 七、結論
明清間譯著底本的發現和研究
一、明清間譯著的研究 二、明清間譯著底本的研究和它的困難 三、明清間譯著底本的尋求 四、明清間譯著底本的發現 五、寶貴的底本舉例 六、工作的前途
伽利略與科學輸入我國之關係-紀念伽利略逝世三百年紀念作
一、伽利略與來華之耶穌會士 二、伽利略天文學說之傳入我國 三、伽利略物理學說之傳入我國 附、伽利略生前望遠鏡傳入中國朝鮮日本史略
從「順風相送」探索鄭和或其他同時出使人員來臺澎的可能性
一、鄭和來臺說明溯源及考證 二、王三保在臺各種傳說溯源及考證 三、從「順風相送」求解決問題 四、結論
鄭和時代金門在中外航海上的地位
一、「順風相送」簡介 二、「順風相送」書中之台灣、澎湖及金門資料 三、由「順風相送」見金門在鄭和時代對外關係的重要性
十六世紀浙江國際貿易港Liampo考
一、引言 二、關於Liampo之記載 三、已往外國學者對Liampo之考釋 四、品篤及品篤之遠遊記 五、Liampo非電白非浪白? 六、從漢文史料證Liampo為寧波及雙嶼港 七、中外古地圖上之雙嶼及Liampo 八、藤田豐八 「葡萄牙人占據澳門考」訂補 九、一九四六年之兩篇有關論文評述
中國在日歐初期交通史上之地位
一、西人自我國所得最早之日本知識 二、明嘉靖間日人與西人之聯合寇華 三、由我國最早赴日本之西人 四、日葡荷初期通商關係中之中國地位 五、天主教流傳日本與我國之關係 六、自我國輸入日本之西洋科學及藝術 七、結論
清代禁抑天主教所受日本之影響
一、導言 二、清代以跨越十字架查驗教徒之史實 三、中國典籍對日本以「蹈繪」查驗教徒之記述 四、中國教徒之「辨誣」 五、嚴禁天主教由中國傳入日本之文獻 六、日本「蹈繪」之沿革 七、日本「蹈繪」之遺蹟 八、日本禁教事在中國之傳佈 九、日人記述中國援日本例禁教事 十、日本踏像侮教事由中國傳至歐洲
日本華化的最高時期
一、華化的意義 二、中日文化關係的回顧 三、十七八世紀日本華化大盛的因素 四、十七八世紀日本建筑與飲食的華化 五、十七八世紀日本音樂戲劇與藝術品的華化 六、十七八世紀日本華化的擴大 七、十七八世紀日本華化之戰勝歐化
十七八世紀來華西人對我國經籍之研究
一、導言 二、初期來華教士引經籍以闡道 三、中國經籍之西譯 四、康熙帝命西士研究易經 五、西士熱心研究經籍之原因
明末清初天主教適應儒家學說之研究
一、「適應」與「依託」不同 二、中古天主教適應希臘哲學的實例 三、中國天主教適應儒家工作概述 四、中國天主教適應儒家的前驅—利瑪竇 五、利瑪竇對於適應儒家之自白 六、艾儒略適應儒家之努力 七、利安當之天儒印 八、明末奉教學者適應儒家述例 九、明末清初教外學者對天主教適應儒家的反應 十、清初奉教學者適應儒家述例 十一、試擬清初天主教適應儒家學說專著總目 十二、清初天主教適應儒家學說專著述例 十三、清初「適應儒家」鉅子馬若瑟 十四、「適應儒家」工作的中斷
明末清初旅華西人與士大夫之晉接
一、方物之饋贈 二、簡牘之往還 三、詩詞之題贈
明清之際中西血統之混合
徐霞客與西洋教士關係之探索
一、引言 二、徐霞客遊記與衛匡國之中國新圖志 三、徐霞客遊記與康熙皇輿全覽圖 四、與西洋教士相熟之霞客友侶 五、結論
明清間西洋機械工程學物理學與火器入華考略
一、鄧玉函之奇器圖說及其藍本 二、王徵之諸器圖說及造器輯佚 三、熊三拔之泰西水法及其實用 四、南懷仁之燃氣輪之試驗與理想 五、清初自動機器與鐘錶之修造 六、國人第一部關於鐘錶之著作 七、國人對於西洋物理學之研究 八、佛郎機之初傳及中國之仿造 九、第一次購募葡炮葡兵之經過 十、第二次購募葡炮葡兵之始末 十一、徵募澳門葡兵所引起之對反 十二、葡兵在孫元化幕之報效 十三、西炮與西書自中國傳入朝鮮 十四、清軍最初獲得與仿造之火炮 十五、湯若望之鑄炮與所著則克錄 十六、南明與吳三桂軍中之西炮
王徵之事蹟及其輸入西洋學術之貢獻
一、引言 二、世家與師承 三、學術與仕履 四、宗教之研究與篤信 五、「畏天愛人」之楬橥與力行 六、自製諸器考略 七、奇器圖說之譯刻與原著之出現 八、論罪與死節 九、故居遺墓與裔孫 十、遺著與遺文
同治前歐洲留學史略
一、引言 二、留學生略歷表 三、留學生事蹟述例 四、留學發起人事略
王石谷之宗教信仰
從「紅樓夢」所記西洋物品考故事的背景
清初宦遊滇閩鄂之猶太人
浙江之回教
康熙間測繪滇黔輿圖考
康熙五十八年清廷派員測繪琉球地圖之研究
一、導言 二、清廷派遣測量官之動機 三、琉球對測量人員之準備 四、琉球對測量人員之重視 五、徐葆光對測量事之漠視 六、康熙琉球圖測繪之經過 七、稽留之久與人貨之眾多 八、冊封與測量產生之影響 九、法譯「中山傳信錄」之評述 十、餘論
康熙五十三年測繪臺灣地圖考
一、前言 二、中文史料十一則 三、西文史料譯註
臺灣方志中的利瑪竇
一、前言 二、臺灣方志中利瑪竇星野說原文評校 三、利瑪竇臺灣星野說的來源 四、福建方志史料的參證 五、臺灣全誌諸羅志關於利瑪竇的闕文 六、結論
清初臺灣士人與地方志
一、撰寫本文的旨趣 二、王喜「臺灣志」考 三、助修高志及其他縣志的臺灣人士 四、助修周志劉志及其他縣志的台灣士人 五、修志士人的記載與失記 六、修志士人總表及總論 七、參加修志士人的詩文 八、結論 (附)「臺灣詩乘」補遺
修志專家與臺灣地方志的纂修
崇禎初鄭芝龍移民入臺事
由順治八年福建武闈試題論鄭氏抗清的主力-為紀念鄭成功復臺三百年而作
一、順治八年福建武闈試題與鄭成功 二、從試題見鄭氏福船對滿清的威脅 三、在軍事觀點上福船遠勝其他戰船 四、閩南漳泉一帶為戰船主要建造所 五、鄭成功誤信臺灣亦可能建造巨艦 六、清廷竭力阻撓臺灣鄭氏建造巨艦 七、清廷延遲攻臺由於戰船保養失當 八、鄭氏從清軍管區密運造船材料 九、鄭氏失敗主因在於船隻補充不及 十、施琅與鄭清雙方海軍消長的關係 十一、順治十四年清軍戰艦仍處於劣勢的證明 十二、鄭若曾「論福蒼船之弊」
明清之際浙江人與臺灣之關係
二十世紀以前臺灣地震記錄彙考
臺灣史上「易茅以瓦」
臺灣關渡之地名學的研究
一、引言 二、「臺海使槎錄」對「裨海紀遊」有關甘答門一段記述的刪改 三、康熙年間乾豆一名之通行 四、干豆門比甘答門早 五、干豆的另一寫法干脰 六、肩脰與干荳 七、墘竇一名的來歷和意義 八、關杜與關豆 九、關渡一名的盛行與關渡媽 十、關渡與關渡先生 十一、關渡的藤渡與船渡 十二、官渡一名之專用 十三、江頭的新興 十四、關渡地名最早起源的探究 十五、結論 (附)關渡異名文獻年表
臺灣養鴨與匪亂
臺灣語言與文化傳統
臺灣方言文獻的價值
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
臺灣的文獻
臺灣文獻的散佚與今日的迫切工作
陳第「東番記」考證
「臺灣外志」兩抄本和「臺灣外記」若干版本的研究
明鄭的海權掌握和對外關係
鄭成功復臺的最終目的
明末朝鮮對臺灣的注意
「裨海紀遊」撰人郁永河
「裨海紀遊」版本之研究
日人對於「裨海紀遊」的研究與重視
校勘「裨海紀遊」旨趣和方法
「臺海使槎錄」與「裨海紀遊」
「諸羅縣志」傳入日本和列入禁書的經過
陳夢林和陳元麟事蹟彙輯
吳廷華生平及其來臺年代與有關臺灣的詩
杭州鄉賢錢[上雨下澍]先生在臺事蹟考
臺灣「僧」「寺」入詩
關於若干臺灣方志的新認識
記新抄「苗栗縣志」兼論臺灣方志的型態
「恒春縣志」的重現
連氏「臺灣通史」新探
「臺灣通史」藝文志訂誤述例
連雅堂先生之民族思想
連雅堂先生的新認識-三十九年六月廿八日連先生逝世十五年紀念會講稿
胡鐵花先生與「臺東州采訪修志冊」
日人著作中臺灣漢文文獻糾謬述例
臺灣在政治上與文化上抗日的回顧
臺灣詩人對大陸的懷念
詩人筆下的臺灣淪陷
從「櫟社詩集」見臺灣詩人之民族精神
「臺灣文化」一名詞的商榷
介紹一本未為人知的清季臺灣遊記
光緒初年的蘭嶼勘查工作
臺大藏臺澎授受條約塗改本記略
敬悼石暘睢先生
興中會傳入臺灣暨國父六次來臺考(初稿)
研究國父來臺次數的經過
在臺灣完成的妙復軒石頭記評
臺灣史上的百歲人瑞
下冊:
宋泉州等地之祈風
宋代河流之遷徙與水利工程
宋代僧侶對於栽茶之貢獻
宋代戰史隨筆
元以前越南在中外交通史的地位
宋代人口考實
宋代城市之研究
宋賢文天祥評傳
相偷戲與打簇戲來源考
中國經營西域史略
張騫的事功和影響
敦煌學發凡
中國文化對外的傳布
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
見於中國典籍的越南植物
從中國典籍見明清間中國與西班牙的文化關係
一、明末中國人所譯的西班牙國名 二、十六七世紀西班牙文稱中國國名的漢譯 三、最偉大的西班牙漢學家龐迪我 四、由西班牙教士首先譯為歐洲文字的中國書 五、兩部西班牙人所寫最早傳授西洋科學的漢文書 六、最負盛名的西班牙人所著漢文書—七克 七、三百年前中國人對西班牙的認識
明萬曆間馬尼拉刊行之漢文書籍
導言 一、一九一一年賴達納所提出的第一本 二、一九二四年伯希和所發現的第二本 三、一九五二年我所發現的第三本 四、一九五七年我所發現的第四本 五、近年有關菲律賓早期印刷的討論文字 六、餘論
日本漢學研究之重要成就
一、黎明期之重要成就 二、中日戰後至清末之重要成就 三、民元至十五年之重要成就 四、民國十五年至抗日戰爭之重要成就 五、結論
中法文化關係史略
英國漢學的回顧與前瞻
「西藏學」的開拓者
一、最早記述西藏的歐洲人 二、順治十八年抵達拉薩的天主教教士 三、康熙時期繪製的西藏地圖
十五六世紀南洋華僑史事叢記
利瑪竇年譜
湯若望漢名之來歷
南懷仁之漢字書法與漢文尺牘
[上艹下卭]溪森追封明道正覺禪師之年月
「天主實義」之改竄
一、序言 二、李之藻「天主實義」重刻序之改竄 三、馮應京「天主實義」序之改竄 四、為避用「上帝」與「天」等名詞之改竄 五、其他各種之改竄 六、今本(光緒三十年上海活字本)之誤字 七、明本之誤字 八、今本與明本俱誤之字 九、今本之諧音簡字 十、改竄最多之獻縣本 十一、「天主實義」版本記略
徐文定公耶穌像讚校異
徐光啓家書簡釋
吳漁山先生「天樂正音譜」校釋
吳漁山先生「三餘集」校釋
吳漁山先生「三巴集」校釋
讀吳漁山遺著札記
吳漁山「哭司教羅先生」詩箋釋
「聖清音集」卷上校言
陶琰書鄭板橋道情題記
「徐霞客先生年譜」訂誤
「明清間耶穌會士譯注提要」正誤
故義大利漢學家德禮賢著作正誤
「鄭氏の臺灣地圖」漢譯正誤
流落於西葡的中國文獻
瀛寰訪書記
北堂圖書館藏書志
利瑪竇「交友論」新研
「遵主聖範」之中文譯本及其註疏
「名理探」譯刻卷數考
考「性理真銓」白話稿與文言底稿
順治刻本「西洋新法曆書」四種題記
跋「坤輿格致略說」抄本
梵蒂岡出版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讀後記
「皇明經世文編」與「徐文定公文集」
徐文定公裔孫世系記略
家譜中之天主教史料
杭州大方井天主教古墓之沿革
西文清代經濟史料四則
聖經與傳記文學
譯經剳記(附)吳德生先生翻譯圣經的經過
于右任先生對天主教文獻的貢獻
于右老與馬相伯先生
馬相伯先生籌設函夏考文苑始末
馬相伯先生生日考及其他
辛亥革命時期之馬相伯先生
馬相伯先生事略
馬建忠先生事略
雷故司鐸鳴遠事略(附)雷鳴遠司鐸紀念碑
英斂之先生創辦「大公報」的經過
英斂之先生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附)呂碧城傳略
清末維新政論家何啟與胡禮垣-兼記「新政真詮」二次重印的經過
十七八世紀中國學術西被之第二時期
敬悼馬伯樂先生
國人關於馬可波羅之著作-馬可波羅誕生七百年紀念
關於玄奘的事蹟和頭骨
咏天主堂詩
談教會楹聯
從中西文化的比較看中國文化的前途
民國以來的歷史學
歐美及日本研究中國史的近況
立教之道
奉化志上的百歲人瑞
序跋例言題記類
「李我存研究」自序
「李我存研究」後序
「李之藻研究」自序
「杰人論存」自序
「楊淇園先生年譜」校後記
「徐光啓」編著凡例
「徐霞客遊記選註」序及凡例
「中外文化交通史論叢」第一輯自序
「中國天主教史論叢」甲集目次識言
「外國史大綱」編著凡例
「馬相伯先生文集」凡例
「馬相伯先生文集」編者附言
「馬相伯先生文集」續編編後附言
「方豪文錄」自序
校刻「天樂正音譜」跋
「臺灣民族運動小史」凡例
「恒春縣志」(省文獻會本)序
「恒春縣志」(臺銀本)弁言
「宋史」跋
「閩海贈言」(方氏慎修堂影印本)序
「閩海贈言」(臺銀本)弁言
高拱乾纂「臺灣府志」(方氏慎修堂影印本)序
「天主教教義問答」自序
「主日彌撒經典」自序
「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序
「裨海紀遊」(臺銀本)弁言
「短簡一束」自序
「中國天主教人物傳」第一冊「寫在前面」
影印「西國記法」序
影印「熙朝定案」序
影印兩種「不得已辨」序
影印「代疑篇」序
影印「閩中諸公贈詩」抄本序
影印「天學說」序
影印「辯學疏稿」序
影印「鴞鸞不並鳴說」序
影印「天帝考」序
影印「天主實義續篇」序
影印「天釋明辨」序
影印「三山論學記」序
影印「主制羣徴」序
影印「闢妄」序
影印「景教流行中國碑頌正詮」序
影印「天主圣教實錄」序
影印「天學略義」序
影印「闢邪集」序
影印「建福州天主碑記」序
影印「天儒印」序
影印「天學傳概」序
影印「不得已」序
影印「儒教實義」序
影印「盛世芻蕘」序
影印「熙朝定案」第二種序
高拱乾纂「臺灣府志」校後記
周元文補修「臺灣府志」校後記
「諸羅縣志」校後記
「臺東州采訪冊」校後記
「臺灣方志彙編」序
「臺灣紀錄兩種」後記
「拉丁重音研究」序
「中國博物考察記」序
「杜鵑詩草」序
了一道人「山居詠」箋證(代序)
「青龍橋塋地誌」校後記
「梵蒂岡一瞥」代序
「上智編譯館館刊」的使命
「宇宙觀與人生觀」題記
「公教與文化」題記
「朝圣行腳」序
「西遊筆略」札記
讀「邏輯指要」別記
記「貴州鐵路教科書」
「傳教之研究」發刊詞
「舊約全書」序(代作)
「新答客問」跋
「墨子研究」序
書刊評介類
「圣詠集」
「新文學運動史」
近年日人對於吾國天主教之研究
讀「利瑪竇全集」
「利瑪竇全集」
「文藝月旦甲集」
「西班牙女王依薩伯爾傳」
「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
「中國近代史上的教案」
北堂圖書館法文書及拉丁文書目
公教書刊隨筆
「耶穌傳」
西方考試制度果真受中國影響嗎?
「圖書版本學要略」
「中西文化交通小史」
「蒲壽庚傳」
「中土文化論集」
「大江南北」與「我生一抹」
「唐代政教史」
「聖經與中國孝道的發揚」
「中華佛教史蹟」
「唐元二代之景教」
補白
半我與二我
三百五十年前傳入我國的圣誕老人
記遵義北郊元明石刻(一)
記遵義北郊元明石刻(二)
「懷蘭集」序
「應用書簡」序
「天樂正音譜」跋(鄭騫)
「敦煌論集」序
跋「拉丁文通」
日本對中國的一筆欠款
書名: 方豪六十自定稿補編
並列題名: THE COLLECTED WORKS OF MAURUS FANG HAO REVISED AND EDITED BY THE AUTHOR ON HIS SIXTIETH BIRTHDAY(SUPPLEMENT)
編著者: 方豪
出版地: 臺北市
出版社: 臺灣學生書局
出版日期: 196912
頁冊數: 1冊
書目類型: 個人自著
篇目:
論大公主義
梵蒂岡簡記
義大利簡史
石井本宗族譜暨鄭氏關係文書補校記
我們社會上習而不察的拉丁文
「凱撒」讀音小考
三十年來的中國天主教
徐文定公與禦倭
明末公教人士在西南之活躍
從越南語文見中越文化關係
李鴻章與教會體制問題
中國史在世界上所佔的重要性
怎樣培養研讀本國史的興趣
徐光啓·李之藻·楊廷筠
謁九九老人
雷鳴遠
輔大創辦人英斂之先生
我懷念徐潤農神父
懷相伯與斂之,念萬桑與潤農
弔陸徵祥先生
紀念張伯達神父
路南夷族考察記行
羅羅人研究者VIAL傳略:譯自一九一八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報告書鄧明德神父傳
回首二十年
晉謁故教宗庇護十二世回憶錄
感謝胡先生
湯恩比教授
私立震旦大學小史
私立津沽大學小史
北平上智編譯館成立回憶
我對於教會出版事業的熱望(代擬)
致中國天主教出版會議書(代譯)
出席全國天主教出版會議記略
出席第十一屆國際青年漢學家會議報告
出席第三屆國際聖母學會議散記
第二十七屆國際東方學家會議紀要
東方學家會議歸來
海外溫情重
臺北教區大專天主教同學會沿革
感謝、祝福、回憶、前瞻
田耕莘樞機傳
時事評論類
為馬相伯先生祝嘏的意義
etc
(附錄一)讀「方豪文錄」(嚴敦傑)
(附錄二)「方豪文錄」後記
(附錄三)「方豪六十自定稿」(彭歌)
(附錄四)洋貨與紅樓(彭歌)
(附錄五)方豪教授的週末(于衡)
(附錄六)中央圖書館中文新書簡介
(附錄七)潘石禪先生重規來函
(附錄八)姜異生先生超嶽來函
(附錄九)「方豪六十自定稿」(達)
(附錄十)方豪對臺灣文獻的研究(毛一波)
(附錄十一)「方豪六十自定稿」的中西交通史論著(羅光)
(附錄十二)答葛建時、嚴冬陽二先生論紅樓夢故事的背景
(補遺一)中國偉大旅行家徐霞客
(補遺二)助追記-關於「中華報」及「京話報」若干史事的追查
(補遺三)王氏舊藏兩胛骨補記
(補遺四)「辯學」抄本記略
(補遺五)來華天主教教士傳習生物學事蹟述概
(補遺六)吳漁山神父領洗年代、晉鐸地點及拉丁文造詣考
編印「方豪六十自定稿」後記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