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国史

马植杰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3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马植杰  

页数:

4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者生长在河北省定州市西南合村,儿时祖父授以古文旧史,作者个人也喜读爱国英雄故事,尤嗜读《三国演义》,为了知晓三国人物的真实情节,也不时翻阅陈寿《三国志》中一些著名人物的传记。作者青年时顶佩服诸葛亮,至今犹老而弥笃。作者在学校主要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和历史文选课。由于三国历时很短,作者开选修课时不曾开《三国史》,而是开《秦汉史》,但也讲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作者在西北大学学习时(1941至1945年),主要读先秦古籍,毕业后主要攻读秦汉史。但,作者对秦汉史的熟悉,远远赶不上三国史。三国为时短,材料少,易掌握。《三国志》为年青时所常读,故记忆比较牢靠。曹孟德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作者对此深有同感。作者于1983年从兰州大学回到河北,先曾打算在旧秦汉史讲义的基础上写成秦汉断代史,但因规模较大,眼高手低,力不胜任,乃转而写《三国史》。作者非常感谢人民出版社张作耀、张维训、乔还田、张秀平诸先生给作者的帮助和教益,特别是维训先生自始至终给拙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甚至亲自动手改正错误和不妥之处;而秀平先生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尤令作者永誌不忘。安徽大学历史系王鑫义主任给作者提过许多意见和要求,还寄赠他未曾发表的论著稿,使作者获益非浅。作者幼时老师、乡前辈数学家赵慈庚老,对拙稿有关数学等部分,给以精心指导,感戴实深。 作者年临古稀,余日无多,人之将死,其思也善,每念平生受教惠最多的是杨拱辰师;作者作研究生时导师翦伯赞老亦多加关助。其他师友,一事之助,一言之教,亦何尝不盘桓脑际,愧无以为报!一生百无所长,唯读书思古最是心愿,颇悔素日为学律己不严,致老而无成,此区区拙稿,尚望海内同好,悯而教之,实为至幸。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东汉王朝的衰落第二章 军阀混战局面的展开第三章 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第四章 孙策、孙权兄弟和刘备的第五章 三国分立局面的确立第六章 对曹操行事的剖析和评议第七章 刘备托孤与诸葛亮的治蜀和第八章 孙权对吴国的统治第九章 魏的政治与司马氏专政第十章 蜀汉之亡和司马氏代魏成晋第十一章 吴国晚期的政治及其衰亡第十二章 曹魏的屯田第十三章 士家制度第十四章 曹魏扶植自耕农政策与田第十五章 曹魏的农田水利与工商业第十六章 蜀汉的经济第十七章 孙吴的经济第十八章 三国时的匈奴和乌桓、鲜第十九章 三国时的羌族和氐族第二十章 蜀汉的少数民族第二十一章 吴国的少数民族第二十二章 中央官制第二十三章 地方官制第二十四章 三国的经学和史学第二十五 三国的哲学思想第二十六章 三国的文学艺术第二十七章 三国的科学技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三国史 PDF格式下载



平心而论,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但是读当当上的内容简介,难受得很:
“作者生长在河北省定州市西南合村,儿时祖父授以古文旧史,作者个人也喜读爱国英雄故事,尤嗜读《三国演义》,为了知晓三国人物的真实情节,也不时翻阅陈寿《三国志》中一些著名人物的传记。作者青年时顶佩服诸葛亮,至今犹老而弥笃。作者在学校主要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和历史文选课。由于三国历时很短,作者开选修课时不曾开《三国史》,而是开《秦汉史》,但也讲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作者在西北大学学习时(1941至1945年),主要读先秦古籍,毕业后主要攻读秦汉史。但,作者对秦汉史的熟悉,远远赶不上三国史。三国为时短,材料少,易掌握。《三国志》为年青时所常读,故记忆比较牢靠。曹孟德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作者对此深有同感。作者于1983年从兰州大学回到河北,先曾打算在旧秦汉史讲义的基础上写成秦汉断代史,但因规模较大,眼高手低,力不胜任,乃转而写《三国史》。作者非常感谢人民出版社张作耀、张维训、乔还田、张秀平诸先生给作者的帮助和教益,特别是维训先生自始至终给拙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甚至亲自动手改正错误和不妥之处;而秀平先生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尤令作者永誌不忘。安徽大学历史系王鑫义主任给作者提过许多意见和要求,还寄赠他未曾发表的论著稿,使作者获益非浅。作者幼时老师、乡前辈数学家赵慈庚老,对拙稿有关数学等部分,给以精心指导,感戴实深。
作者年临古稀,余日无多,人之将死,其思也善,每念平生受教惠最多的是杨拱辰师;作者作研究生时导师翦伯赞老亦多加关助。其他师友,一事之助,一言之教,亦何尝不盘桓脑际,愧无以为报!一生百无所长,唯读书思古最是心愿,颇悔素日为学律己不严,致老而无成,此区区拙稿,尚望海内同好,悯而教之,实为至幸。”

大多数语句的主语都是“作者”,写这些文字的人不觉得别扭吗?如果小学生写出这样的作文来肯定要作为反面教材了。


三国时期处于我国中古社会的转型阶段。若将其后的两晋南北朝与其前的两汉时期相比较,则无论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人口与民族构成、价值取向、文化观念乃至总体的社会面貌,都有着十分明显的重要差异,而三国时期正处于导致这一差异的过渡时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地位,所以人们对于三国史的研究历来兴趣很浓。特别是最近几年,多部系统研究与论述三国史的专著相继出版,更为这一绚丽多彩的学术园地增添了盛景。马植杰先生的《三国史》是其中的一部,并以体系完备、新论迭出、资料翔实等特点,在众书中别具特色。马著《三国史》共二十七章,八十二节。从内容看,可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制度和文化科技等几个方面。与同类著作相比,在体系上是相当完备的。以往人们叙述三国史多偏重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等情况则注意不够。马著《三国史》用四章十一节的篇幅叙述了三国时期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并对三国时期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分别做了考察研究,从而弥补了既往同类著作中存在的体系不够完备的缺陷。在观点与见解上,马著《三国史》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关于三国时期的断限年代问题,作者的观点便很有新意。把三国史的下限定在西晋灭吴、全国统一的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史学界是没有争议的,但对于它的起始年代则看法不一。断限年代最早的观点认为应是黄巾起义爆发的汉灵帝中平元年(184),最晚的意见认为应是曹不称帝的黄初元年(220)。马著《三国史》则将三国时期的开端定在董卓率军入洛阳的汉灵帝中平六年〔189)。作者认为,在魏、蜀、吴三个政权正式建立前,三国鼎立的局面有一个从蕴发到基本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肇始于导致东汉帝国崩溃的董卓之乱,而非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历史作用固然重要,但东汉帝国并未因此而覆灭。他指出,“从汉灵帝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开始,东汉皇帝便陷于军阀的挟制之中,全国一统的局面也随着瓦解”,所以三国的历史应该由此写起,因为这一时期实际上就是其后形成三分局面的准备时期,忽视这一准备时期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它无法使人对三国史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应该说,这一观点比较符合历史实际。陈寿著《三国志》之所以从董卓之乱写起,很可能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关于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问题,作者经过研究发现,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土层贵族,在三国时期表面似无作为,不过是各军阀的附庸,实际上这一时期是他们养精伺隙、生息壮大的关键时代,是以后他们在中原建亿少数民族王朝的准备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书中花费不少笔墨,对蜀、吴两国辖区内史、焚、蹼、山越、蛮等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的情况进行J’论述分析,指出当时“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两大族系:一是氏羌族系,如昆、雯、青羌、邓、榨等属之;一为百越族系,如蹼、僚、责、英等属之”。这些发现和归纳总结,对于研究前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发展的状况,是很有意义的。马著《三国史》还分别研究了三国时期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特别值是肯定的是.作者在对中央及地方重要官职的名称、职掌、变化一论列的同时,着重从动态的过程加以考察,强调了它们的时代性,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变化的过程。例如他指出:“可知操为司空、承相时的椽属,实际即是曹自身政权的文武百官。他们的官衔虽不显贵,但实际行使着所谓三公、九卿及尚书、侍中等重要职务。这是曹魏职官的重要阶段。刘备和孙权未称王以前的所属椽属,也同曹操的司空、承相时大致类似。”这种见解,是很有见地的。马植杰先生长期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作者把它们融汇到《三国史》中,使这部著作新意迭出。除了上举那些具有弥补体系缺陷意义的新见解外,在对许多具体史实史事的剖析考察中,作者的真知灼见亦随处可见。例如,关于曹操迎天子定都于许,历来都持一面性的肯定认识。本书则在肯定这一做法使曹操具有名正言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的同时,特别分析了它的弊端:“(l)操百战艰苦,他扫灭北方群雄后.上有汉天子,尊之则不甘心.代之又受篡夺之名;(2)操集团内部亦出现拥汉派,使操不能专心对付吴、蜀。”并进一步分析说:“从时间阶段看,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挟天子利多于弊;及大局基本稳定后,则弊多于利。”这一见解十分精辟,足见功力。又如书中用很大篇幅分析了过去·直被忽视的、对孙吴政权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张温、暨艳和吕壹事件。作者认为张温和暨艳都是革新家,指出“张温、暨艳之遇祸,再次说明到了孙权统治的后期,孙权在用人方面的优点已逐渐由缺点所代替”。而吕壹事件,则是孙权猜防大族与大族维护自己政治、经济特权的矛盾的反映。凡此之处,在在表现出作者对三国史研究的细致深入。再如关于三国时期自耕农与士卒的身份优劣问题,传统的观点都认为自耕农的身份优于上卒、马先生则对这一观点提出疑间:“不论吴、魏和蜀,都以编户齐民中的强者充兵,弱者补户。倘若士卒的待遇不及正户赢民,那么谁还乐于当兵打仗呢?至于自耕农民的处境是否比私家佃客和国家电田民好,也需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作者的这些看法是通过长期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的,虽然其中不无值得商榷之处,但至少不失为一家之言。马著《三国史》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资料翔实。作者以3弓万字的篇幅,叙述不足一个世纪的历史,因而叙事十分详尽,使读者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过程能有清楚的了解。书中的资料来源,除以《三国志》及裴注为主外,《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等正史是其叙史的基础。同时还大量征引了其他类型的典籍,如《蜀汉的经济》一章,基本上是依据《华阳国志》所提供的资料写成的。据笔者粗略统计,作者引用的历代典籍多达30余种,如《水经注》、《昭明文选》、《全三国文》、《文心雕龙》、《太平御览》、《通典》、《资治通鉴》等。对于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资料及今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也注意广泛地吸收采纳,从而使该书得以博采众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总体上看,马植杰先生所著《三国史》是部成功之作,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全书缺少一个对三国历史全貌认识的总体论述,因而在理论性的宏观把握上显得薄弱。又如很多结论性的论述表述不明显,需要读者到各个章节中去仔细寻觅。此外,本书虽然内容丰富,体系比较完备,但对某些重大历史问题也有遗漏。如三国时期的道教相当活跃,佛教也开始站稳了脚跟,并逐渐扩大影响,它们对于当时及其后的文化发展方向有着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书中对此却没有设专题探讨,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张秀平,《马植杰著《三国史》读后》[J],历史研究,1995,04期,185-187


三国时期,是中国中古社会的转型阶段。它与其前的两汉时期和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比较,则无论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人口与民族构成、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及社会生活,都有了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处于这一差异的过渡时期,从而使得三国历史具有了特殊的历史地位和魅力。《三国史》是马植杰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是一部系统的三国时期断代史学术专著,可以代表近20年来三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本书以“体系完备、新论迭出、资料翔实”而别具特色。作者对三国历史的发端、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关于曹操“迎天子定都于许”、对孙吴政权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张温、暨艳、吕壹事件”及史籍流传的《悲愤诗》和《胡茄十八拍》的真伪等等问题的研究,都独具创见,不仅精辟,也见功力。作为一部断代史,本书的选材和裁断都非常出色。马植杰先生善于思考,论人论事,证据确凿,见解公允,卓识创见不时涌现,且思路清楚,行文流畅。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作者不仅注意其功业与才能,更注重其品质作风及对后世的影响。本此原则,作者对三国时期许多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书中引经据典,论据充分。从东汉末年写到三分归晋,从军事斗争写到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很充实。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在文中有时大段引入史书中的内容或是翻译,这些是可以简略写的。

全书共35万余字,分为27章。最先两章着笔于东汉末年,为论述三国史拉开序幕,然后用9章篇幅描述三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对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兴亡,作了重点交待。自第12章起的6章,主叙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接着的4章概述这一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情况,评述三个政权的民族政策。第22、23两章介绍官制。最后的4章广涉经学、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作为一部扎实、严谨的史学专著,作者在“述”、“考”、“评”这几方面都显示了深厚的功底和个人治学的特色。“述”,主要在于理清三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基本史实条理化,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使三国史全面、完整地再现于一册之中。

和吕思勉的三国史话相比,新观点少了些,趣味性也差些。不过总体来说,是一本好书。


我是一个三国爱好者,从玩三国游戏、电视剧、看《三国演义》、《三国志》,一直到看到马先生的这本专史著作,觉得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三国史的大纲和学习历史的方法~~


它包括很多三国文化的方面,不同于其他几个版本。很便宜很划算的。但是作者的历史观点,有点喜欢跟人唱反调。不过还是很有新意的啦!这样的书现在很难得啊!


小小三国史,蕴含大道理。


佳本经典,三国史经典著作。


三国史都喜欢,所以买了,内容不错,物美价廉哦。


没三国演义精彩,没三国志通俗,但脉络更强,史实性更强,三家无偏颇,信史也!


这又是一本当当网上价格不高、学术价值却很高的库存书。市面上关于三国题材的书籍——历史性的、演义性的——数不胜数,人们宁可去选择封面和内页花花绿绿的杂牌子书。选准一本书才能读好一本书,才能把钱款和时间花得值。当当网多进些这样的书吧!


马植杰先生的这本书很值得买,说的话讲究出处,但又不是完全议论性的文章让人看不下去。对三国史实的了解很不错。


个人喜欢三国,小时候一直看《三国演义》,现在选择了历史学,所以希望懂点史实!


最近才看完很专业的书如果不是很专业的人或者像我这样发烧级痴迷三国的话可能会觉得有些东西很无聊比如屯田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士家制度呵呵看这个得慢慢来快了便理解不了十分推荐这本好书PS:错别字还是有的瑕不掩瑜!


我很喜欢三国历史,一直想找一本详细解说三国历史的书。


好像有本新版的,但是定价比这个高多了,很值,篇幅很大,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能很好的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国的书籍都看看


一生百无所长,唯读书思古最是心愿


基本上是陈寿三国志的摘录。


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喜欢上了,接到这本书时更觉得书的厚重,虽然书脊的末端严重开裂,但我还是收下了这本书,我实在不想等待换货过程,瑕不掩瑜。建议大家都买来看看,绝对超值。性价比很高。我还想再买一本,可是,谁能保证下一本是否完好?


想着马先生的书好,结果买重了。书不错


本书有些独到见解,对正史没提到的一些方面的内容也作了涉及,不错


喜欢历史,看书陶冶身心,感觉好


打折的时候后买很划算


书确实是好书,正在认真阅读中……


书很好,大全美观


好用是本好书。。。。。。。。。。。。。。。


就是物流有点慢,当当如果再这个样子,会垮掉的


性价比极高的库藏好书


这本书,多年前就在书店见过,这个价钱现在看来是不贵的,买来看看挺好。


就像课本一样


早就知道这本书了,终于让我买到啦!


绝对的物超所值,内容全面,分析有据.


书是朋友所购,因为邮寄错误的原因,最终落于我手。又因手中未读之书实在太多,于是将之束之高阁数月。前些日子偶尔翻看,却再不能放手。日夜为继,颠倒相阅,感慨颇多。
我尝想,三国历史,假若没有一部《三国演义》,大约喜爱的人会锐减十之八九。譬如云长、子龙之武勇,孔明、奉孝之智略,恰是因为演义的通俗化,才能使更多的读者得以了解并为之神往。从对历史的传播来看,演义功不可没。演义妙绝之处,也在于能搭建一个通向正史的桥梁,使人能在沉浸于故事中的同时对真实的历史产生好奇心、追问心。然而正史,若《三国志》,叫普通人众通看下来,大约也是不能的。一则可能时间不逮,二则或许古文阅读能力差强人意。这时候,若能有一本将三国历史浓缩、整合的白话文,则大可弥补其中之不足。
这本书的价值自然不仅止于此。作者融会三国,乃分宗述义,以战争、农经、民族、官制、文学、哲学、科学各自为题,其中颇多新鲜见解,即便给专门研史人来说,恐亦是案前必备参考书籍。详细来看,一至十一章为战事,所述为自东汉末年至晋灭东吴之事,其中亦间杂品评人物之文。十二至十七章是为农经,这部分资料尤其详实。十八至二十一章则系民族。自二十二始至二十七章止,为官制、文哲社科,这一部分内容虽少,然而读书之道,本就是由读一本而发散至读十本百本,如此方能由宏观之大义而窥见微观之细节,终形成自己观点。
书之定价十九元,现在售价十四元八角。在现今发行一本二百页的书就敢卖二十元钱的时候,这本书可算鹤立鸡群了。


这本书的史料基本上来源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本书,作者在书中融入了自己多年来对于三国历史研究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正确了解三国这段历史大有裨益。书中不仅对三国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做了介绍与评价,对各大经典战役进行了描绘和分析,而且非常详细的说明了三国时期的人文、农业、外交等等各方面状况。为读者展现了一副描绘三国图景全貌的浓墨山水。需要指出的是,读过此书,能够感觉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如当前一些所谓的三国历史研究专家所追求的标新立异。实际上,在我看来很多这方面的专家就是在哗众取宠、断章取义,拿小说跟历史较劲。本书的作者则不同,他完全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中肯的、真诚的和大家一起来读三国这段辉煌的历史。我没有从书中看到他完全的否定三国中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优秀人物,也没有看到他的书中说些什么所谓xx战役纯属子虚乌有的惊天之论,更没有看到他拿三国志和演义两本书横加比较,我看到的是作者平实的描述,不露锋芒但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令人信服!在众多以史学角度研究三国历史的书籍中,这本书可以比作百花中的桂花之品,不争芳,不斗艳,但“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全书二十七章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官制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全面的论述了三国时期九十年间的历史进程,很不错。其最大的缺陷,正如张秀平的书评所说,缺少一篇从总体上完整把握三国史的总论。北师大的人瑞何兹全先生94年出版的同名高校教材在这方面就比马先生做得好,可惜买不到书。


从内容和行文读来,应该比较严谨,里面有大量引文。区别于市面上成堆的对三国史的各种戏说、水煮


书内容不错。作者旁征博引,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军事方面综合阐述了三国的全貌


32开、1993年10月第1版 2004年03月第3次印刷。装帧和纸张是一般的。就是三国志的辅助读物兼普及书籍。可以总体上了解到三国那段历史。


三国,实吾国历史中一英雄辈出之时代,当是时,魏、吴、蜀,天下三分,豪杰竞逐。此书者,物美价廉,于初学者总算良有裨益。


书本身没有问题 内容也很好 只是初看有些不懂 等看完三国志什么的 打算再看一遍吧


希望当当网以后注意一下包装,拿到手的时候封底已经破损了


这本书还比较不错


对其中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最感兴趣


印刷有误,不知道是不是正版


与黄仁宇一个路子的写法,很耐看。


给我感觉像是教科书


对于吴国和蜀国经济方面,本书描述的很好。


本书内容还行,虽然政治性太强、历史性稍弱。


收藏……


老先生不容易啊


平装本,93年的书,04年第三次印刷,内容中规中矩,还算不错


初,选购此书,因览简介中作者自谓“年临古稀,余日无多,人之将死,其思也善”。本书当为作者灌注毕生所学之作,以求传世也。余览之,索引资料齐备,考究深刻。人物,经济,民生,官制,夷狄,皆有所及,此史官治史之笔也。曹操世之奸雄,后世评价莫衷一是,作者亦能中立观之,尤为可贵。唯其角度,多用阶级划分手法,然作者对左倾时片面之观点,如曹魏代表庶族,司马氏为士族之机械划分,亦有所驳斥,考书成于一九九一年,三十年浩劫不远,尤可原谅,若无改革开放,本书恐不为所成,作者一世所学,掩埋于历史长河,不亦悲呼!盖中国向有治史之传统,“孔子做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历朝史官秉笔直书,而成二十五史,寰球之内,未尝有也,当为所勉!


本身我对历史就很有兴趣,三国演义提起了我对三国那段时期的兴趣,所以买了三国志,真本书网评不错,做活动就买了!


一看大致目录,第一直觉就是又回到中学,看到自己的语文课本了。。。
不是只说了三国的历史,三国的其他发展也一并论述,有文学等等。如果只是要了解三国的初级学习者,里面很多东西都不用看,估计也看不下,好枯燥啊!


给当当提个意见,书的邮寄包装要搞好,这是提高服务的重要一环。


不错的一本书,学术性较强。


满意卡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