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小人物
1995-9-1
人民出版社
徐泓
424
无
本书收入44篇文章,其中有10篇是新的。6篇还是人物专访,主要补充的是作者当年对一些作家的采访。每篇的篇幅都不长,但还是有一点可读性。另外4篇是风光游记性的文章,可以视为另一个新闻品种,丰富一下本书的内容与风格吧。 本书中的25个人物加写了后记,简要勾勒了他们后来的人生与命运。 本书的照片,大多是作者采访中得到的。
徐泓,1946年7月生于北京。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即投入采访与写作。1988年前,高级记者,曾任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作品多次获全国性新闻奖,本人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后,先生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序周恩来的家事心事身后事邓颖超未公开的遗嘱女子到此是豪雄--记吴仪何鲁丽传奇女部长们在网球场找回了青春成亦英雄 败亦英雄--记张百发七号楼断想--追记许士杰邓小平的牌友王大明超凡脱俗的钱钟书伉俪智者剪影 梁漱溟 金克木 邓广铭 吴组缃 朱光潜黄万里:水利界的不同“政”见者曲成只自知--记厉以宁破解生命起源的奥秘--记赵玉芬揭开一个历史的盲点--记我国第一位留法文科女博士张若名冰心:红玫瑰中的老寿星“面对文字,我找到了自己”--记女作家张洁“人到中年”之后的谌容留下一个历史的足迹--追记1988年5月采访戴厚英瞧场沫这一家子农民作家周克芹的新思考作家阿城其人其事魂归故乡山与水--沈从文先生骨灰安放记……附录后记
无
俗话说,文如其人,这话一点儿不假。首先从书名《大人物,小人物》就可以看出耳目一新。先生尽管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依然活跃在我国新闻研究领域,而且先生的讲座,从不马虎,应付,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每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每次都是“人满为患”,“爆棚”。先生治学严谨,很少出书。这本《大人物,小人物》是两本之其一,还有一本是与人合编的教材。当然,后来,在学生生拉死拽下,以先生的名义,主编了两本书。一本是《中国传媒30人》,另外一本是关于北大传媒人的访谈。先生的这本《大人物,小人物》,是早年她在中国新闻社工作时的新闻作品,包括她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很值得看,也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在中国人物报道领域,先生独树一帜,具备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本书很难买到,找了好些年,就连先生自己也没有了。终于发现今年的当当网上有买,赶紧下了订单,担心被人抢购,又留下遗憾。先生有多年的业界经验,后又多年的新闻理论研究尤其是新闻实物研究,可以堪称中国之首。并不是像如今一些大学里许多所谓的专家教授,只会纸上谈兵,照本宣科,到处抄袭,拼凑教材。与那些不学无术的家伙相比,先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治学相当严谨。但是,先生却很谦逊,向来不居功自傲。说她是大人物,她确实是中国新闻界的大碗级人物,说她是小人物,虽然年岁偏高(但心态年轻),依然整天与学生为伍,的确是平凡之人。但凡从事新闻的人,觉得有必要看看这本书;尤其是那些纸上谈兵的教授专家们,更需要看看先生的书,学学先生的为人,学学先生的文笔,学学先生的采访,学学先生的治学,学学先生的品质,等等。如今的绝大多数媒体人士们,你们太需要学习了啊!如今的大学“专家教授”们,你们更需要静下心来,实打实的学习啊!
有幸听了徐泓教授的"新闻基础采写".领略了徐泓老师的风采.徐泓老师的讲授,语速不快,但句句精当.正如书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好像被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从容而不失优雅.这是一本难得的人物传记类通讯的范本书,展现了新闻人中一代大家的风范
既然想买这本书,肯定是已经知道书的大体内容了。
真的很不错。
相信一个新闻记者犀利的眼光和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
喜欢徐泓老师的文笔,丰富,但是不过于华丽虚无,清淡如风
不同的角度,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了所写的人物
内容很不错,是同学推荐的。
但愿以后经常有类似的活动
新闻学专业必读的书目
细腻,感性。读过之后,会对大人物小人物多一些了解。比起简单的事迹介绍,人物有了质感。
采访视角独特,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