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音乐艺术教育

齐易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齐易  

页数:

260  

字数:

200000  

内容概要

本书的内容属于广义音乐教育学的性质,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概念、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教育内容;第二章是对音乐艺术本体的论述和介绍;第三章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强构、过程、方法和几种教育模式;第四至第七章分别论述了音乐基本知识、视唱练耳与音乐创作教育,声乐、器乐技能训练,音乐欣赏教育,音乐艺术活动的开展等音东艺术教育的几个不同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方法;第八章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

作者简介

齐易,男,1956年10月生人。现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音乐学硕士点第一学术带头人,艺术学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音乐教育理论、中国民族音乐、音乐史等。著有《交响音乐欣赏》、《民族音乐概论》、《音乐艺术教育》、《音乐教学论》(合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概念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第二章 音乐艺术的特性 一、什么是音乐艺术 二、音乐艺术的特性 三、音乐艺术的构成因素 四、音乐美的范畴 五、音乐艺术的体裁形式第三章 音艺术教育活动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结构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方法 四、音乐艺术教育的几种模式第四章 音乐基本知识、视唱练耳与音乐创作教育 一、音乐基本知识与视唱练耳教育 二、音乐创作教育第五章 声乐、器乐、艺术技能训练 一、音乐艺术欣赏教育的概念 二、音乐艺术欣赏的不同层次 三、音乐艺术欣赏方法 四、如何培养与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五、音乐欣赏的教学第七章 音乐艺术活动的开展 一、歌咏比赛的组织与评比 二、卡拉OK演唱比赛 三、音乐欣赏讲座 四、合唱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 五、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 六、音乐晚会的组织与演出第八章 音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 一、音艺术教育对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人的精神陶治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与效应 四、音乐艺术教育的益智功能与效应 五、音乐艺术教育的健体功能与效应 六、音乐艺术教育产生的社会效应附录:参考书目与材料 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不是封闭的,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也有相通之处。美术作品讲究线条、色彩、节奏、造型,音乐也将这些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音乐中许多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视觉性、绘画性有关。音乐可以用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以暗示某种景物、通过音响运动状态象征某种视觉形象、通过音响造型象征或暗示某种视觉形象等手段使音乐具有某种程度的造型性。这方面优秀的、成功的作品有很多,如前面提到的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朝景》、及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中国民间器乐曲《百鸟朝凤》等许多中外音乐作品。视觉性、造型性、绘画性的音乐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直接取材于绘画作品的标题音乐,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这首作品共十个段落,每个段落的小标题都是画家哈特曼个人画展中展出的原画的标题。再如中国作曲家徐纪星的马骨胡、钢琴与打击乐《观花山壁画有感》,这是作曲家观看了记录古代壮族人民生活的花山壁画后的感怀之作。第二种,虽然作曲家并不直接取材于画作,但却以想象中的画面为音乐构思的依据,交响音画这种音乐体裁的作品多属于此。如张千一作曲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就是通过对大森林瑰丽的色彩变化的描绘,表现出祖国北方森林中一天之间的灿烂景色。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也都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第三种是与视觉形象有关的其他一些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将自己对自然景色或事物形象的亲身体验所引发的情感,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就是如此。问题一发现模式在教育教学程序上,分为导入——探究——运用几个阶段。在导入阶段,施教者善于为受教者提出一个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以激起受教者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学习“多声部音乐的种类”这项音乐知识,施教者可以在回顾受教者所演唱过的合唱、演奏过的乐曲之后,提出“多声部音乐应如何分类”的问题,从而引导受教者进入探究阶段;在探究阶段,受教者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比较,产生假想,并围绕假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推理,从中发现必然的联系,从而得到结论。如在“多声部音乐的种类”的学习中,受教者通过对许多具体的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归类分析和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多声部音乐可以归为三类,即各声部时分时合的支声式、以一个声部为主的主调式和同时存在几个独立声部的复调式三种类型。而以一个声部为主的主调式多声部音乐,又可以分为几个声部节奏一致的和声式主调音乐,与以一个声部为主、其他的声部为之做伴奏的主旋律加伴奏式主调音乐;同时存在几个独立声部的复调式多声部音乐,又可以分为各声部之间存在模仿因素的模仿式多声部音乐,与各声部存在强烈的对比性的对比式多声部音乐。在运用阶段,可以让受教者结合其他音乐内容的学习,对所接触到的多声部音乐作品按照他们已认识到的类型标准进行归类,从而巩固和强化已学的多声部音乐的种类方面的知识。人的全面文化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等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些,人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也必然会是空泛的、贫薄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人的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审美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虽然不同的文化艺术种类的表现手段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审美的与艺术的表现,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相通之处,音乐审美联想和想象也正是建立在这种相通的基础上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说过,艺术不是靠理论说明而是靠范本在发挥作用。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还要靠多听赏和学习优秀的(而不是一般的或低级的)音乐作品来培养。歌德也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因此,我们在对受教者音乐审美经验、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对他们接触的音乐作品进行必要的选择,作为音乐艺术教育媒介的音乐作品,应当是音乐艺术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精品,而不能来者不拒。要欣赏文学作品,就要首先过语言关,否则再好的作品也看不懂。而要欣赏音乐作品,也需要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有关音乐的常识性知识,这样才能够进入音乐之门。如果没有必要的音乐知识做基础,那就连音乐宫殿的大门都进不去,更不要说欣赏宫殿里的音乐瑰宝了。作为音乐的欣赏者来讲,都需要知道哪些音乐知识呢?常识性的音乐知识大致应当包括识谱、音乐结构、织体、发展手法、人声与乐器常识、中外音乐史、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等几个方面。当然,如果作为一般的音乐欣赏者,没有必要懂得太多太深,常识性的东西懂得一些,总是有好处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与效应,绝不仅仅限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它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对人的性情的净化和陶冶作用。艺术的“隋感宣泄说”认为,人的本能和各种欲望、各种需要,往往受到社会的道德、法律、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其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可以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得到宣泄;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可以在艺术的世界中得到满足和寄托,并把人的本能欲望升华为社会所允许、可接受的文明形式。如在人生的逆境中,唱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宣泄掉了心中的不快,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在思念家乡的时候,一曲《思乡曲》寄托了他们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以艺术形式的宣泄,恢复和保持住了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把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对人性的塑造。在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中,人们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心理的愉悦,获得审美享受,进而使人产生对人生、未来、永恒的感悟,并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深层领域,使心灵在震撼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音乐审美联想中的“移情”活动,能够使人把对象变成自我,欣赏者像看待自己的作品那样看待他人的作品,把艺术家的思想当做自己的思想来认识,把艺术家的情感当做自己的情感来体验,把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当做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受,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益。人们可以从优秀音乐作品的品评体会中,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培养起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忧愁于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最终将导致人的精神的升华:粗野变为文雅,委琐变为豁达,小气变为大度,浅薄变成深沉。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人的气质和性情,使人和谐而全面地发展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一代新人。音乐艺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直接刺激听觉神经。音乐以抑扬顿挫的音高,张弛变化的节奏、起伏相间的力度、或缓或急的速度、色彩绚丽的音色等种种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通过听觉,音乐信息传人大脑,借助有效生物电,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心灵共鸣。音乐的声波衍射于四方,对人的听觉神经具有强迫性,能左右人的情绪。由于音乐和人的心理、感情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都是运动的、不可见的、有节奏的、随现即逝的,所以音乐能非常迅速强烈地直接触动听者的心灵。黑格尔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在其他艺术中还有这种对峙)也消失了。音乐作品于是透人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人的心情愉快了,内心就会平静,情绪相对稳定,音乐对人的精神因此起到了调剂作用,人的精神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焕发出神采。总之,使人得到了娱乐和美的享受,受到教育和启迪。长期在音乐美的熏陶感染下,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娱乐和滋养,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情感的陶冶、净化、启迪、培育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高曼基于大量相关理论和实验报告的总结,写成《情感智慧》一书。高曼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智商IQ)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情商EQ),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人生未来的关键性的品质要素。自1995年10月美国《时代周刊》首次以情商为封面主题之后,情商观念如雨后春笋般盛行起来,人们纷纷探讨如何培养更高的情商。作为“情育”的音乐教育在情商的培养方面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以音乐教育作为情感教育而在教育学生时给予极大的重视,而且他教育学生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方式。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乐之者”,就是能从所学对象中感到一种审美乐趣,使得学习不是一种强制的外加的命令,而是一种不学不乐的内在需要。有一次叶公问子路,孔子这个人如何?子路不言。孔子知道后说,你怎么不这样告诉他呢:他这个人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不知不觉中“老之将至”,正是一种审美性的学习境界。音乐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指音乐艺术在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方面所起的有益作用。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道德本身可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层次,并以付诸行动的道德行为为主体。但是,如果没有道德情感的支配作用,道德认识也就难于付诸行动。音乐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主要是通过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动,从而最终使音乐审美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作用。席勒曾说过:“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德育如果没有感情的基础,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并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的。音乐艺术的魅力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地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使人受到教育的。这是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显著特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历时两年有余,几易其稿。我们终于完成了《音乐艺术教育》这本书的写作任务。 对于音乐艺术教育,我们虽然有二十余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把它上升到理论,并写出一本具有一定价值的书来,这对我们来讲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我们不断学习的过程。 本书的内容属于广义音乐教育学的性质,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概念、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教育内容;第二章是对音乐艺术本体的论述和介绍;第三章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结构、过程、方法和几种教育模式;第四至第七章分别论述了音乐基本知识、视唱练耳与音乐创作教育,声乐、器乐技能训练,音乐欣赏教育,音乐艺术活动的开展等音乐艺术教育的几个不同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方法;第八章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 本书的写作历尽艰难,无论是本书的写作提纲还是书中的各个章节,都曾多次经历了写好后又推倒重来的过程。在承担撰写任务方面,齐易写了本书的第一、三、四、六、七、八章。张文川写了第二、五章的初稿,后又由齐易进行了多次改写而定稿。 杨恩寰、梅宝树二位主编多次审阅本书稿,并提出许多改进意见,使本书内容逐渐趋于成熟。人民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为本书的出版付出民艰辛的劳动。尤其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柯尊全先生,对本书进行了精心的润色。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著者水平所限,本书一定存在许多不足,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 著者 2000年12月


编辑推荐

《音乐艺术教育》近年来,由于国家教育部门明确强调了美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我国中小学、乃至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作为美育重要手段的艺术课程的设置,出现了可喜的新局面。与此相适应,近年来的我国出版界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图书,在数量上也有了明显的增长。特别是涉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出版物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进展。由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齐易和张文川两位先生撰写的《音乐艺术教育》一书的出版,为上述可喜的局面增添了新的篇章。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音乐艺术教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