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任平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5-1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任平  

页数:

277  

字数:

209000  

内容概要

本书对交往实践观--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本真意义和历史走向作了简要而有深度的阐述。作者认为,对资本全球化这一历史地平线的批判性反思,使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通过“实践的唯物主义”继而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把握资本全球化本性和整个人类社会本性的基本视界。本书通过对交往实践的三重结构(实体结构、意义结构和辩证结构)的考察,系统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新特点、新向度和新理念,展现了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在当代新全球化语境中深邃思想魅力。

作者简介

任平,男,195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近著有《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交往实践与主体际》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数十种学术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书籍目录

导言 研究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意义 1.交往实践观:马克思新历史观的地平线 2.当代哲学的共同指向 3.超越后现代哲学的理论方案第一章 交往实践观:历史反思与意义分析 1.古典交往实践观之历史考察 2.现代实践观的误区 3.后现代实践观的偏向 4.马克思:哲学视野 5.交往实践:特征与功能 6.交往实践的结构 6.1 交往实践:实体结构 6.2 交往实践:意义结构 6.3 交往实践:辩证结构第二章 往实践:动态活动 1.交往活动 1.1 交往活动:发生学基础 1.2 交往活动:逻辑分析 2.交往关系 2.1 交往关系:基本特征 2.2 交往关系:结构与功能 3.交往实践场 3.1 交往场:意义分析 3.2 生产性消费:实践的解读 4.交往实践形态第三章 交往主体与主体际 1.主体际转向:话语分析 1.1 大写的自我:单一主体性 1.2 类的反思:走出自我困境 1.3 主体的分裂:复主体 1.4 主体性的黄昏:无主体话语 1.5 主体际:走出围城 2.交往之谜:结构分析 2.1 他们的目光:美杜莎之谜 2.2 父法权威:他者话语 2.3 共在与差异性;延搁出场之谜 3.交往主体:综合分析 3.1 交往主体:本性分析 3.2 历史交往结构与主体资质 3.3 全球化交往结构与主体资质第四章 “底板”:中介客体 1.“合晶”:中介化的对象,对象的中介 2.中介客体:存在方式 3.意义占有与延搁:异化及扬弃第五章 交往实践:意义的共在结构 1.意义的向度 1.1 意义的客体向度……第六章 交往实践辩证法:历史与未来第七章 交往实践观的当代意义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PDF格式下载



其实,这本书和《交往实践的哲学》有雷同的味道。二者选读其一就可以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