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香港经济史

卢受采,卢冬青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卢受采,卢冬青  

页数:

366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屯门的回飙激浪,淘不尽今古峥嵘岁月,尖沙咀钟楼屹立,又迎来新千年的黎明。本书初稿写成,恰逢21世纪肇始。面对着九百顷维港舳舻奔来眼底,禁不住六千年香江迁变涌上心头。  早在公元前约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本港最早的先民已经踏上香港地区的土地,形成以氏族为单位的原始社会,从事采集和狩猎经济。  到了公元前约一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从五岭南北又迁来了“习于水斗,易于用舟”的古越族。他们由氏族结合为部落,由采集和狩猎经济发展为原始农业和近海渔业经济。在屯门涌浪遗址发现的这一时期古越族伐木制板所用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烘烤木板所用的灰坑,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制造木板船的设备,标志着古越族当时已由使用木筏和独木舟的时代发展到使用木板船的时代,在中国古代航运史和渔业史上都应当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诏戍边开发岭南,这是香港地区纳入统一的中国版图的开始,也是香港由史前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开端。迨至公元前118年,汉武帝钦定实行盐铁专卖,香港地区已成为岭南的重要产盐地之一,市道繁荣,武备严整,标志着封建社会已经形成。此后在长达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香港地区以今新界为中心,以屯门、九龙为交通枢纽, 以包括香港岛在内的大小岛屿为前沿,逐步建立起农(农业)、渔(渔业)、航(航运)、盐(制盐)、珠(采珠)、香(制香)为主导的滨海乡村型经济体系。同我国其他地区滨海乡村经济相比,并不逊色。  公元1841年英国占领了中国的领土香港岛,以后又陆续占领了九龙和新界(包括离岛)。英占初期(1841—1860),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吸引了不少欧美商人来港经营,使这座城市初具规模。但严酷的民族压迫和种族隔离政策却使占香港总人口95%以上的华人备受压抑,这一时期的香港也成为英商进行鸦片和苦力贸易的大本营。英占中期(1861—1941),改为采取对上层华人笼络怀柔但对贫苦华人继续歧视压迫的政策,香港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成为亚洲重要的转口港之一。到了英占后期(1945.9—1997.6),客观形势迫使港英政府转而采取加强法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策,港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他们在日本军队1941年12月至1945年9月占领香港期间疯狂掠夺所造成的一片废墟上重新奋起,实现了经济起飞,创造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东方奇迹”,使香港成为举世公认的国际贸易、金融、航运和资讯中心,成为亚洲重要的国际都会和旅游点。但在香港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健全有力,经济的敏感性强,波动性大,科学技术相对滞后,“泡沫”经济比较严重等问题,成为香港经济的隐忧。在英国占领香港的一百五十多年中,英国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力图建立、维护和保持其殖民主义统治的政策,这是逆历史潮流的。但为了取得更大的殖民利益,英国在经济上始终采取英国古典学派倡导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尽管某些政策在后期已经过时,但总的看来有利于香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  ……

内容概要

香港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约六千年的历史,有关香港政治、社会、文化的历史典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有关香港经济史的论述则只散见于部分论文和部分书籍的少数章节中,各方面都希望有一部香港经济通史的专著问世。有鉴于此,卢受采教授在其女儿卢冬青硕士的协助下,历时三载,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香港经济史》。 本书史料丰富,立论严谨,条理清楚,文笔流畅。这部专著在时间跨度、资料广度和理论深度方面,都尽可能符合详尽、真实、客观、准确的原则,可谓古今中外第一部香港经济通史专著。

作者简介

卢受采,金融学家和香港经济问题专家,广东顺德人,1930年生,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贸易系国际贸易与金融专业。历任商业部调研处处长,国务院汇澳办港澳研究所研究员、金融研究室主任。并被选聘为中国际金融学会、全国港澳经济研究会、北京决策咨询中心等学术机构和团体理事,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专著《西方贷币银行学教程》、《各国粮食政策简论》、《中国的油桐与桐油》、《香港之未来》、《香港经济史》;论文集《筚路蓝缕启山林——香港经济论文选》;其他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100余篇。并担任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新世纪香港经济》主编。
卢冬青,广东顺德人,1970年生,200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金融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先后任交通银行行员,广东发展银行经济师、支行营业部经理。参与编写《香港之未来》、《香港经济史》、《新世纪香港经济》等书。已发表《论香港华资》、《1997后香港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建议》、《研究澳门特点创造明天辉煌》等多篇论文。

书籍目录

序一 热诚祝贺第一部香港经济史诞生(李大壮)序二 开拓创新与博采众长(李京文)序三 香港经济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饶余庆)前言导论 香港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香港”或“香港地区”的地域范围第二节 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结语上编 远古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香港经济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香港经济(公元前约4000-公元前215年)第一节 香港最最的居工及其社会经济状况第二节 香港古越族居民及其社会经济状况结语第二章 封建社会时期的香港经济(公元前214-公元1840年)第一节 香港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封建时代香港的支柱性产业第三节 封建时代香港各类地区的经济结语第三章 英占初期的香港经济(公元1841-1860年)第一节 英占初期的政治经济决策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结语第四章 英占中期的香港经济(公元1861-1941年)第一节 各类资本的发展第二节 亚洲重要转口港地位的确立第三节 远东中等规模国际城市的形成结语下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末的香港经济第五章 英占后期的香港经济(一):经济政策史(公元1945年9月-1997年6月)楔 子 日占时期的掠夺和破坏第一节 港英的统治策略第二节 自由经济政策第三节 审慎的“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第四节 维持货币稳定的政策和港式货币发行局制度结语第六章 英占后期的香港经济(二):产业结构史(公元1945年9月-1997年6月)第七章 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初期的经济(公元1997年7月-2000年12月)第八章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第九章 “二战”后香港经济的综合分析结论篇 以史为鉴缜思量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香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是秦汉两代对包括香港在内的岭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确立和巩固封建制度的政策措施的结果。但香港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本地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最根本的原因。由于地处边陲,开发较晚,封建时代的香港经济尚属于乡村经济的范畴。但由于海岸线长,港口优良,拥有屯门、九龙这样的水路交通枢纽,因此香港地区的航运业和商业很发达。有些集镇如九龙城、屯门镇以及大埔新墟等,人烟稠密,店铺众多,颇有小城市的风范。  封建时代香港先后出现的生产性行业很多,最主要的是农业、渔业、航运、制盐、采珠和制香。其他还有烧灰(石灰和水生动植物的壳灰)、打石、制作陶器和瓷器等等。前六种行业的从业人数多、产值高,其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或者大批外运的产品,都曾是整体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明代香港封建经济处于比较畅旺的时期,六种支柱性产业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清初的“迁海”政策使香港的农业、渔业、航运业经历了停顿,复苏到重新发展的艰难历程,而制盐、采珠、制香从此就一蹶不振了。特别是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制盐业在香港地区从此消失,这是当政者为了政治原因而不惜使一部分地区的经济遭受严重损失的一个突出的例子。  现在我们把香港封建社会六种支柱性产业的历史做一次简要的回顾:一、农业  农业是香港地区最古老的产业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原始农业出现。但由于气候炎热,野生动植物食品来源丰富;而植被茂密,开垦荒地又相当困难,所以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直到入秦以后,大批中土人士来到香港,带来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香港农户才脱离了刀耕、火种,游耕这样极其粗放的耕作制度。宋元两代,许多来自中原的家族在新界开基立业,垦荒种植,香港农业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到了明清两代,新界的可耕地已经被开垦完,一些大族开始向港岛、大屿山等岛屿发展。1841年英军入侵港岛前,岛上已开垦的耕地几乎全部属于新安县大族所有。例如锦田邓族拥有黄泥涌、香港仔和薄扶林的土地,上水廖族拥有扫杆埔的一部分土地,南头黄族拥有赤柱、深水湾、浅水湾一带的若干土地。1938年法国画家波塞尔(Auguste Borget)到达港岛,曾经绘制港岛农村的图画多幅,其中有一幅描绘的是凌空架设的输水管道,说明当时港岛的农田灌溉工程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但总的看来,香港的可耕地仍嫌不足。沿海居民以从事渔业、航运,制盐,烧灰,采珠等为主,农业只能在坡地和谷地发展,新界是主要农业区,九龙半岛和港岛、离岛的农田相对较少。农户所种作物,历来以稻谷、番薯为主,并有蔬菜和时果,山麓则主要种植茶树。杯渡山的蒙山茶,凤凰山的凤凰茶、担竿山的担竿茶和竹仔林的清明茶,在岭南颇有名气,典籍中也有记载。由于耕地偏少,封建时代香港的农产品以农户自身消费和在附近地区销售为主,除名茶外,其他农产品很少远销。  英占初期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显示了当时香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香港是一个转口港。  港岛土地狭小,资源匮乏,缺少可供输出的初级产品。制造业刚刚起步,也没有远销海外的工业产品。但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拥有世界一流的天然深水良港。英国占领港岛后,岛上英商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汽艇和汽轮),而且商业信息灵通,市场渠道广泛,这一切决定了香港从开埠之初就成为转口港。可以说:香港是从转口港起家的。  其次,香港是中、英、印三角贸易的中间商聚集地。  房屋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二战”后香港面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一方面是原有的楼宇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几乎70%的西式楼宇和20%的中式房屋已经无法居住。另一方面是人口快速增加和工商业高速发展,对房屋的需求急剧增长。战后初期,绝大多数市民都居住在残存的旧楼中,有些甚至居住在危楼内。即使如此,仍然有越来越多的新移民无家可归。为了刺激私营房地产和建造商修建新楼,港英政府在1947年颁布了一项法令,冻结战前建造的楼宇的租金(不管是工商业用楼还是住宅用楼),规定这些楼宇在战后的租金不准超过战前水平,但对战后新建的楼宇或战后重修费用超过战前租金100倍以上的楼宇则不加限制。1948年,有211所新建的西式房屋、729所中式房屋和125所其他类型的房屋完工交付使用。而在1949至1952年中,遗留下来的战前楼宇已经全部修复,新建的楼宇也日益增多。尽管如此,依然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许多新移民无法觅得住房,只能在山坡、河岸或是楼宇的天台上搭盖寮屋栖身,过着鸽笼式的生活。原有居民中居住面积狭小和居住条件恶劣的,更加比比皆是。由于物业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状态,使房地产和建造业成为获利丰厚并且几乎长盛不衰的行业。香港不少大型资本财团都是从经营房地产起家,或是靠经营房地产发展壮大。这种状况,在战后最初几年已见端倪。英资怡和,太古财团战后卷土重来就立即进军房地产业。华资吴多泰领导的地产公司,从1948年起建造了不少高层建筑,并且最先实行分层出售楼宇的办法,业绩蒸蒸日上,成为香港华资地产界的先驱。  此外,航运业和本地商业在战后最初几年也都有比较好的表现。  总之,“二战’期间香港遭受的掠夺和破坏是极其严重的,战后来到香港的陈方安生女士曾把当时的景况形容为“一片颓垣败瓦”。但接踵而至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却是奇迹般地迅速成功。1945年9月港英军政府宣布实行多种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和广泛的物价管制。但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军政府就在11月应各界的要求恢复了大部分商品的自由贸易。而到了年底,各种商品已经充分供应,配给制也陆续取消了。1947年是彻底消除战争痕迹的一年,市内外交通都已畅通,水电供应全部正常,政府的财政收支也开始出现盈余。英占时期的香港政府统计处从1947年起逐年公布本地生产总值。其中1947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15.35亿港元,人口175万人,每人平均产值877港元。到1951年本地生产总值已增加到32.22亿港元,尽管人口也增加到201,5万人,每人平均产值仍然增加到1 600港元。大量史料和亲身经历者都证明: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个治愈了战争创伤正在迈向新发展的香港,已经在东方呼之欲出了!一、“禁运”使香港经济陷入衰退  正当香港以对外贸易首先是对中国内地的转口贸易为龙头,带动整体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时候,英国和港英政府听从美国的意旨,实行对华“禁运”,又使香港经济猝然陷入衰退之中。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仁川港登陆,随即越过“三八”线向朝中边境推进。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2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禁止一切在美国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港口,禁止许多种物资输入中国内地。美国还严格禁止中国内地的产品输入美国,甚至连使用来自中国内地的原料制造的产品也不准进入美国市场。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加拿大、菲律宾先后采取了同样行动,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和南美一些国家也陆续宣布限制“战略物资”运往中国内地。这就是美国一手炮制的对华“禁运”。  从“二战”期间直至战后,英国在许多方面依赖美国,因此在军事和外交上只能惟美国的马首是瞻。美国实行对华禁运,使英国陷入两难之中。如果拒绝对华“禁运”,美国的压力难搪,如果实行对华“禁运”,香港经济势必受到影响,英国在香港的经济利益也会蒙受损失。因此,在朝鲜战争初期,英国在香港采取了有限度“禁运”的办法。1950年7月1日,港英政府工商科(Trade and In-dustry Branch)颁布了《1950年输出统治令》,规定铜、铝、锡、银、椰子油、钻石、胡椒、汽油产物、树胶、桐油等11种商品,以及1950年其他法令所列禁止出口的货物,一律禁止输往中国大陆,台湾和澳门,同年8月12日,港英根据英国政府的命令,在《宪报》上公布了禁止出口物资名单,包括金属机器,钢铁制品,非铁金属,石油,石油器材,交通器材,化学原料,化学仪器,电子器具,交通设备等。但英国从本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对于中国内地列为主要采购对象的五金、树胶和化工原料等,并没有列入禁止进出口的范围之内。因此这一时期香港与中国内地的贸易受“禁运”的影响不大。1950年和1951年两地贸易额连续创下战后历史新高就是明证。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屯门的回飙激浪,淘不尽今古峥嵘岁月,尖沙咀钟楼屹立,又迎来新千年的黎明。本书初稿写成,恰逢21世纪肇始。面对着九百顷维港舳舻奔来眼底,禁不住六千年香江迁变涌上心头。  早在公元前约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本港最早的先民已经踏上香港地区的土地,形成以氏族为单位的原始社会,从事采集和狩猎经济。  到了公元前约一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从五岭南北又迁来了“习于水斗,易于用舟”的古越族。他们由氏族结合为部落,由采集和狩猎经济发展为原始农业和近海渔业经济。在屯门涌浪遗址发现的这一时期古越族伐木制板所用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烘烤木板所用的灰坑,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制造木板船的设备,标志着古越族当时已由使用木筏和独木舟的时代发展到使用木板船的时代,在中国古代航运史和渔业史上都应当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诏戍边开发岭南,这是香港地区纳入统一的中国版图的开始,也是香港由史前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开端。迨至公元前118年,汉武帝钦定实行盐铁专卖,香港地区已成为岭南的重要产盐地之一,市道繁荣,武备严整,标志着封建社会已经形成。此后在长达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香港地区以今新界为中心,以屯门、九龙为交通枢纽, 以包括香港岛在内的大小岛屿为前沿,逐步建立起农(农业)、渔(渔业)、航(航运)、盐(制盐)、珠(采珠)、香(制香)为主导的滨海乡村型经济体系。同我国其他地区滨海乡村经济相比,并不逊色。  公元1 841年英国占领了中国的领土香港岛,以后又陆续占领了九龙和新界(包括离岛)。英占初期(1 841—1 860),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吸引了不少欧美商人来港经营,使这座城市初具规模。但严酷的民族压迫和种族隔离政策却使占香港总人口95%以上的华人备受压抑,这一时期的香港也成为英商进行鸦片和苦力贸易的大本营。英占中期(1 861—1 941),改为采取对上层华人笼络怀柔但对贫苦华人继续歧视压迫的政策,香港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成为亚洲重要的转口港之一。到了英占后期(1 945.9—1 997.6),客观形势迫使港英政府转而采取加强法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策,港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他们在日本军队1 941年1 2月至1 945年9月占领香港期间疯狂掠夺所造成的一片废墟上重新奋起,实现了经济起飞,创造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东方奇迹”,使香港成为举世公认的国际贸易、金融、航运和资讯中心,成为亚洲重要的国际都会和旅游点。但在香港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健全有力,经济的敏感性强,波动性大,科学技术相对滞后,“泡沫”经济比较严重等问题,成为香港经济的隐忧。在英国占领香港的一百五十多年中,英国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力图建立、维护和保持其殖民主义统治的政策,这是逆历史潮流的。但为了取得更大的殖民利益,英国在经济上始终采取英国古典学派倡导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尽管某些政策在后期已经过时,但总的看来有利于香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香港经济史 PDF格式下载



内容全面、资料详实,是作者认真完成的一件作品。


不错,值得一看,内容很丰富!


在文字中寻找想要的答案


这本书太好啦~~严重推荐给大家~~好书啊~真心的~


当当不错,东西正宗,下次再来!


前一阵因为工作需要,在市场策划方面需要找些参考,朋友推荐我找这本书,没想到在卓越找到了~里面果然有很详尽的数据资料~以及其中香港经济发展的一步一步中的细节为我们公司市场发展战略和策划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