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

李令福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4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令福  

页数:

38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秦汉隋唐几个强盛王朝的都城都设在关中,故而关中平原的水利建设兴旺发达,有大中小型引河灌溉工程与井灌,尤其是持续了2000年以上的引泾灌溉工程在北方首屈一指。同时,其漕运与都市用水事业也独具特色。《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系统分析考察了关中地区较为典型的农田水利、都市给水、漕运三者的关系,为现代关中水利规划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李令福,男,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与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分获历史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古都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历史经济地理与历史城市地理研究,著有《明清山东农业地理》,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关中的自然环境概况第二节 关中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第三节 20世纪研究关中水利史的学术回顾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与结构第二章 战国秦时代大型淤灌工程的兴修与都市水利的发展第一节 战国时代大型淤灌工程郑国渠的兴修一、郑国渠的修建及其淤灌性质二、郑国渠的引水方式及渠首遗存三、郑国渠的渠系路线与“横绝”方式四、郑国渠的淤灌面积与存续时间第二节 秦都咸阳城郊的水利一、渭北区的凿井汲水与兰池的建设二、渭南的湖池泉源利用第三节 战国秦时代关中水利的特征及其历史地理背景一、郑国渠修凿的历史地理基础二、都市水利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第三章 西汉大型浇灌、漕运工程的兴起与都市水利的兴盛第一节 龙首渠——“未得其饶”的引洛淤灌工程一、渠首与渠系路线二、穿越商颜山的“井渠”之法三、淤灌性质与“未得其饶”的原因第二节 浇灌农田的大型引泾水利工程一、六辅渠——中国北方大型引河浇灌农田水利工程的创始二、白渠——大型引泾灌田的农田水利工程第三节 灵轵渠、成国渠、蒙茏渠、讳渠——渭渖等河引水灌溉工程的兴起一、灵轵渠二、成国渠与蒙茏渠三、沛渠第四节 漕渠的开凿、布局与兴衰一、漕渠的渠首、渠系与效益二、开褒斜道漕渠的尝试三、洛渭之间的漕渠第五节 西汉长安城都市水利的兴盛一、淆水及其支渠为汉城的主要供水渠道二、昆明池——汉长安城供水的主要调节水库三、城南诸水的人工改道及交水的形成第六节 西汉关中水利的时空特征及其历史地理原因一、发展特征及其历史地理原因二、布局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第四章 东汉至隋唐关中水利的下降、衰落与发展新高潮第一节 东汉关中水利水平的下降一、淤灌为主的樊惠渠二、东汉关中水利整体评述第二节 魏晋十六国北朝时关中水利的衰落一、史籍所见各朝的水利工程二、魏晋十六国北朝时代关中水利的总体评价第三节 唐代农田水利的发展高潮一、引泾灌渠的渠系变化与经济效益的扩大二、成国渠及其他农田灌溉工程的修复与发展第四节 隋唐都市水利与漕运工程的发展与布局一、隋唐长安水利事业的繁荣二、隋唐漕运工程的兴衰与分布第五节 隋唐时代关中水利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一、发展特征及其历史地理原因二、布局特征及其历史地理原因第五章 宋金元明时代关中水利的衰落与恢复发展第一节 宋金元关中农田水利事业的相对衰落一、宋代关中的农田水利二、金元时代关中的农田水利第二节 明代关中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一、大中型灌溉工程的整修二、小型灌溉工程的普遍兴修三、井灌的肇兴第三节 宋元明时代泾渠上的水则一、宋元时平流闸旁的石龟二、元代王御史渠渠首的水尺三、元明时代三限口的石人第四节 宋金元明的都市水利建设一、宋金元时代龙首渠的修复、布局及作用二、明代通济渠钓开凿、渠系及作用第五节 宋金元明关中水利开发的时空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一、发展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二、布局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第六章 清代关中井灌的勃兴与中小型灌溉工程的布局第一节 龙洞渠拒泾引泉——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萎缩一、清前期对广惠渠的修治及泾泉并用二、龙洞渠的拒泾引泉、渠系及效益三、清中后期对龙洞渠的维修第二节 井灌的普遍发展一、乾隆、光绪两朝是清代关中井灌发展的两……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这种诏令条文的重新制定当然是刘仁师的重大贡献,但要使诏令长期持续地得以执行,刘仁师还在工程设计上对渠系进行了改造。原来中南渠、南白渠、祸南渠皆分别流人高陵县,向高陵县的分水地点较多。经过改造的刘公渠与彭城堰把流向高陵的水统一在彭城堰中,其下才分支输水。这种把主要各县之分水枢纽集中起来的渠系布局为控制好上下游分水数量提供了便利条件。尤为重要的是刘仁师不畏强权、据法力争的精神为下游各县民众树立了榜样,也保证了新诏令的持续执行。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时代,泾渠分水法规皆承唐代制度,使下游高陵县的供水有了一定的保障,这也可以说少不了刘仁师的开创之功。高陵县长享水利之惠,民众富庶,经济繁荣。据明嘉靖《高陵县志》,高陵一直是关中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土饶稼茂,家给人足,一有征调,男无鬻产之忧,女无夜织之戚”,一片升平景象。刘仁师兴修高陵水利不仅造福高陵一方水土,而且由此掀起了重修引泾灌区渠系斗门工程、新定管理条例的全面整顿工作,开创了唐代引泾灌溉工程的新局面。大和元年(827)六月修整高陵县界白渠斗门,是一个成功的试点工作。当年十一月,就开始向引泾灌区各县推广其试点的成功经验,据《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二》,“准御史中丞温造等奏,修礼泉、富平等十县渠堰斗门等……差少尹韦文恪充渠堰使,便令自择泽清强官三人专令巡检修造”。礼泉、富平等皆是三白渠灌区之县,且派遣的渠堰使也是专管三白渠修造事宜者,是知此次十县修造渠堰斗门等工作是引泾灌区一次大规模的工程改造。


编辑推荐

《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