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媒介的后果

金惠敏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金惠敏  

页数:

18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麦克卢汉那当时听来匪夷所思的断言“媒介即信息”今天已悄然演绎成我们最日常的生活现实。我们为媒介所殖民,为媒介所结构,所规训,信以为媒介的叙事就是我们自身的真实。本书意在唤醒对媒介之帝国化进程的重视,将媒介的后果界定为“趋零距离”、“图像增殖”和“球域化”等,并在对当代两方批判理论的借鉴和改造中,揭示了义学、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现代性精神生活形式——岜们以“距离”、“深度”和“ 地域性”为其生命内蕴——所面临的深刻的存在沦危机:这即使算不上一个终结,亦堪称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在写作上有一创新之处,即同时呈献三种文本——正义、插图和图注,它们相互关顾,也彼此独立,甚至不宣而战,这于是就极大鼓舞了读者文本的积极生成。

作者简介

金惠敏,男,1961年生于河南淅川,哲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黄河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研究员。先后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哲学系获得士(1982)、硕士(1987)和博士(1996)学位。1998—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批评理论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2年在德国宾根大学哲学系任客座教授。2005年为英国学术院高级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反形而上学与现代美学精神》(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等。主要译著有《解释学·美学·实践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阅读行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主译)、《史诗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主译)等。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叶秀山)前言小引 —个“世界文论”事件上篇 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一、电信时代的趋零距离 二、文学即距离 三、邮政原则:距离的形而上学 四、行动没有距离:文学对自身的取消中篇 图像增殖、拟像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一、图像增殖对文学的审美重组 二、在拟像逻辑中的主体 三、审美泛化、形象/拟像与最终的商品语法下篇 全球化、球域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一、为什么是媒介 二、全球化即现代性 三、全球化即后现代性 四、汤姆林森的诡辩和启示:从“文化帝国主义”到“全球化” 五、“世界文学”还是“全球文学”结语阅读与他者:以米勒为案例法外篇一 从主体性到主体问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 一、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借贷主体 二、笛卡尔: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三、康德一费希特体系:先验主体 四、谢林~黑格尔体系:“绝对”主体 五、胡塞尔:先验自我与主体间性外篇二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一种元文学或者文论“帝国化”的前景附录 第二媒介时代的身份和主体——马克·波斯特尔如是说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二、文学即距离 文学更本质上关切于距离,因为简单而毋庸置疑的是,距离创造美。虽然在美学史上康德未曾直接表述过这一命题,但其关于美是无功利云云之判断,实则在美与现实社会之间划开了界线。作为“后康德派”的叔本华,其整个美学都在展示美对于现实利害的否定和超越,换言之,这就是他所指谓的“距离”:“我们的生命履历就像一幅马赛克图案,惟当与其拉开一定的距离,我们方才能够认识它、鉴赏它。”现在“距离”说经过爱德华·布洛的全面论证和出色的发挥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美学共识。文学批评史尽管不如美学史如此地倡言“距离”,但究竟只是个术语问题,“模仿”、“想像”、“陌生化”、“修辞”等等实际上都只是“距离”的另一种说法,而且在文学上扮演着如“距离”在美学上的角色,是它们造成了文学,使文学堪称为文学。让我们对此稍作申述。 “想像”或者“虚构”,如果严格说来,并不等同于文学,如德国文学理论家沃·伊瑟尔所警告的,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想像的一些重要特性”是“生产审美维度的原因,这种生产既表现于艺术作品,也存在于人类其他的基本活动。”虚构“使文学成为可能”,其关键恐怕在于他所特别强调的想像和虚构本身就是“文学的构成部分”。关于“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艺术旨在使人感觉到事物,而非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乃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难于把握,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即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在此经典表述中,显然,“陌生化”就是拉长欣赏者与其对象之间的感觉距离,而且“陌生化”在创造此距离的同时也就是创造了审美。修辞同样如此,在西方传统中,修辞或修辞格的最基本定义就是“偏离”(deviation)、“修正”(modification)或者“例外”(exception),即与日常用法的疏离,而疏离的效果即是美或诗。以常见的修辞格“隐喻”为例,有研究者发现,它“涉及的是对相似性的感觉,而此相似性却存在于两个判然有别的意义领域,由此距离感(the sense of distance)便被保存于对它进行想像性跨越的行为之中。‘变革之风’(wind ofchange)现在已是一个又老又俗的隐喻了,但它仍然带有一点隐隐约约的‘诗意’暗示。因此之故隐喻就被认作是‘创造性,语言的真正的标志,通过它语言便不再遵循日常‘字面’用法的规范程序。”一方面是相似感,一方面是距离感,在所有的比喻中,而不仅仅是这里的隐喻,都有着此两者的共在以及其相互间的张力。亚里士多德重视前者,他称“善于使用隐喻字表示有天才,因为要想出一个好的隐喻字,须能看出事物的相似点”。其实相似感是就比喻的认识的因而是实用的功能而言的,是表面效果或主观愿望,如说“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P013-014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堪称对新媒介如何影响当今人类精神生活这一主题的权威论述。我在此重申,我从来就不想说什么“文学的终结”,我要说的仅仅是,在新媒介时代,印刷文学的文化作用已经和正在被削弱。金惠敏教授正确地警告说,媒介拟像将导致文学所指涉的现实的丧失,而我更想强凋的是,它还将导致文学所指涉的“天”、“道”、“神”或者其他任何“神秘之物”的丧失?这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应该被广为阅读。 ——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理论家,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尔湾加州大学杰出教捋 在这一筚路蓝缕之作中,金惠敏教授分析和评论了目前正在迅猛推进的媒介帝国主义,它在改变着全球的每一个地方,也在改变着作为(后)现代主体的我们每一个个人。作者批判地考察了对于理解媒介之本质特征而言极为重要的两方哲学理论,提供了针对性的深刻的哲学分析,南此,为把握这一无处不在的对于主体、义学和哲学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当代现象,提供了一系列原创、全面和及时的哲学洞见。 ——阿莱斯·埃尔雅维茨(Ales Erjavec),东欧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国际美学会前主席,斯洛文尼亚人文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在一个电子媒介时代,一个全球化时代,一个拟像时代,书籍、文学、义学性和形象性将会面临怎样的前途和命运?沉潜于当代批评、文学理论和两方哲学之多种话语,以无深度、直接性、图像增殖和解域化为主要理论语境,金惠敏教授深入地研究了印刷文化的消逝及其所造成的文化后果。这一研究视野开阔,充溢探索精神,是对当代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及时同应,本书所提出的问题和所做的反思,需要我们刻不容缓的关注。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11),当代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英国文化研究精神领袖,英国开放大学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媒介的后果 PDF格式下载



研究媒介带来的文化影响,书中的研究现在仍是热点,虽然是05年的书,但是至今仍值得看。


帮朋友买的 还不错.


值得读一读,整体感觉不错


当作学习的跟自己专业相关。还行。


  据说作者见过霍尔,但那些话更像是一个热衷市场的编辑说的。
  anyway,拉大旗做虎皮这件事就够让人嗤之以鼻的。


内容胡拼乱凑?


绝对胡拼乱凑,拿些大词唬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