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

编者:喻国明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编者:喻国明  

页数:

25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新闻媒介,其第一位的职责就是应该成为社会的“守望者”,客观、真实、全面、平衡、深刻地为改善和消除社会成员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而恪守职责。在这种职业角色的社会期待之下,谁能够更加优秀地履行职业承诺、信守职业责任,谁就具有较高的职业“信用”,进而享有较高的社会信任和信赖。实际地说,我国大众媒介的公信力尚未处于危机状态。但是,考虑到改革发展的加速推进,社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大众媒介在整合社会、促进社会认同、降低社会风险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媒介公信力研究的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 传媒公信力(Public Trust of Media)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不仅关系到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就从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对媒介功能的影响等方面对大众媒介公信力进行了研究。

作者简介

张洪忠,四川峨眉人,传播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传媒市场研究、传媒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主持过多项大型的传媒市场实证项目,并参与了部级重大功关课题等多项研究。

书籍目录

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与问题(代序)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架构第2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 公信力的词义 2.2 英文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词义 2.3 媒介公信力的概念界定第3章 大众媒介公信里的判断维度分析 3.1 分析的理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切入 3.2 判断维度的构成与特点 3.3 判断维度构成的地区差异比较 3.4 判断维度的价值分析第4章 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的体系结构 4.2 宏观的社会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4.3 微观的受众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4.4 微观的媒介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4.5 影响因素的整体考察第5章 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生成机制与控制分析 5.1 媒介公信力的生成模式 5.2 媒介公信力的产生机制 5.3 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层次 5.4 媒介公信力生成的控制分析第6章 公信力对媒介功能的影响(上) 6.1 媒介功能的分析视角 6.2 公信力对媒介政治功能的影响 6.3 理性意识——公信力对媒介政治功能发挥积极影响的前提第7章 公信力对媒介功能的影响(下) 7.1 公信力对媒介经济功能的影响 7.2 公信力对媒介文化功能的影响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 PDF格式下载



对了解公信力理论及博士论文的撰写很有帮助哦


觉得里面的一些理论很实用!对公信力说得也比较具体!


很不错,很开心


要写论文,老师推荐看的~


一般般啦,语言比较晦涩,并且和已有的学术成果比,新意不大


  因为要写论文,所以买了这本书。
  要是要做媒介公信力方面的研究,这样的书是一定要看的。
  我们都知道,媒介公信力研究在美国开始很早了,上世纪末期才登陆我国大陆的。台湾的媒介公信力研究,开始比大陆要早,而且大多是采用美国的方法。在美国,媒介公信力的研究,主要是“渠道”和“信源”两方面,而且主要是以实证研究为主,现在比较流行的被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梅耶的公信力测量方法。
  我国大陆的公信力研究,2003年之前主要是各个媒体人自己的反思,2003年在媒介发展史上是值得记住的一年,非典的流行,而媒体前期的不作为,是人们对大众媒体的可信度产生了很多的怀疑。学界开始思考媒介公信力的问题,研究我国媒介的公信力状况。研究也主要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人大的研究主要是喻国明领导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和公信力研究》,本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上海的主要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主持的国家211重大课题——“中国大众媒体的公信力与社会影响”。
  我国媒体公信力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证研究,没有一个切实可行、全面、准确、客观的测量标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