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回归实践论人类学

曾永成 人民出版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人民出版  

作者:

曾永成  

页数:

393  

字数:

300000  

内容概要

人类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在新的世纪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吗?日新月异的文艺还应当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吸取智慧和力量吗?如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仍然必要,我们又应当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应该在哪里确定继续发展的基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必须对长期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学阐释进行严肃认真的清理和审视。 在新视域中,马克思主义文学中原来一直最受瞩目并在20世纪末受到严厉批评的政治学内涵,也理所当然地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在实践论人类学中,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必要前提,而并不就是人的解放。从人性生成和人的解放的高度来对政治进行哲学的审视,就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政治的历史和人学内涵,还能进一步理解政治活动的审美意义,以正确对待政治在文艺中的地位。同时,既然政治解放还不就是人的解放,文艺就可以而且应该从人性生成和解放的高度去审视政治,对政治作基于人性关怀的审美观点,以推动政治解放向人的解放这个终极性崇高目标的提升。在这样一个新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政治学也必将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简介

曾永成,1941年12月生,重庆市潼南县人。1965年8月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大学。近25年来,主要从事美学和文艺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述有专著《以美育美》(1989年)、《感应与生成》(1991年)、《文艺政治学导论》(1995年)、《文艺的绿色之思》

书籍目录

前言 返回原典文本 开拓阐释新路  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的阐释也必须与时俱进 按照马克思的方法重新审视原典文本 在新的历史高度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返本”和“开新” 从实践论人类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进行新解读第一章 走进新的世纪:与时俱进地解读和开掘 第一节 进入21世纪的适应性和切入点  “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哲学基础:不可超越的思维视阈  总体精神:与时俱进的生命基因  生态优势:不断创新的活力源泉 第二节 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的新参照  从“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出发的提问  从“人的可塑性”到“疆界跨越”的回答   立足于马克思的类本质生成观的本原阐释  马克思的神话观与伊瑟尔的文学功能说  解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参照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的前后比较   “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哲学人类学”  人类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体形态  赫尔德哲学思想中的人类学内涵  从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反观马克思第二章 实践论人类学:文艺学思想基础的原生形态  第一节 对哲学人类学的实践论提升   “实践的唯物主义”解读与本体论问题   对哲学本体论的序化综合和整体提升   人类学在实践论基础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的基本特征   从实践论人类学看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第二节 马克思“类”观念的渊源和实质   康德的“人类学”情结与“类”观念  赫尔德自然生成论中的“类”观念  费尔巴哈的“类”观念及其对黑格尔的超越   马克思的“类”观念的本体论深化  关于马克思“类”观念中的关系思维  马克思“类本质”论的具体内涵   “类本质”生成理论在当代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艺学理论基础的人类学回归   回归人类生命现实本体的整体世界  回归唯物史观本来的终极关怀  回归人的主体性的对象性基础  回归文艺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第三章 推动人类解放:积极介入历史的实践精神  第一节 为了实现“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   实践性与人民性在实践论人类学中的统一  从美学的观点审视文艺实践性的特点  文艺的人民性原则与“需要的人的本质”  正确认识人民作为群体与个体和类的关系  文艺实践性介入新世纪历史的新要求 第二节 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人类学融合   恩格斯对“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的论述   在实践论人类学母胎中的总体阐释  从实践论人类学看“美学的观点”  “历史之谜”说对历史内容的全面展开  全面认识“历史的观点”的多层次内涵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互生整合  从别林斯基的批评观看两个观点……第四章 走向类的融通:跨越中西文化的思维优势第五章 未来走向展望:从中心到边缘的学科生成附录 《手稿》美学思想的文本和阐释后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回归实践论人类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