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40论

薛德震 人民出版社二科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二科  

作者:

薛德震  

页数:

458  

字数:

345000  

内容概要

本书在作者之前出版发行的《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一书的基础上,补编了之后续写的25篇文章,作为本书的第四单元。这本书,是在党中央制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以后,也就是2003年10月以来5年内我的有关人的哲学的新感悟、新成果。

作者简介

薛德震,1932年2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
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
1947—1954年在华中新华书店、苏南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编辑部、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
1954年8月—1956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新闻班学习、毕业。

书籍目录

再版自序序言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题与实践的课题 (一) 一论 “以人为本” 二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三论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对旧人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四论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证明 五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中人与物关系的理论 六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劳动科学化的理论 七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八论 “以人为本”是执政兴国理念的新飞跃 九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十论 “以人为本”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十一论 “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十二论 “以人为本”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三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十四论 “以人为本”与教育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中的作用 十五论 对“以人为本”的几种不同解读的商榷 十六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十七论 “以人为本”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论 “以人为本”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九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二十论 继承马克思走向新时代(二) 劳动异化论是唯心史观吗? 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 异化劳动论与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三) 《人的哲学论说》自序 《人的哲学论纲》自序 《人的哲学论纲》跋 (一) (二) (三)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后记 (一) (二)给周凡博士的一封信(四)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 保护物权就是保护全体公民权益的物质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啼血的杜鹃——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读后 评价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种尺度 对马克思主义原汁原味地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读评 科学发展观的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 从抗震救灾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强大力量 在抗震救灾中对“以人为本”的新感悟 在抗震救灾中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再思考 人的主体性觉醒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进步 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干部对平民百姓应有敬畏之心 奥运会与中国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再学习 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共同体 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党的执政地位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推进建立当代中国哲学——张世英先生《归途》一书读后感 论“物我一体”哲学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商榷——致程中原同志的一封公开信 晚年周扬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兼论理论应当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再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与卢之超同志商榷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40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