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长征纪实(上.下卷)

刘波,杜福增等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0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刘波,杜福增等著  

页数:

1228  

字数:

96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80周年的纪念日。从诞生之日起,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与国内外的强大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经过长达22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谱写了一曲天翻地覆、乾坤更替的壮丽史诗。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和军队专家学者共同策划、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纪实》系列丛书问世了。当看到这部14卷15本的恢弘巨著时,作为亲身经历这支革命军队艰难历程的一名老战士,我仿佛又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心潮澎湃,思绪难平。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幅波澜起伏、辉煌绚烂的壮丽画卷。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伟大开端。这一时期,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以游击战、带游击性的运动战,先后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和“围剿”。在反“围剿”斗争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主力红军进行了鹊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使革命转危为安,并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留在南方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则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进行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爱国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全民族全面抗战的总路线和持久战的总方针,并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武装,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并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9月至1950年6月进行的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以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随后适时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果断发起战略决战,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随后向全国进军,展开战略追击,解放了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真正实现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富强。没有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中国革命战争长达22年,历时之久、规模之大、条件之艰苦、历程之复杂、胜利之辉煌,为中外战争史所罕见。在指导这场战争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但指引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而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军事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包含着亿万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广大指战员的斗争经验与创造精神。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同志都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有过重要的理论贡献。但这一思想体系之所以用毛泽东同志的名字来命名,是与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特贡献分不开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率先在井冈山斗争中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9年,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成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建立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纲领性文件。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提出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奠定了我军战略战术的基石;在三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诱敌深入”的积极防御作战方针,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战略退却、战略反攻理论以及慎重初战,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作战原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就已经产生。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又写下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军事名著,阐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但坚持了8年之久的敌后抗战,消灭了大量日伪武装,而且自身力量得到了空前发展。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朱德同志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全面阐述了以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基本内容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又写下了大量军事著作和文电,进一步丰富了积极防御和运动战思想,而且创立了转入战略进攻、进行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以劣势装备战胜强敌的历程,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与伟大。其中所蕴涵的战争指导真谛,永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思想源泉。中国革命战争,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雄辈出的伟大军队。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朱德同志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粟裕同志等10人被授予大将军衔;被授予上将军衔的57名,被授予中将军衔的175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800名。这一千多名将帅,无不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沙场猛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便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不仅在战略战术上高敌一筹,而且能以高昂的士气压倒一切敌人,从而创造出无数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战争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广大官兵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崇高信念,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人民军队这种不怕牺牲、视死如归、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是激励新一代军人建功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当回想起当年这段血与火的斗争历史,我便常常怀念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无数先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他们既包括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者,如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杨靖宇等同志,也包括千百万的史书上不见姓名的烈士。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次战役、战斗中,先后有一百多万指战员牺牲于战场,仅师以上干部就有两千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牺牲时都很年轻,风华正茂,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那一代中国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以身许国的真实写照。没有这些先烈血染疆场,就不会有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中国革命战争史,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和思想宝库,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为了全方位描绘中国革命战争史,从1995年开始,人民出版社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的专家、学者开始策划并着手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纪实))系列丛书,历时寒暑12载,终于完成了这项宏大工程。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最好纪念。《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这套丛书,共包括14卷15本,分为土地革命战争纪实(4卷5本)、抗日战争纪实(4卷)、解放战争纪实(6卷)。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专业功底的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科研与教学人员。他们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笔Ca,把当年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这套丛书,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更好地把握今天、面向未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张震

内容概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走过八十年光辉历程。为庆祝建军八十周年,解放军国防大学的数位战史专家精心撰写了这套《土地革命战争历史纪实丛书》,以纪念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初创时期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 这套丛书力求在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基础上,突出可读性,兼顾思想性。既以朱毛红军以及中央红军为重点,又一面描述其他革命根据地和各路红军的战斗历程,力求全面、立体地反映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既描绘党史、军史中的重大事件,又着力刻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将领和众多的英雄人物,展现他们的个人风彩;既详细记述战役、战斗的精彩细节,又以画龙点睛之笔突出其中高超的指挥谋略艺术。我们相信,这套丛书对于广大读者熟悉中国革命历史和我军发展历程,领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以及感受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困苦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作者简介

刘波,中校,国防大学在读军事学博士生。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陆军参谋学院、国防大学。曾在昆明陆军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任教4年。现任职于解放军国防大学宣传部。
主要著作有《铁马冰河入梦来——走近战争经典》、《山河破碎——日寇侵华罪行实录》

书籍目录

序第1章 长征序幕第2章 北上抗日先遣队第3章 突围西征第4章 长征准备第5章 冲破三道封锁线第6章 血战湘江第7章 战略转折第8章 四渡赤水第9章 战略主动第10章 嘉陵大捷第11章 孤军长征第12章 遥相呼应第13章 转兵川西第14章 北上、南下之争第15章 分裂风云第16章 战略先导第17章 陕甘支队挺进陕北第18章 逆流南下第19章 经营陕北根据地第20章 东征战役第21章 西征战役第22章 西北抗日大联合第23章 争取红四方面军北上第24章 红二、六军团突出重围第25章 挥师西进第26章 乌蒙回旋第27章 直指金沙第28章 辗转北上第29章 甘孜会师第30章 甘苦与共第31章 红四方面军进军风波第32章 三军大会师尾声:山城堡战役及新局面参考书目后记红军、国民党军战斗序列表重要战役、战斗要图

章节摘录

书摘  10月17日,蒋介石对各“围剿”军发出训令,要求各部队本着“战‘略攻势,战术守势”的原则继续作战,构筑绵密的碉堡封锁线,稳扎稳打,逐步推进。18日,驻南城的国民党4个师由硝石进到潭头市,其先头部队和黎川之3个师又1个旅进占资溪桥。  在此情况下,李德主导下的中革军委仍令红一方面军主力插入国民党军堡垒密集地区实施强攻,并提出“如果原则上拒绝进攻这种堡垒,那便是拒绝战斗”。10月22日,红军东方军以3个师攻击资溪桥和潭头市,主力集结于石峡、洵口、湖坊地区,准备围点打援。国民党军据碉坚守,红军连攻4天未果,不得不放弃在资溪桥与敌决战的计划。  10月28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七、红九军团。红七军团下辖第19师、第20师和第34师,寻淮洲任军团长,萧劲光任政委。红九军团下辖第3师、第14师和独立第1师、第4团,罗炳辉任军团长,蔡树藩任政委。随后,中革军委命令新成立的红七军团深入抚州附近地区活动,企图调动金溪及南城、南丰之国民党军。11月11日,红七军团向浒湾进攻时,在八角亭附近遭到来自金溪、琅琚和浒湾的国民党军的夹击。红三军团立即驰援,在八角亭东南受阻,于11月12日向敌阵地攻击,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撤出战斗。红七军团也在阵地被突破后撤退。是役,红三军团和红七军团伤亡达1100余人。11月15~17日,为配合东方军作战红军,中央军主力奉命由荐源桥至棠阴的国民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时,在云盖山、大雄关遭到国民党军5个师的攻击,伤亡严重,被迫向苏区内转移。至此,红一方面军虽经近2个月浴血苦战,却未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反而遭受了很大损失,陷于战略上被动地位。此后,红军东方军和中央军的番号实际上被取消了。  至此,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宣告失败,然而,他们随即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采取军事保守主义,要求红军用阵地防御来“迟滞敌人的进攻,削弱其力量,以达到制止敌人第五次“围剿”的目的。就在中央苏区处境日益困难之时,一个打破第五次“围剿”的良机出现了。  11月20日,驻福建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出于爱国抗日的主张,发动了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同蒋介石决裂。此前的10月26日第十九路军代表徐名鸿与红军代表潘汉年在江西瑞金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随后,潘汉年以全权代表名义与福建政府签订了抗日停战协定;10月27日,双方又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蒋介石对福建事件极为惊惧,急忙从“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军抽调出9个师,转去进攻福建政府。蒋介石组织了“讨逆军”,自任总司令,指挥以蒋鼎文、张治中、卫立煌为总指挥的第二、第四、第五路军共12个师和海、空军等约15万人,从浙、赣、粤三省分路进攻福建,还勾结日、英等帝国主义国家派出军舰、海军陆战队侵入福建海域、港口,策应作战。  福建政府与中央苏区互通贸易,使红军得到了急需的盐和西药。双方还继续在军事、政治上广泛合作方面进行广泛的接触和磋商。由于福建政府兵力仅5万人,他们多次表达了希望派遣红军到福建支援作战的愿望。这时,中央苏区的东部威胁骤减,如果中央红军能及时与十九路军联合起来的话,对于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毛泽东在福建事变发生后,多次向博古、李德建议:把红军的主力开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打击敌人的后方,迫敌回援,从而粉碎敌人的“围剿”。毛泽东特别加了一句预言:“此计不用,第五次反‘围剿’就不能打破,福建人民政府也只好倒台。”后来,毛泽东又提出“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的建议,但同样遭到了李德、博古的回绝。   彭德怀也向博古建议:留五军团保卫中央苏区;集中一、三军团和七、九两个军团,向闽浙赣边区进军,依托方志敏、邵式平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威胁南京、上海、杭州,支援十九路军的福建事变,推动抗日运动,破坏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计划,但被博古批评为脱离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冒险主义。  李德的决策,主要受共产国际总军事顾问弗雷德的遥控影响。弗雷德此前就固执地要求中央苏区的红军利用因蒋介石对付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使北线获得的喘息之机,向福建的十九路军发起攻势。弗雷德有两条奇怪的理由。第一,他暗示苏联可能向中国的中央苏区提供武器援助,需要通过空运和获得福建沿海的一个港口来解决。第二,他认为,蔡廷锴对冯玉样的长城抗战支持不力,表明他是一个不可靠的人,为争取蔡廷锴成为抗日反蒋的盟友,必须向他显示一下红军的实力,因此对十九路军要“先打后谈!”弗雷德对李德提出的异议作了驳斥,并补充说,即使不能使蔡廷锴就范,但通过对十九路军的胜利攻击,我们也可以在即将到来的和蒋介石的决战中,确保我军在福建的后方和侧翼,然后我们就能转而对国民党中央军在北面的进攻,开展积极的骚扰活动。①由于有上述原因,弗雷德在十九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同意红军对其援助,反而将主力从东线调至西线永丰地区,去进攻敌人的堡垒阵地,企图等到十九路军被蒋介石部队重创之后,再作驰援。弗雷德与中共上海中央局的思路一样:“利用国民党阵营内部新产生的矛盾,给蒋介石以毁灭性的打击”;不切实际地要中央红军去冒险,“一旦蔡廷锴开战,中央红军就在西北一线突破敌人阵地,越过赣江,夺取国民党军队的外侧,从敌人背后向南昌挺进”。②而党内个别领导人在与福建政府的合作中还存有私心,说“要先叫十九路军吃一点亏,我们再帮助他们,那他在与我党合作中价钱就便宜了”。③孰料,蒋介石对十九路军采取分化瓦解与军事打击并举的手段,为防止红军对十九路军的策应,还派出兵力从黎川南出,构筑了由东山至德胜关和东山经熊村、黄土关至光泽之间的碉堡封锁线。  但是由于中共临时中央的一些领导人对福建政府抱有偏见,认为“这一政府不是人民的,而且还不是革命的。”“完全是反革命派行骗人的把戏!”不愿与其联合,加上福建政府内部的问题,潘汉年与陈铭枢进行了八次谈判,却始终未能达成或订立联合作战的军事协定。双方的观望、貌合神离错误决策等一系列的失误,使红一方面军坐失了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的良机。对此,彭德怀曾十分痛心地批评道:“红军主力不出闽浙赣边区,不去威胁南京、杭州,不作十九路军的掩护者,福建事变只能成泡影,是不能巩固的。蒋介石有钱进行收买,再加强大的军事压力,十九路军就会完蛋。金钱收买内加军事压力,这是蒋介石的惯伎,只有对红军不灵。我们不支持十九路军,中央苏区的一翼失去了依托,政治上拆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桥梁,福建事变很快失败了。…‘蒋介石准备了一年的第五次围剿第二阶段就又开始了”。①李德本人也承认:“弗雷德的计划,是要在西北部向敌人的中心地区,发动一次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来讲都是无法实现的大规模进攻。他的这个冒险主义的战略方案,以及坚持这一方案的顽固态度,阻碍了革命军事委员会及时做出把主力放到闽北,问十九路军一起作一决战的唯一正确的决定。而当他下决心这样做时,为时已经太晚,机会也已经错过。”②  仅用了54天,蒋介石就将孤军奋战的十九路军镇压下去,1934年1月21日,蒋军占领漳州。十九路军第l军至第4军军长联名通电拥蒋,福建政府的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军政领导人先后败走香港。蒋介石腾出手来后,再于1934年1月下旬重新开始对中央苏区的进攻。   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情况下,中共临时中央于1月15日至18日在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会议补选了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改选了中央政治局,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六届五中全会不顾“左”倾路线对党和红军造成的一系列挫折,盲目地判断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即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它又重复立三路线的观点,宣称“在我们已将工农民主革命推广到中国重要部分的时候”等。在“反对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调和态度”等口号之下,它继续发展了宗派主义的过火斗争和打击政策,排挤不同意见的同志,将盲目服从“左”倾路线的人员安置了一批到中央和地方领导岗位。六届五中全会标志着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到顶点。  在军事指挥上,全会决定将红一方面军总部与中革军委合并,原红一方面军所属部队再次改称中央红军,直属于中革军委和工农红军总指挥部指挥。2月3日,中革军委作了局部人事调整,朱德仍然担任主席,原来担任副主席的为周恩来、彭德怀,这次将彭德怀改为身负重伤的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将实际指挥权进一步控制在博古、李德手中。

后记

鉴于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图书已达数百本之多,本书在写作中注意努力写出独到的风格和特色。首先体现在:采用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以谠明问题,包括电报、报纸、档案资料、革命回忆录、地方史料、长征亲历记、民歌等史料,既有我党、我军历史上的资料,也有国民党军将领围追堵截长征中红军的亲身讲述,还有国民党时期的报纸、电文等史料,也有部分外国记者、传教士等人的报道,从而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细致展现了红军长征这一宏大的历史画卷。其次体现在:突出了战史的脉络,对长征中重要战役的发起、经过及胜败原因,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突出了军史的特色,把红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四大战略力量长征的前因后果、历史功绩,以及相互间的团结协作、英勇奋战,作了详细的交代。再次体现在:突出了感人的历史场景,再现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注意将长征精神用素描的手法,点面结合地再现出来。第四体现在:突出了学术性,吸收了学术界近年来关于长征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参考了数百本文献的资料、观点,直接引用了近千个注解,注意了学术内核与通俗性的结合。本书作者均为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并对长征历史有所心得的青年学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充满热忱地进行了分工合作,他们是:刘波、杜福增、鲍玲、王胜杰、徐晖、汤卫。刘波负责本书的总体设计和统稿工作,并撰写长征序幕至突破乌江部分,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一阶段,以及红二、六军团与红一方面军长征遥相呼应的内容。杜福增参与了本书的总体设计和协调工作,撰写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到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止,再到张国焘南下受挫,以及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携手北上。鲍玲撰写从红二、六军团突出重围,进行乌蒙回旋战,到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即红二方面军长征的主要阶段。王胜杰撰写红25军的长征。徐晖撰写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三阶段,从兵临腊子口,到陕北安家、经营陕北,还有三军大会师、尾声。汤卫撰写从攻占遵义,到过雪山、草地,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二阶段。解放军国防大学原副校长、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侯树栋中将,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著名军事理论专家范震江少将,对本书的撰写给予了有力指导,我们深感荣幸。在写作过程中,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思想、军事历史专家廖国良少将给予了我们许多具体指导,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们还要感谢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专家吴子勇研究员严谨的指点、帮助;感谢人民出版社编辑侯春同志不辞劳苦地审读、协调,保质保量地使本书如期完成。由于我们写作的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存在错误在所难免。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刘波杜福增


编辑推荐

  “长征,每个音符都是感人的”,的确如此,它对我们的感动是穿越时空的。读着《长征纪实》,似乎又梦回吹角的长征途中,耳畔又传来金戈铁马的节奏,红星在飘拂的军旗上闪烁,曾给行进在长征队伍中的瑞士传教士薄复礼温暖的感受;而在万里转战、不畏劳苦的红色战士眼中,则如晨空的北斗。雪山草地中,灰色的征衣在凛冽的寒风中翻动,似凯歌的音符;六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几乎每前进一里就会倒下一名战士,用鲜血谱写了胜利的音符。长征的每一个音符果然都是如此地撼动心灵!  这本全景的长征纪实,告诉读者一个放大了的长征,一个更加清晰、完整的长征,既不失如临其境的生动描写,通篇却找不到为迎合受众心理而虚构的情节。作者的每一段文字都出自有据可查的档案、史料或亲历者的回忆录,书中几乎找不到一处属于想当然的描述。本书的作者凭借深厚的史学功底,对长征中的多次战斗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历史以真实。翻开《长征纪实》这本书,我们将体会更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长征纪实(上.下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