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

马中东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马中东  

页数:

230  

字数:

24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马中东同志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反复修改后完成的。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比,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分析产业集群的视角。作者以“斯密定理”和“杨格定理”为基础,以分工为分析的逻辑起点,认为社会分工导致交易费用增加,为减少交易费用企业走向空间集中,于是产业集群出现。区域分工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比如浙江的传统产品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江苏昆山的IT产业集群等等。通过对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变分析,作者推演出产业集群出现与市场演化的互动关系,指出专业化市场和一体化市场是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作者同时认为,分工形成产业集群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制度制约着分工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据此,作者提出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的三个条件,即分工是产业集群的内在条件,专业化和一体化市场是外在条件,制度安排是产业集群的实现条件,从而构建了一个产业集群的分析模型——“分工——市场——制度”模型,简称DMI模型。作者在本书中利用其构建的“分工——市场——制度”分析框架,对分工和产业集群的类别进行了划分,认为分工可以分为两种,即内源式分工和外源式分工,而产业集群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两种:原生型产业集群和嵌入型产业集群。作者对原生型和嵌入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和演化趋势在书中展开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内容概要

作者在本书中利用其构建的“分工——市场——制度”分析框架,对分工和产业集群的类别进行了划分,认为分工可以分为两种,即内源式分工和外源式分工,而产业集群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两种:原生型产业集群和嵌入型产业集群。作者对原生型和嵌入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和演化趋势在书中展开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虽然已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的产业集群,但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内部分工合作不充分,产业分工链条短,分工环节附加值低,“分工、市场与制度”的互动机制不健全等。  本书中所分析的产业集群基本上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形成的。它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利用作者创立的“分工——市场——制度”框架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简介

马中东,聊城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系主任,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采用多篇。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2006年主持完成省软科学课题1项,2007年主持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过程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论述——马歇尔的外部经济论或产业区理论 第二节 区位经济学的论述——工业区位论或集聚经济理论 第三节 波特的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第四节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 第五节 新产业区理论 第六节 近十年国外关于产业集群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七节 总体评价第二章 基于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第一节 基于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分工学说演进过程 第二节 形成机理与模型分析第三章 基于地域分工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第一节 基于地域分工的分工学说的演进 第二节 基于地域分工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模型分析第四章 分工、市场和产业集群 第一节 社会分工、专业化市场与产业集群 第二节 省际分工、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群 第三节 国际分工、国际化市场与产业集群第五章 分工、制度和产业集群 第一节 分工、交易费用与产业集群 第二节 基于分工的产业集群制度框架 第三节 基于分工的制度变迁与产业集群升级第六章 分工与产业集群的演化机理分析 第一节 分工——市场——制度:产业集群的一个分析模型 第二节 内源式分工与原生型产业集群 第三节 外源式分工与嵌入型产业集群第七章 分工的模块化与产业集群的虚拟化 第一节 分工与模块化的关系 第二节 一体化整合、价值链整合向模块化整合的演进 第三节 模块化整合与虚拟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第八章 基于分工视角的中国产业集群形成、演化与对策 第一节 对形成机理的验证——基于社会分工的案例分析 第二节 对形成机理的验证——基于地域分工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基于分工的中国产业集群的特征、问题与对策附录 国內产业集群理论文献述评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①,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中国乃至世界的三大制造业基地。这三大制造业基地生产出来的传统工业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而这些产品又绝大部分来自于产业集群这种生产组织。因此,产业集群备受理论界、实业界和政府的关注。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有上百年历史,而最近20年取得的成果最为丰富。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关注是近十年的事情,也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的投资者纷纷到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投资创业,许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以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规划。然而,在“集群热”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比如,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内在风险、演化周期等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已经存在的产业集群面临分化、转移、创新、升级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也明显滞后。许多政府在对产业集群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下,相继出台一系列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和措施,有一些政策和措施明显违背了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致使产业集群不能有效形成,或者阻碍了现有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后记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博士论文凝聚了导师的智慧和思想,从论文选题、组织材料,到思路的反复斟酌,结构的反复推敲,都离不开恩师杨玉生教授的辛勤教诲。从初稿、再稿到定稿,杨老师逐字逐句批阅,一个用错的标点符号、一个错别字,都一 一圈出,让学生倍感杨老师做学问之严谨,使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杨老师正是用自己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深厚的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修养,培养了学生三年,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科研方面获得了质的提高。同时,感谢导师组李平教授、黄险峰教授、韩毅教授,三位老师对论文的写作框架提出了许多建议。正是在导师组的关心下,论文的写作角度、研究思路才最终确定,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十分感谢李平老师和黄险峰老师分别讲授的高级微观和高级宏观经济学,使自己在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前沿汲取了营养,优化了自己的理论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打下了基础。十分感谢北京大学著名产业集群理论专家王辑慈教授,百忙当中回答学生在“中国产业集群网”上提出的问题,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同时,十分感谢山东大学臧旭恒教授和张东辉教授、南京大学粱琦教授,于2005年5月在山东大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给予的帮助和支持,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料。离开工作岗位三年,往返于山东与辽宁之间,求学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在近不惑之际,深感求学、生活之艰辛,没有父母和朋友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恐怕学业不会顺利进行。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有幸结识了刘刚室友、商海岩同学、张兵同学等一批学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论地,开怀畅饮,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


编辑推荐

《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