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谁主沉浮

孟醒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孟醒  

页数:

237  

字数:

2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个事件的最重要因素,无外乎时间、地点与参与其中的人物等。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重大事件中,上述诸多要素在亲历者的回忆中就相互龃龉,甚至同一个人的回忆因为历史条件的变化即有不同,就此形成“一大谜团”。几十年来,相关研究者爬梳考证,新说丛出,也争论不断,某些方面至今仍难有一致的结论。  先说一大的开会日期。  “七一”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纪念日,早已成为惯例,因此“七一”就被当然地视作一大开幕的日子,其实并非如此。对于一大开幕的日期,存在着6月、7月1日、7月23日、7月底等多种说法。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的党史专家以及香港的民间研究者邓文光依据国内外大量史料,并根据尚健在的亲历者的回忆,再参照代表行踪、会场被法租界警探搜查记录等,最终考证出一大开幕的日期是7月23日。其中,陈公博于大会闭幕后不久所撰《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一文,成为推断出一大开幕日期的重要一环。因为此文写于会议结束不久,其回忆的准确性就比较高。他说,他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见面的时间是在“到上海的翌日”,即一大的第一次会议上,而陈抵达上海的日期则为7月22日。由此即可轻松地推断出一大的开幕日期为7月23日。

内容概要

对于二十世纪,中西方的研究者都认同这是一个“伟大的世纪”。这个“伟大的世纪”结束的时候,西方许多有识之士均将新中国的成长当做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奇迹”。尽管他们对于一个共产党统治的国家心情复杂,但出于研究者的学术公正,新中国作为不可忽略的现象仍被列入重大事件之中,而创造这一“最伟打算的奇迹”的正是中国共产党。那么,在这个党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六十周年之际,回溯到党的历史的源头,客观地分析她的思想来源,冷静地梳理她的组织脉络,对认识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奇迹”不无助益。 本书以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的人生浮沉为竖轴,以他们不同的思想变化为横轴,剪辑史料,据实点评,勾画出风云变幻火时代中他们每个人的重要节点,展现出社会主义思潮下他们所实际走过的不同道路,凸现共产主义理想主宰人生沉浮的的主旨。

作者简介

孟醒,本名孟繁科,一九六四年出生,安徽人。一九八五年七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开始高校教学工作,期间,曾参与编撰《西方著名哲学家小传》等书。满十个年头之后,再次跨出大学的校门,于一九九六年底,选择了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一报社编辑。工作之余,凭兴趣

书籍目录

一大谜团(代序)第一章 王尽美(1898-1925)农工先锋 鼓动斗争 一、出身贫家的师范生 二、奔走乡间 三、工运先锋 四、劳累早逝第二章 李汉俊(1890-1927)半途退党 倾向革命 一、社会主义思潮的宣传家 二、上海党小组的创建人之 三、与陈独秀、张国焘政见不同而脱党 四、死于白色恐怖第三章 邓恩铭(1901-1931)不惧挫折 献身理想 一、贵州水族少年求学山东 二、罢工运动的领导者 三、越狱的组织者 四、身份暴露遭枪杀第四章 何叔衡(1876-1935)信念石坚 视死如归 一、年龄最大的代表 二、江西苏区法律制度的创建者 三、突围转移途中遇难第五章 陈潭秋(1896-1943)奔走革命 被害新疆 一、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者 二、为革命四处奔波 三、宁死不当逃兵第六章 陈公博(1892-1946)私欲熏心 随欲而变 一、官宦之后 二、五四运动的旁观者 三、迫于生计入阁国民党 四、汪伪大员 五、被枪决的汉奸第七章 周佛海(1897-1948)红黑丕变 左右逢源 一、留学东瀛 二、偶然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三、转向国民党 四、投入汪精卫的怀抱 五、拒绝中共的挽救 六、病急乱投医 七、病死狱中 第八章 李达(1890-1966)脱党入党 “文革”惨死 一、最早的理论家 二、意见不合而脱党 三、重新入党 四、与毛泽东争论 五、惨死于文革第九章 董必武(1885-1975)党内元老 光明磊落 一、同盟会员 二、武汉党小组的创始人 三、情报工作的领导者 四、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元老 五、不忘“群言堂”第十章 毛泽东(1893-1976)奋斗终身 勋绩永存 一、一大的普通代表 二、多次遇险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置的领袖 四、林彪事件的影响 五、病中决策 六、眼部手术 七、逝世震惊世界 八、毛泽东永恒的遗产第十一章 张国焘(1897-1979)前半辉煌 后半潦倒 一、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 二、一大时出尽风头 三、隐瞒曾被捕 四、长征途中的分裂 五、设计逃离延安 六、流落异国 冻馁而死第十二章 包惠僧(1894-1979)资格受疑 命途曲折 一、代表资格遭怀疑 二、白色恐怖中脱党 三、观望中回归 四、晚年留下党史资料第十三章 刘仁静(1902-1987)挫折于托派 丧命于横祸 一、最后去世的一大代表 二、北京党小组的创始人 三、托洛茨基的信徒 四、反省自己 五、“文革”磨难 六、罹难车祸附录 马林(1883-1942)与尼科尔斯基(1898-1943) 国际使者树勋异国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王尽美(1898-1925)农工先锋 鼓动斗争  一、出身贫家的师范生  王尽美的名字是他在参加了中共一大后自己改称的。他的原名是王瑞俊,字灼斋。亦名烬美,曾用过烬梅等笔名。尽美之名,寄予了他创造一个尽善尽美社会的理想。他在一大后,给家乡兄弟王庆增的信中写的一首诗,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诗是这样写的:“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流人海,乔有麓下看沧桑。”诗里的潍水是家乡的一条河,乔有是村旁的一座山。这首充满豪情的诗篇,表达了王尽美立足家乡,通过阶级斗争改变社会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他是1898年6月14日出生于现在的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当时属莒县县境)的。三天后,这个佃农的儿子有了一个乳名“仓囤”。名字是王尽美的大伯王在善起的,很朴素也很直接,就是希望经常忍饥挨饿的一家人,能有满仓满囤的粮食。有人说,一个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并不代表什么。但想一想,王尽美名字的变化却充满了寓意。  王尽美出生前半年,祖父王兴业带着全家刚由后张仙村迁住大北杏村。小“仓囤”还没满周岁,他的父亲王在升就病逝了。为地主干苦力的王家,生活更加艰难。好在王尽美年少懂事,聪明伶俐,因之被本村地主选定为其年纪相仿的孩子陪读。就这样机缘凑巧,王尽美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刺激了王尽美的求知欲,富户人家孩子们的风言冷雨更激发了他的上进心。陪读的苦孩子,学习成绩远远超过了正式读书的地主少爷,一时间竟成为被村人争相传说的佳话。  1918年祖父王兴业病故,王家又失去了一根支柱。汪湖镇莫家崖头村本族“清朝举人”王石朋一方面出于同族同宗相互扶持的义务,一方面出于旧知识分子爱才惜才的美德,鼎力推荐王尽美去济南应考。最后,王尽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  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王尽美又受到了王乐平的影响。王乐平是中华革命党党员,五四运动中山东的活跃人物。他曾作为山东省议会的代表前往上海,吁请上海各界支援山东人民从日本手中收回山东主权,收回青岛。他创办的齐鲁书社,大力宣传五四新文化,重点推介《新青年》、《每周评论》、《资本论入门》、《唯物辩证法》、《俄国革命史》等书刊,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王尽美人校的时候,以“赛先生”(科学)与“德先生”(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正值高潮。1919年五四运动一爆发,王尽美就毅然投身于学生运动并成为学校的学生领袖,并与另一位学生领袖邓恩铭相知相识。可就在革命学潮轰轰烈烈的时候,王尽美被学校以“不务正业和破坏校规”为由开除了。消息传到大北杏村,村人议论纷纷。有人惋惜,好端端的不读书闹什么学潮?有人谩骂,正盼着他能光耀门楣,想不到倒辱没了王家门风。  二、奔走乡间  1919年冬,王尽美不得不回到大北杏村。在外遇到挫折的王尽美,在家乡遭到的则是处处冷眼冷语,尤其是村里的那些阔少不断寻机报复、作弄挖苦。好不容易熬过一个痛苦的冬天,过了一个凄凄惶惶的春节,他决定回到其祖籍地高泽镇后张仙村。后张仙村的本族穷爷们敞开温暖的怀抱接纳了他,在亲人们身边,王尽美治愈了心灵的创伤。白天,他和他们一起下地劳动,晚上,他给穷爷们讲闹学潮的故事……。他先后把摆小摊的王庆增,卖豆腐的王升周,做木匠的王兴智、王连安、王福佑,锔锅锔盆的王兴昶,开油坊的王志天,开药铺的王老八等人团结在他身边。他家原在村里前河崖的老屋成了王尽美宣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活动中心。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校接触到的大量事实揭露军阀卖国,痛斥地主为富不仁,激发起大家的反抗精神。轮到后张仙镇赶集的日子,王尽美就用在学生集会上发表演说的方式,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王尽美还自编通俗易懂的唱词。如《救国五更》、《国耻记》、《高跷段》、《打花棍》等。王尽美还用《长江歌》的曲调创作了《保护我山东》的唱词:  看看看,滔天大祸飞来身边。日本强盗似狼贪,硬立民政官,此耻不能甘。山东又要似朝鲜,攫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  听听听,山东父老同胞愤怒声。送我代表赴北京,质问大总统!反对卖国廿一条,保护我山东。堂堂中华,炎黄裔胄,主权最神圣。  王尽美弹着三弦,由王在南的盲人妻子赵氏演唱。这首歌很快传遍莒县大地。  平时,王尽美抓紧走亲访友等机会进行鼓动宣传。在他的影响下,窑头村的王仁之、赞子崖的王乃瑞(字鸣霜,后来成为杨虎城的秘书)等人相继加入宣传队伍。王尽美和这些骨干一起走遍了莒县南部和西北部的乡村,播撒下农民运动的种子,并为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王尽美回乡后,与王乐平仍保持通信联系。五四运动前,王乐平在北京曾与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相识,彼此间有了通信联系。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时,曾致函王乐平,邀约他在山东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可他虽推崇新文化,却不愿加入共产党,更不愿牵头组织共产主义小组。此时,王尽美经过五四运动的锻炼,经过被学校开除的磨难,已成为山东新文化运动的青年领袖。王乐平决定把建党的工作转交给他这位远亲、同乡又是同宗同门的王尽美。  王尽美再一次走出家乡,来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北京。北京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转播马克思主义的北方重镇。在那里,马克思主义对王尽美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他很快成为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通讯会员。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始人之一罗章龙曾回忆道:“起初(五四时期)我负责做北京大学学生会的工作,山东的学生会经常有人来北京联系。我们北京大学学生会也经常派人去上海和南方,因为济南是沪京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常中途在济停留。我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同山东学生会的代表王尽美同志认识的。那时候,我们北京学生会的办公处设在校本部,王尽美同志为联系学生会的工作曾多次到西斋来找我。1920年3月,以北京大学为主,由国立八个校院联合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以后,王尽美同志又来到了北京。我……向他介绍了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情况。在北京念书的学生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是北京的会员,在北京以外各省市念书的学生或工人被吸收入会的叫做通讯会员……王尽美同志对这些都很感兴趣,他登记作为通讯会员加入了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那时我任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书记,他回去之后经常和我通信联系,交换刊物……”  从北京回到济南后,大约是在1920年9月,王尽美在济南教育会,公开挂出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牌子。邓恩铭和王翔千以及王翔千的弟弟王象午都是这个研究会的积极分子。他们几个人就是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几乎在陈独秀给王乐平去函商议建党的同时,李大钊从北京派出陈为人(他当时是北京《劳动者》的编辑),联系上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开始商议山东的建党工作。  1921年春,在“南陈北李”的帮助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秘密诞生,在一大召开前,其成员已达8人。除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王象午外,还有王复元、王用章、贾乃甫等人。  1921年6月,王尽美与邓恩铭同时接到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开会通知。在他们确定赴会后,上海组的李达给他们汇寄了旅费。他俩正准备动身的时候,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张国焘路经济南特意作短暂停留。那时的张国焘非常活跃,经常来往于京沪线上,沟通南北党组织的联系,颇受各地党组织的重视。张国焘来了,王尽美便约集了几位党内同志,租了一条游船在大明湖上作畅游之谈。一帮年轻人兴奋不已,谈了整整一天,最主要的是就建党问题交换意见。  王尽美与邓恩铭乘火车抵达上海后,一起住在博文女校二层楼房楼上靠西的三间房子中的后面一间。他们的邻居就是长沙组的代表毛泽东。毛泽东当时睡在两条长凳搭起的木板上;王尽美等其他代表,都是铺一张席子,睡在地板上。王尽美和邓恩铭一样,抱着学习的态度,不是认真阅读大会发起组准备的资料和代表们带来的各种书刊,就是拜访各地的代表,向他们求教。他的虚心好学,以及他代表济南组所作的情况汇报,都给与会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谁主沉浮 PDF格式下载



很烂一本书


好书,在图书馆里借来看,觉得好,才买的.


内容比较详细,印刷及纸质一般。


是书名使我买了此书。应该说还可以。毕竟要写十几个人的故事,凭一个人还是不太够。个人以为对陈公博,周佛海写的比较好一点。而对毛,张则写的太差了。感觉太多故事而没有深刻的述评及作者独特的观点。把毛的眼睛手术也拿来作一章,有点烂竽充数之嫌。不能算是严谨之作,随便看看还可以。


无新意,可读。


介绍不够详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