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公共领域论

杨仁忠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杨仁忠  

页数:

370  

Tag标签:

无  

前言

公共领域问题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问题。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问题是在20世纪中后期,由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等人提出来。从市民社会话语中浮出水面的。至今国内外学界的研究大多仍局限于市民社会的话语系统内,这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它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正是基于这种学术背景,杨仁忠的《公共领域论》尽力将公共领域从市民社会话语系统中离析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论域,试图形成一个关于公共领域的独立的理论话语系统。该书首先运用社会史与观念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中世纪演变、近代生成及其与社会结构变迁、人类文明演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共领域的不同历史形态以及现代公共领域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在此基础上,该书又颇为深入地揭示了公共领域问题的理论意蕴,特别是它的政治哲学意义与宪政民主价值。该书着力于公共领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联性研究,力图为公共领域理论提供一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解释模式。

内容概要

公共领域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书从政治哲学的维度,把公共领域从市民社会话语中离析出来予以学理建构性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属于公共领域自身的理论话语系统。本书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近现代生成、现代理论发展、理论特征、运行机制、宪政民主功能以及中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探讨和研究,既对公共领域及其理论进行了社会史和学术史的考察与梳理,又对公共领域及其概念进行了机制分析和理论界定,同时还在东西方不同语境下探讨了公共领域及其理论的宪政民主功能和时代价值。它既为当今的社会政治哲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理论空间,也为探讨我国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新的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杨仁忠,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哲学等。独立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10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独立或合作出版《儒家经济伦理与市场社会精神》等学术著作4部,主持或参编教材3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书籍目录

序 导言 公共领域理论范式何以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从市民社会到公共领域 二、问题的回应:公共领域理论范式何以成立 三、问题的解决:公共领域理论的学术建构第一章 西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 第一节 希腊社会与城邦文明 一、希腊文明:一种城邦岛国文明 二、希腊文明:一种城邦城镇文明 三、希腊文明:一种城邦民主文明 四、希腊文明:一种多元共存文明 第二节 城邦制度与古典公共领域 一、城邦生活是公共生活 二、城邦领域即公共领域 三、古典公共领域的特征 第三节 城邦文明与宪政理性 一、城邦理性的基本内容:民主平等观念 二、城邦理性的核心精神:独立自由意识 三、宪政理性体现为法治精神 四、宪政理性体现为公民意识 五、宪政理性体现为权力监约观念 第四节 罗马共和文明与公共领域的共和传统 一、希腊衰落与个性觉醒 二、共和制度与宪政理性 三、共和精神与公共领域第二章 西方近代公共领域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中世纪公共领域的演进 一、多元社会结构与多元文明格局 二、中世纪公共领域的特征 三、代表型公共领域的式微与“公共权力”的产生 第二节 近代公共领域的形成 一、近代公共领域的兴起背景 二、近代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 三、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特征 第三节 现代公共领域的社会基础 一、市场经济与公共领域 二、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三、民主政治与公共领域第三章 现代公共领域理论的产生 第一节 康德对公共性的追寻 一、公共性的提出 二、公共性的含义与特点 三、公共性思想的历史定位 第二节 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的建构 一、公共领域思想的提出 二、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建构 三、公共领域的机制与特征 四、公共领域思想的历史定位 第三节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一、公共领域概念的学术建构 二、公共领域的兴衰与重建 三、公共领域话语系统的建立 第四章 公共领域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公共领域概念界定的前提性分析 一、“公共领域”的词源学考察 二、“公共领域”的现代界定 第二节 公共领域概念的政治哲学解读 一、公共领域概念的描述性意蕴 二、公共领域概念的分析性意蕴 三、公共领域概念的价值性意蕴 第三节 公共领域概念的政治哲学界定 一、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领域观念的价值性特征 三、公共领域概念的政治哲学界定第五章 公共领域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要素及其机制 一、公共空间及其公共性 二、社团组织及其公共性 三、公共传媒及其公共性 四、社会运动及其公共性 第二节 大众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衰落” 一、公共领域的“重新封建化” 二、商业原则对公共领域的侵蚀 三、国家政治权力对公共领域的挤压 第三节 信息时代公共领域的重兴 一、信息时代网络传媒的特点 二、网络媒介与公共领域的重兴第六章 公共领域的宪政民主功能 第一节 宪政民主的含义及其规范模式 一、宪政民主的含义 二、宪政民主的两种规范模式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自由主义宪政民主 一、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模式的特征 二、自由主义民主模式的宪政缺陷 三、公共领域理论对自由主义民主模式的纠偏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共和主义宪政民主 一、共和主义宪政民主的特点 二、共和主义民主模式的局限性 三、公共领域理论对共和主义民主思想的修补 第四节 公共领域与法治人权 一、公共领域与法律合法性 二、公共领域与法治的社会根基 三、公共领域与人权保障结语 公共领域话语的中国意义 一、中国的公共领域问题 二、公共领域话语的中国意义 三、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西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本章运用社会史与观念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宪政的视角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及其与社会结构变迁和人类文明演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典公共领域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试图为确立现代公共领域观念的历史根基和思想渊源奠定初步基础。公共领域虽然是一个现代话语,但其历史源头却在古希腊。古希腊社会的公共空间构成了古典公共领域的实体性形态,城邦制度及公民行为构成了古典公共领域的社会性形态,以宪政理性为基本内容的城邦精神则构成了古典公共领域的观念性形态。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古典公共领域的希腊传统。它既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物和特点,又是古希腊人解决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冲突的基本途径、手段和方式。罗马文明虽然是在吸收、模仿希腊城邦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罗马人很快就以其高超的睿智创造了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和共和理性,以肯定私权和承认私人领域的正当性为基础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进行了严格界分,并把这种界分以公法和私法的形式予以肯定和保护(而希腊人是没有明晰的权利观念的),从而开创了以意思自治、混合宪制和多元权力为核心内容的共和主义的公共领域传统。这不仅是罗马人修补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缺陷和为适应社会变迁而进行制度与观念创新的结果,从而克服了古希腊城邦主义传统的公共领域的局限性;而且还构成了近现代公共领域观念与私人领域观念的真正历史源头,从而举起了希腊文明的接力棒、担当起向中世纪西欧传输宪政理性的桥梁,使匍匐在黑暗中的西欧中世纪仍然在政治制度和宪政文明等方面星光灿烂。第一节 希腊社会与城邦文明公共领域尽管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其历史源头却在古希腊罗马。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①,“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②。这也如肯尼斯。米诺格所说的,“希腊政治(如同希腊世界里的一切)有一套相当系统严密的理论,以至于人们常会感到,不管我们如何摸索着前进,我们总也离不开希腊人所提供的几种有限的选择”③。古希腊城邦及其所孕育的宪政理性精神既是“西洋文化之母”,自然也就成了现代公共领域的历史源头。任何文明形态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文明也是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文明成型时期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以及希腊人为适应生存环境变迁而作出的制度抉择,就形成了希腊民族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文明个性一一这就是表现为城邦岛国、城邦制度、城市中心以及多元共存等一系列特征的城邦文明。在古希腊,“城邦”(Polis)一词的原意是指城堡或卫城,构成了“公民团体”(Polites)、“政治”(Politike)、“政治生活”(Politeia)等的词源。就其词义来说,它首先是指一种城市结构,“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④,它具有城市的要素和特征(如集聚性等)。其次,城邦又“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①,是一个以国家为本质的共同体,它具有国家的某些基本層陸(如设置公共权力机关等)。再次,城邦还是一个公民共同体,“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②,城邦的主体是公民,没有公民也就无所谓城邦。因此,可以说,“城邦”本身是由“城市”、“国家”、“公民集体”三层含义构成的,它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公民为主体、国家为本质的共同体。它既是古希腊人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③希腊文明就是以城邦为中心而展开的,城邦及其中的公民活动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基本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希腊文明就是城邦文明。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希腊文明:一种城邦岛国文明这是由古希腊所处的特殊地理条件所决定的。首先,古代希腊世界主要集中在爱琴海盆地周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各岛屿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除了分布在爱琴海中的数百个岛屿外,古希腊版图的主要部分是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海的希腊半岛。可以说,整个希腊世界都依存于海洋,是爱琴海的水域把分散在几百个岛屿上的希腊文明连在一起。因此,海洋成为当时主要的运输线。凹陷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也使航海相对容易和安全。这使得希腊人很早就“喜欢大海并成为海盗、殖民者和商人”,形成了异于内陆文明的生活方式。顾准说:“爱琴海和东地中海的曲折海岸和多岛而不广阔的海域,使他们很快进入到以通商、航海和手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④其次,从地理版图上看,古代希腊支离破碎,除了星罗棋布的岛屿及半岛沿岸城市外,唯一的一块大陆一一希腊半岛也被纵横交错的群山分割成片片区域,几乎没有一块大一些的平原,这使得陆路交通和交往极其困难。那些被群山环抱而又相互隔绝的谷地有利于形成互不统属、各自独立的区域社会(独立城邦),而荒芜的山岭则为分割古希腊的政治组织提供了天然屏障。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也不易建立起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但这种相互独立、自治自给的社会存在形式却铸造了希腊城邦以契约为基础的自治制度,从而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独立、平等、竞争和思想解放与个性张扬的社会政治环境,这为自治、民主、平等、法治观念的滋生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土壤。再次,由于平原面积狭小,肥沃土地缺乏,大部分地区又是贫瘠山区,再加上这里夏季少雨,致使对古代民族生存至关重要的农业生产难以繁荣,导致希腊人长期忍受着粮食匮乏的煎熬。这一方面使希腊人必须面对与自然和人的双重搏斗,促其形成了敢于竞争、乐于竞争,以竞争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欲望的“永争第一”性格。另一方面,平等竞争、自治独立的时尚又内在地滋养了希腊人的自由和平等精神。在这里,奢靡的生活方式和极度的贫富分化难以形成。许多希腊人很少或根本没有土地,有土地者数量也大致差不多。在斯巴达,数百年间,全体公民拥有平等的份地,每个公民必须将其份地的一部分收获上交城邦以供“公餐”之用,以获得参加城邦“公餐”的权利,并同时获得平等参加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消极、委靡、懦弱和怠惰的生活态度被世人唾弃,而那些积极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则被推崇。二、希腊文明:一种城邦城镇文明古希腊由于土地贫瘠,平原狭小,农耕经济很不发达,致使长时期粮食短缺。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反而促使希腊人致力于发展以城镇为中心的工业、商业和手工业。在古希腊,工业、商业和手工业异常发达,存在着大量分工很细的冶金业、造船业、制陶业、建筑业、纺织业、制鞋业等多种类型的手工业作坊,像建筑业就有木工、铸工、铜工、石匠、染匠、金匠、象牙匠、画匠、刺绣匠、浮雕工等的详细分工。再加上古风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延续下来的“殖民扩张运动”和空前规模的海外开发,促动了商业贸易的活跃,由此导致以城镇为支点的市集贸易和邦际贸易的繁荣。“每一个城邦对于周围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市集,农夫们在那里卖掉他们的产品,换取钱来支付他们的赋税和租金(在某些地方),和购买从外地输入的商品及乡间作坊不能生产的制品(当这些可以用钱支付的时候)。”①在市集贸易方面,定期市集是古希腊最为普遍的国内贸易形式。小生产者和零售商人定期聚集于市,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交易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雅典城邦的中心市场是此类市集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一些依托于城市的节日或竞技会等非经常性的市集。这一切不仅扩展了城市地域空间,增加了城市数量,而且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活跃,进而推动了希腊城市的成长与发展。终于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城市形式,即所谓的理想城市。这种城市不仅是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中心,而且还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的合一。而这是由希腊文明的城邦文明本质所决定的。在古希腊,一个城邦就是一个城市国家。但一个城镇并非是一个完整城邦,而只是城邦的一部分。正如顾准所指出的,一个城邦是由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所构成的。乡村和城镇并不是隔离的,而是连为一体的,实际上城镇也包含了乡村。在社会政治观念和制度上,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公民权,拥有同样的政治和社会权利,而这并不因为居住区域的不同而有任何差别。在古希腊,基本上不存在单纯的城市人或单纯的农村人,而是处于一城一国、城市林立的状态。人民在城乡都有房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同时过城镇生活。可以说,所有希腊居民过的是城镇生活。因此,当时把所有的自由人称为市民,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活使政治(Politica,来源于Polis城镇)生活成为现实②,并因此铸造了以城市为特征的城邦文明。

后记

本书是在我同名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选择公共领域这个源自西方社会的理论问题进行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研究,对于主要具有中国传统哲学知识背景的我来说,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从专业能力上来看都是一个挑战。记得2002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初,适逢我的导师陈晏清先生引领南开哲学走向政治哲学的研究,我就自报做法哲学方面的论文,并得到了先生的首肯和鼓励。几经选择后,我确定了以公共领域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宪政问题。但由于公共领域理论本身的复杂性,我只得花费大量精力专注于公共领域问题,并最终把研究重心放在了对公共领域理论的探讨上,致使本书最终成了一本研究公共领域问题的专论,而对宪政问题的研究则与原来的设想相差甚远。好在我已经在这一领域另有了专题性的研究成果,算是对原来博士论文不足的弥补。即便如此,书中错误和不足肯定很多,恳请专家和读者多多批评指正。在本书出版之际,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陈晏清先生对我细致入微的指导与教诲。从最初的选题拟纲、确定研究角度、结构安排,到最后修改定稿,都离不开先生高屋建瓴的指点,常常是先生画龙点睛的几句话使处于苦苦寻路的我茅塞顿开。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的理论大家,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爱“生”如子的慈善长者。能够投师先生门下习染先生的人生境界、学问情怀、责任意识实乃幸甚。


编辑推荐

《公共领域论》尽力将公共领域从市民社会话语系统中离析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论域,试图形成一个关于公共领域的独立的理论话语系统。该书首先运用社会史与观念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中世纪演变、近代生成及其与社会结构变迁、人类文明演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共领域的不同历史形态以及现代公共领域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在此基础上,该书又颇为深入地揭示了公共领域问题的理论意蕴,特别是它的政治哲学意义与宪政民主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公共领域论 PDF格式下载



公共领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域,这本书专门探讨这个问题域,尽管难度很大,但是梳理的还算比较清晰。


一本系统论述公共领域论的书。在慢慢研究。


本书是对关于公共领域话题知识的集合,资料书


换可以,科研用的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这个话题,好好读读,拥有此书可以很好了解公共性了。


觉得文笔会很好,读过之后没有感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