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

王开玺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王开玺  

页数:

821  

字数:

62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研究丛刊》是为完成清史编纂工程而出版的四种丛刊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文献丛刊》、《档案丛刊》和《编译丛刊》),其任务是及时编辑出版清史专题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修纂清史是新世纪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对新编的清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编纂的清史质量要高,必须是精品,要注重科学性和可读性。确保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2003年1月28日李岚清在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一个极高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有很多的条件,作艰苦的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不渝地把全部工作建筑在对清代历史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的基础之上。专题性研究同综合性学术成果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学术工作者都十分清楚的。专题性研究是基础,综合性学术成果则是概括、提炼、深化和升华。一部优秀的综合性学术成果的产生,又为更加宽阔、更加深入的专题性研究提供契机,开辟道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上个世纪八十多年对清代历史的各个方面的专题研究,也不可能有今天提出清史编纂工程的成熟条件。

内容概要

  《研究丛刊》是为完成清史编纂工程而出版的四种丛刊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文献丛刊》、《档案丛刊》和《编译丛刊》),其任务是及时编辑出版清史专题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修纂清史是新世纪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对新编的清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编纂的清史质量要高,必须是精品,要注重科学性和可读性。确保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2003年1月28日李岚清在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一个极高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有很多的条件,作艰苦的努力。

作者简介

王开玺,男,汉族,1949年10月10日生,河北省辛集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1989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以来,一直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尤致力于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出版有《南国风烟》、《两世人—

书籍目录

绪论 外交和外交礼仪 一 外交的定义 二 中国古代外交的萌动 三 西方国家的外交雏形和基本定型 四 传统外交和近代外交 五 西方国家的两种不同外交理念 六 礼、仪与礼仪 七 外交礼仪概说 八 中国的重礼传统 九 外交礼仪与民族尊严、国家主权 十 中外传统外交礼仪的异同第一章 明清天朝大国与东方国家秩序 第一节 中国人的政治秩序观与宗藩制度 一 宗藩制度形成的途径 二 中国皇帝的地位与职任 第二节 清王朝与东方国家秩序 一 清王朝与周边国家宗藩关系的重建 二 清王朝与藩属国交往礼仪的规定 第三节 清政府与西欧早期来华外国使团的交往礼仪 一 明末清初葡萄牙、西班牙使臣来华的交往礼仪 二 清朝初年荷兰使臣来华的交往礼仪第二章 清朝初期中俄两国外交使团的交往礼仪 第一节 从巴伊科夫、阿勃林到米洛瓦诺夫使团来华 一 巴伊科夫使团来华 二 阿勃林使团来华 三 米洛瓦诺夫使团来华 第二节 尼果赖使团来华 一 只受人迎接,而不迎接任何人 二 破坏中国古制,另立新规 三 故意违拗清延礼仪规制 第三节 义杰斯使团来华 一 是商人,还是使臣 二 退还国书 第四节 伊兹玛依洛夫使团来华 一 伊兹玛依洛夫允行跪拜礼 二 康熙帝的大度优礼 第五节 萨瓦使团来华 一 在礼枪声中进入北京城 二 萨瓦心中的忧愁 第六节 清廷使臣两次使俄 一 托时使团使俄 二 德新使团使俄 第七节 中俄边境上的礼仪之争 一 边境受辱与未雨绸缪 二 责任在谁第三章 中英外交礼仪冲突的初起第四章 “平等”与“不平等”的外交礼仪之争第五章 咸丰朝外国公使驻京及其礼仪问题第六章 在冲突中转型的外交礼仪第七章 趋同过程中的悖廖外交礼仪要求附录后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已出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明清天朝大国与东方国家秩序第一节中国人的政治秩序观与宗藩制度早在夏朝和商朝时,其统治者就开始宣扬“君权神授”理论,自称是代表“天”来统驭治理天下的。到了周朝,这一君权神授的理论日臻成熟。既然天子是皇天上帝的儿子,那么,自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后来孔圣人所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了。汉代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将君权神授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他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问内,在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深处始终不曾想到,更不想承认,会有什么其他的民族或国家不在“真命天子”的阳光普照之下,不对中国天子“畏威而怀德”。按照传统的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必然是,而且只能是天子与诸侯间的君臣关系,决没有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君主或国家。

后记

拙稿即将由人民出版社付梓之际,不敢妄为自序,但总感到还有些话要说,于是率尔操觚,作此后记。1977年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后,一是基于将个人的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的“红心”与“觉悟”,二是因为个人素无大志,不思进取,满足现状,故此,一直在讲台上宣讲“教化”,在故纸堆中“搞研究”,讨生活。刚毕业时,虽无历史学的知识积累与根基,却要冥思苦想地琢磨着写些“学术论文”。至于写什么,能否写成,则毫无把握,只能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地左突右撞。当时的精神依托与动力,除了所谓的学术激情外,就是年轻人的年龄与精力的优势,不怕浪费时间,不怕走弯路,正如俗言所说:“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旺”。大概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吧,数年后居然有习作发表,其中即有中外外交礼仪之争的文字内容。其后,逐渐产生出将中国近代史上的中外外交礼仪之争辑录成“书”的“狂想”,历经十数春秋的笔耕,于是而有此数十万言的繁冗之作,命为《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十年磨一剑”。这是形容智者的用功、用力之勤,是誉其成就之精之当。吾虽不必自馁自贱为愚,但决非智者,充其量不过才智中平。“十年磨一剑”,对自己来说,仅是一种精神企望,更多的则是一种鞭策动力。


编辑推荐

《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 PDF格式下载



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全面,很有分量


正在看,挺好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