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梁启超趣味论研究

方红梅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方红梅  

页数:

324  

Tag标签:

无  

前言

方红梅博士的大作《梁启超趣味论研究》即将出版问世,她来信嘱我为之写序,我欣然领命。我与红梅博士本不相识,对她的认识是从阅读这部书稿开始的。书稿写得洋洋洒洒,内容很丰富,也很深刻,显出扎实的功底。文如其人,可以看出她很爱思考,也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其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这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必备的主观条件。分析需要有理论的锋刃,才能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综合需要有建构的能力,从而把分析、解剖所得到的各种片面的、具体的认识综合为一体,并经过思辨和抽象上升为体系。当然,分析与综合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都需要有联想和想象的参与才能成为一种新的创造,而联想、想象则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历史经验为根柢,否则,就可能是杜撰,甚至是胡思乱想。一篇论著,资料丰富而翔实,分析鞭辟入里,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才算树立了一家之言。这正是我赞赏红梅博士这部著作的原因所在。

内容概要

受“激进—革命”、“保守—落后”的泛政治化思维的影响,对中国现代美学具有多方面开启之功的梁启超,其晚年的美学言论长期被学界冷落。本书第一次详细系统、深入透彻地阐释了梁启超在后期才全面展开的极具特色的趣味论思想,并以趣味论为纽结,把梁氏一生的艺术观点、审美思想和人生哲学贯通起来进行梳理,建构起一个关于梁氏整个美学思想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体系。 本书资料翔实,论证细密,研究视角、框架结构皆有创新,并发表了一系列独到见解,语言晓畅优美,论述既具思想性,又充满热情,既启人深思,又颇具感染力。

作者简介

方红梅,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美学、中国古代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在《江海学刊》、《贵州社会科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有报告文学《吴天祥:我愿意燃烧起来》(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从艺术到人生:趣味的意义设定 第一节 作为艺术本质和作用的趣味 一、艺术趣味本质观的提出 二、趣味豌对艺术情感特性的揭示 三、趣味观对艺术审美愉悦特性的揭示 四、趣味观对艺术自身特性及其人生功能的内在关联 第二节 作为美感本质的趣味 一、以趣味界定美感 二、趣味对美感快感特性的凸显 三、趣味对美感快感之复杂性与多样性的涵括 四、趣味对美感超功利的精神自由特性的表征 第三节 作为生活动力和价值的趣味 一、作为自由创造欲的趣味对于生活具有动力意义 二、心乐之趣味赋予生活以价值第二章 入“生命之奥”:趣味的情感陶养 第一节 情感的生命价值:“动力”与“关门” 一、情感是人类动作的原动力 二、情感是入“生命之奥”的“关门” 第二节 趣味的情感品格 一、趣味的情感性 二、趣味情感的特点:兴味心与责任心的统一 第三节 情感教育:因情立趣 一、趣味教育的根本是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的“利器”:艺术 三、情感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艺术家 四:情感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引、提、扩第三章 “仁者不忧”:趣味的境界升华 第一节 自得:趣味境界的特征 一、“自得”说溯源 二、趣味境界的“自得”气象 第二节 心造:趣味境界的营构 一、境由心造 二、“宇宙未济”:心超成败而得趣 三、“人类无我”:心超得失而生趣第四章 “无所为而为”:趣味的生活表达 第一节 趣味的生活化:自由活动 一、趣味化劳作 二、学问与教育趣味 三、艺术活动和自然欣赏 第二节 趣味生活的实质:即功利而超功利 一、趣味生活的功利性 二、趣味生活的超功利性 三、创化的、“仁”的人生观:对功利和超功利的融汇 四、融汇功利与超功利的趣味生活观的独特意义第五章 趣味论的时代与前瞻性 第一节 以趣味为手段的新民救国:疗救现实的时代意义 一、精神决定论:梁启超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倾向 二、趣味性文艺:刷新国民精神的佳径 三、趣味的工具化:时代之“功”与“过” 第二节 以趣味为目的的立人乐生:设计未来的前瞻性意义 一、树人思想深化的现实契机 二、树人思想向以人和趣味本身为目的的深化 三、以乐生为目的之趣味论的“调适”眼光:通往后现代精神的前瞻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从艺术到人生:趣味的意义设定“趣味”是中西文化尤其是文艺、美学界乃至日常生活中都为人惯用的术语,梁启超借用它,却为之注入独特的内涵和新鲜的意义。梁氏对趣味意涵的理解,从逻辑上看,呈现出从艺术到审美到人生不断开放扩大的逐渐广义化特点。从根本上而言,他对趣味的阐释,则总是以人生为出发点且以人生为归结点的,而这人生,又应是与审美、艺术内在贯通的人生。可以说,通过“趣味”,梁启超表达了艺术、审美、人生三位一体的美学构想。第一节 作为艺术本质和作用的趣味前期梁启超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社会功能出发,引出了对娱情性、移情性等艺术特性的初步思考。到了后期,他延续并深化了这种思索,不但把研究领域扩大到美术、书法等几乎整个艺术领域,更通过对趣味性本身而不是趣味手段通向的改良群治的强调,使艺术向内在的审美本性回归,并基于此而设定出艺术真正符合自身特性的人生意义。一、艺术趣味本质观的提出梁启超对文学(其实也代表他对所有艺术的看法)的趣味特性的最直接、简练、明晰的提出,是在《(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一文中谈及文学应该具有高尚品位并要不断更新的原因时带出来的:文学是人生是最高尚的嗜好,……还有一义,文学是要常常变化更新的,因为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

后记

在夏蝉热烈的鼓噪声中,我的断而又续、续而又断的研究梁启超趣味主义诗性人生哲学的书稿,终于在今年这个幸运奥运年的暑假得以杀青。回想入武汉大学转学哲学的头两年,带着步人中年之人对事业和家庭的复杂感受,带着时常不能兼顾而不得不取舍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奔波于偏处大武汉西北角的家和位于东南角的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以及在苍翠珞珈山的求学之地,我的脚步是那么烦乱、匆促,甚至不知所措。常等车,常因堵车而在车上等,常有什么都没赶上的感觉。烦极思静,乱中悟定。无论怎样,到晚上,总能回到家所在的军院。当军院校园里活动的人影渐疏,当宣布休息的最后一遍哨声响过,我来到汉江边空旷的操场上,一个人走着,想要踏出坚实、稳笃、从容的脚步来。操场边的照明灯关了,悬在空宇中的月亮则在我眼中凸显出来。从环绕江堤的树带背后升起的月亮,穿过一缕又一缕、一层又一层云,我每绕操场一圈,它就上升了一些。那月亮,不紧不慢地游过天空,不动声色地安于它既定的轨道,并执著于这轨迹,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就是这样的散步望月而带来的清凉稳实的感觉,伴随着我研读梁启超并撰写论著的日子,这感觉,也成了这期间留下的格外令人怀想的记忆。书稿,在我后来平静的心境中完成了,完成后却也并没有以前以为会有的特别的轻松与高兴。我还是遵循规律般地每晚来到寂静空旷的操场散步、跑步,仰望幽邃的夜空。月亮,依然总是泛着那千古不变的暖暖的黄和幽幽的冷。那月亮,依然离我总是那么近,也总是那么远。


编辑推荐

《梁启超趣味论研究》:梁启超是学贯古今、融通中西的大家。他的学术思想的形成,既来自西方的“新学”,更来自中国传统的“旧学”。他始终坚持以自己固有的文化为根基,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异质因素,并加以融化而出新。他形象地说,我们要与西方的美人结婚生子。本论著的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深入、系统地论述了“趣味主义”形成、发展的文化根源:既看到西学的新观念、新方法对梁启超的启示,更注重梁氏对自己的传统思想的继承、转化与更新。作者用两章(即第三章“仁者不忧”:趣味的境界升华和第四章“无所为而为”:趣味的生活表达)的篇幅(全书共五章)探讨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和人生哲学与梁启超“趣味主义”的思想渊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梁启超趣味论研究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很全面的讨论了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让人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虽只是泛读,但感觉还是受益了。


书中内容给我很多启发,梁启超的趣味观和人生观确实值得了解和学习。书中的表达语言优美,充满激情,表述清晰。


父亲喜欢研究梁启超,他人推荐这本书,买了还没细读。因为是亚马孙物流世云书局的书,不能跟其他的书一起开发票,物流也是分开的,发货也慢一些,忘了要求发票结果只有邮件沟通,也不能修改订单,购书体验比买亚马孙本身的书要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