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语》心读精解

陈开先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开先  

页数:

448  

内容概要

孔子,中华文明史进入轴心时期的标志性人物,他思想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华夏文明进入了她的哲学觉醒与突破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产生的思想家还有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等,并为我们留下了《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墨子》、《荀子》以及《诗经》、《尚书》、《春秋》、《左传》、《易经》、《易传》、《礼记》等一大批历史文化经典。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以汉武帝“罢黜百家”为标志而归于终结。此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治文明建构,使华夏文明的根本精神不断遭到扭曲,并最终导致整个文明精神的堕落。对于这种堕落,古代中国的士大夫们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反抗,并试图通过重回轴心文明时期的方式,进行文化拯救。但这些努力都没有抵抗住西方文明在近代对华夏文明的进攻,并在20世纪初摧毁了中国人对自己文明传统的自信心。

书籍目录

前方一、学而二、为政三、八佾四、里仁五、公冶长六、雍也七、述而八、泰伯九、子罕十、乡党十一、先进十二、颜渊十三、子路十四、宪问十五、卫灵公十六、季氏十七、阳货十八、微子十九、子张二十、尧曰后记

章节摘录

  一、学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可分以下三层来解读:  (1)“学而时习之”何谓?关于“学”,汉儒强调其“觉悟”,故许慎《说文解字》云:“学,觉悟也,从教从门,门,尚朦也。”这样学的意义主要指领悟,学者对生活的领悟。而宋儒则更强调学的“效”之意义,即强调人的先觉与后觉之区别,后觉者必须依赖先觉者的引导,方可达到对生活与生命的理解与领悟。孔子身处于春秋末的历史乱局之中,为了拯时济世,提出了以“仁爱”为特色的救世主张。为了让当时的社会能够认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有教无类”,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并缔建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团体,进而成就了一种以教或学为业的生活方式。有趣的是:古印度的六大“沙门”,以及古希腊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与孔子学术团体,几乎同时在世界的不同地区诞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  孔子这里言“学”,应主要指的就是这种生活方式。至于“时习之”之“时”,传统之解释有三:①时年,既是指人应该适时而学,在适合学的年龄时段去从事为学之业;②时令,指为学者应该适应时令之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譬如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射等;③时律,指依据自然时律之变化来安排学者一天的学习生活,譬如晨诵、昏息、静夜思等。而至于“习”,朱熹认为:习者如鸟,小鸟学飞,须数数反复。即是指初学做人者,对生活有了领悟,就必须去反复实践之。由此理解,“学而实习之”是在说:致力于学的年轻人,不时对生活能有新的领悟,即他生活的知识能够有所增长,他的人生境界能够不断获得提高。当时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身边,主要学习做人,即提高道德修养,其次再学习从政之本领。从做人的意义上讲,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就反复去实践它,并能够不断地给弟子们带来人生境界的提升,孔子说这种生命与生活之状态,无论对于教者还是对于学者而言,不都是一件十分令人愉悦的事情吗?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论语》心读精解 PDF格式下载



解读的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