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

王秀阁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1-1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王秀阁  

页数:

1120  

Tag标签:

无  

前言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丛书,是教育部重大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研究”的最终成果。丛书的基本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当代社会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我国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发达国家相关学科知识为借鉴,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在探索、形成有中国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体系,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与科学化,培育大学生良好德性与非智力因素,与智育紧密结合开发人才资源。丛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并根据大学生的这一根本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能实现。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发展的主线,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既是个体不断学习、选择、提高的自主性过程,也是个体不断认识、适应、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一切领域都呈现学科化与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所有群体都有开展竞争与自主创新的诉求。这样的时代背景,既需要大学生不断调节、改变政治文明、知识学习、实践锻炼、自主创新、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择业创业、心理状态、网络生活、恋爱婚姻等实际生活的自发性、经验性状况。

内容概要

人际关系困惑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书着眼于提高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指导的有效性,阐述了人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问题,概述了当代国内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新特点,分析了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障碍及原因,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和进行有效指导的路径,总结了发达国家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益经验及启示。上述研究不论是对深化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还是对推进指导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实践,都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王秀阁,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色专业、天津市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带头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研究人际关系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关系理论 (一)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发生 (二)社会关系与人的本质 (三)人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与社会关系的发展 二、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及其借鉴 (一)以胡塞尔为代表的认识论框架下的交往理论 (二)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框架下的交往理论 (三)以海德格尔、马丁·布伯为代表的生存论框架下的交往理论 (四)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框架下的交往理论 (五)现代西方交往理论的借鉴意义 三、相关学科人际关系知识及其借鉴 (一)心理学人际关系的知识与借鉴 (二)社会学人际关系的知识与借鉴 (三)伦理学人际关系的知识与借鉴 (四)管理学人际关系的知识与借鉴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基本范畴与主要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本质与特点 (一)人际关系的本质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二、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一)人际关系的结构 (二)人际关系的功能 三、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 四、人际关系的评价与测量 (一)人际关系的评价 (二)人际关系的测量第三章 当代人际交往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一、当代人际交往发展的背景 (一)科学技术与信息社会的发展 (二)市场体制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三)民主制度与法制建设的发展 (四)对外开放与多元文化的发展 二、当代人际交往发展的特点 (一)独立性——人际交往平等性增强 (二)选择性——人际交往主体性增强 (三)开放性——人际交往时空范围扩大 (四)竞争性——人际交往功利性明显 (五)多重性——人际交往复杂性加大 (六)虚拟性——人际交往科技含量提高第四章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与特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一)学缘型人际关系 (二)志缘型人际关系 (三)趣缘型人际关系 (四)地缘型人际关系 (五)情缘型人际关系 (六)网缘型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 (一)交往活动的平等性 (二)交往范围的狭窄性 (三)交往过程的情感性 (四)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五)交往媒介的现代性 (六)交往方式的开放性第五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及成因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 (一)适应性困难 (二)选择性困难 (三)调节性困难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一)人际交往观念障碍 (二)人际交往方式障碍 (三)人际交往性格障碍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析因 (一)社会客观原因 (二)个体主观原因 (三)文化传统影响第六章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 一、认识良好人际交往的价值 (一)良好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体现 (二)良好人际交往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交往观念 (二)确立和谐群体的共同愿望 (三)共创和睦相处的文化环境 (四)养成自主负责的道德习惯 三、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大学生个体交往的方法 (二)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方法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方法第七章 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指导 一、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尊重性原则 (三)关怀性原则 (四)针对性原则 (五)互动性原则 (六)保密性原则 二、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指导内容 (一)正确认识人际关系 (二)正确选择人际关系 (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三、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指导方法 (一)咨询法 (二)实训法第八章 国外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经验及借鉴 一、国外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经验 (一)美国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经验 (二)英国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经验 (三)日本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经验 (四)德国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经验 二、对国外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经验的借鉴 (一)加强人格教育,夯实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基础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交往能力中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营造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环境 (四)加强心理咨询指导,形成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认知是指人们对自我、对交往对象以及交往活动本身的认识。有无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对他人的认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态度与行为,从而影响人际关系。例如自视过高的人往往在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或强加于人;对他人的知觉绝对化或者以偏概全的人,常常会形成偏见,对他人作出错误的判断。上述两种人的认知情况,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际交往活动本身的认知,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那些认为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人,会主动地参与人际交往,关注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能自觉地调节自身行为,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反之,认为只通过个人的奋斗无须他人相助就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则容易忽视人际间的交往,往往天马行空,特立独行,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柯里曾对自我认知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作用作了明确的说明,他指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这样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因此就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主客观双方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遇到社会挫折,产生苦闷。”①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性格是人的个性特征的主要体现,是在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人们的性格不同,其人际关系的状况也不同。英国和法国心理学家按照构成人的性格特征的三个主要因素,即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将人的性格分为三种类型,即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特征是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后记

本书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永廷教授主持编写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专门化理论与方法丛书》中的一本。人际关系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备感困惑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高校辅导员和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本书就是为高校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提供参考的。王秀阁教授主持了全书的提纲策划,并对全书进行了修改和统稿。参加本书撰写的均为天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和博士生,他们是(以章为序):褚凤英(第一章第一节);阎艳(第一章第二节);杨仁忠(第一章第三节);王玮(第二章、第四章);王秀阁(第三章);刘娜(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刘刚(第八章)。刘刚承担了全书的技术性工作。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郑永廷教授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天津师范大学科研处的大力支持和天津市重点学科经费的资助。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夏青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在写作中参阅了许多论文和著述,汲取了其中的观点和材料,恕不一一列出,谨表谢意。


编辑推荐

《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 PDF格式下载



对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有一定作用,向广大大学生推荐!


不错很好,内容全买就是轮的不够深入


好书,不解释,作者为业界权威人士。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