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

郝清杰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郝清杰  

页数:

235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哲学与生活之间徘徊,是思想者的一种生活常态。哲学扎根于生活,又超越着生活,承载着思想者的崇高追求。然而,一旦我们从理论殿堂走向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纷繁复杂就会扑面而来。一旦我们从哲学天国沉降到世俗人间,高雅的理论就会受到世俗社会的无情挑战。一旦我们把飞扬的思想拉回到客观实际,崇高境界的美妙就会受到冷酷现实的强烈冲击。但越是被世俗生活困扰,我们对哲学理论的追问就越迫切。哲学与生活的这种纠缠纷扰,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现实境遇,也成为我们探求哲学真谛的不竭源泉与强大动力。如果从初中开始读《实践论》、《矛盾论》算起,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二十余年了。在这二十余年间,特别是参加工作的十多年里,如何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在哲学与生活之间的“自由行走”,始终是我苦思冥想的现实问题。可以说,自己的成长历程,也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是追求崇高理想与挑战现实生活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生活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理解了哲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种生活实践中,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对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沟通理想与现实的道路在心目中越来越明晰。二十余年的理论学习,使我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内容概要

  在哲学与生活之间徘徊,是思想者的一种生活常态。哲学与生活的纠缠纷扰,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现实境遇。改革开放以来,哲学与生活、主义与问题,重新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日常工作生活相沟通为落脚点,从哲学角度探讨了由做小事到成大器建伟业的现实途径,提炼平凡生活的深刻内涵;思考返本与开新的现实途径,还原深奥理论的实践本质和科学魅力;剖析科学批判精神的理论内涵,探求批判与建设的内在统一;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方法;全面分析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拓展巩固指导思想的现实途径;系统总结英国、德国、美国等民族精神,探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讨论主义与问题的关系,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总结中外哲学方法的精髓,以指导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反思崇高理想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探讨世俗与崇高的互动机制。

作者简介

郝清杰,1972年出生,河北省内邱县人。2001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在《光明日报》、《高校理论战线》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五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及其当代价值》(安徽人民出版社),参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等十余部作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等多项课题研究。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并独立承担子课题研究。

书籍目录

在哲学与生活之间徘徊(代序)导论第一章 大道成就伟业第一节 循大道做小事第二节 理想激发动力第三节 胸怀提升境界第二章 实践激活经典第一节 科学解读经典第二节 返本推进开新第三节 理论之内化第四节 结合中谋创新第三章 批判推进建设第一节 批判精神的魅力第二节 颠倒世界的扬弃第三节 建设之中求平等第四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四章 旗帜引领思潮第一节 应对挑战引领思潮第二节 个人主义之透视第三节 自由主义之批判第四节 功利主义之超越第五章 理论折射现实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上)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下)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之勃兴第六章 精神凝聚力量第一节 自由与变革的传统第二节 理性与秩序的理念第三节 民主与平等的意识第四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复兴第七章 主义彰显方向第一节 问题呼唤主义第二节 原则性与灵活性第三节 做成事磨炼人第四节 在纠正错误中前进第八章 方法指导实践第一节 哲学方法之扬弃第二节 抽象与具体之辩证第三节 统筹兼顾谋发展第四节 “小题大做”出精品第五节 良好学风促实践第九章 理想指引征程第一节 时代召唤理想第二节 理想引导生活第三节 阔步踏上新征程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变,利益多元化和个体化,导致的个人自身独立化、经济个体化、精神主体化,个人主义在当代社会被越来越多人认同。这是个人主义在中国得以张扬的现实基础。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人,也为其泛滥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它在中国也有私有制的根基。虽然在儒学传统中,家是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个体只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集体中的一个角色,国家的一个分子,由家而推演出国,国是家的放大。但也不能否认,中国也有个人主义思想的萌芽,我们不能用思想文化的运演来代替历史的真实发展,深埋地下的巨大暗流是对个体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基本精神即个人主义。这在市井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个人主义成为很多人的行为准则,这不是用理论批判所能消除的,它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但有学者对个人主义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个人主义并非是思想异端和洪水猛兽,现代文明就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个人主义对于现代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落后是因为没有个人主义基础。这种社会思潮实际上是倒果为因,个人主义产生的首要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是文化思想抽象的逻辑演变。中国落后与先进决不是哪一种社会思潮能够决定的,它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个人主义的诸多消极影响,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个人主义本质上就是多元主义、相对主义、经验主义和反英雄主义的,因此,连同上帝一起被埋葬的就还有历史的规律、为实现历史规律而奋斗的理想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平凡人,的世界:七情六欲,全凭感觉;功名利禄,牵肠挂肚。然而,这又是一个可怕的世界:没有激情、理想和对未来的展望,没有伟大的献身精神和崇奇的追求,只有冷冷的钱在流动。

后记

2001年6月从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至今已经九年多了。在这九年中,一直在教育系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观察到了思想理论界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了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也体验到了现实社会力量的强大。《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是这些年生活实践的感悟和理论研究的总结。在写作过程中,田心铭、侯惠勤、夏伟东、许玉乾、陈世珍、余新华、马建辉、高岸起、黄明理、姜迎春等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人民出版社的柯尊全编审、武丛伟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很多同学、同事、朋友,也给予我各种各样的帮助;我的家人特别是爱人杨志芳、爱子郝杨,也在默默地支持着我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思考。所有这一切,怎能仅用一个“谢”字表达?唯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身于伟大祖国的振兴事业,循正道做小事,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大成绩,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编辑推荐

《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在哲学与生活之间徘徊,是思想者的生活常态,崇高的理想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琐碎的现实如何得到升华,愿这本小书能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求索的行者提供一条小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 PDF格式下载



有些晦涩,但也有些启发;有些空洞,但也有些新意。值得看看,但也不要期望太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