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中国公益伦理

彭柏林 等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彭柏林 等著  

页数:

248  

字数:

250000  

内容概要

本书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特别是当代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公益伦理的概念、所主张的权利与义务、原则和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有深度的研究,是国内首部研究公益伦理的专著。 伴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公益救助活动中的一系列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同时当代中国公益伦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迫切需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国情特别是公益事业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中国传统的公益伦理思想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的公益伦理思想,建构当代中国公益伦理。

作者简介

彭柏林,男,哲学博士,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批准号为07BZX052),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先后在《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党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著有《道德需要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中华传统美德十二讲》(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等多部学术著作。

书籍目录

绪论 一、公益的起源与发展 (一)公益的起源 (二)公益的发展与演变 二、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的研究现状 (二)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的研究意义 三、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本书的逻辑结构. (一)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本书的逻辑结构第一章 公益和公益伦理的概念 一、公益的概念 (一)公益的含义 (二)公益的基本特征 二、公益伦理的概念 (一)何谓伦理 (二)公益伦理的内涵 (三)公益中的道德关系第二章 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与义务 一、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及其关联性 (一)权利与道德权利 (二)义务与道德义务 (三)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关联性 二、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 (一)何谓公益伦理主张的权利 (二)我国弱势群体道德权利的现状 三、公益伦理主张的义务 (一)何谓公益伦理主张的义务 (二)公益救助的内容和方式 (三)公益救助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要求, 四、弱势群体的自强与知报之心 (一)弱势群体的自强 (二)弱势群体的知报之心第三章 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的原则和价值取向 一、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的原则 (一)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的基本原则——以弱势群体为本 (二)以弱势群体为本的伦理要求 二、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的价值取向 (一)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二)促进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第四章 当代中国公益伦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当代中国公益的发展状况 (一)公益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二)公益事业运作机制向现代化转型 (三)党和政府对发展公益事业高度重视 二、当代中国公益伦理面临的问题 (一)诚信问题 (二)参与公益活动的道德自觉性问题 (三)公益活动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 (四)公益活动中施助者和受助者的权利、义务及其关系问题 三、当代中国公益伦理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公益伦理面临认同困难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公益伦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当前的公益伦理理念迫切需要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相适应第五章 当代中国公益伦理建构的应有视角 一、传统视角 (一)中国传统公益伦理思想的传承与演变 (二)应当怎样对待中国传统公益伦理思想 二、全球视角 (一)西方公益伦理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二)怎样对待西方公益伦理思想 三、现实视角 (一)对传统公益伦理进行现代诠释和价值提升 (二)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反映公益活动本身的基本要求 (四)直面当代中国公益伦理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的研究现状我国公益事业的飞速发展及其复杂性和矛盾性,要求我们对当代中国公益伦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为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价值规范和定向定位的机制。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众多研究者从一般伦理价值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和宗教的慈善思想作了很多探讨,为我们研究当代中国公益伦理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资料。另外,当代公益事业和公益伦理的分析、构建存在于公民社会的兴起这样一个基本的话语背景。根据何增科先生的研究,一般认为,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主要有①:①私人领域。个人私域(个人的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领域)构成个人自我发展和道德选择的领域,个人在这一领域应享有充分的隐私权。②志愿性社团。这种志愿性社团在成员的加入或退出上是自愿的,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它是团体成员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结成的社团,是一种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社团组织。志愿性社团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手段,提高了他们的参与能力和水平。③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④社会运动。西方左翼学者一般都把社会运动或新社会运动看做是公民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要素。他们把实现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于此。公民社会不仅包括上述结构性要素,还包括与之互为表里、相互支持的基本价值或原则,构成公民社会的文化特征。这些基本的社会价值或原则是: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法治原则等。

后记

本书系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这一项目虽由我主持,但本成果却是全体课题组成员——彭柏林、卢先明、李彬、戚小村、范虹、许冬玲、刘霞和郑立新——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同心同德、铢积寸累和殚精竭虑,才保障了本项目的如期完成。在本成果中,我们既参考并吸收了有关专家和同人已经取得的若干相关研究成果,这是我们需要深表谢忱的。同时,我们又本着实事求是、求索攻坚、开拓创新的学术态度,在批判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当代中国公益伦理方面比前人了解得更多、研究得更深刻、掌握得更全面,反而,我们的这些见解仍可能是肤浅的、不完善的甚或是错误的。书中定有不少博士买驴、附赘悬疣和以管窥天之处。故作罢上述研究,我们并无一丝满足之感、欣喜雀跃之情,更多的是诚惶诚恐和忐忑不安,唯以同行专家不吝珠玉为盼,尤企望更多学人重视此方面之研究,将此方面之研究推向一个更加深入的阶段。本项目得以完成,是与学界众多良师益友的守望相助分不开的。德高望重、博洽多闻的两位学术大师万俊人教授和甘绍平研究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仅给予了我们诸多的鼓励和鞭策,更给予了我们醍醐灌顶、指点迷津般的教导和点拨。唐凯麟教授、李建华教授、杨义芹教授、孙春晨博士、杨通进博士、曾建平博士以及湖南省社科规划办和湖南理工学院的诸位领导、同事及学友在诸多方面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同时,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本书的责任编辑洪琼博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正是他们的关怀、帮助和辛劳,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和增色不少。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公益伦理》:公益伦理是在对弱势群体实施人道救助的公益活动中调节救助者和被救助者即弱势群体之间各方面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公益救助活动中各种道德意识、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依据一定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对公益救助活动的客观要求所进行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升华,其核心是无条件利他主义价值观……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中国公益伦理 PDF格式下载



善与人同,慈善动机却各异。探讨一下当代中国的公益伦理,可看出各慈善家的行善动机,还不错。


思考我国公益教育的问题,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