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

崔树强 人民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人民  

作者:

崔树强  

页数:

537  

Tag标签:

无  

前言

树强的博士论文将要付梓,我非常高兴。其由有三:他研究的是中国书学的关键问题,书中有不少值得注意的新鲜见解,对中国书学研究应有所推动。此其一。作为他的博士指导老师,此作从论题的形成到最后修改琢磨的经历、结撰的艰辛我多有所知,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将要问世,让同道者分享他的心得,我也由此可分享他的快乐。此其二。这是一部严肃的科学研究著作,所处理的是内容繁杂、义理玄深的书学问题,虽然他竭尽心力,但本书对有些问题的处理很难说就达到了圆融地步,也有些问题很难说就已讲得很清楚,因此本书与读者见面,接受学界的检验,获得向读者求教的机会,我也有可能从中受到教益,其乐尤著。此其三。只有中国人从他所使用的文字符号中发展出一种纯粹艺术形式——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还没有见到类似的情况。书法是世界艺术领域中一种独具的形式,也是中国艺术的典范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或理论基础,是申国传统哲学。而中国传统哲学,是由一系列传统哲学范畴或由传统哲学范畴所构成的命题来表现的。这些范畴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比如天、道、理、气、心、性等等。“气”,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富特色的范畴,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艺术问题。中国历代的哲学家几乎没有不谈气的,中国的艺术也几乎没有不谈气的。无论是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甚至围棋,都讲气。中国书法的闷葫芦,也在于“气”的问题。

作者简介

崔树强,男,江苏镇江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西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崔树强书学论集》(2006年,上海百家出版社)、《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2008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2009年,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著《临摹与创作:何绍基集字章法》(2002年,安徽美术出版社)、《荷塘清韵》(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著((隋唐墓志书迹研究》(2003年,文物出版社)等。另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气”的语源学考察 第二节 “气”的哲学化过程 第三节 “气”向书法的渗透 第四节 方法和思路第一章 气本 第一节 元气淋漓:书法的宇宙感 第二节 一气运化:书法的整体性 第三节 阴阳摩荡:书法的形式感 第四节 血气骨肉:书法的生命感 第五节 浩然之气:书法的人格化第二章 气象 第一节 易象:观物取象 第二节 动象:凡象皆气 第三节 书象:同自然之妙有 第四节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第五节 意象的旁通 第六节 书法与绘画第三章 气势 第一节 动势:因动成势 第二节 造势(一):书亦逆数 第三节 造势(二):疾涩之道 第四节 造势(三):临见妙裁 第五节 书法与兵法第四章 气脉 第一节 “举生生即该条理” 第二节 一笔书:一气蝉联 第三节 墨之舞:飘带精神 第四节 血脉 第五节 龙脉 第六节 书法与武术第五章 气韵 第一节 韵与节奏 第二节 无声之音 第三节 笔妙喻水 第四节 以时统空 第五节 乐教与书法第六章 气化 第一节 纵浪大化 第二节 虚空即气 第三节 计白当黑 第四节 墨气氤氲 第五节 俯仰与推挽第七章 气味 第一节 金石气 第二节 书卷气 第三节 兴味 第四节 余味第八章 神气 第一节 神彩为上 第二节 唯观神彩 第三节 不似之似 第四节 神彩生于运笔第九章 逸气 第一节 魏晋玄学与晋人的美 第二节 二王与行草书的兴起 第三节 从逸品到尚意 第四节 董其昌的“淡” 第五节 生命的自由与超越第十章 养气 第一节 颐养生命 第二节 培植心胸 第三节 完善人格 第四节 书如其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武术,是中国人生命深处的学问。它不仅仅是一项健身技击运动,而且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和哲学有关,和中医有关,和兵事有关,也和艺术有关,它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了当时的剑法理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庄子·说剑》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剑法讲究阴阳,用剑要以“虚”示人,似乎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其实发动在后,抢先击之。古人常说,乃武乃文,书剑一家。剑法讲虚,书法亦讲虚,这个“虚”的精神,源自于中国人对于天道虚运精神的体认。清代程瑶田有一段妙论:书之为道,虚运也,若天然,惟虚也,故日月寒署,往来代谢,行四时,生百物,亘古常然也。然虚之所以能运者,运以实也。是故天有南北极,以为之枢纽,系于其所不动者,而后能运其所常动之天。日月五星,必各有其所系之本,天常居其所,而后能随左旋之,天日运焉,以成昏旦。书之为道,亦若是则已矣。是故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其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其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其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屐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也。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然上体亦有其实焉者,实其左体也,左体凝然据几,与下贰相属焉,由是以三体之实,而运其右一体之虚,而于是右一体者,乃其至虚而至实者也。夫然后以肩运肘,由肘而腕,而指,皆各以其至实而运其至虚。虚者,其形也;实者,其精也。其精也者,三体之实之所融结于至虚之中者也。乃至指之虚者,又实焉,古老传授所谓搦破管也。搦破管矣,指实矣,虚者惟在于笔矣。虽然,笔也而顾独丽于虚乎?惟其实也,故力透乎纸之背;惟其虚也,故精浮乎纸之上。其妙也,如行地者之绝迹;其神也,如凭虚御风,无行地而已矣。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从“气”的角度去研究中国书法,是一个涉及面广而且需要很高理论思辨能力的书法哲学课题。本书所作的研究,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更深入地探索还有待将来。这是一个大课题,但并不是一个新课题。然而,长期以来,却少有人对此进行认真系统的讨论。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课题本身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书法理论研究中还有着很多有价值的课题值得我们认真去面对。古代书法理论中有着很多精辟的思想,这个宝库还没有完全被打开。书法理论研究深入系统地展开,对于认识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美学的特征,有着特殊的意义,甚至对于了解中国哲学观念以及中国文化特点,都有启迪作用。本书从选定题目到拟出提纲,从框架调整到文字润饰,都倾注了业师朱良志先生大量的心血。我自知理论素养甚薄,没有老师的提携和帮助,我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课题的。我知道,现在写出的文字,离老师的要求尚远。


编辑推荐

《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艺术与美学文库·学术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 PDF格式下载



名家之论,书法新意的讲述。值得参考。


不错的书!正在学习中!!!


好的博士论文


明显是二手书,不是新书。


这部书是崔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改编而成,非常严谨,文章角度很有新意,对于书法实践很有启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