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俞良早 人民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人民  

作者:

俞良早  

页数:

51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由俞良早编著。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在学界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论证了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且研究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演进与发展的过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关于“东方问题”、“东方专制制度”、“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不要忘记东方”
等概念和话语的内涵,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关于俄国、中国、印度、伊朗、土耳其等社会革命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还研究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途径特殊性的理论、东方社会演进态势的理论、东方社会曲折前进的理论、东方执政的工人阶级联合其他阶级或阶层的理论、东西方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等。

作者简介

俞良早,湖北武汉人,1951年7月生。1982年9月由浙江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分配至湖北大学工作。1993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江苏省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学术职务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已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先后获教育部和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成果奖9项。

书籍目录

序言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定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研究对象
  (三)构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形成与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出发点
  (二)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臻于成熟
  (三)斯大林的东方社会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同实践愈益结合
  (四)毛泽东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第一章 马恩列斯的“东方”概念与话语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概念与话语
  (一)“东方”的地域范围
  (二)“东方问题”
  (三)“中央集权的政府”和“东方专制制度”
 二、列宁的“东方”概念与话语
……
第二章 马恩列斯关于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思想
第四章 关于印度、伊朗和土耳其社会发展与社会革命的思想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途径特殊性的理论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演进态势的理论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曲折前进的理论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俄、中等国“社会问题”与“社会文明”的理论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农民问题的理论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政权与政府的理论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俄、中等东方国家民主建设的理论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执政的工人阶级联合其他阶级、阶层的理论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俄、中等国发展先进文化的理论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俄、中等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
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工人阶级国家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理论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主义社会“标准”的理论
第十七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俄、中等国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形式特殊性的理论
第十八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
第十九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工人阶级执政党坚持正确纲领和路线的理论
第二十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
第二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
第二十二章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问题”与“东方战争”的理论
结语——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与中国实践的验证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同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相比较,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主题则是东方社会主义问题。如前所述,列宁在论及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问题时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他在论述新经济政策问题时指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或者什么抽象的图景,人们将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只要敢于面对并努力完成当前的任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他在论述俄国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说,俄国无产阶级应当建立新经济关系即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要在世界上树立榜样,即树立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榜样。由此看,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主题是东方社会主义问题。第二,列宁东方社会理论将俄国、中国、印度等东方一系列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来作研究和反映,高度地评价了这些国家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他们的东方社会理论重在研究和反映俄国问题,而对东方其他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的研究和反映则很不够。特别是由于当时中国、印度等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尚没有形成和发展起来,他们的文献对此内容更少涉及,对中国、印度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评价极低。如恩格斯1882年9月12日在给卡·考茨基的信中提出,西方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引导印度等东方殖民地国家走向独立,并且引导这些国家走向社会主义。这就是他所说的:“只要欧洲和北美一实行改造,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作出极好的榜样,使各个半文明的国家完全自动地跟着走,单是经济上的需要就会促成这一点。”在这里,印度和东方其他国家是需要西方国家引导的,是由于经济上的需要被动地跟着西方走的力量。再如,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在给弗·阿·左尔格的信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从而改变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这样中国旧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将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这样就会造成欧洲人的生存环境的压力,造成欧洲极端尖锐的形势。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是作者多年认真工作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设立18章,分别研究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18个基本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途径特殊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演进态势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曲折前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俄、中等国“社会问题”与“社会文明”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执政的工人阶级联合其他阶级和阶层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主义社会“标准”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东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问题”与“东方战争”的理论等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PDF格式下载



基本上属于归纳梳理,重复,没多少启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