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的中度视野
2011-9
人民出版社
王立胜
482
《农村研究的中度视野:以县为中心的思考》是一个长期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学者型县市领导写的著作。作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农村研究方法的创新,在这方面做了长期、持续的思考和探索,《农村研究的中度视野:以县为中心的思考》就是近年来思考的结果集成。书稿分为两部分:农村研究的方法论创新和这一新的方法在县域空间内的具体运用。第一,农村研究方法论创新,即中度理论的建构。在《农村研究的中度视野:以县为中心的思考》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作者通过对中国农村研究方法的梳理和检讨,发现既有的农村研究在方法上存在着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缺陷,为弥补这一缺陷,提出了观察农村问题的中度视点和以此为核心概念建立起来的方法论体系即"中度理论"。我们希望以此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推进和深化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一种解释力强、应用面广的研究方法。第二,中度理论的具体运用,即以中度理论为工具对青州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度理论特别强调:县域是观察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问题本质的最佳视角,是中国农村研究的中层理论平台,通过以县域为对象的中观层次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准确的揭示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找到一条既不同于西方的城市化旧路,也不会回归传统社会形态的创造性转化之路。
王立胜,山东省莒南县人,法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转型参村学》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和中共党史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1顶,二等奖2项;出版《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中国农村观代化:思路与出路》、《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等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创新和中国转型乡村学的建构。
前言
代绪论:中国农村研究的“中度理论”论纲
中国农村研究法
农村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中层理论的建构
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当中的学科意识和问题意识
二、构建一个中国农村研究的中层理论
三、介绍我提出的一个中层理论个案
县域发展与农村研究
一、县域发展与文化自觉
二、观察和研究中国农村的中层理论
三、县域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
四、农村现代化与社会基础重构
农村事实的呈现:以县为单位的农村研究方法探讨——基于县域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的对话
一、中国农村研究的方法论借鉴
二、县的意义:中国农村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三、方法论的命名与学术共同体的建立
县域发展运作与农村研究
一、县域发展的传统资源:青州的历史与文化
二、县域发展的事实呈现与目标规划
三、县域发展的制度保障
四、县域:农村研究的基本单位社会基础重构与中国农村研究
思考县域发展
从思维和方法的角度探讨县域经济发展
一、关于县域经济发展
二、关于我们的思维方式
三、关于财政体制改革
四、关于城建机制转变
五、关于旅游开发
六、关于领导机制完善问题
七、关于创新
八、关于软环境建设
九、关于党校工作
县域经济与文化自觉
一、关于县域经济和文化自觉的概念说明
二、关于文化自觉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农村发展问题
一、青州基本情况及两年来的发展成绩
二、始终贯穿解放思想这一条主线
三、工作思路的创新
四、创新推进重点工作
五、发展模式的创新
立足系统思考定位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整体思路的确定
二、四大工作重点的关系和社会事业的协调推进
三、关于保障措施
……
农村发展思维论
强化学习与县域发展
附录
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国家战略、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或者以国家为本位,关注国家的政策、制度、法律是如何制定及实施的、实施状况和成效如何。 以农业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社会学界为代表,诸如对农村土地制度效率的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村民自治研究、农民流动研究以及农村法制状况的研究等等。林毅夫的经济学研究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这种研究是一种在国家大话语下的“宏大叙事”,研究者往往带有浓厚的高层政治情结,以居高临下的视角俯视社会,难以对农村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入透彻的观察;这种研究过分关注国家,关注党-国家利益结构的整合和最大化,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制定,对老百姓日常生活视而不见。 (三)对中国农村内外维度的研究 所谓“外”就是国外的,尤其是西方社会的经验和社会科学理论或范畴;所谓“内”即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或者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与范畴。单纯的内外视点就是在研究内容的取舍和研究视角的选择上,把西方的经验和理论或者国内本土经验和理论视为两极,研究者或立足于外,即运用西方的经验和理论来审视、解读和理解中国乡村的发展实践和经验;或者立足于中,即用中国本土经验和理论去审视和解读西方的经验和理论。 其中,坚持以外向内看这一研究视角的学者多把西方经验或者西方理论视为“经典”、“先进”和“前沿”,是国内农村研究必须参考和接轨的。其主要特征就是研究者运用西方的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来研究中国农村问题,或者借助西方的实践和经验来理解中国农村。比如孙立平等提出的“实践社会学”意义上的“过程一事件”分析方法就受到了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直接影响。“国家一社会”的解释框架就是中国农村研究中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借用,它是运用基于西方经验的社会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比较明显的例子,也是中国农村研究中在视度上自外向内看的代表性做法。例如郑大华、朱德新、李德芳、马敏等对乡村建设运动、保甲制度及士绅阶层的研究;赵秀玲、张静、张乐天、荣敬本、沈延生、吴理财等对乡村政权组织的研究;徐勇、何包钢、朗友兴、吴毅等对村民自治乃至乡村治理的研究,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