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比较研究

林滨 人民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人民  

作者:

林滨  

页数:

33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比较研究》通过对儒家与基督教两种利他主义的比较分析,力求深入了解两种利他主义的异同,剖析隐藏其后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与儒家文化传统对道德观的不同预制,探讨文化传统对伦理道德的影响及深层的制约性,并从理论的层面对道德与政治、道德与宗教、道德与人等关系进行深度的研究,以在对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思想的分析、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当代社会和谐发展中利他主义伦理价值重构的探索。
《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比较研究》由林滨编著。

作者简介

林滨,女,暂学学士、硕士,法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伦理学会秘书长、全国伦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伦理与道德教育。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教育部和省级科研课题;在《现代哲学》、《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合作出版了《比较德育》、《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二十世纪西方人生哲学》等著作。

书籍目录

导论 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比较的视阈
第一章 儒家的“人之始”与基督教的“神之始”
第一节 从道德主体论向度,对儒家与基督教人际原则之审视
第二节 从道德本体论向度,对儒家与基督教利益原则之审视
第三节 从道德价值论向度,对儒家与基督教价值原则之审视
第二章 儒家的“此在性”与基督教的“彼岸性”
第一节 人际形态对利他主义产生性质的作用:血缘关系与契约关系
第二节 经济形态对利他主义产生性质的作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第三节 文化形态对利他主义产生性质的作用:道德优位与理性优位
第三章 儒家的“人性善”与基督教的“人性恶”
第一节 维系统治与拯救心灵——两种利他主义的不同指向
第二节 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两种利他主义的不同依据
第三节 时间先构与逻辑先构——两种利他主义的不同建构
第四章 儒家的“人之本”与基督教的“神之本”
第一节 儒家的人性之仁与基督教的神性之爱——两条利他之路起点之差异
第二节 儒家的修身在己与基督教的救赎在神——两条利他之路途径之差异
第三节 儒家的内圣外王与基督教的天堂永生——两条利他之路目标之差异
第四节 儒家的伦理宗教与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两条利他之路形态之差异
第五章 儒家的“政治化”与基督教的“宗教化”
第一节 秩序的存在纬度与建构的方式
第二节 儒家的道德与政治的联姻
第三节 基督教的宗教与道德的密合
第六章 儒家的“世俗性”与基督教的“神圣性”
第一节 建构人与人的和谐,对儒家与基督教人际原则的借鉴与转换
第二节 建构人与自身的和谐,对儒家与基督教利益原则的借鉴与转换
第三节 建构人与社会的和谐,对儒家与基督教价值原则的借鉴与转换
结语 期盼一个“和谐”的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人格中,无论是君子、豪杰,还是圣人,都具有强烈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品格,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们把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把个人的完善与人类的福祉联系在一起,成就事业,造福众生。所以,圣人之境界的实现不在彼岸世界,而在现实世界,圣人不仅能够发展完善人道,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促进天道的完善。 显然,在儒家修身养性成仁为圣的思想中,在内圣与外王的理念里,不难看出儒家与基督教之不同,即在儒家人的理想目标方面明显地充满着对人自身的积极肯定,充满着对此在世界的肯定。儒家的人之本既是中国人伦文化的产物,也是儒家人性之善出发点顺理成章发展的结果。儒家的内圣要求圣人具有如天一样厚德载物的博爱,外王要求圣人拥有为社会福祉全力奉献的精神,这些思想既构成儒家利他主义伦理思想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儒家利他之路目标所在。不过,由于中国社会特有的文明路径与人伦文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呈现出家族主义、整体主义的特点,个体是没有独立自足的地位的。因此,儒家的人之本并非是现代社会所讲的,在个体拥有独立的存在与主体意识基础上的“以人为本”。 二、基督教的天堂 基督教的“圣徒”,和儒家所追求的“圣人”一样,皆被视为是高于普通人的楷模,而为人们所崇拜,担当榜样的示范、目标的引领。这是儒家的“圣人”和基督教的“圣徒”之间的共同之处,但二者的差异却远远大于相同。如果说儒家的“圣人”是指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而达至内圣即道德的完美境界的完人的话,那么,基督教的“圣徒”的特征则是: 1.上帝的恩赐 从“圣徒”的标志而言,是展现了灵的恩赐与力量。“在基督教中,圣徒的概念发源于神圣或神的概念。因此,一个圣徒并非具有道德美德完善的个体,而是一个‘被召唤’的人、‘选民’及‘有信仰’的人。圣徒是一个为圣灵所充满的人,在,《旧约》中我们读到,上帝的子民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上帝已经选择了他们,即他们是属于上帝的。《新约》继承了《旧约》的这一理解。基督教徒之所以被称为神圣或者‘神圣的子民’,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上帝的召唤。”“圣徒”是指被上帝的恩赐选中的人,“圣徒”之境并非个体道德至臻,而是本质上来自上帝的神赐,那些显现出特殊的恩赐迹象的人就会被教会确认为神圣的人或圣徒。这样,“圣徒”在基督教会中扮演了一种双重的角色:“作为宗教人物的模范,基督教的圣徒代表着神圣人格的‘排他性’与‘不可模仿性’,这使得圣徒受到尊崇;另一方面,圣徒也展现了‘示范性’与‘可模仿性’并成为追随者们极力仿效的对象。”“圣徒”是上帝所恩赐造就,人是被动的,神之本显而易见。


编辑推荐

《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比较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把握儒家与基督教两种利他主义的历史与文化预制的探讨;以马克思的关于宗教的理论,把握基督教的本质与社会的功能分析;以马克思对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理论,作为评价利他主义的基本尺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比较研究 PDF格式下载



这是我看到一部非常好的关于中西方道德伦理思想的比较,清晰,明白,深刻,让我一下子明白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