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
2011-12
人民
瞿晓琳
285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大量材料为基础,从纵的方向勾画出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横的方向对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础理论、基本要求、根本路径、方针政策等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介绍了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还从更为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时期邓小平关于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和方法论原则;在介绍其发展脉络和阐述其内容的基础上,从现实的角度对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瞿晓琳,汉族,1983年生,湖北洪湖人,法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4项课题,并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发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述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解决城市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论文多篇。
序
绪论
第一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民生的思想
(二)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扬弃
(三)历史镜鉴: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实践的成功与失误
(四)现实要求:改善中国民生的迫切需要
(五)他国之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类型国家在改善民生上的经验教训
二、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改善民生的初步思考
(二)“小康”概念和建设“小康社会”民生目标的提出
(三)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
(四)改善民生思想的继续发展
第二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础理论
一、认识基础:“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一)邓小平关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的论述
……
第三章 新时期邓小乎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根本路径
第五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
第六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
第七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方法论原则——统筹兼顾
第八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结语: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绪论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改善我国人民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对于我国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并将继续起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当前诸多的民生问题,对这一指导我国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思想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不管是就理论体系的明晰化来说,还是从中探求解决当前严峻的民生问题的现实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一、问题的缘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推进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30余年来,农村变了,城市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令人惊叹不已的变化。人民群众从切身的变化中,直接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实惠。但是,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为目标的第一步战略部署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实现后,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个人劳动能力不同;由于体制性的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改革触及的新问题又逐步浮现,民生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人们面前。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