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建造心灵的方舟

管海莹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管海莹  

页数:

258  

内容概要

  在俄罗斯两代象征主义者中,安德烈·别雷是最矛盾、最复杂的一位作家。别雷分裂的个性、悲剧性的命运、试验性的文体,使他的创作有如斯芬克司之谜一样显得扑朔迷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他那似乎永不疲倦的找寻生命支点的旅程之中,唯一执着不变的是他对人的心灵本质价值的信念。别雷始终将自己对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的爱视为“心灵之唯一完整的音符”。别雷将自己对艺术、生活乃至人类命运的独特认识融人了《彼得堡》的创作之中。在《彼得堡》中,别雷创造出一个纯粹意识的世界,以独特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美学追求、历史观念和哲学理想。他似乎给所有的词、形象都施加了魔法,使它们跟随他一起去寻找绝对的意义;他破坏传统文法,革新形式,煽动所有的形式范畴,使它们与他一起编织生命的神话。别雷无情地颠覆了19世纪的文学准则,引领着20世纪文学的新方向。

作者简介

  管海莹,女,1972年7月生,江苏海安人,汉族。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俄语专业,获俄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在该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外国文学研究》、《俄罗斯文艺》、《外国文学动态》等国家外语类和世界文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彼得堡》在别雷创作发展中的地位第一节 从别雷的创作道路看《彼得堡》一、四部《交响曲》二、《东方或西方》三部曲三、1917年之后第二节 《彼得堡》的艺术构思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一、俄罗斯--东方与西方之间二、人--宇宙和谐的一部分第二章 走向《彼得堡》的前阶:《银鸽》第一节 神话诗学因素一、受难的狄俄尼索斯二、空间与时间的神话化三、神话意象四、由秩序走向混沌第二节 戏拟诗学因素一、在《银鸽》中“复现”二、在《彼得堡》中“衍生”三、“对话”与“转化”第三节 思想诗学因素一、作为内容的“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时代思想二、作为形式的“思想”第四节 节奏诗学因素第三章 《彼得堡》:意识之域第一节 时空--意识的背景第二节 人物--意识的演绎者第三节 意识及其象征物:人物关系的参照第四节 场景和事件--意识的内景画第四章 《彼得堡》:象征的王国第一节 人物面具化第二节 事物人格化第五章 《彼得堡》的形式创新第一节 叙事结构一、基本意指方式二、记号框架三、深层结构四、主题群第二节 叙事者一、作为故事讲述者二、叙事干预三、叙事方位四、可靠的叙事者五、个性化叙事者第三节 小说的语言特色一、音乐性二、多义性三、形象性四、隐喻性结语附录一 别雷生平与创作年表附录二 国内别雷研究论文要目参考文献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他想把装有炸弹的罐头盒扔到涅瓦河里,不料找遍自己的房间也无法找到罐头盒,原来它已被父亲无意中拿到自己的书房。这时候,出走的母亲回到家中,一家人团聚。晚餐后,沙丁鱼罐头盒不慎自己爆炸,所幸并未伤到人。从此阿波罗退休,与安娜一起隐居乡间,尼古拉则离开了俄罗斯。  然而这种情节模式并非一个简单的故事,它由众多的微型故事组成。按照系列微型故事的发展可以再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中的两条叙事主线索,一条是围绕尼古拉行动的明线。另一条是围绕恐怖活动的暗线。在这两条明暗相间的线索上继续整理,可以发现,在尼古拉身上又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弑父线,一条是爱情线。同样,暗线中又分出两条线索:革命党人行动线和奸细活动线。若是再细化,同样还可以继续分化出潜藏在这四条线索中的若干线索。每一条线索都连接着一个微型故事,每个故事也都可以按照格雷马斯的情节模式拟出一个模型。  从格雷马斯情节模式的各个模型中我们找到各模型共有的一个标志性记号:一盒装有炸药的沙丁鱼罐头。儿子尼古拉要用炸弹弑父,革命党要用炸弹暗杀参政员,奸细要利用炸弹来投机革命。爆炸还是不炸?是尼古拉面临的哈姆雷特式的“生存还是死亡”的自我拷问。炸弹首次出现在小说第一章第七小节中革命者杜德金的“脏兮兮的方巾包着的包裹”里面,直至最后一章最后一节“炸弹自己……爆炸了……在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的书房里”。关于“炸弹”的故事占据了小说的正文共八章。所以,整部小说各个情节面可以概括成:初始状态(炸弹出现),最终状态(炸弹爆炸)。在这个简单的模式中被略去部分是:扰乱力量一动力,平衡力量,其中扰乱力量是各条线索中出现转变的关键,也是我们进行分析的关键点。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建造心灵的方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