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

何萍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何萍  

页数:

417  

字数:

550000  

内容概要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方与西方》把“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做特定的哲学概念,以文化哲学为研究范式,以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观念和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变为主线,剖析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开展的三次大的哲学理论论争,比较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待东方社会的不同理论观点,分别论述了北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和当代状况,从中勾勒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风貌、基本特征和主要创获。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方与西方》由何萍编写。

作者简介

何萍,1953年10月生于武汉市,1988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认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文化哲学。著有《人类认识结构与文化》、《生存与评价》、《中餐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合主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书籍目录


概论: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
重新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的几点思考
文化创造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苏联现代哲学研究方法刍议
重视传统——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撰写的困境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传统及其历史嬗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史与外史的书写
二、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汇点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关于马克思、卢森堡、列宁的一个比较研究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种传统——从20世纪初的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争谈起
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
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性解读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与妇女解放的观念变革
反思当代反全球化运动——2002年社会主义学者会议简介
2006年中国的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及其走向
三、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东方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再思考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中国
论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俄国问题的解答
从列宁对民粹派的批判看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
四、北美马克思主义哲学
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兼论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误区
美国“文化的唯物主义”及其理论走向
辩证法的辩论与人的研究
自然唯物主义的复兴——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评析
加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多元路向——论本·阿格尔、马里奥·本格和凯·尼尔森的哲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形态何以可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与出路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与视野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播与创新——重读瞿秋白
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巴黎公社精神在中国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源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阶段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正值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批判近代哲学追求绝对性和确定性的思维方式、反对把哲学看做是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破除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重建人的主体性,构成了当时哲学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于这一时期,与其他的现代哲学家一样,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主要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表现出其哲学的共性和一般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以不同于其他现代哲学家们的方式来终结近代形而上学。在其他现代哲学家中,那些主张以自然科学精神来终结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们创造的是实证主义的哲学传统,而那些主张以人文科学的方法重建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们则创造的是非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与这两种传统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到工业和商业的活动之中,通过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创造了以工业理性批判为核心内容的实践哲学,形成了现代哲学的第三种传统,体现了其哲学的个性和特殊性。 第二阶段发生于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这正是人类思维方式和人类历史急剧变化的时期。在思维方式方面,物理学革命和人文科学的兴起,分别在自然科学和文化历史领域打破了绝对性和单一性的思维方式,形成了综合化的现代思维形式。在人类历史方面,帝国主义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生存危机。这两个方面的变化使认识论和人类生存危机、上层建筑的能动性、国家等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面对这些主题,那些沿着实证主义哲学传统发展的哲学家们集中于认识论领域的研究,创造了现代分析哲学,而那些继承非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哲学家们则把人的生存危机作为主题,与这两者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最为广阔。当时,除了结合物理学革命和人文科学的成果开展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开辟了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是帝国主义的研究;二是深入日常生活世界,开展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文化批判。这两个领域对以后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这一时期有两个因素导致了世界哲学主题的变化:一个因素是科学技术革命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后果;另一个因素是席卷西方世界的“新左派”运动。前者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重新提到了哲学家的面前,后者推动着哲学转向了制度的文化批判和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问题的研究。在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制度的文化批判、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最具有人类共通性的问题。由此,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有关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意义、工业理性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的思想,对社会的理性结构进行解构和文化批判;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也有意识地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革命性内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原有的西方哲学传统的因素彰显出来,能为其他哲学思潮所接受。


编辑推荐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方与西方》从哲学史观与研究方法、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汇点、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东方社会、北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专题探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