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地位报告
2012-8
人民出版社
张幼文,黄仁伟 等著
472
700000
2011年9月,中国以白皮书形式再次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张幼文、黄仁伟等编写的《中国国际地位报告(2012)》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论述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所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报告分析了2011年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各方面的重大主题。
其中包括:中国在全球应对经济危机中积极参与政策协调;中美平等互利关系实现新发展;中欧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中国在援助日本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全面崛起继续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积极探索危机后全球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中的发展策略;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新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的巨大变化和作为负责任大国所发挥的作用;中国与各主要大国关系的新发展;中东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南海问题与中国的立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中国外交中的以人为本。
《中国国际地位报告(2012)》是同名年度报告的第十部,主题明确、分析深入、视野宽阔、资料翔实,对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与教学工作者有参考价值,是关注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广大读者的有益读物。
导论 和平发展:中国走向富强世界共享繁荣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内生性——白皮书的分析要点和理论创新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贡献
三、2011: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一章 同舟共济:参与全球协调合作应对危机
一、世界经济危机持续,各国合作协调共同应对
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协调合作应对危机
三、抵御危机抗击通胀:中国宏观调控对世界的积极意义
四、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及世界排名继续上升
第二章 平等互利:中美相互依存经贸合作共赢
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绵软增长制约诸多
二、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中美贸易
三、中美经贸关系新发展
第三章 共迎挑战:推进中欧关系深化战略合作
一、欧债危机的演变及其对欧洲与世界经济的影响
二、中国在欧债危机问题上的政策与主张
三、中欧经贸关系新发展与新特点
第四章 援日救灾:应战地震海啸推进经济互动
一、日本地震海啸灾害和灾后经济恢复
二、灾后日本对华经贸关系新特点与中日经济互动
三、日本核事故对世界核能开发与能源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全面崛起:新兴经济大国改变世界格局
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二、金砖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三、新兴经济体应对危机抵御通胀
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
五、人民币由国际货币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
第六章 产业创新:把握全球动向实现结构升级
一、危机后世界产业调整格局
二、全球重点产业竞争的新态势
三、新兴经济体产业追赶的环境与影响因素
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态势与发展动向
第七章 投资热土:地位日益稳固监管持续推进
一、危机以来全球直接投资的新动向
二、2011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结构与特点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发展
四、变幻莫测:出逃热钱回流中国
五、积极应对:中国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监管合作
第八章 十年巨变:履行成员义务承担大国责任
一、从履约的新成员方到负责任的伙伴
二、中国参与WTO决策机制的历程与原则
三、中国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的作用和立场
四、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与wT0的未来
第九章 务实合作:发展大国关系推进战略大局
一、中美加深利益融合与战略互信不足
二、中欧共同利益交融,共度危机共克时艰
三、中俄战略利益扩大,战略协作稳步发展
四、中印关系求同存异,两大市场潜力爆发
第十章 积极应对:关注中东变局维护战略利益
一、中东剧变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影响
二、中东变局引发大国战略重组与中国应对
三、美军撤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地缘政治影响
第十一章 坚持原则:维护地区稳定应对岛礁争端
一、中国面对南海岛礁主权争议的新形势
二、域外大国介入南海加剧争端复杂化
三、中国坚定维护南海局势稳定
第十二章 全球治理:参与国际机制注重区域合作
一、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历程与成就
二、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亚太前沿部署调整
三、亚太地区合作机制深化与复杂化
第十三章 共同应对:维护全球公地推进安全治理
一、建设“网军”捍卫网络安全
二、航母平台首航提升海上安全能力
三、“天宫”、“神八”太空成功交会对接
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公地”安全治理
第十四章 以人为本:高效境外行动维护海外利益
一、处置国际突发事件凸显以人为本理念
二、多层次外交举措,维护中国海外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其一,外资企业进行的加工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环节,因此,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有利影响可以对冲对出口的不利影Ⅱ向。外资企业通常以美元标价的工资核算劳动力成本,人民币升值会使以美元标价的中国工资有所上升。然而,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鉴于这一巨大差异,30%—40%的人民币升值对外资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非常有限。 其二,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要远远高于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人民币汇率水平取决于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由于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因此,对外资企业而言,人民币汇率处于低估状态,这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仍旧维持巨额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中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因此对中资企业而言,人民币处于高估状态,受这一因素的影响,由中资企业主导的一般贸易出现了大量的逆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之一是:由内资企业主导的一般贸易逆差的扩大引起了中国综合贸易收支顺差的减少,而由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顺差的增加引起了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增加。 3.中美汇率纠纷与中国对策 全球有关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开始于2001年,美国政府对中国施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开始于2003年。从那时以来,我们已经度过十年左右的时光。在经历了十年的升值压力后,2011年年底,外汇市场终于出现了一时性的贬值压力。面对这一变化,美国政府是否会缓解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压力,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此,我们就这一问题展开具体的讨论。 其一,人民币升值压力临近下降拐点。 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其一,市场升值压力。这一压力表现为外汇市场的外汇供给大于需求,由此形成了外币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第二,外部政治性升值压力。在面I临第一种升值压力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会进行避免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市场干预。这一干预会引起外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压力。第三,流动性升值压力。面对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政府阻止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干预会引起流动性过剩风险,为此中央银行面临被迫让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从以上三种升值压力的性质来看,第一种压力是另外两种升值压力的基础,其变化决定了另外两种压力的变化。这是因为如果外汇市场不存在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就不会进行买入外汇的市场干预,外国政府自然也就失去了要求升值的理由,因此也就不存在外部政治性升值压力。另外,中央银行不进行买入外币和卖出人民币的市场干预,自然也就不存在由流动性过剩引发的升值压力。
《中国国际地位报告(2012)》是同名年度报告的第十部,主题明确、分析深入、视野宽阔、资料翔实,对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与教学工作者有参考价值,是关注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广大读者的有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