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歌德谈话录

爱克曼 辑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8-9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爱克曼 辑录  

页数:

288  

字数:

203000  

译者:

朱光潜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歌德谈话录》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一八三六年出版,第三部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十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德国历史上的革命年代,由于歌德对革命采取怀疑和疏远的态度,他就成了民主激进派攻击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爱克曼这本记述歌德谈话的书就理所当然地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冷遇。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以后,德国的政治形势起了变化,歌德越来越受公众重视。特别是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以后,歌德更成为"奥林匹斯神"。记载这个"圣人"谈话的书也就成了"圣书。"学术界更是将这本书看做研究歌德的秘读书目;有些专家甚至把这本书当做歌德自己的作品。另外,许多学者对书中记述的还必须景和谈话一点也不怀疑会有失真的地方,绝对相信它们的可靠性。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绝大多数学者都把爱史曼的这本书看做是客地、忠实地记载了歌德的谈话,是一份绝对可靠的第一手文献。

书籍目录

1825年 1823年6月10日(初次会见) 1823年6月19日(给爱克曼写介绍信到耶拿) 1823年9月18日(对青年诗人的忠告) 1823年10月29日(论艺术难关在掌握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征) 1823年l 1月3日(关于歌德的游记;论题材对文艺的重要性) 1823年l 1月14日(论席勒醉心于抽象哲学的理念使他的诗受到损害) 1823年11月15日(《华伦斯坦》上演)1824年 1824年1月2日(莎士比亚的伟大;《维特》与时代无关) 1824年1月27日(谈自传续编) 1824年2月4日(歌德的宗教观点和政治观点) 1824年2月22日(谈摹仿普尚的近代画) 1824年2月24日(学习应从实践出发;古今宝石雕刻的对比) 1824年2月25日(诗的形式可能影响内容;歌德的政治观点) 1824年2月26日(艺术鉴赏和刨作经验) 1824年2月28日(艺术家应认真研究对象,不应贪图报酬临时草草应差) 1824年3月30日(体裁不同的戏剧应在不同的舞台上演;思想深度的重要性) 1824年4月14日(德国爱好哲-9思辨的诗人往往艰深晦涩;歌德的四类反对者;歌德和席勒的对比) 1824年5月2日(谈社交、绘画、宗教与诗;歌德的黄昏思想) 1824年11月9日(克洛普斯托克和赫尔德尔) 1824年11月24日(古希腊罗马史;德国文学和法国文学的对比) 1824年12月3日(但丁像;劝爱克曼专心研究英国文学)1825年 1825年1月10日(谈学习外语) 1825年1月18日(谈母题;反对注诗牵强附会;回忆席勒) 1825年2月24日(歌德对拜伦的评价) 1825年3月22日(魏玛剧院失火:歌德谈他如何培养演员) 1825年3月27日(筹建新剧院;解决经济困难的办法;谈排练和演员分配) 1825年4月14日(挑选演员的标准) 1825年4月20日(学习先于创作;集中精力搞专业) 1825年4月2 7日(歌德埋怨泽尔特说他不是“人民之友”) 1825年5月1日(歌德为剧院赚钱辩护;谈希腊悲剧的衰亡) 1825年5月12日(歌德谈他所受的影响,特别提到莫里哀) 1825年6月11日(诗人在特殊中表现一般;英、法对比) 1825年10月15日(近代文学界的弊病,根源在于作家和批评家们缺乏高尚的人格) 1825年12月25日(赞莎士比亚;拜伦的诗是“被扣压的议会发言”)1826年 1826年1月29日(衰亡时代的艺术重主观:健康的艺术必然是客观的) 1826年7月26日(上演的剧本不同于只供阅读的剧本:备演剧目) 1826年12月13日(绘画才能不是天生的,必须认真学习)1827年 1827年1月4日(谈雨果和贝朗瑞的诗以及近代德国画家;复古与反古) 1827年1月15日(宫廷应酬和诗创作的矛盾) 1827年1月18日(仔细观察自然是艺术的基础;席勒的弱点:自由理想害了他) 1827年1月29日(谈贝朗瑞的诗) 1827年1月31日(中国传奇和贝朗瑞的诗对比:“世界文学”;曼佐尼过分强调史实) 1827年2月1日(歌德的《颜色学》以及他对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 1827年3月21日(黑格尔门徒亨利克斯的希腊悲剧论) 1827年3月28日(评黑格尔派对希腊悲剧的看法:对莫里哀的赞扬;评史雷格尔) 1827年4月1日(谈道德美;戏剧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学习伟大作品的作用) 1827年4月1 1日(吕邦斯的风景画妙肖自然而非摹仿自然;评莱辛和康德) 1827年4月18日(就吕邦斯的风景画泛论美: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1827年5月3日(民族文化对作家的作用;德国作家处境不利:德国和法、英两国的比较) 1827年5月4日(谈贝朗瑞的政治诗) 1827年5月6日(《威廉·退尔》的起源;歌德重申自己作诗不从观念出发) 1827年7月5日(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海伦后》;知解力和想象的区别) 1827年7月25日(歌德接到瓦尔特·司各特的信) 1827年10月7日(访耶拿;谈弗斯和席勒:谈梦和预感:歌德少年时代一段恋爱故事) 1827年10月18日(歌德和黑格尔谈辩证法)1828年 1828年3月11日(论天才和创造力的关系:天才多半表现于青年时代) 1828年3月12日(近代文化病根在城市;年轻一代受摧残:理论和实践脱节) 1828年1 0月17日(翻译语言;古典的和浪漫的) 1828年10月20日(艺术家凭伟大人格去胜过自然) 1828年10月23日(德国应统一,但文化中心要多元化,不应限于国都) 1828年12月16日(歌德与席勒合作的情况;歌德的文化教养来源) 1829年2月4日(常识比哲学可靠;奥斯塔特的画:阅读的剧本与上演的剧本) 1829年2月12日(歌德的建筑学知识;艺术忌软弱) 1829年2月1 3日(自然永远正确,错误都是人犯的;知解力和理性的区别) 1829年2月17日(哲学派别和发展时期;德国哲学还要做的两件大事) 1829年3月23日(建筑是僵化的音乐:歌德和席勒的互助和分歧) 1829年4月2日(战士才有能力掌握最高政权:“古典的”与“浪漫的”之区别;评贝朗瑞入狱) 1829年4月3日(爱尔兰解放运动;天主教僧侣的阴谋诡计) 1829年4月6日(目耳曼民族个人自由思想的利弊) 1829年4月7日(拿破仑摆布世界象弹钢琴:他对《少年维特》的重视) 1829年4月10日(劳冉的画达到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统一;歌德学画的经验) 1829年4月1 2日(错误的志向对艺术有弊也有利) 1829年9月1日(灵魂不朽的意义;英国人在贩卖黑奴问题上言行不一致) 1829年12月6日(《浮士德》下卷第二幕第一景)1830年 1830年1月3日(《浮士德》上卷的法译本:回忆伏尔泰的影响) 1830年1月27日(自然科学家须有想象力) 1830年1月31日(歌德的手稿、书法和素描) 同日(谈弥尔顿的《参孙》) 1830年2月3日(回忆童年的莫扎特) 同日(歌德讥诮边沁老年时还变成过激派,说他自己属改良派) 1830年3月14日(谈创作经验;文学革命的利弊:就贝朗瑞谈政治诗,并为自己在普法战争中不写政治诗辩护) 1830年3月17日(再次反对边沁过激,主张改良;对英国主教骂《维特》不道德的反击:现实生活比书本的教育影响更大) 1830年3月21日(“古典的”和“浪漫的”:这个区别的起源和意义) 1830年8月2日(歌德对法国七月革命很冷淡,而更关心一次科学辩论;科学上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对立) 1830年10月20日(歌德同圣西门相反,主张社会集体幸福应该以个人幸福为前提)1831年 1831年1月17日(评《红与黑》) 1831年2月1 3日(《浮士德》下卷写作过程;文艺须显出伟大人格和魄力,近代文艺通病在纤弱) 1831年2月14日(天才的体质基础;天才最早出现于音乐) 1831年2月17日(作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看事物的角度不同,须如实反映;《浮士德》下卷的进度和程序以及与上卷的基本区别) 1831年2月20日(歌德主张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排除目的论) 1831年3月2日(Daemon(精灵]的意义) 1831年3月8日(再谈“精灵”) 1831年3月21日(法国青年政治运动:法国文学发展与伏尔泰的影响) 1831年3月27日(剧本在顶点前须有介绍情节的预备阶段) 1831年5月2日(歌德反对文艺为党派服务,赞扬贝朗瑞的“独立”品格) 1831年5月15日(歌德立遗嘱,指定爱克曼编辑遗著) 1831年5月25日(歌德对席勒的《华伦斯坦》的协助) 1831年6月6日(《浮士德》下卷脱稿;歌德说明借助宗教观念的理由) 1831年6月20日(论传统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新生事物和新的思想认识) 1831年6月27日(反对雨果在小说中写丑恶和恐怖) 1831年12月1日(评雨果的多产和粗制滥造)1852年 1832年2月1 7日(歌德以米拉波和他自己为侧,说明伟大人物的卓越成就都不是靠天才而是靠群众) 1832年3月11日(歌德对《圣经》和基督教会的批判) 几天以后(歌德谈近代以政治代替了希腊人的命运观;他竭力反对诗人过问政治)附录一 爱克曼的自我介绍附录二 第一、二两部的作者原序(摘译)附录三 第三部的作者原序(摘译)译后记

章节摘录

  今天晚饭后歌德和我一起翻阅拉斐尔的画册。歌德经常温习拉斐尔,以便经常和最好的作品打交道,练习追随着伟大人物的思想而思想。他劝我也下这种工夫。  后来我们谈到《胡床集》,特别是其中的《坏脾气》一卷①。这是一些发泄他胸中对敌人的忿恨的短诗。  他接着说,“我还是很有节制的。如果我把心中的烦恼全都倾吐出来,这里的几页就会变成一整本书。  “人们对我根本不满意,老是要我把老天爷生我时给我的这副面目换成另一个样子。人们对我的创作也很少满意。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用全副精神创作一部新作品来献给世人,而人们却认为他们如果还能忍受这部作品,我为此就应向他们表示感谢。如果有人赞赏我,我也不应庆贺自己,把这种赞赏看作是理所应得的,人们还期待我说几句谦虚的话,表示我这个人和我这部作品都毫无价值。但这就违背我的性格,假如我要这样伪装来撒谎,我就要变成一个可怜的恶棍了。我既然有足够的坚强性格来显出自己的全部真相,人们就认为我骄傲,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无论在宗教方面、科学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我一般都力求不撒谎,有勇气把心里所感到的一切照实说出来。  “我相信上帝,相信自然,相信善必战胜恶,但是某些虔诚的人士认为这还不够,还要我相信三就是一和一就是三①,这就违背了我心灵中的真实感,而且我也看不出这对我有丝毫益处。  。我发现牛顿关于光和颜色的学说是错误的,并且有勇气来驳斥这个普世公认的信条,这对我就变成了坏事。我认识到真正的纯洁的光,我认为我有责任来为它进行斗争。可是对立的那一派却在郑重其事地力图把光弄成昏暗,因为他们扬言:阴影就是光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这样把它表达出来,好象很荒谬,可是事实确是如此。因为他们说过,各种颜色(这些本是阴影和浓淡造成的)就是光本身,换句话说,就是时而这样折损、时而那样折损的光线。”②  歌德的富于表情的面孔上展开带有讽刺意味的微笑,停了一会,他又说:  。现在再谈政治方面!我说不出我在这方面遭到多少麻烦.你看过我的《受鼓动的人》没有?”  我回答说,“为着出你的全集新版本,我昨天才第一次读到。这部剧本没有写完,我深感遗憾。不过就未完成的样子来看,每个思想正常的人都会赞同你的心情。”  歌德接着说,“那是我在法国革命时期写的,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把它看成当时我的政治信仰的自供。我把伯爵夫人作为贵旅代表放在这部剧本里,通过她嘴里说出的话,我表达了贵族是应该怎样想的。那位伯爵夫人刚从巴黎回国,她是法国革命过程的一个亲眼见证。她从法国革命中吸收了不坏的教训。她深信人民尽管受压迫,但是压不倒的;下层阶级的革命暴动都是上层阶级不公正行为造成的后果。她说,‘凡是我认为不公正的行为,我今后决心尽力避免,并且无论在宫廷里还是在社会上,凡是遇到旁人有不公正的行为,我都要照实说出我的意见。遇到不公正的行为,我决不再缄口无言,尽管人家骂我是个民主派。”  歌德接着说,“我想这种心情是完全值得钦佩的。这当时是、现在还是我自己的心情。作为报酬,人们给我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我就不必提了。”  我回答说,“只要读过你的《哀格蒙特》①,就可以看出你的思想。我不知道有哪部德国剧本讲人民自由比你这部剧本讲得更多了。”  歌德接着说,“人们有时不愿如实地看我,宁愿避开一切可以显示我的真相的那些光的角度。说旬真心话,席勒比我更是一个贵族,但是说话比我远为慎重,却很幸运被人看作人民的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我衷心为他庆幸,我想到我以前许多人的遭遇也不比我好,就聊以自慰了。  “说我不能做法国革命的朋友,这倒是真话,因为它的恐怖行动离我太近,每日每时都引起我的震惊,而它的有益后果当时还看不出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歌德谈话录 PDF格式下载



艾克曼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亲自和歌德这样的大师进行交流,而我们又是不幸的,歌德在此书中评价的很多经典评论直到今天仍然可以振聋发聩。这不是歌德于艾克曼的谈话,这是他自己和艺术的对话。......


性价比高,又有收藏价值。想研究德国文学和美学的,这书可不能不读啊


著名美学家朱老先生的翻译,其精心令人起敬现在能买到这样的书,真的很高兴


朱老所翻译的这本书到现在来说几乎在没有什么人可以超越其水平了,如果你不懂德文,又想读一些名著,这本书是你最佳的选择了。当时‘贪图‘价格低而购买,结果读了两遍后书皮都破了。这样的好书过些天还要购买一本存起来。提醒选择这本书的读者阅读时注意包书皮,以免伤害‘脆弱’的书皮。


刚看了几篇,感动于大师如此质朴的情怀,把最深奥的思想和道理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今日的学人该多读啊!


也是珠玉之译。装帧排版都好,要是印刷再清楚些、纸张再厚点就完美了


朱先生的译本,可谓尽善尽美.


好,展现了一个文学家,哲学家的思想精髓是时代的思想结晶,可以启迪后代的创作者,也是德国的古典思想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与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家的思想有当时代的特点


这本书很好,我想买收藏,可第一次买,发现书的纸面,可是美中不足的是印刷的字太垃圾了。不知是出版商问题,还是??


版本很好,都是老的出版社,老的版本,价格便宜而内容实在,性价比很高啊。朱光潜的译本也是可以信任的,老先生们的译本都是很规矩的,而且从先生本身的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水平来和造诣说,也是最值得期待的一个译本。这本书的内容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比较枯燥,如果对于外国文学史和作品没有了解是看不了的。建议对中外文学和美学都有一定了解再看,否则很多内容都是无法理解和体会的。歌德在书中对于各国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思潮、运动的评论都是值得细读的,反过来说,对于了解中外文学和美学都有很好的助益。


看着没有新版本好,内容不错!


  “有些弊端我们暂且别去碰,好让人类保留一点继续发展自身力量的依托。”(见1830年10月20日谈话)
  
  这句话非常深刻。有时候,社会制度太完美了,在这种制度下长大的人往往就缺乏个性和力量。因为在一个完美、绝对公正的社会里,什么不平都没有,那每个人就无从培养正义、嫉恶如仇等美德。这就好比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风吹雨打,大家都一样苍白、孱弱。
  
  相反,在一个不太完美的制度下长成的人,倒可能更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因为总有一些天资聪颖的人,会从社会的种种弊端中,培养出自己的见识和道德勇气。
  
  我知道这是一个悖论,是围绕人性的最深刻的悖论之一。很高兴老歌德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这个“不完美的社会“也不能太离谱,回到斯大林、老毛掌权的那种极端集权社会去也是不行的。开明的专制最好。


   开篇就有很好的东西,比如歌德讲到创作应该从小处着手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写大部头的诗,这在很多其它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是通的,我很受益。歌德的现实主义也非常打动我。
   但是翻到后面会发现有一些奇怪的东西出现,只能说歌德也是一个人,他无法逃脱时代的局限的东西,也不是对所有事情都那样的透彻,歌德自己也清楚这点。我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歌德生前一直不愿意出版这谈话录,艾克曼是这样的崇拜他,认为他说的都那样的对,在书里表现出来的就好像歌德说的都是真理,这实际是违背了歌德本人的意愿的。
   是很好的书,不要盲目崇拜就可以了。


  读歌德的最基本的一点,一定要知道,
  歌德是个艺术家,这个是最关键的问题,
  艺术家更加注重直观和感性的东西,
  在歌德的世界里更多的背后隐藏了一个康德的精神实质,
  我们阅读的越多,就越能发现例如达芬奇,伯格森这样的艺术家,
  具有的直观性!!!
  马列的问题就是现象到现象,不注重理性,不注重抽象的性质。。。
  不是哲学,现在是肯定的了
  
  歌德很早就开始研究颜色学了,
  中国的乐嘉从日本引进了颜色学????
  歌德对于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规律,一直是非常的推崇的,
  从颜色学能理解到悲剧和戏剧的写作模式上,真的是利用了例证和类比,或者相似性找到了事物的规律。。。
  看来歌德是把康德和柏拉图看做了自己的哲学精神老师!!
  歌德对德国的哲学家的书籍也是非常的不满,确实德国哲学家的文字功底真的是太次了,
  逻辑上的东西,难道是真的那么难写么??
  知识的渊博,和判断的正确是两回事!!!
  这句话真的值得深思!!!!
  这本书还可以了解到那个时候的德国的历史;
  德国的那时候的形貌:
  没有统一,一个松散的联盟;
  另一个就是当时德国人对于哲学的热衷性,德国人的落后,
  德国人的爱好抽象性,喜欢清谈的毛病!!!
  真理和错误,我们在学校里面都是被同时教育的,
  很多的观点是错误,很多人还很坚持???
  在那个时候研究科学简直是一个潮流,连文学家都在研究科学的时候,
  我开始理解到西方的那个知性的概念,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但是在知性合一上还是差了很多!!!
  从这本书籍还可以更深的理解什么是康德和黑格尔,这点让我非常的以外;
  对于这里康德的解释和介绍,我觉得朱光潜是非常的清楚的和理解的很深刻的;
  什么是康德的知性,理性???
  康德:
  知性------科学-------分解------机械性的分析;
  理性-------哲学(形而上学)-------自然------综合;
  康德对于综合的理解是非常的高的,认为在哲学和科学的理解上
  综合的力量大于分析的;
  国内的理性是和感性相对应的,少了知性的概念作为中介的@
  歌德对于哲学的分类真的是太有趣了:
  孩子-------感官主义;
  恋爱-------理想主义,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没有的东西;
  爱情的失恋-------怀疑主义;
  暮年-----------清静无为,印度哲学。。。。。
  歌德对于圣经的分析堪称经典:
  新约-------基督教的圣经。。。讲的是人的赎罪;利用旧约看到了人类的失败的根源;
  旧约-------犹太族的历史:摩西五经,先知书,-------讲的是人的罪恶;
  没有想到这本书籍竟然包括了这么多的思想!堪称一本真正的思考书籍!!!
  今天,到了我老婆家。我才发现我自己过去自学的过程中读书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就是不知道什么是书,什么是我需要读的书,我该如何思考,如何想,感谢潘刚,感谢二傻,从他们那我开始知道什么是书,什么是我该读的书,读书也是技术活!!
  很多书是重复的,很多是抄书公,很多书籍没有真正的营养,
  我今天扔了很多的书,很多的东西都是我已经掌握了,
  我开始理解我需要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读那些书籍,
  我自认为一年之内我得到的东西,不是用语言来言语的!!!
  感谢这一年的自己无拘无束的读书生涯!!!
  这本书不是一个写的,而是三个大师对于哲学和各个科学的思考;
  歌德的话和思想;
  作者爱科尔曼的总结和分析;
  最后哦加入朱光潜的思考和翻译。。。
  我们不是读一个人,我们是读三位大师。。。。
  作为中国读者,这件事情是最幸运的事情!!!!
  
  最可惜了里面的
  ╭︿︿︿╮
  {/ o o /}
   ( (oo) )
   ︶ ︶︶的思想是那样的。。
  
  永远记住艺术家的思维与科学家的思维是相反的事实,
  从直观中需找一中灵魂,而科学在概念中构造出世界,
  一个从特殊直接到一半,一个从一般寻找特殊。。。。
  哲学是说明抽象的,而艺术是说明具体的。。。怀特海《过程与存在》
  
  中国太多人都像艺术家一般的活着,在现象中寻找现象,在感情中的世界里生活,几多客观,几多事实,又有多少人分析。。。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他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个得到自觉的灵。 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歌德,可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超一流作家。 他常在其戏剧、小说、书信里常常插入形式短小、含意隽永的小诗,歌德从八岁写第一首诗开始,到死前十几天写最后一首诗为止,一生所写的长短诗作,总共有二千五百多篇,对别的诗人来说,这数量就要孜孜矻矻一辈子去伏案疾书了。 海涅曾举出世界文坛上的三巨头,他把莎士比亚誉为戏剧的巨头,而抒情诗的巨头则是歌德。2005年11月,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歌德名列其中。
     《浮士德》(Faust)是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共历时六十年,它是歌德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概括,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世界文学巨著《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这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内容复杂,结构庞大,构思宏伟,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歌德的《浮士德》在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具有同等地位。《浮士德》既可作为研究人生的经典著作,亦是极佳的休闲读物。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如他在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然而更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风景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觉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要占有映照人类内心世界和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他以无比的执着,从童年直到老年,始终怀着浓烈的兴趣,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歌德很早就开始研究颜色学了,
  中国的乐嘉从日本引进了颜色学????
  歌德对于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规律,一直是非常的推崇的,
  从颜色学能理解到悲剧和戏剧的写作模式上,真的是利用了例证和类比,或者相似性找到了事物的规律。。。
  看来歌德是把康德和柏拉图看做了自己的哲学精神老师!!
  歌德对德国的哲学家的书籍也是非常的不满,确实德国哲学家的文字功底真的是太次了,
  逻辑上的东西,难道是真的那么难写么??
  知识的渊博,和判断的正确是两回事!!!
  这句话真的值得深思!!!!
  这本书还可以了解到那个时候的德国的历史;
  德国的那时候的形貌:
  没有统一,一个松散的联盟;
  另一个就是当时德国人对于哲学的热衷性,德国人的落后,
  德国人的爱好抽象性,喜欢清谈的毛病!!!
  真理和错误,我们在学校里面都是被同时教育的,
  很多的观点是错误,很多人还很坚持???
  在那个时候研究科学简直是一个潮流,连文学家都在研究科学的时候,
  我开始理解到西方的那个知性的概念,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但是在知性合一上还是差了很多!!!
  从这本书籍还可以更深的理解什么是康德和黑格尔,这点让我非常的以外;
  对于这里康德的解释和介绍,我觉得朱光潜是非常的清楚的和理解的很深刻的;
  什么是康德的知性,理性???
  康德:
  知性------科学-------分解------机械性的分析;
  理性-------哲学(形而上学)-------自然------综合;
  康德对于综合的理解是非常的高的,认为在哲学和科学的理解上
  综合的力量大于分析的;
  国内的理性是和感性相对应的,少了知性的概念作为中介的@
  歌德对于哲学的分类真的是太有趣了:
  孩子-------感官主义;
  恋爱-------理想主义,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没有的东西;
  爱情的失恋-------怀疑主义;
  暮年-----------清静无为,印度哲学。。。。。
  歌德对于圣经的分析堪称经典:
  新约-------基督教的圣经。。。讲的是人的赎罪;利用旧约看到了人类的失败的根源;
  旧约-------犹太族的历史:摩西五经,先知书,-------讲的是人的罪恶;
  没有想到这本书籍竟然包括了这么多的思想!堪称一本真正的思考书籍!!!
  今天,到了我老婆家。我才发现我自己过去自学的过程中读书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就是不知道什么是书,什么是我需要读的书,我该如何思考,如何想,感谢潘刚,感谢二傻,从他们那我开始知道什么是书,什么是我该读的书,读书也是技术活!!
  很多书是重复的,很多是抄书公,很多书籍没有真正的营养,
  我今天扔了很多的书,很多的东西都是我已经掌握了,
  我开始理解我需要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读那些书籍,
  我自认为一年之内我得到的东西,不是用语言来言语的!!!
  感谢这一年的自己无拘无束的读书生涯!!!
  这本书不是一个写的,而是三个大师对于哲学和各个科学的思考;
  歌德的话和思想;
  作者爱科尔曼的总结和分析;
  最后哦加入朱光潜的思考和翻译。。。
  我们不是读一个人,我们是读三位大师。。。。
  作为中国读者,这件事情是最幸运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
  我用了几天,
  但是要是真正的能
  知行合一的化,
  则要一辈子


  歌德名气很大,虽然我没看过他写的书,但从这本他助手所撰写的歌德谈话录,不难得出歌德无愧于伟大的结论。
  书是09年在家闲极无事,逛书店随手买来打发时间的,但结果是,迄今为止我至少翻阅了几十遍,而且我坚定的认为,这是一本可以珍藏一生的好书。
  小说虽好,可短暂的好奇心一旦得到了满足,就基本失去了大部分的兴趣,剩下的关于文字组织、情节演绎妙处的品摩,得交给专业人士去研究了。而这本谈话录,通过艾克曼之笔,几乎将大学者大作家歌德对历史的现实的、对人生对自然等世间万态的感受、经验,以质朴平实却饱含哲理的谈话形式表达出来,既让读者感到歌德的伟大人格,又能比较清楚自然地接受歌德充满哲思的教诲,要我说,真的是无比宝贵!
  读此书,幸事,若复读,幸事常伴!


  在这篇访谈中,歌德提到自己正在读一部中国传奇(译者注里有提到,这部中国传奇有可能就是《风月好逑传》,当时有法国汉学家阿伯尔雷米萨特的译本。)。接着他饶有兴味的提到他对这部中国传奇的印象和心得体会。在把中国文学看做完全陌生的异域文学的心理前提下,歌德颇为意外地说道,中国文学给他最深刻也最强烈的体会就是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他们一样,由此也归纳出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的结论。任何阅读者最初接触一种陌生文学乃至文化时,得出这样的结论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接下来,歌德靠着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极高的艺术水准,敏锐也很趣味十足地归纳起这部中国传奇带给他的更为具体的印象,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意外而得可贵的比较文学的观点。“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又说有一对钟情的男女在长期相识中很贞洁自持,有一次他们不得不同在一间房里过夜,就谈了一夜的话,谁也不惹谁,还有许多典故都设计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到维持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这段描述,我们今天看来,可以把它当做文学阅读时近乎直觉性的感受,那对男女“发乎情止乎礼”行为的提及歌德也表达出猎奇性的赞赏,同时也将之与道德联系在了一起。
  对中国文学这样的感受由此让歌德想起了另一位法国诗人的创作,他说,“贝朗瑞的诗歌和这部中国传奇形成了极可注意的对比。贝朗瑞的诗歌几乎每一首都根据一种不道德的淫荡题材,假使这种题材不是由贝朗瑞那样具有大才能的人来写的话,就会引起我的高度反感。请你说一说,中国诗人那么彻底遵守道德,而现代法国第一流诗人却正相反,这不是极可注意吗?”在这里,对比中国文学和贝朗瑞的诗歌创作,在道德和创作内容方面,歌德获得了两种不同风格文学创作的体验和发现。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比较文学的行为。
  由此,歌德发出了深切的感慨,“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学究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在此,世界文学的概念正式提了出来。
  甚而,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不过我们一方面这样重视外国文学,另一方面也不应拒守某一种特殊的文学,奉它为模范。我们不应该认为中国人或塞尔维亚人、卡尔德隆或尼伯龙根就可以作为典范。如果需要典范,我们就要经常回到希腊人那里去找,他们的作品所描绘的总是美好的人。对其它一切文学我们都应只用历史眼光去看。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把它吸收过来。”
  我们看见,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看起来是凭着直觉和经验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文学创作态度。它本身在逻辑上显得非常随意和不够严谨,仅仅是一个观点。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它是在以民族文化和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了解。我们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歌德也是这么的一个意思。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学创作观点。我相信歌德在这里也是要隐含这个意思的。这里的世界文学观点并非是真正的世界。这样的创作,让我很自然地想到马尔克斯的创作,他就是将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和他本土的拉美文化相结合才创作出不朽杰作《百年孤独》的。
  当今世界,文学和经济联系越发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球村的观点也深入人心,这让人想起最近杜琪峰的电影《夺命金》就像世界文学一样,是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创作,世界文学虽然提出来了,但它绝对不可能是表达全世界的文学,它更像是不同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影响后产生的本土文学,它的创作和表达一样还是具有本土特色的。这也是它最为宝贵的地方。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时看起来具有振聋发瞶的效果,但将近两个世纪过去了,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大,歌德的先见之明在今天看来也算是应验了,但世界文学最初提出时扎根本土,放眼世界的原则一直不该变,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守住民族文化,这或许是歌德“世界文学”给我们最原始也是最恒久的启发。
  
  
  


  1823年6月10日
  柯达:耶拿的出版商
  克涅伯尔:与歌德有长久交谊的作家
  
  1823年6月19日
  弗洛曼:耶拿出版商,其家是当时文人聚会的场所
  
  1823年9月18日
  奥古斯特 哈根:当时以为浪漫派诗人。代表作为《奥尔弗利特和李辛娜》
  歌德作品《艺术与古代》、《伊菲格涅呀在陶里斯》
  伯恩斯坦:一位写农艺和手工艺的诗人。
  
  1823年11月3日
  迈尔:《古希腊造型艺术史》作者,对西方崇拜古典艺术的风气有很大影响。
  《渔夫》:一首抒情谣曲。
  
  1823年11月14日
  《华伦斯坦》:席勒戏剧代表作,写十七世纪封建骑士和农民联合反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斗争
  威廉 洪堡:普鲁士政治家,语言学家,文学史家,柏林大学的创办人,和席勒与歌德都是好友。
  歌德作品:《赫尔曼与窦绿苔》
  
  1824年1月2日
  本琼生、马森格、马洛、博芒、弗勒桥:莎士比亚时代的著名作家。马洛以《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闻名
  歌德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
  
  1824年1月27日
  歌德作品《诗与真》、《葛兹》
  
  1824年2月4日
  《胡床集》:十四世纪波斯诗人哈菲兹的诗集
  歌德作品《《受鼓动的人》、《艾格蒙特》
  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新教的著名宗教改革家。
  
  1824年2月22日
  尼古拉 普尚:以风景画著称的法国画家
  
  1824年2月24日
  阿 赫拥:哥廷根大学历史教授
  《该隐》:拜伦用《旧约》里该隐杀兄的故事反对信仰上帝的一部悲剧。
  勃兰特:德国刻徽章的名匠。
  
  1824年2月25日
  拜伦《唐横》:一部讽刺诗,把流利的口语纳入诗中。
  
  1824年2月26日
  卡尔德隆:十七世纪西班牙最大的剧作家
  罗斯:德国画家
  歌德作品:《葛兹 封 伯利辛根》
  
  1834年2月28日
  兰贝格:德国画书籍插图的画家
  
  1824年3月30日
  《斯塔博尔执掌帝国的政事》
  《魔笛》: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一部歌剧
  《新的幸运儿》:德国剧作家缪罗的作品
  伊夫兰、考辞布:新起的通俗作家,反对歌德和席勒的古典主义,作品较轻松俏皮。
  普拉顿:新派诗人兼剧作家
  高乃以|拉辛:十七世纪的法国最大的悲剧作家,前者擅长在内容方面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后者的特长在诗艺方面的语言精炼而高华
  拉封丹:十七世纪法国诗人,以寓言诗著称
  
  1824年5月2日
  吕斯德尔:十七世纪荷兰最大的风景画家
  
  1824年11月9日
  克罗普斯托克:比歌德老一辈的重要诗人,写过一部宗教史诗《救世主》和一些爱国主义的颂体诗
  赫尔德尔: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和莱辛其名。代表作《对人类史的一些看法》
  
  1824年11月24日
  普鲁塔克:公元一世纪希腊史学家,写过《希腊罗马英雄传》,是西方传记文学的典范
  
  1824年12月3日
  但丁《神曲》
  弗朗茨 霍恩:德国次要的诗人和文学家。
  霍夫曼:消极浪漫主义和颓废主义的代表
  克罗林:感伤气很浓的小说家。
  席勒《时神》、《诗神年鉴》
  格尔的斯密斯:英国作家,代表作《维科菲尔德的牧师传》、《荒村》
  穆尔:爱尔兰优秀诗人
  
  1825年1月10日
  西塞罗: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的政治家和演说家
  歌德作品《艾格蒙特》、《拖垮多 塔索》
  
  1825年1月18日
  莱贝因:魏玛医生,其看法近于后世的弗洛伊德
  歌德作品《威廉 麦斯特》、《私生女》
  《残废人变形》:拜伦未完成的作品,主人公是奇丑无比的驼背,被恶魔变形为希腊英雄阿喀琉斯
  切里尼:意大利的金匠和雕刻家。其《自传》描述了十六世纪的罗马和巴黎的生活,是传记文学的杰作
  维兰:德国小说家。
  《威廉 退尔》:席勒的最后一步剧本
  《拉摩的侄儿》:是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之一狄德罗的一部小说。
  
  1825年2月24日
  《威尼斯的行政长官》:拜伦的剧本
  麦德文:在1842年出版过《和拜伦的谈话》
  后瓦尔德:德国剧作家,《肖像》是代表作
  欧里庇德斯《菲通》:一部不完全按照三一律创作的剧本
  拜伦作品《英伦的诗人们和苏格兰的评论家们》:此书的出版得罪了很多文坛上的杰出人物
  蒲波:十八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派诗人,对律诗和词汇的驾驭颇为轻巧,长于讽刺
  
  1825年3月22日
  康宝尔:英国十八世纪剧作家,《犹太人》为代表作
  
  1825年3月27日
  歌德作品:《伊菲格涅亚》
  
  1825年4月20日
  歌德作品:《漫游时代》
  韦伯:奥国著名音乐家,《自由射击手》和《仙王奥伯庸》为代表作
  维嘉:著名的多产的西班牙剧作家
  
  1825年4月27日
  泽尔特:德国著名建筑师和音乐家
  
  1825年5月1日
  斐底阿斯:古希腊最大的雕刻家,生于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鼎盛时期
  
  1825年5月12日
  莫里哀《悭吝人》
  亚历山大 洪堡:地质学家,著有《论宇宙》和《新大陆地里》,是威廉洪堡的兄弟
  比尔格尔:德国抒情诗人,浪漫运动的先驱,代表作为《李娜尔》
  
  1825年10月15日
  威廉 史雷格尔:消极浪漫派文学史家和戏剧理论家
  根里斯夫人:法国女作家,天主教信徒,代表作有《回忆录》
  
  
  1826年
  7.26
  拜伦剧本《浮斯卡里父子俩》:写威尼斯政府首脑和他的犯法判死刑的儿子的历史悲剧
  《明娜 封 巴尔赫姆》:莱辛戏剧杰作之一,新兴市民剧的范例
  歌德作品:《克拉维格》
  
  
  1827年
  1.4
  曼佐尼:当时意大利的最大诗人和小说家,写过两部历史悲剧和一部著名小说《约婚夫妇》。
  “古典学究气”:指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派布瓦洛的《诗艺》之类所提倡的风格。
  《地球》:支持浪漫派的刊物
  拉马丁:法国消极浪漫派诗人,政治活动家
  德拉维尼:法国诗人,写过讽刺复辟王朝的作品
  夏多步里昂:法国消极浪漫派先锋,擅长修辞雄辩。
  《两个岛》:雨果诗集《曙光集》中的作品
  贝朗瑞: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较大的一位进步诗人,反对十七世纪法国古典派,发扬民间诗歌传统,用较自由的方式写出一些清新爽朗的诗歌,反映新兴的巴黎市民生活。
  弗勒明:十七世纪早期德国青年抒情诗人,代表作《宗教诗和世俗诗》
  
  1.18
  席勒作品:《处女作》
  
  1.29
  “绝对命令”: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术语,指的是根据最高原则在伦理问题上所作出的绝对必须遵守的,指导意志行为的判断。
  梭瑞:参与了部分《歌德谈话录》的资料收集
  贺拉斯:公元前1世纪著名的罗马诗人,写过讽刺诗、田园诗和《诗艺》
  
  1.31
  理查生: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其作品收到狄德罗的高度赞扬,对近代小说影响很大。代表作《克拉丽莎 哈罗》
  马提森:是和歌德同一时代的德国抒情诗人
  《尼伯龙根之歌》:日耳曼民族的民间史诗,近代德国音乐家常用其中传说作歌剧和乐曲
  
  2.1
  歌德作品:《颜色学》
  尼布尔:荷兰史学家,代表作《罗马史》
  赫舍尔:著名的英籍德国天文学家
  韦尔纳:德国矿物学家,是“水成岩论”者
  3.21
  亨里克斯:德国黑格尔派美学家,其悲剧论只是黑格尔的悲剧论的阐述
  
  3.28
  卖南德:希腊新喜剧的始祖。
  《戏剧艺术和文学讲义》:浪漫派理论家史雷格尔的作品
  
  4.1
  高乃依:《熙德》、《贺拉斯》
  
  4.11
  吕邦思:荷兰大画家,擅长历史画、风景画和风俗画
  《拉奥孔》:莱辛代表作
  
  4.18
  克劳德 劳冉:法国最大的风景画家
  
  5.3
  斯塔普弗:歌德戏剧翻译家
  安培尔:法国文学家和史学家,其父是著名物理学家
  彭斯:英国苏格兰的农民诗人,近代西方少数伟大的工民出身的诗人之一
  弗斯:研究希腊古典文艺的德国学者,译过《荷马史诗》
  德 维尼:法国浪漫派诗人,其作品感伤色彩很重,具哲学意味
  
  7.5
  拜伦作品:《唐横》:写一个美男子浪游希腊、君士坦丁堡、俄国和英国的所发生的恋爱故事
  斯魔莱特:英国小说家,《罗德瑞克 兰登》是他的第一部小说
  
  7.25
  洛克哈特:写过《瓦尔特 司各特传》,英国最著名的传记之一
  卡莱尔: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德国文学的热情宣传者,代表《席勒传》
  
  10.18
  哈曼:德国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
  
  
  1828年
  3.11
  《特里斯川 项狄》:英国作家斯泰恩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
  丢勒:文艺复兴时代日耳曼民族最大的画家和版画家
  霍尔拜因:长期在英国的德国画家
  奥肯:其时耶拿一位自然科学家,其与歌德同时进化论的先驱
  歌德作品《兄妹俩》|《克拉维格》
  
  10.17
  库让:法国自由主义派和折衷主义派哲学家,在法国开创了眼界德国古典哲学的风气
  
  10.20
  洛特希尔德家族: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最大的犹太富豪
  
  10.23
  杜邦:法国经济学家和工程师
  
  1829年
  2.4
  舒巴特:发表过评论歌德以及有关文学和艺术的著作
  奥斯塔特:荷兰画家
  特普菲尔:德国剧作家
  
  2.13
  歌德作品:《植物变形学》
  布赫:德国地质学家
  
  4.3
  库雷德:魏玛建筑工程总监
  
  4.6
  基佐:著名历史学家,是一八四八年法国大革命失败后的法国内阁大臣
  
  4.7
  布里安:法国传记作家,写过从拿破仑执政呆复辟时期的《回忆录》
  胡梅尔:德国音乐家,莫扎特的徒弟,魏玛宫廷乐队指挥
  
  4.10
  哈克尔特:德国风景画家
  
  
  1830年
  1.3
  杰拉:法国一位青年诗人
  
  1.27
  马迪乌斯:德国自然科学家。
  《力士参孙》:弥尔顿作品。写民族斗争中的一个被囚禁的大力士摧毁一座大宫殿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
  
  2.3
  边沁:英国哲学家和法学家,是功利主义哲学的开山祖,对英国三权分立制度影响很大
  3.14
  达维:当时法国著名雕塑家,拥护现实主义,替歌德做过半身雕像
  圣伯符:当时法国最大的文学批评家
  巴郎西:一个平庸的小说家和批评家 《社会的死后还魂》
  埃米尔 德向:曾和雨果共同创办《法国诗神》杂志,著有《法国和外国研究论文集》
  歌德作品《柯林斯的新娘》:一篇民歌体诗
  《弦琴集》:是作者梅里美伪称这是一个叫伊 马格拉诺维奇的人所搜集的伊利里民歌
  《玛丽诺 法列罗》:写十四世纪威尼斯行政长官阴谋推翻宪法,失败后被判处死刑
  阿恩特、克尔纳尔、里克尔特:三位德国诗人在英、俄和普鲁士等国联盟反击拿破仑时都写过鼓动民族解放的政治诗
  
  3.17
  博恩豪泽:当时一位瑞士剧作家,《艺术精华》
  
  3.21
  席勒作品《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8.2
  顾为业、乔福烈 圣西莱尔:两位都是法国著名的解剖学家
  
  10.20
  圣西门:法国贵族,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日瓦格书简》和《新基督教》的作者,近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
  
  
  1831年
  1.17
  惕辛和维罗捏斯:威尼斯派画家
  
  2.14
  拉普:拿破仑的副官,立过战功,写过回忆录
  
  2.17
  谢林:继费希特和黑格尔之后德国有代表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写有一部《希腊沙漠特勒斯岛上的一些神》
  
  3.2
  帕格尼尼:意大利音乐家,擅长小提琴
  
  2.21
  达兰贝尔:是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之一
  
  5.25
  Abraham a Sankta Clara:是十七世纪奥古斯汀派的僧侣,他的步道词集在天主教僧侣中有影响
  
  12.1
  《玛丽安 德罗姆》:雨果在1831年出版的一部享盛名的剧本
  
  1832年
  2.17
  《米拉波回忆录》:作者为杜蒙。
  拉波:在法国大革命初期以自由派贵族身份,被第三等级选为参加三级会议,是制宪议会中的积极活动家,但暗中勾结宫廷,是两面派。杜蒙当时是米拉波的亲信
  
  
  
  去世前不久
  汤姆逊:英国早期浪漫派诗人,《四季》、《自由》是他的著名作品
  乌兰德:德国重要诗人,曾以自由派的身份参加符腾堡的邦会议,是施瓦本派诗人的领袖
  
  
  
  
  
  
  
  歌德评中国传奇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使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性……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故事中穿插着无数典故,用起来很像格言,例如说有一个姑娘脚步轻盈,站在一朵花上,华也没有损伤;又说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三十岁就荣幸的和皇帝谈话,,又说有一对钟情的男女在长期相识中很贞洁自持,又一次他们不得不在同一房间里过夜,就谈了一夜的话,谁也不惹谁。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我的建议是:不要看注释中译者的评价。
  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补丁


  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后来的人就无事可做了。只要心悦诚服地认识到已经有一个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优异作家在那里,谁还有勇气提笔呢!
  
  个人生来就有自由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窄狭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幸运遭到阻挠,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
  
  “最合理的办法是每个人都推动他本行的事业,这一行是他生下来就要干而且经过学习的,不要妨碍旁人做他们的分内事。让鞋匠守着他的楦头,农人守着他的犁头。国王要懂得怎样治理国家,这也是一行需要学习的事业,不懂这一行的人就不应该插手。”
  
  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致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他不久以前还向我说过,真正的诗人生来就对世界有认识,无须有很多经验和感性接触就可以进行描绘。他说过,“我写《葛兹。冯。伯利欣根》时才是个二十二岁的青年,十年之后,我对我的描绘真实还感到惊讶。我显然没有见过或经历过这部剧本的人物情节,所以我是通过一种预感(Antizipation)才认识到剧中丰富多彩的人物情境的。
  
  我可以说,如果我要等到我认识了世界才去描绘它,我的描绘就会变成开玩笑了。我不想追究在我自己身上经验和天生的东西是否结合在一起。但是我知道这一点:如果我和一个人谈过一刻钟的话,我〔在作品中〕就能让他说上两个钟头。
  
  “说到究竟,我们知道什么呢?凭我们的全部才智,我们能知道多少呢?人生下来,不是为着解决世界问题,而是找出问题所在,谨守可知解的范围去行事。
    ”单靠人的能力是不能衡量整个宇宙的一切活动的。凭人的狭隘观点,要想使整个世界具有理性,那是徒劳的。人的理性和神的理性完全是两回事。“
    ……
    ”我们只能把对世界有益的那些高尚原则说出来,把其它原则藏在心里,它们会象潜藏的太阳,把柔和的光辉照射到我们的一切行动上。
  
  他太丰富,太雄壮了。一个创作家每年只应读一种莎士比亚的剧本,否则他的创作才能就会被莎士比亚压垮。
  
  歌德说,“假如拜伦有机会通过一些强硬的议会发言把胸中那股反抗精神发泄掉,他就会成为一个较纯粹的诗人。但是他在议会里很少发言,把反对他的国家的全部愤怒情感都藏在心里,没有其它方式可发泄,于是就用诗的方式发泄出来了。所以我可以把拜伦大部分表示否定态度的作品称为‘被扣压的议会发言,我想这个名称对他那些诗不能说是不合适的。”
  
  如在游泳时怕水,我们只要把心一横,马上跳下去,水就归我们驾驭了。
  
  我问,一部剧本要怎样写才会产生戏剧效果。
    歌德说,”那必须是象征性的。这就是说,每个情节必须本身就有意义,而且指向某种意义更大的情节。
  
  歌德说,“纲要固然是现成的,只是最难的事还没有做,在完成写作的过程中,一切都还要碰运气。《古典的巫婆集会之夜》必须押韵,可是全幕都还须带有古希腊诗的性格(古希腊诗不用韵。)。要找出适合这种诗的一种韵律实在不容易;而且还有对话!”
    我就问:“这不是草稿里都已有的东西吗?”
    歌德说,“已有的只是什么(das Was),而不是如何(das Wie)。请你只试想一下,在那样怪诞的一夜里所发生的一切应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浮士德央求阴间皇后把海伦交给他,该说什么样的话,才能使阴间皇后自己也感动得流泪!这一切是不容易做到的,多半要碰运气,几乎要全靠下笔时一瞬间的心情和精力。”
  
  席勒特有的创作才能是在理想方面,可以说,在德国或外国文学界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他具有拜伦的一切优点,不过拜伦认识世界要比席勒胜一筹。
  
  歌德接着说,“贯串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随着席勒在文化教养上向前迈进,这个理想的面貌也改变了。在他的少年时期,影响他自己的形成而且流露在他作品里的是身体的自由;到了晚年,这就变成理想的自由了。
    ”自由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自由,只要他知足。多余的自由有什么用,如果我们不会用它?试看这间书房以及通过敞开的门可以看见的隔壁那间卧房,都不很大,还摆着各种家具。书籍。手稿和艺术品,就显得更窄,但是对我却够用了,整个冬天我都住在里面,前厢那些房间,我几乎从来不进去。我这座大房子和我从这间房到其它许多房间的自由对我算得什么,如果我并不需要利用它们?
    “一个人如果只要有足够的自由来过健康的生活,进行他本行的工作,这就够了。这是每个人都容易办得到的。我们大家都只能在某种条件下享受自由,这种条件是应该履行的。市民和贵族都一样自由,只要他遵守上帝给他的出身地位所规定的那个界限。贵族也和国王一样自由,他在宫廷上只要遵守某些礼仪,就可以自觉是国王的同僚(或:和国王平等。)。自由不在于不承认任何比我们地位高的人物,而在于尊敬本来比我们高的人物。因为尊敬他,我们就把自己提高到他的地位;承认他,我们就表明自己心胸中有高贵品质,配得上和高贵人物平等。
    ”我在旅游中往往碰到德国北方的商人,他们自认为和我平等,就在餐桌上很鲁莽地挨着我身边坐下来。这种粗鲁方式就说明他们不是和我平等的。但是如果他们懂得怎样尊敬我,怎样对待我,那么,他们就变成和我平等了。
  
  “身体的自由对少年时代的席勒起了那么大的影响,这固然有一部分由于他的精神性格,大部分却由于他在军事学校所受到的拘束(席勒少年时代就学于军事学院,毕业后当过短时期的军医。)。等到后来他有了足够的身体自由,他就转向理想的自由。我几乎可以说,这种理想断送了他的生命,因为理想迫使他对自己提出超过体力所能及的要求。
  
  
  
  只有所写对象和作者本人的性格有某些类似,预感才可以起作用。我们一致认为预感的窄狭或宽广是与描绘者的才能范围大小成正比的。
  
  我如果不先凭预感把世界放在内心里,我就会视而不见,而一切研究和经验都不过是徒劳无补了。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
  
  有些高明人不会临时应差写出肤浅的东西,他们的本性要求对他们要写的题目安安静静地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人往往使我们感到不耐烦,我们不能从他们手里得到马上就要用的东西。但是只有这条路才能导致登峰造极。
  
  歌德说,”俗套总是由于想把工作搞完,对工作本身并没有乐趣。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鲁斯孜孜不倦地画山羊和绵羊的毛发,从他画的无数细节中可以看出,他在工作过程中享受着最纯真的幸福,并不想到要把工作搞完了事。
    “才能较低的人对艺术本身并不感到乐趣;他们在工作中除掉完工后能赚多少报酬以外,什么也不想。有了这种世俗的目标和倾向,就决不能产生什么伟大的作品。”
  
  把不伦不类的东西混在一起,就使听众不知怎样去理解和欣赏。此外,听众中各有各的要求和愿望,总是爱到经常得到满足的地方去求满足。今天在这棵树上摘得无花果,明天再去摘,摘到的却是黑刺莓,这就不免扫兴了。爱吃黑刺莓的人会到荆棘丛中去找。
    ”席勒过去曾打过一个很好的主意,要建筑一座专演悲剧的剧院,每周专为男人们演一部剧本。但是这个办法需要有很多的人口,我们这里条件很差,办不到这一点。“
  
  他们写得很俏皮,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很完整;但是它们缺乏一种特殊的重心,一种有分量的思想内容。它们不能在读者心灵中激起一种深永的兴趣,只是轻微地而且暂时地触动一下心弦。它们象浮在水面的软木塞,不产生任何印象,只轻飘飘地浮在水面。
  
  德国人所要求的是一定程度的严肃认真,是思想的宏伟和情感的丰满。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席勒受到普遍的高度评价。我绝对不怀疑普拉顿的才能,但是也许由于艺术观点错误,他的才能在这些剧本里并没有显示出来,而显示出来的是丰富的学识。聪明劲儿。惊人的巧智以及许多完善的艺术手腕;但这一切都还不够,特别是对我们德国人来说。
    ”一般说来,作者个人的人格比他作为艺术家的才能对听众要起更大的影响。拉封丹也受法国人的高度崇敬,但并不是因为他的诗的优点,而是因为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格的伟大。
  
  歌德说,”总的说来,哲学思辨对德国人是有害的,这使他们的风格流于晦涩,不易了解,艰深惹人厌倦。他们愈醉心于某一哲学派别,也就愈写得坏。但是从事实际生活。只顾实践活动的德国人却写得最好。席勒每逢抛开哲学思辨时,他的风格是雄壮有力的。我正在忙着看席勒的一些极有意思的书信,看出了这一点。德国也有些有才能的妇女能写出真正顶好的风格,比许多着名的德国男作家还强。
    “英国人照例写得很好,他们是天生的演说家和讲究实用的人,眼睛总是朝着现实的。
    ”法国人在风格上显出法国人的一般性格。他们生性好社交,所以一向把听众牢记在心里。他们力求明白清楚,以便说服读者;力求饶有风趣,以便取悦读者。
    “总的来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我感到惊讶的倒不是我有那么多的敌人,而是我有那么多的朋友和追随者。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
  
  我把每个人都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人,可以让我去研究和了解他的一切特点,此外我并不向他要求同情共鸣。这样我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也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认识各种不同的性格,学会为人处世之道。
  
  “到了七十五岁,人总不免偶尔想到死。不过我对此处之泰然,因为我深信人类精神是不朽的,它就象太阳,用肉眼来看,它象是落下去了,而实际上它永远不落,永远不停地在照耀着。”
  
  “要在世界上划出一个时代,要有两个众所周知的条件:第一要有一副好头脑,其次要继承一份巨大的遗产。拿破仑继承了法国革命,弗里德里希大帝继承了西里西亚战争(西里西亚战争即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破坏很大。),路德继承了教皇的黑暗,而我所分享到的遗产则是牛顿学说的错误。现在这一代人固然看不出我在这方面的贡献,将来人会承认落到我手里的并不是一份可怜的遗产。”
  
  “罗马史对我们来说已不合时了。我们已变得很人道,对凯撒的战功不能不起反感。希腊史也不能使我们感到乐趣。希腊人在抵御外敌时固然伟大光荣,但是在诸城邦的分裂和永无休止的内战中,这一帮希腊人对那一帮希腊人进行战斗,这却是令人不能容忍的。此外,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历史都是伟大的。有重要意义的。来比锡战役和滑铁卢战役的丰功伟绩使马拉松之类战役黯然无光了。
  
  法国人有的是理解力和机智,但缺乏的是根基和虔敬。对法国人来说,凡是目前用得上的。对党派有利的东西都仿佛是对的。因此,他们称赞我们,并不是因为承认我们的优点,而只是因为用我们的观点可以加强他们的党派。
  
  我再说一遍,在英国文学中打下坚实基础,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他说,“当然,我想我还不曾劝过你读《浮士德》呀。那是一部怪书,超越了一切寻常的情感。不过你既然没有问过我就自动去读它,你也许会看出你怎样能走过这一关。浮士德是个怪人,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对他的内心生活感到同情共鸣。靡非斯托夫的性格也很难理解,由于他的暗讽态度,也由于他是广阔人生经验的生动的结果。不过你且注意看这里有什么光能照亮你。
  
  我不想追究你这话在诗歌方面有多大正确性,但是就妇女在其它方面的才能来说,我倒是经常发现妇女一结婚,才能就完蛋了。我碰见过一些姑娘很会素描,但是一旦成了贤妻良母,要照管孩子,就不再拈起画笔了。
  
  她们说’这首诗很美,时,指的只是情感。文词和诗的格律。没有人梦想到一篇诗的真正的力量和作用全在情境,全在母题,而人们却不考虑这一点。成千上万的诗篇就是根据这种看法制造出来的,其中毫无母题,只靠情感和铿锵的诗句反映出一种存在。一般说来,半瓶醋的票友们,特别是妇女们,对诗的概念认识是非常薄弱的。他们往往设想只要学会了作诗的技巧,就算尽了诗的能事,而自己也就功成业就了;但是他们错了。
  
  事实上全书所说的不过一句话,人尽管干了些蠢事,犯了些错误,由于有一只高高在上的手给他指引道路,终于达到幸福的目标。
  
  拜伦也许没有这样幸运,因为他的趋向背离了群众的趋向。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并不管诗人有多么伟大。倒是一个只比一般观众稍稍突出的诗人最能博得一般观众的欢心。
  
  拜伦太无自知之明了。他逞一时的狂热,既认识不到,也不去想一想他在干什么。他总是责己过宽而责人过严,这就会惹人恨,致他于死命。一开始,他发表了《英伦的诗人们和苏格兰的评论家们》,就得罪了当时文坛上一些最杰出的人物。此后为着活下去,他必须退让一步。可是在以后的一些作品里,他仍旧走反抗和寻衅的道路。他没有放过教会和政府,对它们都进行攻击。这种不顾后果的行动迫使他离开了英国,长此下去,还会迫使他离开欧洲哩。什么地方他都嫌太逼窄,他本来享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是他自觉是关在监牢里,在他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监牢。他跑到希腊,并非出于自愿的决定,是他对世界的误解把他驱逐到希腊的。
  
  谁要想做好事就不应该谴责人,就不去为做坏了的事伤心,只去永远做好事。因为关键不在于破坏而在于建设,建设才使人类享受纯真的幸福。
  
  要把拜伦作为一个人来看,又要把他作为一个英国人来看,又要把他作为一个有卓越才能的人来看。他的好品质主要是属于人的,他的坏品质是属于英国人和一个英国上议院的议员的,至于他的才能,则是无可比拟的。
  
  凡是英国人,单作为英国人来说,都不擅长真正的熟思反省。分心事务和党派精神使他们得不到安安静静的修养。但是作为实践的人,他们是伟大的。
  
  但是他在创作方面总是成功的。说实话,就他来说,灵感代替了思考。他被迫似的老是不停地做诗,凡是来自他这个人,特别是来自他的心灵的那些诗都是卓越的。他做诗就象女人生孩子,她们用不着思想,也不知怎样就生下来了。
  
  他是一个天生的有大才能的人。我没有见过任何人比拜伦具有更大的真正的诗才。在掌握外在事物和洞察过去情境方面,他可以比得上莎士比亚。不过单作为一个人来看,莎士比亚却比拜伦高明。拜伦自己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不大谈论莎士比亚,尽管他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能整段整段地背诵。他会宁愿把莎士比亚完全抛开,因为莎士比亚的爽朗心情对拜伦是个拦路虎,他觉得跨不过去。
  
  处在英国上议院议员这样高的地位,对拜伦是很不利的;因为凡是有才能的人总会受到外在世界的压迫,特别是象他那样出身地位高而家产又很富的人。对于有才能的人,中等阶层的地位远为有利,所以我们看到凡是大艺术家和大诗人都属于中产阶层。拜伦那种放荡不羁的倾向如果出现在一个出身较微。家产较薄的人身上,就远没有在他身上那样危险。他的境遇使他有力量把每个幻想付诸实施,这就使他陷入数不尽的纠纷。此外,象他那样地位高的人能对谁起敬畏之心呢?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就使他和世人发生了解决不完的冲突。
  
  歌德说,“国家的不幸在于没有人安居乐业,每个人都想掌握政权;文艺界的不幸在于没有人肯欣赏已经创作出的作品,每个人都想由他自己来重新创作。此外,没有人想到在研究一部诗作中求得自己的进步,每个人都想马上也创作出一部诗来。
    ”此外,人们不认真对待全局,不想为全局服务,每个人只求自己出锋头,尽量在世人面前露一手。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错误的企图。人们在仿效新近的卖弄技巧的音乐家,不选择使听众获得纯粹音乐享受的曲调来演奏,只选择那种能显示演奏技巧的曲调去博得听众喝彩。到处都是些想出锋头的个人,看不见为全局和事业服务而宁愿把自己摆在后面的那种忠诚的努力。
  
  “如果诗人只复述历史家的记载,那还要诗人干什么呢?诗人必须比历史家走得远些,写得更好些。索福克勒斯所写的人物都显出那位伟大诗人的高尚心灵。莎士比亚走得更远些,把他所写的罗马人变成了英国人。他这样做是对的,否则英国人就不会懂。”
  
  我们谈到,某些教授在发现较好的学说之后还老是在讲解牛顿的学说。歌德说,“这并不足为奇,那批人坚持错误,因为他们依靠错误来维持生活,否则他们要重新从头学起,那就很不方便。”我说,“但是他们的实验怎么能证明真理,既然他们的学说的基础就是错误的?”
    歌德说,“他们本来不是在证明真理,他们也没有这种意图,他们唯一的意图是要证明自己的意见。因此,他们把凡是可证明真理。证明他们的学说靠不住的实验结果都隐瞒起来了。
    ”至于谈到一般学者,他们哪里顾得什么真理?他们象其他人一样,只要能靠经验的方式就一门学问高谈阔论一通,就已心满意足了。全部真相就是如此。人们的性格一般是奇怪的。湖水一旦冻了冰,成百上千的人都跑到平滑的冰面上逍遥行乐,从来不想到要研究一下湖水有多深,冰底下有什么鱼在游泳。
  
  一个有才华的人耍出一切花招有什么用处,如果从一部剧本里我们看不到作者的可敬爱的伟大人格?只有显出这种伟大人格的作品才能为民族文化所吸收。
  
  象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道德也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它不是人类思维的产品,而是天生的内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类生来就有的,但是在少数具有卓越才能的心灵里得到高度显现。这些人用伟大事业或伟大学说显现出他们的神圣性,然后通过所显现的美好境界,博得人们爱好,有力地推动人们尊敬和竞赛。
    “但是道德方面的美与善可以通过经验和智慧而进入意识,因为在后果上,丑恶证明是要破坏个人和集体幸福的,而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因此,道德美便形成教义,作为一种明白说出的道理在整个民族中传播开来。”
  
  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一个资禀真正高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标志。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但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希腊人。
  
  我们的画家们所缺乏的是诗。
  
  我在对康德毫无所知的时候就已写出了《植物变形学》,可是这部着作却完全符合康德的教义。主体与客体(即对象。)的区分,以及每一物的存在各有自己的目的,软木生长起来不是只为我们做瓶塞之类看法,我和康德是一致的,我很高兴在这方面和他站在一起。
  
  歌德说,”对,拜伦在这方面是伟大的,他的描绘有一种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现实性,仿佛是临时即兴似的。我对《唐。璜》知道得不多,但他的其它诗中有一些片段是我熟记在心的,特别是在他写海景的诗里间或出现一片船帆,写得非常好,使人觉得仿佛海风在荡漾。“
    我说,”我特别欣赏他在《唐。璜》里描绘伦敦的部分。那里信手拈来的诗句简直就把伦敦摆在我们眼前。他丝毫不计较题材本身是否有诗意,抓到什么就写什么,哪怕是理发店窗口挂的假发或给街灯上油的工人。“
    歌德说,”我们德国美学家们大谈题材本身有没有诗意,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许并非一派胡说不过一般说来,只要诗人会利用,真实的题材没有不可以入诗或非诗性的。“
  
  “在我们德国哲学里,要做的大事还有两件。康德已经写了《纯理性批判》,这是一项极大的成就,但是还没有把一个圆圈画成,还有缺陷。现在还待写的是一部更有重要意义的感觉和人类知解力的批判。如果这项工作做得好,德国哲学就差不多了。”
    歌德接着说,“黑格尔在《柏林年鉴》上发表了一将对哈曼①的批判。这几天我在反复地阅读这篇论文,对它很赞赏。作为批判者,黑格尔的判断向来是很好的。”
  
  歌德今天说,“我在手稿中查出一篇文稿,里面说到建筑是一种僵化的音乐。这话确实有点道理。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
    ”高楼大厦是盖给王公富豪们住的。住在里面的人们觉得安逸满足,再也不要求什么别的了。我的性格使我对此有反感。象我在卡尔斯巴德的那座漂亮房子,我一住进去就懒散起来,不活动了。一所小房子,象我们现在住的这套简陋的房间,有一点杂乱而又整齐,有一点吉卜赛流浪户的气派,恰好适合我的脾胃。它使我在精神上充分自由,能凭自力创造。“
  
  我们谈到瓦格纳学士的性格,我问,“他是不是代表讲理念的那一派的某个哲学家呢?”歌德说,“不是,他所体现的是某些青年人所特有的那种高傲自大,在我们德国解放战争后头几年里就有些突出的例子。实际上每个人在青年时代都认为自从有了他,世界才开始,一切都是专为他而存在的。在东方确实有过这样一个人,他每天早晨都把他的手下人召集到自己身旁,在他吩咐太阳出来以前,不许他们去工作。不过他还是够机警的,不到太阳快要自动地升起那一刻,他决不下叫太阳出来的命令。”
  
  歌德回答说,”杜蒙确实是个温和的自由派,一切讲理性的人都应该是温和的自由派,我自己就是一个温和的自由派。在我的漫长的一生中,我都按照这个精神行事。
    “真正的自由派要用所能掌握的手段,尽其所能努力去做好事。但是他要小心避免用火和剑去消灭不可避免的罪恶和缺点,而只采取谨慎的步骤,尽力逐渐排除彰明较着的缺点,但不用暴力措施,免得同时把同样多的优点也消灭掉。在这个本来不是十全十美的世界里,我们只能满足于还好的东西,等到有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再去争取更好的东西。”
  
  歌德回答说,”梅里美处理这类题材的方式却和他的同辈诗人所用的完全不同。你提到的那些诗里固然用了不少可怕的题材,例如坟场。深夜里的巷道。鬼魂和吸血鬼之类,不过这类可怕的题材并不触及诗人的内心生活,他无宁是用一种远距离的客观立场和讽刺态度来处理它们的。他是以艺术家的身份进行工作的。他觉得偶尔试一试这种玩艺儿也很有趣。我已说过,他完全抛开了私人的内心生活,甚至也抛开了法国人的身份,使人们在初读《弦琴集》时竟以为那些诗歌真是伊利里地方的民歌。他不费大力,故弄玄虚,就获得了成功。“
  
  歌德接着说,”一般说来,民族仇恨有些奇怪。你会发现在文化水平最低的地方,民族仇恨最强烈。但是也有一种文化水平,其中民族仇恨会消失,人民在某种程度上站在超民族的地位,把邻国人民的哀乐看成自己的哀乐。这种文化水平正适合我的性格。我在六十岁之前,就早已坚定地站在这种文化水平上面了。“
  
  歌德说,”席勒的确有这个缺点,特别是他的早期剧本。当时他正年轻力壮,写起来总是没完没了,他心里要说的话太多超出了他的控制力。后来他察觉到这个缺点,尽力通过学习和钻研来克服它,可是没有完全成功。对题材加以适当的控制,不被它缠住,把全副精力集中到绝对必要的东西上去,这套功夫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难些,要有很大的诗才才办得到。“
  
  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
  
  歌德说,”如果一部书比生活本身所产生的道德影响更坏,这种情况就一定很糟,生活本身里每天出现的极丑恶的场面太多了,要是看不见,也可以听见,就连对于儿童,人们也毋须过分担心一部书或剧本对儿童的影响。我已说过,日常生活比一部最有影响的书所起的教育作用更大。“
  
  歌德问我对圣西门一派人的意见如何。我回答说,”他们学说的要点象是主张个人应为社会整体的幸福而工作,并且认为社会整体的幸福是个人幸福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歌德说,”我却认为每个人应该先从他自己开始,先获得他自己的幸福,这就会导致社会整体的幸福。我看圣西门派的学说是不实际的。行不通的。因为它违反了自然(人性。),也违反了一切经验和数千年来的整个历史进程。如果每个人只作为个人而尽他的职责,在他本人那一行业里表现得既正直而又能干胜任,社会整体的幸福当然就随之而来了。作为一个作家,我在自己的这一行业里从来不追问群众需要什么,不追问我怎样写作才对社会整体有利。我一向先努力增进自己的见识和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格,然后把我认为是善的和真的东西表达出来。我当然不否认,这样工作会在广大人群中发生作用,产生有益的影响,不过我不把这看作目的,它是必然的结果,本来一切自然力量的运用都会产生结果。作为作家,我如果把广大人群的愿望当作我的目的,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那么,我就得象已故的剧作家考茨布那样,向他们讲故事,开玩笑,让他们取乐了。“
  
  我也认为法律的用意无宁是减少弊病的总和,而不是增加幸福的总和。
  
  歌德回答说,“我完全赞成你的意见,不过理解《圣经》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原始宗教的观点,也就是来自上帝的完全符合自然和理性的观点。只要得到上帝恩宠的生灵还存在,这种观点就永远存在,永远有效。但是这种观点太高尚尊贵,只有少数优选者才会有,不易普遍流行。此外还有教会的一种比较平易近人的观点;它是脆弱的,可以变更而且在永远变更中存在,只要世间还有脆弱的人们。未经污染的上帝启示的光辉太纯洁太强烈,对这些可怜的脆弱人是不适合而且不能忍受的。于是教会就作为中间和事佬插足进来,把这种纯洁的光辉冲淡一些,弄暗一些,使一切人都获得帮助,使不少人获得利益。通过基督教会作为基督继承人能解除人类罪孽这种信仰,基督教会获得了巨大权力。基督教僧侣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维持这种权力,来巩固基督教会的结构。
  
  “教会规章中有许多是荒谬的。但是教会要想统治,就要有一批目光短浅的群众向它鞠躬,甘心受它统治。拥有巨资的高级僧侣最害怕的莫过于让下层大众受到启蒙,他们长久禁止人民大众亲自阅读《圣经》;能禁止多久,就禁止多久。
  
  可怜的教众面对拥有巨资的大主教们会怎样想,如果他们从‘福音书,中看到基督那样穷困,他和他的门徒们都是步行,态度极谦卑,而高级僧侣们却乘六匹马的轿车,招摇过市,神气十足?”
  
  歌德接着说,“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路德和一般宗教改革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好处。我们从捆得紧紧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由于日益进展的文化教养。我们已能够探本求原,从基督教原来的纯洁形式去理解基督教了,我们又有勇气把脚跟牢牢地站在上帝的大地上,感觉到自己拥有上帝赋予的人的性格了。无论精神文化教养怎样不断向前迈进,自然科学在广度和深度上怎样不断进展。人类心灵怎样尽量扩张,它也不会超越’福音书,中所闪耀的那种基督教的崇高和道德修养!
    ”我们新教徒向高尚的目标进展,天主教徒也会很快地跟上我们。他们一旦受到现时代日益扩展的伟大启蒙运动的影响,势必要跟上来,不管他们愿不愿,直到有朝一日天主教和新教终于合而为一。
    “不幸的新教派系纷争将会停止,父与子以及兄弟和姊妹之间的仇恨和敌对也将会随之停止。因为等到人们一旦按其本来真相去理解并且实行基督的纯洁教义和博爱,他们就会认识到自己伟大而自由,不再特别重视这一派或那一派的宗教仪式的浮文末节了。那时我们都会从一种只讲文字信条的基督教逐渐转到一种重情感思想和行动的基督教了。
  
  什么叫做爱国,什么才是爱国行动呢?一个诗人只要能毕生和有害的偏见进行斗争,排斥狭隘观点,启发人民的心智,使他们有纯洁的鉴赏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感,此外他还能做出什么更好的事吗?还有比这更好的爱国行动吗?
  


  校园,阳光很暖。
  和先生一起坐在花园的草地上,我心中多么兴奋啊……
  
  歌德先生穿着一袭蓝色长袍,气质多么高贵。他无比亲切的话语立即驱散了我的局促和不安。我们坐在中心花园的芳草上,在歌德先生的注视下,我幸福地几乎意乱神迷,我甚至不知道该对先生说些什么。
  我们在一起坐了很久,气氛宁静而亲切,我和先生促膝,先生坚毅有力的褐色面孔满是皱纹,先生的神情是如此诚挚而坚定,宁静而伟大!先生说话缓慢,安详,谈吐如同我想象中遇到某一位大师圣人,看先生外表便知先生已经超乎世间的荣辱毁誉之上,呆在先生身边我感到说不出的惬意,像我经历长久的艰辛和渴望之后,终于满足了自己最热切的愿望一样……
  歌德先生已经七十五岁了……
  
  “先生,”我有点羞涩地说道,“我非常喜欢您的作品,几乎读完了您的所有作品,所有……不瞒先生,我现在心里总是在构想着巨大的作品,或者说伟大的作品,我想写世界的生存和毁灭,我想写人的存在和人的信仰,以及他们命运的最终归宿,我想写……”
  
  “明权啊,小伙子,”先生微微一笑,“当心呀,当心不要急于写大作品,咱们最优秀的青年正好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恰恰又是那些最具天才和最有抱负的人……你脑袋里整天想着大作品,就不可能同时想着其他任何事情,如此一来所有的思想都被排除掉了,长时间便会失去生活的乐趣。我年轻时就犯这样的错误,我现在后悔莫及。你们最好的做法就是抓住每天的现实,随时趁热打铁以涌现在胸中的思想为题材,那样总会写出好东西,只有这样做……而今不再是摸索和失误的时代喽!”先生笑道,“我们年长者已经走过这个阶段,要是你们年轻人还重蹈覆辙,那么我们所有的摸索和失误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咱们永远都是原地踏步!人们会原谅我们年长者误入歧途,因为我们没有现成的路要走,可对你们后来人要求就要多些,你们不允许重蹈覆辙,胡乱摸索,而是得听取老年人的忠告,一开始就在正路上前行,而且还不能满足仅仅向着未来的目标迈步,还得一步一个脚印,使你们迈出的每一步本身成为目标。”
  
  我当时听着多么幸福!
  
  “先生,当年您22岁的时候创作出了撼世之作《维特》,我今年也22岁……先生您能谈一下现在对那段时间的感受吗?”
  
  “《维特》对于我是这样一部作品,我可以说就像鹈鹕一样,用自己心中的血液哺育了它,它蕴含着我内心那么多的情愫,那么多的感受和思想,足够我写出十部同样长的小说呐。我一再说过,这本书出版之后我只读过一次,时时小心别去碰它,生怕自己再经历一次早已逃离的重病状态——现实的个人切身情况让我躁动,烦恼苦闷,把我置于产生《维特》的心境,是维特告诉我,我曾经那样生活过,那样爱过,曾经忍受过许多的痛苦!”
  
  我似乎可以体会得到,我现在的心境多少和先生当年有些相通。
  “先生,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想把文学创作作为我这一生的某个美好的梦想,您能给我些创作的建议吗?”
  
  “呵呵,我这个人很相信创作中的预感,通过预感就能表现世界,我创作《葛慈•封•伯利辛根》时还很年轻,十年后真的惊讶我写的竟然那样真实,如果我们没有通过预感心里先装着世界,那我们永远达不到写作的高峰。同时尊重大师的经典之作,倘若每个人都认为世界上已经充满杰作,便会很难以平静的心情去争当同样的大师,创作务必谦虚!我们当代文学所有的毛病的根源都在于文学家和理论家缺少人格它要么颠倒是非,要么用鸡毛蒜皮的真理取代意义重大对我们更有意义的东西,创作中务必保持这种清醒……”
  
  和先生谈到此,我觉得自己没有了当前的那种局促,我可以欢喜地和先生说笑了。
  
  “先生,我很喜欢您的自传《诗与真》,体悟最深的是你那句‘树可以长高,但终不抵天’,还有,您对艺术的热爱让我非常向往……”
  “说起艺术,当代的艺术我觉得就是人为制造的垃圾——这个正如戏剧,它必须是大气、感人、爽朗、优雅,无论如何都要健康,并有某种坚硬的内核。反之,一切病态的,羸弱的,哭哭啼啼的,多愁善感的,以及恐怖的,残忍的,伤风败俗的,都会被永远排除在外,我担心这些会毁掉观众和艺术。对于中国的艺术,我不懂,但我非常景仰,还是谈古希腊的悲剧吧,或许我们更要称道产生它们的时代和精神。古希腊艺术只有唯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一样大气、雄伟、健康,都表现完美的人性,卓越的生活智慧,高尚的思维方式和纯粹有力的人生观——而现在呢,软弱是我们的时代通病,艺术所有纯真和感性全部丧失殆尽。当代所有的艺术都缺乏穿透力,这种穿透力在古典时期无处不在,但今天却看不到啦,在所有的艺术领域都看不到,眼下的生活的是软弱的一代……我们需要的艺术是能具有人格的力量,能够扩展我们的心胸,使我们时时超越自身。”
  
  我听罢真是收益匪浅,“先生,我自上大学以来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了一些康德黑格尔的书,至今都有昏昏不觉,您怎样看待哲学呢?”
  
  “黑格尔1827年10月18日到魏玛来,那晚我举行了一个茶会欢迎他,谈到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本质,他说,辩证法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原本人人都有的矛盾意识,辩证法只不过使其规律化变为方法论罢了,它的巨大作用在于分辨真伪,我当时有些不太满意,我发现很多人得了辨证病,更多的人得了哲学病——比如席勒,哲学的思辨让他在创作中受尽了折磨。我本人对哲学一贯敬而远之,但虽有健康的理智的立场也就是我的立场。比如基督教,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沉沦的受难的人类不时地靠着它重新振作,它凌驾于任何哲学之上,也用不着哲学的支撑,因为,常识比哲学更可靠。
  
  “对哲学我还有一个比喻,哲学根本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相反倒是我们已经经历过的那些时代的重复。整个孩提时代,我们都是感官主义者,等到恋爱了,我们便把怜爱对象本身没有的东西加到人家身上,便成为了理想主义者;随后爱情发生了动摇,我们怀疑对方的真诚,于是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怀疑主义者。余生无足轻重,于是得过且过,最终转向了清净无为,就跟印度的哲人们一样啦。”
  
  歌德先生说着很爽朗地笑出声来。
  
  “那么美学呢,先生,我正思考着美学的问题……”
  
  “哈哈,可是我忍不住要笑那些美学家,”先生说,“他们自讨苦吃,硬是想用几个概念来定义我们的美,定义这个无法言表的概念。美是一种本原现象,尽管本身从不现形,却可以反映在创造精神的千万种表现中,那么形形色色,那么千姿百态,就像自然本身一样。你呀,要慎重,不要走到那些所谓美学家的套子里。”
  
  “先生您的话我牢记在心啦。这种哲学美学我们古老的中国从不匮乏的,先生您也读过一些我们中国古典作品,因为东西不畅通的缘由吧,您读到的不过是二三流的作品,就觉得我们中国文学很了不起,让我很感动的。”
  
  “你们中国古典文学本身就很优秀嘛!中华帝国得以千年而不衰,而且继续维持下去就便现在你们文学作品中的那种道德伦理的精神,那些优秀的作品早在我们欧洲人还在莽莽森林中时就已经很成熟了,我心向往之!而且我坚持认为文学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正成百上千中地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创造出来,一国一民的文学而今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时代的真正到来。”
  
  “说到这里先生,我现在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正如先生您所说过的,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我正想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写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您的大作《浮士德》和我们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诗体悲剧《离骚》的比较研究,我可以听听先生的建议吗?”
  
  “呵呵,看来今天我只有谈我的浮士德啦,因为《离骚》我很遗憾感没有读过,但我万分地相信,一定是和《荷马史诗》一样伟大的作品,我也感到荣幸啊——浮士德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就是一个人只有永远努力着摆脱迷悟,永远自强不息才能得救,《浮士德》的第一部是产生于个人某种蒙昧状态,可正是这种蒙昧刺激了人类,吸引他们不断努力力求索解,就像人曾经为所有无法达到的目的费尽心机一样。所以谁若不四处求索,经历风雨,谁读我的《浮士德》就会一筹莫展。因为他们理解不了那种求索的痛苦无奈,面对美和理想毁灭的那种痛心疾首,和对高尚人格高尚事业追求的雄心魄力,以及实现之后的那种难以企及的幸福感。还有,生活在乌托邦之外,却幻想着在乌托邦之内,这是全人类的幸福也是全人类的悲哀所在。”
  
  “先生,或许屈原和您都怀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你们都心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所以就产生了你们各自伟大的作品吧,政治理想是我们每一个知识分子毕生所追寻的,却往往是我们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最终一无所获。”
  
  “你说的很对,我这个人怀疑民主,却始终坚信正义的存在。我不是专制统治的朋友,我并且完全相信,发生任何一场大革命,责任不在民众,而在政府。只要政府能够维护正义,始终头脑清醒,能够适时改良满足民众的愿望,而不是一种由下边逼迫你干事情,那样革命完全可以避免,对一个民族来说,好的制度只可能从自己的本原,从广大民众的需要中产生,而不是对别人进行模仿。任何光明的改良我都非常欢迎。都令我欢欣鼓舞,我也说过,任何暴力,任何冒进,都让我在灵魂深处产生反感,原因是不符合历史和自然规律。我再说一下民族仇恨,民族仇恨本身就是一个奇怪的东西,而且你总是会发现文明程度低的地方民族仇恨就越强烈,到了一定的文明之后,就消失了,这时候,人们已经凌驾于民族之上,已经感受到邻国人民的痛苦和幸福就是自己的痛苦和幸福……”
  
  我默然。
  
  “先生,人,人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词汇,关于人生,关于未来,我们这些年轻人为何总是感到迷茫不安和焦躁呢?”
  
  “世界如果就是如此单纯,我相信人会幸福得多。对于你们年轻人,我不愿看到你们苍白、软弱,年轻但没有青春的气息,你们已经变得相当驱顺,已经去掉了你们身上一切自然的、独特的、野性的东西,社会已经使出一切解数,把你们变成一群庸人。你们迷茫不安和焦躁大多是你们沉溺在观念里,你们青春的气息已经消失殆尽,如果你们感到二十岁已经衰老,真不敢想象到四十岁你们会是什么样子……年轻人,小伙子,大胆地认识你自己吧,大胆地做一个健全的人吧!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普及理想,我也知道,各种激情和情感也不可能大众化,可是高贵的理性永远属于你们青年的精英!只要你们努力,你们要总想着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这样你们的一生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少有很多迷悟,你们到老之将死只是会感到非常幸福,会觉得你们没有白白消耗这一生的生命……
  
   “切莫熄灭精神!”
  
  歌德先生最后对我回忆他漫长而美好的一生:
  
  “回忆早年和中年的生活,在我这个年纪就会思考,那些曾与自己共度青春的朋友还有几个呢?”
  
  “我生来该干什么工作,我就夜以继日地干了,一时一刻也未曾偷懒,总是在研究,在努力,在行动,我自己呢也不想抱怨,说对生活不满的话,只是呢,归根到底只有辛劳和工作,别的什么都没有,大概可以这么讲吧,在我漫长的一生中,真正安逸快乐的日子不到四周……”
  
  “我在力所能及的研究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这得归功于我正好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所完成的伟大发现,比任何时代都更丰富,直至我的一生,我都有创造与发现的冲动。我很清楚,我尽管一生辛劳,我的所作所为在某些人眼里一钱不值,原因就在于我不屑于和党派政争搅合在一起。要是我能离社会活动和日常事务远一点,多一些离群索居的生活,那我会更加幸福,取得的成就也会多得多。
  
  “在我所开辟的一条条道路上,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迎着朝霞走去的人,会惊讶突然面对初升旭日的万丈金光……”
  
  ……
  
  校园的暮色渐渐深沉。歌德先生早已经离去了。我独自一人坐在那里,草地上放着先生的《诗与真》,我感到莫名的寂寥。
  
  深沉的暮色里,我知道,先生的话让我趋向了真理。
  
  
  
  


  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变得多么孱弱呀!我们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由独创性的人呢,哪里还有人有足够的力量来做一个诚实人,本来是什么样就显出什么样呢?这种情况反作用于诗人,外界的一切把他丢下不管,他就只好从自己的内心生活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一起创作题材了.
  _P46


  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知识丰产。(P110)
  
  基于对上述观点的极端认同,书中既有我赞同的,又不乏与我个人想法大相径庭的,这里摘录一些,加上个别加以甄别的异议,还有一些有趣的,希望借此管窥这个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巨头。
  
  1、对于青年诗人,谈话之初歌德便有个忠告,“如果你目前只写一些小题目,抓住日常生活提供给你的材料,趁热打铁,你总会写出一点好作品来“(P5),亦即青年创作者毕竟”认识不免片面“(P7),在尚且不能驾驭”大题目“之前,本分地写些自娱自乐的小玩意,不仅可以练笔,更可以积少成多,甚至可以作为日后宏伟题材的材料,拿来主义。个人觉得这条经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目前国内文风过于急躁,文化市场上大有一夜成名的功利主义气象,并且怀揣这种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不仅仅限于青年作者,而是老少通吃。
  
  2、歌德是个政治保守派,很少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诗往往不屑一顾,正因此他常常招致旁人的议论,对此,他一般缄口不语,他坦言,“这样做(沉默),反倒是自己占了便宜,使我知道旁人怎么想而旁人却不知道我怎样想“(P19)。从后面谈话中不难看出,他的政治理念充满了个人主义的理想色彩,”每个人都推动他本行的事业…让鞋匠守着他的楦头,农人守着他的犁头”(P28),”每个人应该先从他自己开始,先获得他自己的幸福,这就会导致社会整体的幸福“,这种理想主义显然不成立,只因个人始终是社会的一分子,政治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个人加以干涉,他人不幸福,小我未必就能幸福,这看似与美国的个人主义有点相像,而国内教育一直忽视甚至曲解Individulism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有个好的制度前提,而且它也远远不是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而是更多强调的是”个人权利“。
  
  拿歌德自己来看,他为当时为魏玛小朝廷服务,也关心法国大革命,不过抵制后期雅各宾派专政时的激进做法,有人对他提出批评,他有时也会敏感地辩驳,“如果我被迫当一个君主的仆役,我至少有一点可以自慰,那就是,我只是替一个自己也是替公共利益当仆役的主子当仆役罢了”。(P76)
  
  3、但终究无法驳斥歌德的小市民做法,政治行为是最为肮脏,政治在小白脸上抹黑毁,将煤炭说成白雪,那是再正常不过了。照他给爱国行动下的定义,事实上也在有意无意中参与政治行动,“一个诗人只要能毕生和有害的偏见进行斗争,排斥狭隘观点,启发人们的心智,是他们有春节的鉴赏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此外他还能做出什么更好的事吗?”(P240)倒是朱光潜老先生的译注很有意思,他说歌德一生因为政治上的保守,而为当时进步人士所冷落甚至抨击,他到临死还耿耿于怀,这也体现了伟大诗人和德国庸俗市民这双重性格的矛盾。(P241)
  
  4、歌德很有趣,常常妙语连珠,比如,他评论拜伦时有一段,”拜伦亲口说过,他的父亲先后和三个女人私奔过,他这个儿子只和一个女人私奔一次,比起父亲来还算有理性多了“(P60),评论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银盘装着金橘。我们通过学习,拿到了他的银盘,但是我们只能拿土豆来装进盘里“(P85),他谈美的时候引用了康德的目的论,举了个很有趣的例证,”达到结婚年龄的姑娘,她的自然定性是孕育孩子和给孩子哺乳,如果顾盼不够宽大,胸脯不够丰满,她就不会显得很美。但是骨盆太大宽大,胸脯太丰满,也还是不美,因为超过了符合目的的要求“(P122),这段话观点对错与否暂且不论。在谈到《维特》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时,他用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类比,”儿童的嗅觉和狗一样灵敏,什么东西都能闻得出来,特别是坏东西“(P203),这句立马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有教师含泪反驳王小峰常常在博客中爆粗口,影响孩子成长,想来不免可笑,这位园丁不妨听听歌德的话:书本与文字的影响远远不会比现实生活更糟糕。
  
  5、歌德主张文学要从现实出发,反对空中楼阁,作品却不自觉地富于浪漫主义;他主张现实,却对雨果的批判作品里描写的肮脏,哥特,阴郁感到不可忍受,如巴黎圣母院;他是个不彻底的无神论者,却在最重要的作品《浮士德》中借用宗教题材;这种辩证的论断在体现歌德博大的同时,也暴露他的矛盾,恩格斯这样评价歌德,”他有时非常伟大,有时又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一句话作结,此书不仅是为文艺理论,更是认识歌德的第一手材料。


  
   朱光潜先生翻译的《歌德谈话录》,是以文艺理论为中心选译的。朱先生在谈到歌德的文艺理论时,认为他具有“现实主义观点 ”;但是谈到歌德的创作时,却认为“他并没有摆脱他的时代的影响(浪漫主义),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自传,就足以证明他毕竟是浪漫时代的产物” 。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矛盾。仔细分析这对矛盾,其实歌德的作品已经有了定论,即自传式的小说。那么就从歌德的文艺理论入手。歌德的文艺理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是对浪漫时代浪漫主义的否定之否定。正是这一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歌德创作和理论的矛盾。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歌德的“预感说”。
   预感,是作家对世界的认识 。这里的世界,如果指的是客观世界,那么将歌德称为“赤裸裸的先验论” 是不足为怪的。但是,这里的世界却是主观的世界。这在书里通过艾克曼进行了解释,“对于诗人,世界是生成的,您指的当然只是内心世界,而不是经验的现象世界;如果是人也要成功的描绘出现象世界,那他就必须深入研究实际生活吧” 。因此,这里的世界指的是内心世界、主观世界。这里主观世界的具体内容,正如歌德在接下去所说,“爱与恨,希望与绝望,或是你把心灵的情况和情绪叫做什么其他名称,这领域对于诗人是天生的,它可以成功的把它描绘出来” 。因此,这里的主观世界就是心灵的情况和情绪,像爱与恨、希望与绝望。而预感,就是诗人天生的对心灵情况和情绪的敏感。
   预感和诗人对主观世界的描绘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具体起来,即诗人对主观世界描绘的能力,决定于预感。歌德谈到,“我们一致认为,预感的狭窄或宽广是与描绘者的才能范围大小成正比的 ”。也就是说,在诗人表现内心世界的层次上,预感的范围越宽,也就是内心世界越丰富,诗人的表现才能也就会越强。而诗人的重要任务就是表现内心世界,正如歌德所言,“对情境的生动情感,加上把它表现出来的本领,这就形成诗人了” 。但是,描写主观世界,并不是诗人唯一的任务,而只是主观诗人的任务。而在他看来,“至于主观诗人,却很快就把他的内心世界的那一点材料用完,而且终于陷入习套作风了” 。因此,预感对于主观诗人有决定作用,并不能说明预感对所有诗人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当诗人描写客观世界时,预感起到的作用就不一定强烈。下面分析歌德对客观诗人的看法。
   无论是什么诗人,在他们描写世界的过程中,人格在歌德那里都被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在艺术和诗里,人格就是一切”。人格的重要性可分为两点。第一点,在歌德看来,诗人创作的对象,是由诗人的人格决定的。他举了德国画家布鲁斯的画作例子。这位画家画的全是羊。歌德认为,布鲁斯之所以能够如此惟妙惟肖的画出这些羊,关键在于“布鲁斯仿佛渗透到这些动物的灵魂中去,分享它们的思想和情感了…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才能高的艺术家能创造出多么好的作品,如果他抓住和他本性相近的题材不放” 。这正是针对描写客观世界来提出的。客观世界的对象繁复杂乱,诗人要描写,就要抓住合于自己性格的那一部分。布鲁斯的人格生性软弱,故而画羊惟妙惟肖,而画狮子老虎就不一定。第二点,不仅创作的对象要合于诗人的人格和本性,并且创作的风格也决定于此。歌德提到,“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一些个别的研究者和作者们人格上的欠缺,是最近我们文学界一切弊病的根源” 。这里的弊病,指的就是德国浪漫主义的软弱。
   综合这两点,在歌德看来,对客观世界的描写,决定于诗人的人格。诗人的人格,是主观的东西。那么它指的是什么?在上面第二点中提出,“风格是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同时,风格又决定于诗人的人格。因而,诗人的人格在歌德那里,也就不是什么客观的东西,而是和内心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了。而内心生活的丰富与否,又是和预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诗人人格的内容,是和预感联系在一起的。歌德同时还提出,“对象只有和作者本人的性格类似,预感才会起作用 ”。之所以对象必须和诗人的人格相符合,预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也就是说,诗人的人格之所以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关键还是预感在起作用。综上,预感和诗人的人格内容密切相连,同时,它还是人格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按照歌德的逻辑,归根到底,诗人对客观世界的选择,以及对其描写的风格,还是决定于预感。当然,歌德还提到了其他对人格有影响的因素,比如时代。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却正是浪漫主义时代,这变本加厉的决定了诗人人格的“软弱”,也使歌德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
   综上,按照《歌德谈话录》中的文艺理论的材料和逻辑,预感是诗人天生的对世界的认识,这种天生的预感不仅决定了主观诗人描写内心世界的内容和能力,也决定了客观诗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和描写风格。这样奇怪的对浪漫主义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起到的作用,就是让一直主张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歌德,写出了一部部“自传”式的浪漫主义文本。而歌德创作和理论之间的矛盾,也就可以在某一方面解释了。
  


  这几天看完了《歌德谈话录》,这是my ugly man热爱的书。但我们的兴趣点显然不太一样。我所关注的首先还是那个作为作家的歌德,而他有兴趣的只是那个作为普通人生活的歌德。如果要教育小孩子,我想还是他的歌德更实用些。比如可以这样说:200年以前,有一个叫做歌德的德国人……
  
  《歌德谈话录》集中在歌德生命中最后十年。由他的助手,铁杆fans爱克曼执笔,基本上被认为真实度很高。当然,这世界上本不存在彻底的真实,所以我们也别太较真,权且当作是真实的好了。
  
   拿歌德自己的话说,人年纪长的时候未必比年轻时明智。不过是站在不同的位置浏览周围的风景。所以若把他生命里最后十年的思想认为是他一生的全部,必然也不客观。他到了晚年仍旧常常提起《维特》并引以为骄傲,但又说自己总是尽量避免读这本书,以免重新陷入那无益的情绪当中。“……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此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过一遍,我当心以后不要再读它……深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是哪种病态心情。”歌德认为诗人哲学家等等均要受到时代的影响,从周围的一切当中吸取资源,但又否认《维特》是时代的产物。认为每个时代的青年,在经历那种青春的反叛时期都会同样对维特产生共鸣。歌德是把维特当作自身成长的一块生命烙印来看,所以认为青年人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是普遍的,无分时代。这个想法自然没错,但要说《维特》这本书会在任何时代都产生当时那种轰动式效应就太搞笑了,《维特》是18世纪成功的青春残酷小说和摇滚乐,今天的叛逆青年之中,愿意从18世纪人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去理解维特的反叛性的应该只有极少数。更何况,《维特》主要胜在心境的真实,从小说的艺术来看,实在乏善可陈。
  
   以歌德写小说的肉脚程度,也就只有在严重缺乏文学底蕴的德国才能被尊为文学家,拿到中国只能排到4,5流以下的货色。更不可能有那么大勇气和信心来对文艺,哲学,科学等领域指手画脚,并发生影响。那么,我们歌德老同志的才能就算全废了,因为他身上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正在于此。
  
   歌德早年爱好艺术,立志学画,后来终于醒悟到自己的才华不在于此,于是转而去搞文学。其实他也没什么文学才华,主要是靠时运恰当:绘画无国界,语言不同的画家完全可以拿到同一个平面上比较。而文学却难免要靠语言划分,任何一个民族,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母语升华的诗人,而德语文学的大地可谓一片荒芜,歌德的出现自然广受群众欢迎。在《谈话录》中,歌德曾经吟咏过一句波斯古诗:
  
   西沉的总是那同一个太阳
  
   歌德本人是崇尚古典的,并不断重申自己的诗歌对古典的传承,且歌德又推崇诗文应该具有雄浑的阳刚之美,反对软弱,但在我有限的记忆里,歌德的诗句大都有点娘娘腔,我记不起歌德曾经有哪一句诗表达出与这句古诗一样深沉苍茫的力量。
  
   我以为,歌德之所以不能绘画,并非如他所说,是缺乏造型的才能。而是因为他缺乏那种艺术家的独特张力和构建自我世界时的挥洒手法。在我看来,所有的写作当中,写小说与绘画的性质最为接近。那需要一种在自我心灵里搭建空中楼阁的创造力,从恢宏的结构到每一处细节,再到一切的节奏和对比,都要有能力把握和控制。而歌德显然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他的小说瞻前顾后,缺乏立体感,对话都只能算是作者思想的表白,却塑造不出活生生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歌德在自我的内心深处,是一个规避矛盾的人,他不愿意面对社会与人类心灵内部的激烈碰撞,就像他不愿意重读维特一样,那种火花四溅的冲突破坏了他对平和自然的身心状态的维护,没有火花,自然也就不会有创造力的大火熊熊燃烧。而他终究也缺乏对人性深层矛盾的洞察力。
  
   但歌德本人并不认识到这一点。他具有一副识得真金的慧眼,能够深刻认识到哪些作品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人是真正有才华的,但他通常将此认为是精灵,或者天才,这当然有他的道理,但也相当片面。比如歌德关注拜伦,非常赞赏他的才华,却又批评拜伦生活方式的愚蠢,并未认识到拜伦洋溢的诗才和他任性妄为的生活方式其实都来自同一份激情。我并不认为歌德没有激情,但他为了一种理想的,宁静和谐健康的生活而排斥着自己的激情。这是一种德国人的理智,一种老年人的明智,也是一种小农式的狭隘。这与其说是他自发的选择,不如说是一个人自然形成的状态。
  
   歌德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还是他的思想。作为一个身居高位,功成名就的老人,他看出文艺界的种种不良习气,反对批评家和作者互相吹捧,沽名钓誉,反对华而不实,反对贪图名利的粗糙创作。他主张创作者应该为了享受艺术,体现人格,宣传美好而创作。
  
   这在当时一切处于上升阶段的德国歌德尚且如此气愤,并且可以如此气愤,若是他看到今日中国之虚假浅薄,垃圾横行,不晓得要怎么说了,到那时,只怕他那美好生活要难以维持,因为在中国,若不能加入群体性的愚昧,那就只有被群体排挤和残害一途了。
  
   歌德认为一切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都要从实际出发,要充分的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他批评德国的诗歌是从书本到诗歌,不是从生活到诗歌。这跟我咒骂那些三流画家都是“从画到画,而非从现实到画”,是差不多的道理。
  
   歌德对他同时代的绘画不抱肯定的态度,认为这个时代的艺术没落了,这并非没有道理,应该说,那的确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巴洛克的辉煌已经走到尽头,艺术新的辉煌还在破土而出之前,剩下的只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主题之争,严重缺乏生命力。在歌德的最后十年,柯罗以及德拉克罗瓦的天才应该还在酝酿阶段,估计歌德尚未有缘得见。但戈雅与歌德应属同一时代,生卒年近似,却未曾听歌德提起,这就有点古怪。是德国与西班牙之间缺乏文化交流,还是歌德这个古典主义的fans未能懂得欣赏这位踏破时代的艺术大师?
  
   歌德领悟到作为伟大艺术家的真谛:“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你从这些画里看到一个完整的人……他胸中有一个在外界不易看到的世界……”如果他是生在中国的80后,90后,00后,估计会变成我的fans,我很乐意帮他把这些观点再整理清晰些(狂笑~~)。不过,歌德毕竟还没有见过绘画艺术最后一个伟大的时代,他判断的依据不如我多,所以我这样跟他比多少有占小便宜的嫌疑。
  
   歌德认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这是非常宝贵的见地,但他又说“如果一个人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要心里明白,如果像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这就本末倒置了,人不可能违逆自己的心灵,只能遵循自己内心的真实来创作才有价值,如果柳永仰慕辛弃疾,一生都想着怎么把自己搞雄壮一点,那最终也就是个史不留名的小杂碎罢了。真正有创作潜力的人想要发挥力量,应该回归自我内心的真实,而不是随波逐流,向外追寻。
  
   应该说,歌德是一个实际操作型的人才,歌德的作品在文学上的分量绝对不能比较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分量,但歌德可以非常成功的领导魏玛剧院,贝多芬却不可能做一个成功的音乐学院院长。而这两方面,其实都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类的艺术形式并非局限于个人创作的种类。
  
   他认为教育的内容不应该过于宽泛,因该有所专门,利于实践。他认为德国应该有多个文化中心,以及当时导致德国文化落后的弊端等等,都是非常实际有用的。他在剧院经营方面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也都体现了他的人格和才干,以及妥善协调理想和现实的高明手法,文艺本身和普通观众都因此受益匪浅。
  
   有歌德这样才能和素养的人,能够有条件参与到各种现实事务中,其实是非常可珍贵的。
  
   说起来,一个人的思想大部分也就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领域里面打转,歌德的这最后十年,谈话录整理出来有20几万字(中文版),翻过来掉过去说的都是那么几个论点,根本的出发点变化不大,而且都是由不同组合的矛盾构成的,观察这些矛盾是相当有乐趣的一件事。比如他赞赏莎士比亚,认为他的伟大天才令他的作品可以超越时代。他又说写历史人物不能拘泥于历史,要以戏剧性为前提,让观众可以理解。他以莎翁为例,夸奖他把古代罗马人写成英国贵族,从而得到英国观众的肯定。然而我看莎士比亚大爷把克里奥佩特拉这位伟大的谋略家和政治家写成埃及版的朱丽叶,现代的读者看起来不免要怒火中烧,他的天才怕也要跟着打一点折扣。把古代罗马人写成英国贵族,这与其说是莎士比亚的高明,不如说是谋生的权宜之计。
  
   《歌德谈话录》这本书,我看得是“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版,78朱光潜译,水准相当靠得住,然而1978年第一版,注释中遍布马列毛,看得人哭笑不得。我们的78版注释批评歌德反革命也就算了。歌德的同时代人也批评歌德是政治上的矮子,保守派等等,我以为这个完全没有必要。
  
   歌德的确没有政治远见,乐于亲近权贵,他的作品也不曾反映过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因为他是一个着眼于现实的人,这才令他能致力于一些切实有用的工作,他所提出的观点也都非常实际的参考价值。由此,他也重视自己人生的实际,他反对那些不利于自己生活哲学的事,他不关注法国大革命,因为“我不能做法国革命的朋友……因为它的恐怖行动离我太近……”,这也不算有错,革命固然是引导社会向更好的方向改进,但过程里难免有大量无辜的牺牲,歌德自然不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牺牲品,我也不希望,任何有头脑的人都不希望,我们大家都认为把这个喜欢安安静静快快乐乐生活的老家伙留着,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才是正经。
  
   有些文艺家可以在时代的变更中爆发出力量,而有些则喜欢避开纷争去做事。这两者各有道理,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要求一个文艺工作者同样表现出政治上的才能和远见。既有明知又有热情当然很好,但只有明知没有热情,或者没有明智没有热情,都好过只有热情没有明智。
  
   “一个诗人只要能毕生和有害的偏见进行斗争,排斥狭隘观点,启发人民的心智使他们又纯洁的鉴赏力和高尚的思想感情,此外他还能做出什么更好的事情么?”
  
   歌德临终前几天的谈话录在这些方面有很中肯的内容,表示如果一个有才能的诗人因为投身政治而浪费了自己诗才是很可惜的,而那些没有才能,为了抬高自己而跟政治挂钩的行为也很可鄙。虽然这些谈话很可能是爱克曼为了给自己所仰慕的前辈正名而刻意为之,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说歌德是政治上的侏儒,可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为什么歌德不可以呢?诗人只要负责写诗就够了嘛。歌德自己也说,让世界变得更好,只要各行各业都遵守自己的本分就好了,这当然是蠢话(很有共产主义的意境),让鞋匠或者面包师遵守自己的本分当然容易,让法官和财政大臣遵守本份就没那么容易了,不讲究一点方法论怕是做不到。但歌德也反对当权者参与舆论,他认为“在野党”们可以提出意见,大权在握的就应该拿出行动来证明,不要在报纸上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以歌德的才能,他被放置的位置显然是太高了,而对于他的批评,也是基于一种过分而不切实际的要求。(前面的话都可以视为我个人恶趣味,唯有这一句可算中肯之言。)
  
   无论如何,通过这样一本书去了解一个头脑清楚喜欢女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老人,实在非常有趣。
  
   虽然人心的真相,永远是不可接近的。
  
   一些有趣的抄录:
  
   “……就我的情况来说,生平有些可算好的东西不可言传,而那些可以言传的又不值得费力去传。”
  
   “……有了名誉和地位,我还是怕得罪人,对旁人的议论不得不保持缄默,这样办,我倒占了便宜,是我知道旁人怎么象耳旁人却不知道我怎么想:否则那就是开不高明的玩笑了。”
  
   “如果神智和高度教养能变成一种公有财产,诗人……就可以使中彻底真实,不怕说出最好的心里话。”
  
   “今后的岁月将会带来什么,我不能预言……这个世界上的人生来就是不知足的……如果能把人的本性变得十全十美,生活状况也就回十全十美了……”
  
   “才能较低的人对艺术并不感到乐趣,他们在工作中除掉完工后能挣得多少报酬以外,什么也不想。有了这种世俗的目标和倾向,就决不能产生什么伟大的作品。”
  
   “一篇诗真正的力量和作用全在情境,全在母题,而人们却不考虑这一点。”
  
   “所以我总觉得一些学问渊博的人太奇怪了,他们好像在设想,做是不是从生活到诗,而是从书本到诗。”
  
   “我们只能把对世界有益的那些原则说出来,把其他原则藏在心里,他们会像潜藏的太阳,把柔和的光辉照射到我们一切的行动上。”
  
   “……只能表达自己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旦能掌握住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就是一个诗人了……”
  
   “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
  
   “一个有才能的青年作家想收到效果,博得公众承认,而又不够伟大,不能走自己的道路,就值得迎合当时的流行趣味……”
  
   “……人们也毋须过分担心一本书或者一个剧本对儿童的影响……日常生活比一部最有影响力的书做起的教育作用更大……儿童的嗅觉跟狗的嗅觉一样灵敏,什么东西都闻得出来,特别是坏东西……”
  


  西谚云:“认识你自己。”寰宇浩瀚,仍系肉眼可见其局部,并逐步能推及而知之大部分景致;可是一旦涉及人自身的问题,无数谜团会随即涌现,甚至有时连肉眼、语言都把握不准,仅思维推向极致,或大约能略知一二。
  既然能力条件所限,为了更好趋近“认识自我而达豁然开朗”境地,可珍惜学习机会。学习不仅在于知识的汲取,也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条件,如接近伟大先驱智慧来实践,特别是歌德这类伟大诗人的日常谈话,尤需聆听——它的平易、它的自然、它的理性,为我们所感知,学生能大受启发。这本爱克曼辑录的从1823年至1832年的歌德谈话录,早在西方文艺史上负有盛名,现虽只能捧读美学史家朱光潜先生的选译(《谈话录》全书有四十万字左右,这里选译的不到全书的一半,见286),但依然在阅读之后感觉受益良多,歌德“只言片语”值得反复温习、记录。
  如谈写作,歌德认为应该写日常生活个人所清楚感知、有所触动引发的人、事、物;要从“小题目”开始,一点点积累。这样,才能更接近于诗人。所谓诗人,从广义上认识,并非仅仅是写诗歌这类体裁的创作者,而更接近于充满智慧、内心境界高超、文艺表现手法独到、脱俗,并能引发历久弥新观点的人——一种反复认知自我,在理解自我中成就突出的人。诗人的实践行为即集中于创作(写作),歌德认为“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感情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页4),教导说:“如果你目前只写一些小题目,抓住日常生活提供给你的材料,趁热打铁,你总会写出一点好作品来。这样,你就会每天感到乐趣”(页6)。诚然,日子中的乐趣可复杂也可以很简单,正如歌德所说的写作——今下,多少人疲于度日,恰好是对“认识自己”这类问题着思不多,也无从过问自己“乐趣是什么”,更惶论生命意义了。再回到《谈话录》,爱克曼说:“听了歌德的话,我感到长了几年的智慧。结识了这位真正的大师,我在灵魂深处感到幸福……在默然无语时,他的风度和品格对我就是很好的教育……全副表情显得和蔼、坚强和年轻”(页9)。
  是的,听歌德谈写作,如“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页10)、“你在每首诗后应注明写作日期……这样就等于同时写了你的进度日记”(页11)、劝说要“练习追随着伟大人物的思想而思想”(页21),写作要真诚并说自己“一般都力求不撒谎,有勇气把心里所感到的一起都照实说出来”(页20-21),指出一心一意钻研的重要性:“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页26),也阐明了“诗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法庭怎样判案,议会怎样工作,国王怎样加冕。如果他要写这类题材而不愿违背真相,他就必须向经验或文化遗产请教”(页34)。
  真如歌德所说:“一个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页36),歌德诵读着希腊诗人侬努斯的古诗“西沉的永远是这同一个太阳”,他深信人类精神是不朽的,就象太阳,永远不停地照耀。一种精神不灭,一种平和同样让年轻人渐渐知道:从不放弃追求……
  这或许就是人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起步:要学习前辈的优点,集中智慧,多去实践。歌德在谈话中,数度称赞了莎士比亚,说:“每个重要的有才能的剧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亚,都不能不研究他。一研究他,就会认识到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页15),由衷地赞赏席勒、拜伦、莫里哀,更坦言康德、黑格尔对自己的影响,当然对于后者,他也就不少观点与之展开交锋。以上种种,无不显示歌德在惊赞这些诗人、大家的非凡才能与深远影响的同时,领略了他们“认识自己”方面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大贡献,也间接显示了歌德眼光之独到,以及他的平和与坦然。
  客观评价他人与自我的这个过程,值得我们回味,思考歌德美好的人格品质的因由问题。歌德赞叹天才,信仰超然理念与重视现实生活沃土的厚实。虽然朱先生的选译本尤其实践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从而下了不少意识形态判断标签,并造成不少值得商榷的“批注内观点”,但是歌德自有温暖思想,包容、精博,又有务实的“集体性”理念:“我只不过有一种能力和志愿,去看去听,去区分和选择,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于所见所闻,然后以适当的技巧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页250)。
  歌德不愧为一流大诗人!教人怎能不认真聆听呢?


  这本书读得非常畅快,以至某个周五的晚上,原本打算轻轻松松看个电影,翻开读了几页就再也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到了十二点。对于那些企图写点什么的人来说,这些经验之谈太实在太可贵,以至我写下这些阅读心得之后,翻开黄灿然的《必要的角度》,看到一篇《歌德的智慧及其他》,不少句子就是我刚刚抄写下来的,甚至惊异于我们抄写段落的相似性。以下是阅读时记下的点滴心得:
  
  1、不要过早醉心于大作品的创作,从描绘日常生活提供的、熟悉的小题材开始,循序渐进,既能随时享受创作的喜悦,也是成就一个优秀作家的最佳捷径。这一两年看了无数半成品长篇,惊异地发现,有那么多人热爱写作,可有那么多人,或许连一个像样的千字文章尚且不能写得有滋有味就操刀长篇,且一写就是十几万,网络时代的写作自由随心却又失之浮躁。对于大多数没有天分且喜爱写点什么的人来说,尝试着将每天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感受深刻的描写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这一点值得我谨记终生。
  
  2、不要过于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人的精力有限,“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过于广泛而未能经过实践的东西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们对自己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只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
  
  3、多阅读经典作品,文学品味方能起点高,打下牢固的基础,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在没有培养坚实地阅读经典作品就早早从事文艺相关职业,譬如文学刊物编辑、文艺图书编辑、报纸副刊编辑等,只会让眼光沉沦于那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大量作品,无法提升自身的判断力,人说“眼高手低”,可连眼界都没有扩大,接下来的创作将会如何故步自封也就可想而知了。
  
  4、作家通过预感去创作,描绘万事万物,如同“世界对于拜伦是通体透明的”,从这一点来说,作家无需成为大哲学家、思想家,却能拥有独特的前瞻性,如同卡夫卡的作品预见了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境遇;如同在奥威尔的1984中,极权主义是“通体透明”的。作家的预感来自天生的敏感、领悟力,更有赖后天的勤奋向学。拜伦“做诗就像女人生孩子,她们用不着思想,也不知怎样就生下来了。”诗人凭预感创作犹如女人凭自身孕育生命。
  
  5、只有“思想的宏伟和情感的丰满”才能持久触动读者的心弦,而这源于作者的人格。“一般来说,作者个人的人格比对他作为艺术家的才能对听众要起更大的影响”,是以莎士比亚、雨果、福楼拜、鲁迅能抵挡时间的侵蚀成为伟大作家,除了艺术才能,全赖人格。“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谓文如其人也。
  
  6、爱克曼总是带着强烈的个人爱憎接触社会,此种过分“物以类聚”的社会交往其实并不利于对社会的观察。歌德却认为“一个人正是要跟那些和自己生性相反的人打交道,才能和他们相处,从而激发自己性格中一切不同的方面使其得到发展完成,很快就感到自己在每个方面都达到成熟”。我之前的人际交往方式就是爱克曼式的,且常常为遭遇自己厌恶的人而痛苦不堪,可多年后追忆起来,那些我不欣赏甚至厌恶的人才让我真正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是与自己不同的,今后我甚至愿意带着几分好奇的顽皮看那些与我迥异甚至让我深恶痛绝的人和事。
  
  7、“谁要想做好事就不应该谴责人,就不去为做坏了的事伤心,只去永远做好事。因为关键不在于破坏而在于建设,建设才能使人类享受纯真的幸福。”
  
  8、一方面,“每个人对他那一专业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应努力避免狭隘和片面”;另一方面,“不要把教养的范围弄得太广阔”,所以先见多识广,再潜心从事某一专业,“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某一种人,然后才设法去理解人类各种才能的总和。”少年时,我失之狭隘、浅薄,如同很多文艺青年一未沉浸在过于自伤自怜自怨自艾的文章;稍长时,意识到自己的视野是如此狭小,为了弥补,我又往往倾向于什么都撅一锄头,且陷入永无止尽的知识海洋中焦虑又窒息,所以,博而专,也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围,不旁驰博骛。”
  
  9、无疑,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学习对象,对此歌德说“关键在于我们要向他学习的作家须符合我们自己的性格”,且要时不时温习方能将这些喜好作品的伟大之处铭刻在心。人类知识的海洋浩如烟海,即使经典也是一片汪洋,个人早年的博览群书在扩大视野之余,更能遇到与自己性格相近、心仪的作家,这些作家的每句话都让你玩味再三,他们的优点在你心中得到了充分的咀嚼,从而充分的吸收。是以,不管多么伟大的作家,让人专心致志、获益匪浅的也就是那么几个自己喜爱的作家。
  
  10、“近代文学界的弊端,根源在于作家和批评家们缺乏高尚的人格”,虽然对歌德所处的时代不甚了解,但无论如何,那也是歌德、席勒、康德、黑格尔、雨果、梅里美众星云集的伟大时代啊!相比之下,眼下的视野中当代的中国,“缺乏高尚的人格”才真是一针见血。当代作家中,文笔精湛的不少,作品数量可观的不少,作家的数量不少,抒发的情感不少,但总觉得没有灵魂震撼的感觉,总是淡淡的,读完几个月后还能时不时回想起来的太少。如今国内多的是体制内游刃有余的作家,追逐风花雪月的作家,沉浸在主观的世界中一任自我膨胀的作家,以写作娱乐生活的作家,但往我们的心里钻,向我们的灵魂深处探寻,让我们坐立不安自我剖析的作家太少太少。拿绘画来说,伟大人格让“他们的雄伟力量渗透到全幅画的每一部分”,好的文学同样如此。
  
  11、“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从他的剧本中我们可以学会懂得人类的思想感情。”最近阅读莎翁的《麦克白》,说莎翁是精神分析大师一点不算为过。在麦克白那些黑暗而幽深的欲望和恐惧中,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这种深谙笔下人物心理的写作,“懂得怎样把人物动作的动机解释得头头是道,使听众几乎总是站在最后一个发言人一边。”
  
  12、“每个情节必须本身就有意义,而且指向某种意义更大的情节。”在经典文学作品里的每一句话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经典影视作品里的每一个画面都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阅读和观看经典,就是探寻每个情节、每句对白、每幅场景、每一动作后的意义,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出现的每个字赋予意义。好的剧本“剧中人物完全按照各自的性格和所处情境,说出自己的话,丝毫不流露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
  
  13、稍事涉猎艺术的人通常有两点毛病应受责备:一是没有自己的思想而抄袭旁人的思想,一是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不会处理。对于前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他人无法代替也无法完全理解的生活体验,是以杜拉斯说“每个人都是作家”,与其抄袭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如将自己那些或许尚未成熟却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对于后者,写作就像园丁一样,处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修剪工作既是学习也是享受。
  
  14、关于诗人与政治,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性题材,歌德认为“一种纯粹诗性的题材总比政治性题材为好,正如纯粹永恒的真理总比党派观点为好。”他竭力反对诗人过问政治,认为激烈的争吵不宜诗人温柔的性格,颇有点认为诗人过度干涉政治是不务正业的意味。但由次也令我进一步思考:作家与政治的关系到底怎样才是一种理想的关系?文艺与政治是应该尽量分开,还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呢?由此联系到解放后的几十年里在那样一个大的政治环境之下,作家被迫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结果是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这是政治对文艺的胁迫。而对于我来说,过于关心政治是一种痛苦,那是一种我完全无法掌控又永远一知半解的世界,我可以专心做好自己手中的事,不与政治发生密切关联吗?
  
  15、歌德提倡做诗不从观念出发,“不要老是认为只要不涉及某种抽象思想或观念,一切都是空的。”是啊,要不然我们不干嘛直接去阅读哲学好了,还需要诗人干什么?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实在是佳作,让我对于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的判断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可是阅读他的小说我始终没有太大的感觉,不知是否放了过多观念在其中的原因。绝大多数优秀作品不喜欢从观念出发,他们喜欢讲故事,喜欢塑造人物性格,喜欢深入心理分析,喜欢意识流。我喜欢的约翰欧文也曾说“我不表达观念”,他更看重的是讲故事,让读者在开放的故事中各取所需。
  
  16、“没有发生长远影响的创造力就不是天才。”“看一个人是否富于创造力,不能只凭他的作品或事业的数量”,有些人“写出来的诗既无生命,又无持久性。”“每种最高级的创造、每种重要的发明、每种产生后果的伟大思想,都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都是超越一切尘世力量之上的。人应该把它看做来自上界、出乎望外的礼物,看作纯是上帝的婴儿,而且应该抱着欢欣感激的心情去接受它,尊重它。”
  
  17、错误的志向对艺术有弊也有利。“错误的志向不能创作出什么,纵使有所创作,作品也没有价值。察觉旁人的错误志向并不难,难在察觉自己的错误志向,这需要很大的神智清醒。就连察觉了也往往无济于事。人们还是在踌躇、犹疑,决定不下来,就像一个人总舍不得抛弃一个心爱的姑娘,尽管已有很多迹象证明她不忠贞。”
  
  18、“各别部分都应鲜明而有重要意义,而整体则是不可以寻常尺度去测量的,像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永远耐人钻研和寻思。”
  
  19、歌德同圣西门相反,主张社会集体幸福应该以个人幸福为前提,实在是深得我心。国家过于宣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过于转嫁责任之嫌。歌德认为,先获得个人的幸福再导致社会整体的幸福,否则“违反了自然,也违反了一切经验和数千年来的整个历史过程。如果每个人只作为个人而尽他的职责,在他本人那一行业里表现得既正直而又能干胜任,社会整体的幸福当然就随之而来了。”说白了,就是个人守着个人的本分,各尽其职,才会有整体社会的幸福,而自身意志强加他人之上要为他人乃至整个民族创造幸福,最后却酿成巨大惨剧的实在不乏其人,从这点来说,我恰恰认为普通人抱持对政治适度的冷漠或许不是件坏事。
  


  五一放假呆在家里,用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被尼采奉为圭臬的歌德谈话录。
  
  内容不多,但是信息量巨大,囊括了歌德晚年对写作、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人生见解,语言凝练生动,道理深入简出,字里行间频频智芒闪动,充满别出心裁的言论,精彩绝伦。
  
  这位西欧文坛的泰山北斗,将一生的写作经验浓缩在这本小书里,堪称一本歌德式的写作秘笈。我抱着抄近路的想法,兴冲冲的读完以后才发现,原来写作根本是个苦力活。
  
  歌德是承认天才的,但他也说,若没有好的技巧,没有好的题材,天才会被白白浪费掉。
  
  天才永远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作家的成功都是靠后天对自身有意识的雕琢和训练。
  
  仅凭一腔热情就写出好作品的作家,几乎是没有的。就我所知的作家,无不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经过大量的写作练习,最终一步一个脚印,百炼成金。
  
  对于才华的过分倚重,似乎是艺术一贯的偏见。
  
  对于天才的过分神话,似乎是年轻作家自我放弃的最好理由。
  
  天才不是天生就具备写作的技巧,他只是比普通人描绘思想轮廓的能力稍强一点而已,没那么神奇。
  
  而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恰恰是因为他具有热情,足够让他坚持下来的热情,这才是天才最根本的素质。
  
  鲁迅先生曾说:“倘使待到了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绝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音乐、绘画、雕塑,无一不是需要勤苦练习的艺术,那凭什么写作就不是呢?学口语的时候,老师常说,不管词汇量多匮乏,语法多么乱七八糟,重要的是胆子大,张口就敢说。如果一切都要等到成熟完美才敢开口说话的话,那永远也不可能练出好的口语。
  
  写作亦然。
  
  思考的再多再深刻,如果不记录下来,也会瞬间消失。不要害怕文字不能准确还原你的思想,当然这在开始绝对是正常的,等写的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它越来越趋近思想的轮廓,所谓熟极而流就是这样。
  
  尝试描述,尝试将思想的形状尽你所能的放在纸上,抓住它让它成型,不要管最后是个什么样子,也不要跟任何人比较,只要开始写就好。
  
  作家的成因不是天才,甚至不是特殊的时代背景、童年阴影、变态人格、教育层次等等,只是最简单,却也最难做到的,对写作的坚持。
  
  作家都是自恋的。因为都是坚信自己稍纵即逝的思想是有着巨大价值的,所以他们就竭尽所能要保存和记录下来,在这种不停地记录和雕琢中,证明了自己,完成了自己。
  伍尔夫每天都写下大量的日记,吝啬的连一丝灵感的火光也不愿放过。
  很多作家随身带着纸笔,即便是只言片语也不舍得放它消逝。
  毛姆书中曾写过一位作家,甚至在他妻子过世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是如何描述这一场景。
  正是这种自恋,这种热情,这种事无巨细的,甚至无情的坚持,让他们最终成为灵魂描绘的圣手。
  
  扔掉那些所谓天才的神话和幻影,艺术原来也就是勤读勤写的苦力活,就是这么简单。
  
  看,和这本伟大的谈话录相比,这篇书评实在是粗糙、浅薄、片面,结构混乱。我知道。
  
  不过没关系,重要的是,我写了。


这本书中,歌德关于文学客观性、关于作家人格重要性的强调,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解(不单单只忠实地再现现实,还要寓理想于现实之中),关于对自由的看法(这个自由观肯定跟今天很多自由主义者的自由观很不一样),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可以比较今日流行的观点进行反思。


  中国太多人都像艺术家一般的活着,在现象中寻找现象,在感情中的世界里生活,几多客观,几多事实,又有多少人分析。。。、
你前面不是说直观与抽象比分析好嘛。。。


也不全是这样的,都可能,
但是只要我们不要把对的说成错的,错的说成对的就行-----歌德原话


恩格斯认识不了他,因为恩格斯热衷于革命。歌德对人和对社会的看法一向是最中肯的,他的中庸,看似很俗,但是这却才是插到了人的生活的深处。革命对他来说就是没意义,过好个人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目标。这也就是被那些要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的人所接受不了的。但是事实怎么样呢?马恩的理论,当时是多么伟大啊,现在看来又怎么样?对个人的生活真的有所改善吗?
那些批评歌德的人,基本上都是与歌德在个人的社会之间摆的位置上相对。歌德是最注重个人生活的,这才是他显得自私和庸俗的原因,马恩这样的人都会被他嘲笑的。呵呵。


呵呵,说得中肯,从书中其实大可看出,歌德也主张改良社会,只是首先要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懒得插足自己不甚了了,不感兴趣的领域,改良社会的事让那些有能耐的人去做,正如一个帝王如果治理不了国家他就是失职,由此,一个文学家创作不了几本像样的书同样是失职。歌德在自我的职责范围内做到了最好,任何对他的批评都是无力的。
歌德庸俗起来倒是很好玩,更有血有肉,比如,他举例说如果让我干超出时间的工作,我就得拿超出时间的报酬,斤斤计较得更像“人”呢。


歌德的精神遗产对年青人来说很难接受,他自己也知道,在他生前,有人就认为他不如席勒。但是他自己却对席勒的思想也不赞同,说他浪费了好多无用的精力。从他对拜伦的批评也可以看出来,他喜欢拜伦的天才,但是对他的事业很不赞成,认为那只会使他活不下去,先是被迫逃出英国,最后又死于他乡。他们那些伟大的事业所留下来的也就是伟大的梦想,或者说他们的精神遗产也就是梦想。最后,过不了几十年,一切仍会恢复原样。被欺压的命运不可改变,社会仍然会象自然一样丑恶,就是人与人之间也是弱肉强食,疯狂掠夺。所以自强才是最重要的,不断的追求自己的成长,歌德长寿活了八十多岁,这在艺术家里是不多见了。这也是他总是比别人看得更清楚的原因吧。卡夫卡说过,他在看歌德的书的两天里一直在发抖,呵呵。这也可能是他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斗争之无意义,当然,这是我的猜想,卡夫卡也是不喜欢政治,对社会极端仇视,只喜欢关注内心的人。


前几天看的萨特自传,也一直在问一个问题,呵呵,其实我搞不大清楚,文艺到底该不该参合政治,为文艺而文艺有没有缺陷。文学未必能改变社会,却有改变社会的潜能,历史上的文学大师不搞政治的多了去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大师,但拜伦等人之所以名垂千古,他的政治讽刺诗也不无贡献,再如卡夫卡,他的审判和城堡有没有政治意味,也很难说。
我比较倾向认为,文学家大多关注政治,但关注归关注,了解归了解,知解后才与政治那点破事更为疏远。


怎么说呢?要是大家都能理解歌德的思想,那么政治本身就不会这么黑暗。要是大家都成了自强自立自爱的人,或者说是幸福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几乎也就不需要政治了,只要人治就可以了。当然,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这里的文艺还是从个人的角度去改造人的思想,能改造一个就是一个的罢了。反对政治,对政治不关心,也是另一种关心罢了,这得辩证的看。


其实萨特的意思,就是文学家虽然再怎么表明自己不介入,他的态度就已经是介入了,这也是他的辩证法。呵呵。


呵呵,上面概括的我很认同,觉得就一句话,热心政治的旁人即便不鼓励,也大可不必泼冷水,说风凉话,不热心的未必就是小市民,自私自利。毕竟政治太重要了,一条政策也许就能祸及千白万人。


哈哈,萨特的意思真好,文学家自有两种身份,一是纯粹的作家身份,二是社会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员,他必然会受到政治影响,人人不能例外,说不介入似乎也不大可能。


那是当然,几乎没有政策不是为了统治而产生的,关键还在于拿着这个政策的人怎么用,这家伙又坏又愚蠢又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刀切,那受到管制之列的人就惨了,吏制和政治哪个重要也许也就是上面的分别吧。


恩,恩格斯的这段话,真是对歌德“绝好”的评语啊。不知道引用的时候,有无考究出处?《诗歌和散文中德国社会主义》?
很奇怪大家似乎都喜欢用断章取义的段落。歌德与贝多芬的那段佚事对于他也算得上另一件误解。
对楼主的评论无冒犯之意,只是自己引申发发牢骚。
:p


豆主的脑子貌似比歌德的还清醒,也一样的喜欢女人,哈哈


我喜欢男人。。。。。


16人推荐。没人顶。。。


这读后笔记写得很到位


LZ笔记摘抄得到位+N
不过“懂得怎样把人物动作的动机解释得头头是道,使听众几乎总是站在最后一个发言人一边。” 这话是在说索福克勒斯而不是莎士比亚~


项!我现在就去下单买一本来读。


写得真好,只能说好,不能再说其他来表达我的感触了。


論語文藝版。


2009-05-02 19:11:06 曠小野
  論語文藝版。
-----------------
嗯,但没那么哲
更具可操作性的一本书


看来我确实是要被你们陷害到底了 但是我想问问
我从前到现在有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必须要为你们所做所为付出代价
我相信带我去书店的同学和带我逛街的同学还有很多人和事情
我不知道你们想对舆论所谓的证明什么 你们还想对我家人做什么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也许会上当 但是我们一直清醒的人为什么要被
你们这些自己愿意上当的人连累呢
这是否符合社会的你们的规则
你们认为这种你们暗暗的见不得人的骚扰别人人生的勾当要继续多久
我也许说过什么走投无路的选择 但是你认为你从我的言语里有多少的理解
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妥协 我们的行为都是让别人自由
我们没有能力告诉别人对错但是你们没有权利介入我的生活
我没有机会选择朋友同学教师家园甚至工作
但是我有权利拒绝要介入我生活任何不安
你们门心自问 是蚂蚁主动找我 还是我找的蚂蚁
他们利用我们懵懂的时候来审判我们的言行
我现在可以告诉他们 他们的审判无效 因为他们牺牲的太少


楼上的你没事吧...


我坚信,写作是个苦力活


我坚信,看书也是个苦力活


我不同意此观点 其实 写作很大程度上是靠天赋的 如果一个人有写作天赋 哪怕经年未动笔 但是只要一动笔 便可以写出来 但是如果一个人缺乏对文字的感知天赋 即使兢兢业业笔耕不辍的写 虽然可以写出些文字 但不会有特别大的成就 不是么?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天赋很重要。只是写作的过程一定会很辛苦,因为要用心力。


2009-05-03 18:22:24 七七
  我不同意此观点 其实 写作很大程度上是靠天赋的 如果一个人有写作天赋 哪怕经年未动笔 但是只要一动笔 便可以写出来 但是如果一个人缺乏对文字的感知天赋 即使兢兢业业笔耕不辍的写 虽然可以写出些文字 但不会有特别大的成就 不是么?
--------------------------------
是的,我也承认天才
好像李白和杜甫
一个是天才,一个全靠后天的打磨
但我也说了
天才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热情
若天才没有勤奋创作的热情
这个天才就会被白白浪费
所以不管是不是天才
要在写作上有成就的话
就把它当作苦力活吧,呵呵
这篇文章说到底是激励自己呢
因为实在是太懒了...


对的对的 嘿嘿


2009-05-03 18:06:28 那一次的回眸
  我坚信,看书也是个苦力活
--------------------------
呵呵,没错
老觉得一大堆的书看不完,心里那个急啊


写得很好,让我生了找来拜读的念头,但瞄了下目录,谈到的作家没一个我读过的,歌德也只是囫囵吞枣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唉。


嗯,很不错!又学到不少东西啦,呵呵……


天才不是拿来写作用的,就这么回事


“花一整天读”,这样的使徒般的行为就让我感动,既消耗了自己又幸福了自己。
“重要的是,我写了”,嗯,如鸟飞过,叶绿过,人生就是时时刻刻的有过吧


我说,我才读了100页,不知大家注意过朱光潜的注释吗?有很多观点是对歌德的批判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