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5-6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陆侃如  

页数:

624  

Tag标签:

无  

前言

  文学史的目的,在鉴古以知今。要达到这目的,我们不仅要:明白文学史上的“然”,更要知道“所以然”。如以树木为喻,“然”好比表面上的青枝绿叶,“所以然”好比地底下的盘根错节。我们必须掘开泥土,方能洞悉底蕴。所以我认为文学史的工作应包含三个步骤。  第一是朴学的工作——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年月的考订,字句的校勘训诂等。这是初步的准备。  第二是史学的工作——对于作者的环境,作品的背景,尤其是当时社会经济的情形,必须完全弄清楚。这是进一步的工作。  第三是美学的工作——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分析,并说明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其影响。这是最后一步。三者具备,方能写成一部完美的文学史。  我自己很早就想研究文学史,可是经过若干年的摸索之后,深深感到过去走过的路都不十分对。朴学的工作既不精确,史学的工作完全没做。因此,对于“然”既仅一知半解,对手“所以然”更茫然无知。于是我立下志愿,打算对中古一段好好地探索一下。中古本是个含糊的名词,我是指公元一至五、六世纪。.因为我假定这是封建初期,也可以说是奴隶制与封建制递嬗的时期。

内容概要

  《中古文学系年(套装上下册)》是陆侃如先生的遗著,全稿八十余万字,是他在一九三十七年至一九四七年花费十年时间写成的。解放以后,他对原稿又不断进行修改、补充,直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逝世为止,因而,《中古文学系年(套装上下册)》可说是他生前的一部力作。  《中古文学系年(套装上下册)》以年为纲,以人为目,上自公元前五三年扬雄生,下迄公元三五一年卢谌死,共收录中古时期一百五十二位作家,详细考证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著作篇目及著作年代。书中征引书籍数百种,资料极为丰富,对史书记载和旧说不确者,则时有订下,解决了不少疑问题,对中古文学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详目  卷首(公元前五年三年至一年)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五三年)  扬雄生  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  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  甘露四年(公元前五○年)  黄龙元年(公元前四九年)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四八年)  初元二年(公元前四七年)  初元三年(公元前四六年)  初元四年(公元前四五年)  初元五年(公元前四四年)  初元元年(公元前四三年)  永光元年(公元前四三年)  永光二年(公元前四二年  永光三年(公元前四一年)  永光四年(公元前四○年)  永光五年(公元前三九年)  建昭元年(公元前三七年)  建昭二年(公元前三七年)  建昭三年(公元前三六年)  建昭四年(公元前三五年)  建昭五年(公元前三四年)  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  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三二年)  建始二年(公元前三一年)  建始三年(公元前三○年)  建始四年(公元前二九年)  河平元年(公元前二八年)  河平二年(公元前二七年)  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六年)  刘歆为黄门郎,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  河平四年(公元前二五年)  阳朔元年(公元前二四年)  阳朔二年(公元前二三年)  扬雄作《反骚》、《广骚》、《畔牢愁》及《天问解》  桓谭生  阳朔三年(公元前二二年)  阳朔四年(公元前二一年)  鸿嘉元年(公元前二〇年)  鸿嘉二年(公元前一九年)  鸿嘉三年(公元前一八年)  鸿嘉四年(公元前一七年)  永始元年(公元前一六年)   永始二年(公元前一五年)  永始三年(公元前一四年)  扬雄作《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成都城四隅铭》、《绵竹颂》、《蜀都赋》及《蜀王本纪》  永始四年(公元前一三年)  元延元年(公元前一二年)  扬雄至京师  元延二年(公元前一一年)  扬雄作《甘泉赋》,大病。又作《河东赋》,《羽猎赋》及《赵充国颂》,除为郎,给事黄门  刘歆作《甘泉宫赋》  元延三年(公元前一〇年)  扬雄作《长杨赋》、《绣补灵节龙骨铭》及诗三章  元延四年(公元前九年)  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  扬雄荐庄遵,作《都酒赋》  刘歆父向卒,为中垒校尉  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  刘歆议毁庙,为侍中,大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复领五经,撰《七略》  桓谭为奉车郎,从成帝至甘泉河东,作《仙赋》  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六年)  刘歆改名秀,上《山海经》,请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移书让太常博士,出守河内,徙五原,作《遂初赋》  建平二年(公元前五年)  扬雄论鼓妖事  建平三年(公元前四年)  扬雄作《太玄》、《解嘲》、《解难》及《太玄赋》  刘歆复转涿郡太守,以病免官  建乎四年(公元前三年)  桓谭为郎典漏刻,进说傅晏,奏书董贤  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  扬雄上书谏勿许单于朝  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  刘歆为安定属国都尉,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典文章。子棻亦幸于王莽    卷一(公元一年至五○年)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一年)  史岑为中谒者,上书讼王閎功  刘歆迁羲和、京兆尹  元始二年(公元二年)  扬雄作《法言》及《自序》,丧二子  元始三年(公元三年)  刘歆行太常事,迁光禄大夫,定婚礼  班彪生  元始四年(公元四年)  扬雄作《琴清英》等篇,王莽据以立《乐经》  刘歆奉命迎后  班彪父穉补延陵园郎,彪随入京  元始五年(公元五年)  扬雄作《训纂》  刘歆封红休侯,著《三统历谱》及《钟历书》  孺子婴居摄元年(公元六年)  扬雄续《史记》  史岑亦续《史记》,寻卒  刘歆亦续《史记》  冯衍亦续《史记》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  刘歆为扬武将军,屯宛  桓谭为谏大夫,封明告里附城  ……   卷二(公元五一年至一○○年)  卷三(公元一○至一○○年)  卷四(公元一五一年二○○年)  卷五(公元二○一年至二五○年)  卷六(公元二五一年至三○○年)  卷末(公元三○一年至三五一年)  索引

章节摘录

  又如钱大昕《三史拾遗》卷四:“六安,前志为王国,王莽篡位后盖废为郡,故成武孝侯顺以建武八年拜六安太守,桓谭为六安郡丞亦在建武初也。建武十三年省并西京诸国,惟真定、河间、泗水、城阳、淄川以宗室封王,见于纪传。若广平、高密、胶东、六安、广阳未见有封王者,盖已改国为郡,犹沿西京旧名耳。”又如侯康《后汉书补注续》:“然建武十三年已省六安属庐江,何得复有郡丞?且本传云: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志失旨……云云。皆是建武初年事也,即继以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云云,必其时相去不远,当在六安未省以前矣。议灵台不必与立灵台同岁。”又如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二十八《校补》:“案谭之卒不著何年,袁纪因中元元年起明堂辟雍灵台,追叙初议灵台位,上问谭,谭对忤旨,出为六安郡丞,道病卒,时年七十余。《通鉴》因之,亦附载谭事于中元元年。意所谓初者,当在建武十二年陇蜀既平,增广郊祀之时,而谭亦旋卒也。其证有三:谭于西汉成帝时即以父任为郎,又为乐府令;历哀平两世凡十一年,又更新莽更始至建武初元凡二十年,其齿当已六十矣,卒年仅七十余,则仕光武朝不过十许年也。刘顺拜六安太守在建武八年,而六安之省并即在建武十三年,谭为六安郡丞亦当在未并省之前。又谭二次上疏,尚感帝之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则其时陇蜀未必全平,接书其后会议灵台所处,距上疏时亦必不远也。”这三证,都是似是而非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古文学系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