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尔远征记
2000-12-1
人民文学出版社
(俄)佚名 著,魏荒弩 译
88
80000
魏荒弩
无
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 。成书于1185~1187年,著者不详。全诗由序诗、中心部分和结尾组成,以12世纪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为史实依据。史诗成书的时代,正是俄罗斯大地上公国林立,相互攻击、残杀的时代。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据在黑海沿岸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抗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伊戈尔的远征失败了,他先是成了敌人的阶下囚,后来终于逃回了祖国。史诗最后借基辅大公之口道出了这部作品的要旨:团结起来,为祖国和民族,为伊戈尔的失败复仇。作品在叙述英雄业绩时充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抒情气氛。在作者笔下,俄罗斯大地上的山川风物都具有灵性。作品大量使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显示出对于民歌的继承关系,对后代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译者序伊戈尔远征记附录 顿河彼岸之战 《伊戈尔远征记》漫笔 《伊戈尔远征记》在中国
无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品,不用迟疑了。里面的序或鉴赏文章相当详尽精彩。半折,如今去哪儿买呀?
10.4 在北京机场附近的宾馆睡下懒觉,醒来已经是10点之后,出门去看看,附近只有几个小商店,大部分似乎是仓库。在宾馆的床上开始看实际上是2版的所谓2000年12月北京1版《伊戈尔远征记》,其实内容并不多,《伊戈尔远征记》正文29页注释19页;所附《顿河彼岸之战》仅9页,注释4页(其中3页实际上是译者序)。不过序言、《<伊戈尔远征记>漫笔》、《<伊戈尔远征记>在中国》三篇加起来倒有40页之多。
10.4下午,终于登上出境的飞机,开始长达8小时的空中飞行,迷迷蒙蒙之间,读完了《伊戈尔远征记》。
《伊戈尔远征记》以诗歌的语言叙说了伊戈尔远征的悲惨故事:伊戈尔公未能参加1184年罗斯王公在斯维亚托斯拉夫领导下对波洛夫人的联合征讨,于是率领兄弟、儿子等人数不多的军队远征顿河,从而导致自己被俘,波洛夫人冲进罗斯国土诗歌以昂扬的叙说讲述了那时的罗斯----王公纷争,外族入侵。
《顿河彼岸之战》讲述了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率领罗斯各公国王公,与马麦可汗率领的波洛夫人在莫斯科附近库利科沃平原的大会战。
在叙述上,后者在许多地方承袭了《伊戈尔远征记》的方式。可以说,库利科沃平原会战的胜利,使罗斯一改伊戈尔远征失败带来的忧郁。
在这两部诗篇中,体现着罗斯人勇敢、团结的精神。
顺便说下几版的差别:
手头有两本人民文学版《伊戈尔远征记》,1983年3月第2版与2000年12月第1版(新版),简单翻了下,差异如下:
1983年3月,人民文学社出版《伊戈尔远征记》第2版。按译者在2000年版序中所说:1982年再版时,正文和注释基本未动,只是将《译后记》改为《译者序》,并将其中个别段落和词句作了一些删改;又将《顿河彼岸之战》附于篇末,作为俄罗斯文学教学的参考。
2000年12月,人民文学社出版《伊戈尔远征记》新的第1版。按译者序所说:1995年5-10月,对照原文作了一次认真校订,又将《<伊戈尔远征记>漫笔》和《<伊戈尔远征记>在中国》列为附录。
对比两版,差别还是不少的:
1、1983年版采用张守义先生设计的封面、内封、后封;2000年版改用黄云香设计的封面、后封,无内封;
2、1983年版与2000年版均使用了法沃尔斯基的木刻插图15幅,后者比前者清晰,但画面深暗。奇怪的是第5幅有所不同,前者在插图右边有战士从车上拖抢妇女,新版这一幅上没有了这两个形象,似乎1957年版这幅图与新版一致。其他的我没看出有差别。
3、从内容看:
(1)新版《译者序》增加了最后两段,对参考书目及本书出版情况作出说明。个别字句有修订,《译者序》注解也由原来的页底改为文末。
(2)新版的确修订了不少,主要集中在词语上,更精确通顺。试举开篇部分一例:
1983年版
“弟兄们,我们是否应当
用古老的格调来咏唱
伊戈尔----伊戈尔·斯维雅托斯拉维奇
远征的悲惨的故事呢?”
2000年版
“弟兄们,我们是否应当
用古老的曲调来咏唱
伊戈尔、伊戈尔·斯维雅托斯拉维奇
远征的悲惨故事呢?”
(3)新版去除了1983年版中正文后的《<伊戈尔远征记>王公世系表》和《<伊戈尔远征记>地图》。
(4)新版将愿附录《顿河彼岸之战》的《译后记》改为其*注释
(5)如译者所说,新版增加附录《<伊戈尔远征记>漫笔》和《<伊戈尔远征记>在中国》。
此外,在新版中,“俄罗斯”全部修订为“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