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骆驼祥子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62-1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老舍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韧,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不容他有丝毫的个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这次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出卖他人换钱,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老舍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空间的威压。作品中另一个鲜活的人物是虎妞。她身上十足的生活味道,她的可鄙也可悲的命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老舍将中国传统的叙事方法融入外国文学的景物铺排和心理描写,使祥子和虎妞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身受旧北京下层平民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影响。1924年赴英国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以幽默风格引人关注。1930年回国后创作了《骆驼祥子》、《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等作品,确立了现代文学史上都市平民文学大家的地位。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并写下了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9年后,又有《龙须沟》、《茶馆》等话剧力作问世,获“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骆驼祥子 PDF格式下载



  听果App已收录该书的有声版,欢迎朋友们收听。
    
    iOS下载: http://fruitlab.net/itunes
    Android下载: http://fruitlab.net/googleplay
  


   重新看了一下《骆驼祥子》。作为五四人道主义的文学的经典,还是值得一读的,特别是老舍先生毕竟是写小说的高手,他的叙述很流畅,冲突设置也非常鲜明,而且大概是原先作为连载小说的原因,情节跌宕起伏,这样就很能抓读者。并且抓住读者的不是自己的“欲望”,而是对他人,一个低层民众的“同情”。祥子的希望/祥子的希望的破灭,这一层基本的矛盾被冷静的叙述不断推下高潮,最终还是应了鲁迅的话“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于是让读者看到这个社会极其的残酷。而这被撕碎的东西,就是一个基本的作为劳动者的人的尊严,这个尊严是一个改良的中产阶级社会必须施与劳动者的,让他们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不是被毁灭掉,这样一种哪怕极为怯弱的人文的关怀,恐怕也是我们现在这个猖獗的资本的社会的一剂镇静剂吧!
   但我还是在这个作品中看到这种五四式的人道主义的严重的软弱性和 局限性。祥子的起点,一个作为人的起点的样子,他对劳动的热爱,连带着对劳动工具(洋车)的热爱,被连接到他的“人性”,他的自我的尊严,以及由此产生对理想世界的想象。这恐怕是老舍先生所期待的人道主义的那部分,“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一面。但这里的严重问题是,一方面,这样一个作为人的祥子是老舍先生自己从五四“人的文学”的理念中设计出来的,小说第三人称叙述者冷静的语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巴尔扎克式的风俗化的语调,一个天然的讲述者和评判者,也是一个标准的启蒙姿态,恐怕这种启蒙姿态也是当年“宇宙风”专栏读者的共享的姿态,这也许就是一个个“曹先生”们,虽然有时候他们也稍微自我解嘲,但毕竟还是以一种圣人的姿态观察和叹息着劳苦众生。这个“距离”非常可怕,这个距离使得老舍先生并没能真正进入祥子的生活,一个低层的无比泥泞但也无比丰富的生活,而如果我们重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鲁迅对这个他所不知的生活还是心怀畏惧的,这折射过来是鲁迅对启蒙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而这在老舍那里没有。第二方面,老舍先生恐怕没有认识到的是,这样一个有着“人的尊严”的祥子,其实是如此一个被驯服的、乖巧的、可以被顺利使用的劳动者,通过对由劳动换来“金钱”的迷信和渴望,他如此密切地将自己驯化于这个由资本控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剥削他的刘四和虎妞,雇用他劳动力的太太少爷们,兵士、侦探等国家机器的力量,甚至从他身上获取人物主义灵感的曹先生们)。我们要记住的是,样子的尊严并不是来自于土地和财产-----土地和财产从洛克那里开始成为一个资产阶级人的主体性的发端,是市民阶级所必须的-----, 在祥子那里,他只以一个劳动力出卖者的身份进入他如此热爱的资本主义的城市的,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被完全剥离了乡土的、一无所有但充分理性化、内在化了的个人,正如解放的黑奴成为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理想的雇佣者一样,作为“人”的祥子的整个生活世界都被紧密地接合进入这个严密的市民社会秩序之中,如果样子没有堕落,或者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能够让祥子不再堕落,能够让他租住在大杂院里和小福子辛苦而恣睢地生活在一起,这难道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文主义理想吗?其实小说并没有回避一个事实,即祥子的悲剧命运是具有典型性的,在描写祥子的遭遇的时候,一个拉洋车阶层的悲苦命运的整体面貌被描绘出来,如果从这里往深处发掘,那么祥子的堕落就必然是一个压迫性的社会结构的产物,而祥子的重新为人也只能寄予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彻底颠覆。但老舍先生却让祥子自己负责,顶多要负责的还有他的“厄运”,我发现无论是被兵匪抢劫,还是遇到虎妞,在故事里都被涂上了个人命运的偶然性色彩,这就强烈地弱化了祥子悲剧的政治经济学背景。同时,作为骆驼的祥子,这个沉默的“动物”内心的激烈得令人恐怖的野蛮性也被贴上了“堕落”的标签,祥子以堕落为代价的复仇真的如此可怕吗?谁会战栗?总之对于这样一个堕落的动物性的自然历史的世界,启蒙的人文主义者们既不愿其去接近它,也不愿意凑近去仔细端详他们晦气沉沉的面孔,而只是为他们立个理想的模子,为他们道德堕落感伤或愤怒,这不能不说是衰弱和虚伪的。
  
  
  
  
  
  
  
  
  
  
  
  


  “第一本完全读完的长篇小说。”由此可见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舍先生在小说结尾的一段话,大意是说勤劳的,懒惰的,健康的,有病的,都因为这个罪恶的社会没有了活路。这样的社会也注定是要变革的。
  想念老舍先生,想念老舍先生那些被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们——《我家的猫》《养花》《济南的冬天》《趵突泉》《想北平》《茶馆》······
  


  骆驼,是茫茫沙漠中可以存活下来的少数动物之一,它有一些品格,诸如吃苦耐劳,耐旱,甚至是……坚忍。
    很多人叹息祥子的悲剧,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最终沦为一个麻木不仁,阴险狡诈,贪婪的底层人物,他丧失了他原本应具有的品格,这个社会的黑暗、腐朽改造了,也埋葬了他的曾经有过的追求与梦想。
  与其说这是祥子的悲剧,不如说这是骆驼的悲哀,用骆驼喻祥子,将祥子比作骆驼,这其实已然是一类人,是那些在社会底层徘徊,彷徨的人,他们中,或许有人有梦想,像祥子一样,希望过上安稳的生活,希望依靠自己的年轻、力气,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而也许他们中,也有很多人,仅仅是为了生计,为了可以活下来,也在昼夜不息的劳动。
  殊不知,这些劳动都是廉价的,就像那3头骆驼,他们被祥子以35块大洋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养骆驼的老爷爷,有的时候想想,祥子又何尝不是,他也是被社会廉价的买卖着,不断敲诈着他体内的剩余价值。
  第一次读祥子是在初中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对祥子的感受是无限的同情,哀叹命运对他的不公正,为他的遭遇打抱不平。
  后来,我曾经写一篇文章,写假如祥子遇到宋江,宋江就是《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郓城县押司。如果说祥子经历了生命中的三起三落,那我截取的是祥子一落之后,他还没有遇到孙侦探也还没有遇到小福子,但他已经历了社会上一些残酷的事实,本性仍旧纯良。我认为,假如那个时候祥子遇到了宋江,也许他可以酣畅表现自己,将生命挥洒地有价值一些,哪怕也许他会在战琼英或者征方腊的时候,马革裹尸。
  但是后来发现想错了,对于祥子而言,更多的是听任,更多的是麻木,他不会像梁山上的众头领那样,翻然觉悟,留于草莽,也不会义薄云天,成为捍卫梁山的一个坚定的将卒。
  于是再回过头来思考祥子的骆驼式悲剧的时候,感受就更深一层,祥子是处于社会底层,一个吃苦耐劳的农民形象,如果说祥子有远大的志向,那是与他拉黄包车的同行相比的,其实祥子悲剧的源头是他骆驼的本质———仅仅是在工作,直到他的善良、单纯被社会的黑暗一点一点地消磨干净,可以说,祥子内心的反抗是远远不够强大的,他的奋斗,是盲从地压缩在一个小我身上,他没有很大的志向,也没有足够的觉悟,他只是正好太不幸运,正好经历了整个身心被摧残的过程,被社会廉价地买卖。
    所以如果说要同情祥子,那么更多的是对这么一类人的反思,他们处于中国近代这个年代,他们是被剥削的阶层,他们的命运更多的时候,是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不容他有丝毫的个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慌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
  
  读《骆驼祥子》有感:http://www.xuexicelue.com/dushubiji/25.htm


  故事的高潮是在最后,小福子对祥子羞答的示爱,而祥子对她有爱意却无能为力,等到再次去见她,她头天已经不堪生活折磨吊死在树林。以前所有的坎他都能或多或少的过,唯独这个打击让他奔溃,对她有多纯的爱,在这个时候,就有多大的堕落,一蹶不振,他再也爬不起来了,失魂落魄,像一个灵魂被掏空的人,最后以灵魂出窍的身体,和年老年幼的人的出现在殡葬队里,靠这个走过场来讨饭。
  
  老舍先生的这段描写太残忍了,在那样一个年代,底层的祥子来到城市是一穷二白,落得个这样的下场,实在叫人心酸,可悲,一念之差万劫不复,如果小福子没事,故事的结局很美好,叫我这些看官鼓掌祝福,就算小福子死了,如果他哭一场,能看透人生,好好再去活,结局不会这惨。当然,这样的结局也是很真实的,这个结局的逆转是可信的,也比较自然,老舍先生一定是和当年的拉车的人讨教过他们的历史,确认这样的事是在车夫中出现过的。
  
  柔弱的小福子就这么吊死在了树上,死前还是从那白房子里逃出来的,她一定是觉得生活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人能够待得人间吗?国家的命运总是或多或少的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那样一个战乱政局不稳定的时代,苦难是常态,老天让人投胎到世到底是享福还是受罪呢,如果雨后见彩虹,为什么我等了这么久还在暴雨一个劲的下个不停呢?
  
  小福子对祥子的爱,初衷很简单,因为在一起接触过,也是因为生活觉得可以就同舟共难在一起吧,也没别的要求了,能有什么要求呢,他们是一穷二白的人,一砖一瓦也没有,只是希望两个结合起来有些照应,这搁在现在这样的情爱少,如今物质丰富上来,那又时另外一种了。
  
  如今生活变好了,现在底层的人总不会像那时候为吃的发愁,到哪儿工作都包吃住,平常随意到餐馆点菜吃,人们吃着地沟油也觉得比起以前没有油水的生活也好多了,衣服不再穿的破衣烂衫了,每个人像需要手机一样的购买汽车了,靠开采大中国能源土地,国家和人民也都富强了,乡村开始城镇化了,农村的孩子一心的像祥子一样,毫不怀念的离开自己的故土,到汽油刺鼻的都市里找寻自己的梦想,像祥子一样,他们相信,一天天攒钱,到了好几十万,自己也能够做个小老板,过上优越的生活。
  
  再次感谢老舍先生用笔头编制出看过让人深刻动容的故事,向您致敬
  
  


  一直到读完,我都坚定的认为,骆驼祥子是本初中生读物。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比起来,这一本实在是太通俗易懂了,没有隐藏在对话里需要去揣测琢磨的人物心理,没有需要绞尽脑汁才能体会到的主题意义。整本书直白到,随便读上一段,你就可以答出此段落中心思想,满分的那种。
  
  正如真理都是最浅显的话,能用最平民的故事给读者最深刻的感动,一定是堪称伟大的文学家。祥子的故事,越读越能明白“人民艺术家”是怎么个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凡能识字读书者,皆能从中轻松看到自己的哈姆雷特,并且深刻。
  
  至于写作功夫,只要学到老舍先生的一二分就够受用终生,这样的观点并无夸张。举个栗子:
  
   “天上很黑。不时有一两个星刺入了银河,或划进黑暗中,带着发红或发白的光尾,轻飘的或硬挺的,直坠或横扫着,有时也点动着,颤抖着,给天上一些光热的动荡,给黑暗一些闪烁的爆裂。有时一两个星,有时好几个星,同时飞落,使静寂的秋空微颤,使万星一时迷乱起来。有时一个单独的巨星横刺入天角,光尾极长,放射着星花;红,渐黄;在最后的挺进,忽然狂悦似的把天角照白了一条,好象刺开万重的黑暗,透进并逗留一些乳白的光。余光散尽,黑暗似晃动了几下,又包合起来,静静懒懒的群星又复了原位,在秋风上微笑。地上飞着些寻求情侣的秋萤,也作着星样的游戏。”
  
  单从对银河的描写,这段便可以让人拍手称绝,闭上眼睛夜空仿佛正在被流星搅荡起层层涟漪,又逐渐恢复宁静。但亮点远不止如此,它描述的其实是祥子被虎妞灌酒迷奸的过程,用一点象征和想象的手法再解读一次,它就立马摇身一变成为一场充满艺术气息的床戏。
  
  
  我一直不大懂政治,历史读得不多,社会主义理论更是修得不及格。每当我读到“中国特色”这四个大字时,作为一个无知民众,脑海里闪过的完全凭个人主观情绪的理解有以下三点:
  
  一、当今世界西方国家称强,我东方大国只能用“特色”二字来解释自己与主流的本质上的不可调和,一方面施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马克思原理,一方面巧妙的以此为借口避开一些可以有的先进。东西方注定各自为阵,如果有一天我们真实现了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出现“西方特色”这四个字也是可能的。
  
  二、中国特色的原因是文化特色,文化这种东西像基因一样根植于土地上的人民,决定他们的本质,然后本质指导决定,决定指导行动。我们上下五千年合一万年的历史,顽疾总和优点一样闪闪发光。别看现在大家穿上西服打上领带、科技发展近代百年抵上过去千年,文化基因可不像外表基因一样说变就变,如果它天生缺乏某些“西方特色”碱基对,就别指望能分化出相对先进的制度系统。有时候悲伤的认为官场只是从厚黑进化到更厚黑,毕竟三年勤知县,十万雪花银的故事,谁身边没有几个?
  
  三、反观港澳台,曾一度成为了大陆人民的追捧之地,我们很难否定三地的优秀和英日葡的治理无关,被殖民仿佛瞬间有点从民族之羞耻转为了救国救民之良策的味道,有人喜欢喊出反()攻()大陆的口号,大概也有类似的意思吧。而此时闪闪发光的优点出场了,华夏名族的优中之优,便是这个民族总有股神奇的凝聚力,散的快聚得更快,灭我大中华这种事,还是让我坚定的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吧。
  
  铺垫了这么多,联系到这是一篇读后感,我想表达的是,不要因为教科书上说骆驼祥子批判的是黑暗的旧社会,就认为他所代表的人物,他悲剧式的人生,不会发生在现代生活。中国特色这种东西,就像火山口旁边的远古单细胞生物,经过数亿年竞争淘汰还顽强的存活着,岂是随着几件衣衫就改变消失的。一转身一回头,祥子式的人一抓一大把。从街角卖包子的张三,到总爱语重心长说你too young too simple的长辈,哪个没有被社会抹去棱角,认命小人逐渐打败希望小人,义气不再风发的一番唏嘘故事。不然,一首《老男孩》如何在一夜间赚得这么多热泪滚滚。
  再从侧面罗嗦一句,一部好的作品总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它们就像那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个最坏的时代”,总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魔力。
  
  
  读一本小说的趣味就在于,你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转而仿佛就看到了自己。
  
  我明显的感到,自己就像年轻时的祥子,看着“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满心以为这个世界在是那帮孙子的之前,总还先得是我的才行。可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祥子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有一辆自己的车,然后娶个老婆安分踏实的过日子,结果呢,第一辆车被当兵的没收了,好不易凑齐第二辆车的钱被特务骗得分毫不剩,娶了虎妞只有被挟制的份儿,第三辆车得于虎妞的算计失于虎妞的死,小福子进了白房子成为他心甘堕落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人生被一次又一次无情的践踏,向上的火苗总是燃起了又被熄灭,人到底能否做到希望比绝望多一次?
  
  当然,作者把所有悲剧都集中在了祥子身上,也许凡人如我,时运还不至于那么不济。可祥子受的苦,我们将来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就不得不让人警醒了,如果不想成为那个举着花圈挽联的祥子,就定要找到摆脱的法子。毕竟,整部小说写祥子从“那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变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也不过十余万字而已。人生这场游戏,向下总比向上来得快活容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