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后汽车时代的城市

(美)萨夫迪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1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美)萨夫迪  

页数:

152  

字数:

130000  

译者:

吴越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后汽车时代的城市》一书包括了一系列对都市交通公共与私人交通的关系、对待汽车的态度等内容的重新思考。批评家们会质疑,当城市已经建设完成,交通系统定型之后,这些政策如何才能够得以贯彻。我的反应是他只需要回到数年前我对北京的第一次访问。在那时,许多新概念也同样被认为是无法实施的,理由是城市已建成,不能接受剧烈的变化。但是让我们假设当初如果某些概念被采用了,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景象将会怎样的不同啊。

书籍目录

写在《后汽车时代的城市》中译本之前第一部分 城市的形态 第一章 病态的城市 第二章 进化中的城市 第三章 城市的结束第二部分 面对现实 第四章 公共空间的创造 第五章 在城市中工作 第六章 生活在城市中 第七章 面对巨型尺度第三部分 面向未来 第八章 规划区域 第九章 地区旅行 第十章 通用车 第十一章 后汽车时代的城市尾声:新型城市尾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后汽车时代的城市 PDF格式下载



   看了这本书的开篇,真的非常吸引人,有种一气读完的冲动,似乎作者莫矢.萨夫迪看到了现在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并且他能信心十足的提出一种解决目前这种严重的一汽车为主导的城市发展现状。
   文章接下来谈到了许多塑造一个美好的城市所需要的元素,以及一些处理方法,谈到了很多宜人的景象,但是慢慢看下来却发现这些都只是对已有环境的一个总结,于是期待着后面的所谓的“后汽车时代的城市”。
   但是看到了通用车,感觉像是看到了某种社会主义的场景,虽然莫矢.萨夫迪在书中极力的想要说明这种解决的可能性,但是其中存在的种种不论是管理上还是经济上的问题都是很难在现实基础上解决的。
   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基本上还是要建立新城(跟玛塔的带型城市非常的类似),然后将他的思想付诸实施,但是现在我们社会上面临的最大的问并不是发展新的城市(可供人类开发的陆地还有多少呢),而是对现有城市问题的解决,因为我们都住在这些充满书中前面所提到的城市病的城市中。所以莫矢.萨迪夫提出的方案虽然真的有很多的合理性,相比现在的城市美好得多,但是他的建议对于我们当今城市的发展的参考价值并不是很大。
   不过,即便是这样,并不能抹杀莫矢.萨迪夫在研究城市发展上面所作出的贡献,我们知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同样也是建立新城,他的这种思想就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讲,这个研究还是非常值得的。
   不论人类将来怎么发展,总会是希望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希望这个美好的乌托邦城市远景同样能够作为指引我们城市发展方向的启明星。


  早期城市的起源是基于对一种互动交流的场所的需要:市场、政府、精神与知识的中心。当人们走过城市的时候,必然与他们自身社会及职业圈之外的人们产生交流,当一种广泛的商务、贸易、文化、教育发生于一个区域——含有正式公共聚会场所和非正式场合如咖啡屋、拱廊、拥挤的街道与公园的都市中心时,都市生活已打破了社会界限。城市的这一基本功能及其存在的意义正在失去。因为逃离城市的趋势使得贫富空间进一步的分隔,城市的交流空间在减少,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因为私有化的介入、市政的推出而变质,利润成了主要的出发点。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作者眼里,发达国家,富人们在逃离城市,因为经过了工业革命的城市已经被人口增长、工业化、拥挤与污秽、交通、停车等等因素弄得喧嚣而不合适人们生活。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被称为“黑暗的撒旦的作坊”,所以人们借助汽车,借助高速公路逃离城市,逃离城市带来的空间局限和精神压抑。城市正在或已经成为富人抛弃的对象,“大多数中心城市被遗留给那些更依赖于社会服务的低收入人群”,从而形成并加剧了贫富空间的分隔。而我们,却似乎在重蹈着这样的覆辙:大量的农村人口临时人口在生机的压迫下滚滚的涌入城市,城市仍然作为绝大多数人们的梦想在追求,在外面的以能进入为荣,进入的以有工作的为荣,有工作的以有房子为荣,有房子的以有更多更大的房子为荣。。。。当然,也有极少数的成功人士已经有了逃离城市的想法(当然不包括那些不能立足的逃离者),然后即使有想法的,其中真正做到的确又少之又少。
  或许,高速公路、飞速增长的汽车拥有量、越来越高的塔楼, 在延长人们的活动范围的同时,在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淡漠着人际关系。
  “塔楼中的生活质量对设计者和公众同样都是次要的。。。。我们知道对外暴露面是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根本,也是避免疲劳的根本。视觉上聚焦远近的能力和感知昼夜、晴雨而带来的调剂影响着每个人日常的感受。
  今天我们必需认识塔楼生长的地面,并发现、发明一种新的都市基础来接纳、支持人与建筑的关系,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都市塔楼将充满活力——而不是今天的冷漠、闪光的方尖碑——他们披着石材或玻璃,发出单调的、精疲力尽的吱吱声。”
  
  个人以为本书带来的思考:
  通用车诱人的前景;
  写字楼对于人性的扼杀;
  在独立住宅与高层住宅的生活体验的巨大差别导致了富人们的逃离城市;
  过时了的SHOPPINGMALL和理想的互动中心;
  虚拟的散布和城市功用的消失;
  人与建筑的关系在巨型尺度下的变化;
  人在奴役车还是车在奴役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