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岁月

[英] 弗吉尼亚·吴尔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4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英] 弗吉尼亚·吴尔夫  

页数:

381  

译者:

蒲隆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岁月》是吴尔夫的第八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倒数第二部小说。实际上,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写成后还没修改完,她就投水自尽了。因此,《岁月》这部经过她反复修改的作品,在她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便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吴尔夫后期在小说理念上的成熟,也是她在长篇小说写作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成功实践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岁月 PDF格式下载



《岁月》这部经过她反复修改的作品,在她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便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


吴尔夫的文笔细致!!!


吴尔夫文集,现在想买全,但部分缺货了。


伍尔芙一般以其作品《达洛卫夫人》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个人更喜欢《岁月》这部作品。这部作品更多是从大的时间跨度上把握,于是也可纵观一个人的一世的年岁如何走来,其中的感情和痛苦在更多方面得以表现。达洛卫如果是技术上的意识流,那么这个更多是一个人一生时间的意识流。


我喜欢她的诗化小说


伍尔芙的书别具一格,编年体的写作方法让人直面岁月的流淌,寻求生命中的永恒。


很喜欢伍尔夫的书,岁月的色彩太动人。


伍尔夫:岁月,5折促销。


很喜欢沃尔夫,又买了一本她的作品,好好拜读,收藏。


书已收到,满意,希望当当尽快有她其他的文学作品


很經典的版本,年初在圖書館看過這一系列。可惜03年印了05年再版,之後就幾乎絕版了。像《奧蘭多》《出航》,也是很好的小說,現在市面上都找不到了,太可惜!!!!其散文全集也是七零八落,唯一一個版本一般般。伍爾芙也是不可多得的名家啊,怎麼能這麼不重視呢!!!!


虽然人文要出新版了,还是对老版念念不忘。


曾经间接了解这本书,之后便一直在找这本书,现在终于可以好好读一读了。


这是伍尔芙的书,以前应该也读过她的书,冲着她的名字才买的,相信应该不错*


这本书一直没货,就先收藏的,后来当当通知有货了就立马买下了,伍尔夫的书都收集全了,慢慢看


读起来就那么平静!值得收藏的啊!


当当的书目较全,一般想要的书都有。


书包装一如既往的好,有空再看


伍尔夫的书,很棒


好书,好卖家,速度快!


一套很好的文集小书,可惜收不全了。


好想买这个系列的《奥兰多》呀


很好看,很值得一看!!


反映帕吉特一家三代人的生活


实验式作品,在她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便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吴尔夫后期在小说理念上的成熟,也是她在长篇小说写作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成功实践之一 。这部作品更多是从大的时间跨度上把握,于是也可纵观一个人的一世的年岁如何走来,其中的感情和痛苦在更多方面得以表现。达洛卫如果是技术上的意识流,那么这个更多是一个人一生时间的意识流。


这部小说意图在五十余年跨度中截取生活片断,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帕吉特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在五十年中选取了十一个横断面,蒙太奇式地交接起来,每个单元以季节的鲜明交替而拉近距离,循环之中富于节奏感。批评家们认为,突兀的年代断层下没有意识流的暗流,使作品的各章节难以粘合成整体,对于历史的表述,也如蜻蜓点水一般。


觉得挺不错的,但是书上有些页面有一些黄色小斑点,似乎是存放得有点久了&;hellip;&;hellip;
封面远比图片精致多了,狠喜欢这个封面!


好像是旧书!


版本虽然陈旧,但是内容还是不错的,翻译还有待细读。


具体不知道 貌似很难懂


书的质量不错.但昨天才始看时,感觉对里面的人名有点晕,要静下心下慢慢看.


还没看,但是不得不说,如果是像我这样属于意识流小说爱好者,那么倒是没什么问题,若果你不是,建议别买了,因为读起来真的有点累以及 晦涩..................


伍尔夫作品,喜欢


喜欢伍尔夫,这本书的外观风格本来很喜欢的,可是我的这本非常脏,有一个脚印


后悔买了!


  吴尔夫在创作《岁月》的时候,已经完成了《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这些高峰是难以逾越的,她从1932年底开始构思这部新的散文小说,到1936年修订完毕,之后得到了伦纳德这样的评价——“我认为它异乎寻常的好。”
  就维吉尼亚当时的心理状态而言,如果伦纳德说了实话,她一定会自杀。当然,它没有那么糟糕,只是无疑逊色于《海浪》。
  
  这部小说意图在五十余年跨度中截取生活片断,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帕吉特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在五十年中选取了十一个横断面,蒙太奇式地交接起来,每个单元以季节的鲜明交替而拉近距离,循环之中富于节奏感。批评家们认为,突兀的年代断层下没有意识流的暗流,使作品的各章节难以粘合成整体,对于历史的表述,也如蜻蜓点水一般。
  
  这种历史完全是吴尔夫式的小历史,尽管作品的时间维度中有时代的变化如春风沐化——从马车到汽车,也有历史遥远的号角——一战的轰炸声,但吴尔夫意在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每一个人都在岁月的行吟中容颜暗换,中年人向着衰亡行进,孩子们慢慢长大,而每一个单元,都几乎会有生命在远远的某处逝去。生命是富于变化的,一切又皆在意表之中。物是人非,一八八零年死去的帕吉特夫人却在青春年少的画像中永世长存,埃利诺的湮了墨水的海象笔筒、玛吉家的镶金椅子,如同岁月长河中的定海神针,象征着某种恒定不变的秩序。而作为人的个体,无法阻断浩浩荡荡的时间之流,却可以在瞬间的感悟中,蓦然遁入超凡入圣的境界。
  
  “她出来站在山丘上。风停了;周围是一望无际的乡野。她的身体似乎缩了;她的眼界似乎大了。她扑到地面上,远眺那波涛般起伏的大地,延伸开去,指导远方连接大海。从这个高度望去,无人耕作,无人居住,自给自足地存在着,没有城镇,没有房屋。楔形的黑影,宽阔的光带,并存着。她注视着,光明在移动;黑暗也在移动;光与影掠过了千山万壑。她耳边响起喃喃的歌声——大地自己在向自己唱歌,独一无二的合唱。她躺着听。她心花怒放。时间静止了。”
  
  吉蒂在一九一四年的那个孤身清晨,在乡间蔽野挽留住了这种生命的流动,这是属于个体生命的恒定,这种恒定,正如爱德华那本前后呼应的译著《安提戈涅》所说,“它们既不属于今天,也不属于昨天,永恒地存在着。”
  


  阅读本书的经验和伍尔夫另外几本的都不太一样。也许本书更为琐碎也更为成熟——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登场的人物如此繁多所致,所以需要像拼图一般把脑中零碎的印象挨个组齐,而这对远离那个时代、再加上生活环境差异巨大的我们来说,要去很好地把握它更是难上加难了。
  
  在本书中伍尔夫似乎更加缺失对于某个中心人物的描写。每个人物都促成了理解的一部分——1880到伍尔夫的“现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是比较暧昧的,而伍尔夫在书中谈到了“新世界”以及“另一种生活”。对于现世的烦闷与苦恼也同样在前几本书中流露出来,这让我隐约觉得伍尔夫身上似乎带着某种东方气质,她期待的是一种“超越”的降临。
  
  但同时,生活自有其魅力,不仅对于不同的人,甚至对那些强力否定生活的人(我猜)——就伍尔夫本人来说,或许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经历了人世的各种风雨后,岁月也一再变迁。但却自始至终得不到答案。
  
  伍尔夫在本书中把这种迷茫、混乱的感觉清楚地表达了出来,同样还有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一战后的社会。
  
  我认为正如译者所说,伍尔夫选择了一种特殊的视角来阐释历史。而这远比通过某个重要人物的故事来讲述历史更加真切。
  
  而本书的精神底蕴在笔者看来,也同《夜与日》一般有一种与我们现代人——二十一世纪的东方社会赐予我们的生活具有相仿之处。而这也是我喜爱本书的一个理由。
  
  但是从译本来说,我认为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仍有一些敷衍了事的地方,一些字词的运用并不得体,例如“他的身体威风八面”,用了“落花纷纷”而不用“落英缤纷”(当然也许是译者为了更加显示出西方式的感觉,所以故意避开成语不用)。另外还有一些可以拆分的长句子。当然也许是为了保留原汁原味才这么做的。不过本译本中有大量的短句子,它们显然是被拆了又拆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在此期待更加完善的译本出现。


看了这篇书评决定暂时不买,等好译本。。。英语学得差的人伤不起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