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3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

871  

字数:

730000  

译者:

耿济之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费多尔·卡拉马佐夫是俄国外省县城里的一个暴发户。他积聚了十万多卢布的家当。但没有宗教信仰(在作者看来亦没有精神生活),一味追求感官享乐,为人卑琐,贪财好色,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米卡是个军官,和他同时迷恋上了一个名叫格鲁申卡的外来女人。同时,他家还养着一个厨子叫做斯麦尔佳科夫。由于争风吃醋,米卡扬言要杀死父亲,但是却没有去杀,真正杀死他的是厨子。厨子是费多尔和一个白痴女人的私生子。
厨子斯麦尔佳科夫之所以要杀死他,原因是受了费多尔的第二个儿子伊凡的影响。伊凡虽然在行为上很高贵,但在思想上却和费多尔一样没有任何信仰,因而也就没有道德观念。他主张“什么事都可以做”,因此促使斯麦尔佳科夫杀死了费多尔,并拿走了三千卢布。案发之后,却阴差阳错地弄到了大儿子米卡头上,在审判过程中,虽然斯麦尔佳科夫向伊凡承认自己杀害了费多尔,但他马上自杀了。
没有了证人,又由于米卡前后两个情人的争风吃醋,搅乱了口供,法庭最判决米卡二十年苦役,米卡后来也意识到自己应该主动经受苦难的磨练,宽恕一切人,为人类赎罪。小说中的理想人物是费多尔的儿子阿辽沙,他扳依宗教,献身于上帝和人类的爱。便即使他也主张并参与策划米卡越狱潜逃,至于越狱是否能成功,小说则留给读者去想象。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79-1880)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此篇为作家所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家在1846年凭借小说《穷人》赢得广大的声誉。他本人曾因参加青年革命民主团体而遭到沙皇政府的流放。他的作品突出的宣扬抽象的"人类心灵的两重性",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赞美驯顺受苦和博爱的宗教精神。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第一部 第一卷 一个破碎的家庭的故事 一 费奥多尔·帕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二 甩手不管长了 三 续弦和续经弦后生的孩子 四 三公子阿谬沙 五 长老 第二卷 不合时宜的聚会 一 大家来到修道院 二 老小丑 三 女信徒 四 一位信仰不坚的太太 五 阿门,阿门! 六 这种人活着干什么! 七 一心想出人头地的神学校学生 八 大吵大闹 第三卷 色狼 一 下房 二 臭丫头利扎韦塔 三 一颗热烈的心的忏悔(诗体) 四 一颗热烈的心的忏悔(故事体) 五 一颗热烈的心的忏悔(两脚朝上) 六 斯梅尔佳科夫 七 争论 八 酒酣耳热 九 色狼 十 两个女人在一起 十一 又一个人名誉扫地第二部 第一卷 反常 一 费拉蓬特神父 二 在父亲身旁 三 跟小学生们搀和上了 四 在霍赫拉科娃家 五 客厅里的反常 六 木屋里的反常 七 清新空气下的反常 第二卷 赞成和反对 第三卷 俄罗斯修士第三部 第一卷 阿辽沙 第二卷 米卡 第三卷 预审第四部 第一卷 男孩子们 第二卷 伊凡·费多罗维奇哥哥 第三卷 错判的案子尾声

章节摘录

书摘 这种人能够成为怎样的导师和父亲,自然可以猜想得到。在他这种父亲身上,该发生的事自然也就发生了,那就是说他完全抛弃了和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所生的孩子,这倒不是因为恨他,也不是由于什么夫妻反目,而仅仅是因为完全忘掉了他。在他用眼泪和诉苦惹大家讨厌,同时把自己的住宅变为淫窟的时候,这三岁的男孩米卡由这家的忠仆格里戈里照管着,假使当时没有他来关心,也许都没有人来替这小孩换衬衣。偏巧,最初孩子姥姥家的亲属好像也忘记了他。他的外祖父,就是米乌索夫先生,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的父亲,当时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守寡的夫人,米卡的外祖母,搬到莫斯科去了,病得很厉害,姊妹们又都出阁,所以差不多整整有一年工夫,米卡只好呆在仆人格里戈里那里,住在仆人住的木屋里面。其实就算爸爸想起他来(真的,他是不能不知道有他这个人的),也会再把他送进木屋里去的,因为小孩终究会妨碍他胡作非为。但是结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死者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的堂兄彼得·阿历山德罗维奇·米乌索夫从巴黎回来了。他后来曾一连在国外流寓多年,在当时还很年轻,但却是米乌索夫家的一个突出人物,很文明,有都市气,外国派,而且终身有欧洲习惯,晚年时成为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自由派。他在自己长期的经历中,经常和那个时代国内外许多思想最自由的人来往,亲身见过蒲鲁东和巴枯宁,到他漂泊?自一生的晚年,特别爱回忆和讲述一八四八年巴黎二月革命三天里的情形,还暗示说他自己也几乎参加了巷战。这是他想起来就特别愉快的年轻时代的一个回忆。他有自己的产业,照以前的算法,大约有一千个农奴。他的肥美的领地就在我们的小城外面,和我们的修道院的田地毗连。彼得·阿历山德罗维奇还很年轻,刚刚取得遗产的时候,就一下子和修道院打起了永远没法完结的官司,争夺什么在河里捕鱼或者在森林中砍柴之类的权利,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但是和“教权主义者”打官司,他甚至认为是作为一个国民的文明义务。在他听了关于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的全部情况(当然这是他记得,甚至有一个时候很注意的),又打听出还有米卡留下来以后,虽然他对于费多尔·巴夫洛维奇新添了极大的愤怒和蔑视,还是立刻过问了这件事。他当时和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初次见面。他对他率直地说,愿意把这孩子领去由自己教养。以后有好久,他把当时情况当作新鲜事向人讲述,说他同费多尔·巴夫洛维奇提起米卡的时候,对方曾一度装作完全不明白讲的是什么孩子的样子,而且好像有点奇怪,在他家里居然还有一个小儿子。即使说彼得·阿历山德罗维奇的叙述有点夸大,那也总该有一些是实情。实际上,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生平就爱做戏,他会无缘无故在你面前扮演一个意外的角色,特别是这种做法有时并没有任何必要,甚至对自己也不利,譬如目前那件事就是这样。不过这类特性确是大多数人,甚至是十分聪明的人所共有的,不仅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如此。彼得·阿历山德罗维奇热心地进行着这件事情,甚至和费多尔·巴夫洛维奇一起充当小孩的监护人,因为母亲身后总还遗留下小小的财产、房屋和领地需要处理。米卡确曾到这位舅舅家去住过,但是后者没有自己的家庭,又因为他刚刚把事办妥,自己庄园的银钱收益有了保障,就立刻又忙着到巴黎去久居,所以就把孩子委托给了他的堂婶,一位莫斯科的太太。恰巧他在巴黎住得很久,竟忘记了这个孩子,尤其是在二月革命来临的时候,——那次的革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一辈子也不能忘记。后来莫斯科的太太死了,米卡转到她的已出阁的一个女儿手里。大概他以后还曾第四次换地方。对于这,我现在先不谈它,况且关于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的这位长子还有许多话要讲,现在只能先说一点他身上最必要的情况,不说这类情况,我这部小说就没法开头。 阿辽沙在清早天还没亮时被叫醒了。长老醒来,感到很软弱,却仍想离开床坐到靠椅上去。他神志极清;脸色虽然非常憔悴,却是清朗的,几乎是快乐的,眼神也是愉快、和蔼而恳切的。他对阿辽沙说:也许我活不过今天了。”后来他想忏悔,并且立刻行受圣餐礼。他像往常一样向佩西神父作了忏悔。在完成这两种圣礼以后,就开始行临终涂油礼。司祭们到齐了,修道室渐渐聚满了在隐修庵里修行的修士们。这时天已大亮。修道院里的人也陆续来了。仪式结束后,长老想和大家告别,一一同他们亲吻。因为修道室里挤不下,先来的 人陆续出去,好让别的人进来。阿辽沙站在长老旁边,长老这时又在靠椅上坐好了。他尽力所能及地说话,讲道,他的嗓音虽然很低,但还十分坚定。“我给你们讲道讲了多少年,也就是出声说了多少年的话,好像已经养成了动辄就说话,一说话就给你们讲道的习惯,现在弄得沉默对我来说倒比讲话似乎还要更难些,即使是现在,亲爱的神父们和修士们,在我身体非常衰弱的时候也是这样。”他说着笑话,亲切地环视着聚在他身旁的人们。阿辽沙后来记住了一些他当时所说的话。但尽管说得很清晰,嗓音也相当坚定,他的话却很不连贯。他讲了许多事情,似乎想在临死以前,把一生中没有全说出来的一切一下子倾吐出来,再说一次,并且不单单是为了说教,而且仿佛是渴望无一例外地跟一切人分享自已内心的喜悦和欢欣,在自己一生中再一次吐露自己的胸臆。 阿辽沙回到隐修庵时,照修道院平时的习惯说来时间已经算很晚了;看门人从另外一扇门放他进去。九点已打过,这是大家经过这纷扰的一天以后开始休息和平静下来的时候。阿辽沙畏畏缩缩地开了门,走进长老的修道室,——现在他的灵柩就放在里面。除去孤零零地在灵边读福音书的佩西神父和年轻的修士波尔菲里以外,修道室里其他一个人也没有。波尔菲里由于昨天听谈话熬了一夜,今天又忙乱一天,累坏了,已在另一间屋子的地板上睡熟,做着年轻人那种沉酣酣的好梦。佩西神父虽然听见阿辽沙走了进来,却连看都不朝他看一眼。阿辽沙转身到门右首的屋子角上,跪下来,开始祈祷。他的心里思潮纷繁,却似乎茫无头绪,没有哪—一种感觉特别鲜明突出,相反地是各种感觉就像在那里悄悄反复循环似的,不断一个排挤取代了另一个。然而心里却是甜滋滋的,而且说来奇怪,阿辽沙自己也并不觉得诧异。他又看见这个灵柩,和里面遮盖得严严实实的那个对他十分珍贵的死者,但是他的心灵里已没有像早晨那样的哀恸、刺心、痛苦的悲戚心情。他刚走进来,就对灵柩下跪,像朝拜圣物一样,但在他的脑海里和他的心里却洋溢着快乐。修道室的一扇窗户敞开着,空气是新鲜、冷冽的,阿辽沙想:“既然决定打开窗户,想来气味一定是更加强烈了。”然而关于臭味的问题,不久前在他看来还是那样可怕而且丢脸,现在想起来却并没有勾起他刚才那种烦恼和愤慨。他开始静静地祈祷,但很快自己也感到他是在近乎机械地祈祷着。各种思绪不断在他的心灵里闪过,像小星星一般,一亮就灭,又换上另一颗小星星,但同时却也有某种总的坚定而使人慰藉的心情在主宰着他的心灵,而他自己也感觉到这一点。他有时开始热烈地祈祷,渴望着感谢和爱,……但是刚一开始祈祷,心就突然又转到什么别的事情上,又沉思了起来,既忘了祈祷,也忘了究竟是什么打断了它。他开始听佩西神父所诵读的圣经,但是由于太疲倦,渐渐地打起盹来。…… 一场几乎是狂欢豪饮,谁都可以参加的宴会开始了。格鲁申卡首先嚷着要酒喝:“我要喝酒,喝得烂醉,像上次一样,你记得,米卡,你记得,上次我们在这里是怎样交上朋友的!”米卡自己也好像在梦呓里一样,预感到了“自己的幸福”。然而格鲁申卡不时赶他:“去吧,去快乐一下,对他们说,让他们跳舞,大家快乐一下,‘茅屋,你也跳吧,火炉,你也跳吧’,像上次一样;像上次一样!”她继续叫嚷着,兴奋得要命。米卡连忙跑去吩咐。合唱队是聚在隔壁的屋子里。他们自己一直坐着的这一间本来就不大,而且用花布的帘子隔成两半,帘子里面也放了一张大床,床上铺着鸭绒褥子,同样高高地堆着那样的花洋布枕头。这所房子里的四个“上等”房间里都有床铺。格鲁申卡紧靠门坐着,米卡把安乐椅给她移了过来:她“当时”第一次和他一起在这里豪饮的那一天也是这样坐的,她就坐在这里听唱歌看跳舞。召来的姑娘们和上次一样。奏小提琴和三角琴的犹太人也来了,最后望眼欲穿的,载着酒和食品的马车也终于赶到了。米卡忙乱起来。闲人也陆续走进屋来张望,这是一些农民和村妇,他们已经睡下,却被吵醒了过来,料到跟一个月以前一样,又有难得的美味在等着他们了。米卡回忆一个个人的脸,同相识的人打招呼,拥抱,打开酒瓶,给所有来的人都斟上酒。只有姑娘们最贪喝香槟酒,男人们更喜欢喝罗姆酒和白兰地,尤其是滚烫的潘趣酒。米卡吩咐给全体姑娘们煮可可茶,整夜不断地烧旺着三只茶炊,给每个来参加的人煮茶和潘趣酒:谁想喝就尽管喝。总而言之,出现了一个荒唐的、乱糟糟的场面,但是米卡却正好像如鱼得水,越是荒唐他的兴致越高。任何一个农民如果在这时候向他借钱,他都会立即掏出他那一大把钞票来,数也不数就随手分散。大概正因为这样,所以那个老板特里丰·鲍里赛奇为了保护米卡,差不多寸步不离地一直围着米卡的身边转,好像已打定主意一夜不睡觉,但同时却也不大喝酒——只喝了一小杯潘趣酒,决定按他自己的想法来密切照顾米卡的利益。他在必要的时候会和蔼而且谄媚地阻止他,劝他,不让他像“上次”那样,随便分给农民们“雪茄烟和莱茵葡萄酒”,尤其是钱,他看见姑娘们喝利口酒,吃糖果,非常生气。“她们全是些生虱子的贱货,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他说,“我如果每人踢她们一脚,她们还要看做是荣幸,她们就是这样的贱货!”米卡又想起了安德列,吩咐给他送一杯潘趣酒去:“我刚才侮辱了他。”他用变得微弱而温和的声音反复这样说。卡尔干诺夫不想喝酒,而且起初很不喜欢姑娘们的合唱,但喝过两杯香槟酒以后,竟十分快乐起来,到各个屋子里转来转去走,不住地笑,对一切人和一切事都赞不绝口,既夸奖歌唱,也夸奖音乐。醉醺醺、乐呵呵的马克西莫夫不离他左右。格鲁申卡也有点醉了,指着卡尔干诺夫对米卡说:“他是个多可爱、多有趣的孩子啊!”米卡听了就连忙兴高采烈地跑去跟卡尔干诺夫和马克西莫夫接吻。哦,他已经预感到了很大的希望。她还没有对他说过什么要紧的话,甚至显然故意迟延着不说,只是用温和然而热烈的眼光偶然对他看一眼,后来她终于忽然紧紧地抓住了他的手,用力拉他到身边来。她当时还坐在门旁安乐椅上。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所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八七九至一八八O年在刊物上连载,一八八一年单行本出版后不久作者就因病去世,当时和后来的俄国国内外评论界都有不少人把它看作是作者一生总结性的作品。 小说写了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间因金钱和情欲引起的冲突和最后酿成的悲剧。也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许多作品中一样,作者借助于对人物心理鞭辟人里的分析刻画,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俄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 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是俄国社会激烈动荡的时期。一八六一年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农民改革”,名义上解放了农奴,实际上丝毫没有减轻农民的悲苦命运,而资本主义和伴随而来的一切弊病,却使广大城乡普通人民所受的压迫更为深重。与此同时,上层社会的腐朽和知识阶层的彷徨也更加明显。旧的生活基础和道德准则正在迅速瓦解,而新的生活及其前途对多数人来说还非常模糊。俄国向哪里去?——这是当时俄国知识、文化界许多忧国忧民之士所思考焦虑而得不到解答的苦恼问题。 也正是在这种心情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贫病交困的晚年,用全副心力酝酿和写成了这部《卡拉马佐夫兄弟》。他以先前亲自看见的一个年轻军官和杀父冤案为情节核心,塑造了老卡拉马佐夫和他的三个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志趣和思想倾向的儿子的典型形象:“一家之长”老卡拉马佐夫纵欲、贪婪;大儿子米卡粗野率直、狂暴任性;二儿子伊凡对社会抱着大儒主义的怀疑嘲弄态度;最小的儿子——作者的理想人物阿辽沙却真诚相信用爱可以战胜世上的一切邪恶。在作者寓言式地托名为“畜栏”的一个外省小城市里,这一家的父亲和长子为争夺共同的情妇,再加上财产的争执,竟至于势不两立。而老头年轻时同一个被他欺凌的穷苦痴女养下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因为受了伊凡“既然无所谓善恶,就什么事都可以做”的玩世哲学的感染,又为自己在长期卑屈处境下郁积起来的怨毒情绪所驱使,终于利用那一家父子兄弟间的不和,冷酷地谋杀了自己的生父。米卡涉嫌入狱,葬送一生;伊凡内咎自责,神经错乱;斯麦尔佳科夫也因精神崩溃而自杀。只剩下阿辽沙孤身一人弃家远游,继续用基督教的博爱去拯救这罪恶世界上千千万万“迷途”的灵魂。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家庭悲剧,就俄国当时所面对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病根问题,提出他自己的治疗方案。离开社会根源,单纯从道德的角度去看生活中的罪恶现象,自然会得出远离实际的错误结论;把抽象的爱作为拯救社会的良方,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只会掩盖病因,贻误生机。 ……


编辑推荐

你想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吗?你就赶紧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吧,此书是作者去世时和后来俄国国内外评论界都有不少人把它看作是作者一生总结性的作品。你想了解俄国吗?此书正是描写俄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的矛盾。通过此书你一定会对十九世纪的俄国社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 PDF格式下载



读完《被欺凌与被侮辱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独特的阅读感受驱使我再接再厉捧起这部大部头的小说。上下二册七十余万字其实并不算太浩繁,去年读过的《剑与禅——宫本武藏》上下二册一百四十五万字,我读起来一点也没觉得费劲。而这部小说读起来显然就困难得多。人物更多,关系更复杂,更多的心理描写和长篇论述,更多的对话和独白……不过还好,对于小说的理解,我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只有涉及基督教教义的一些论述因为缺少相关知识而不能了解得更深入。我手里还是有一些参考书的,《圣经故事》、《新旧约全书》。在翻看《罪与罚》的时候,我注意到上海译文版把索尼娅交给拉斯柯尼科夫的书译为“新约全书”,而人民文学版译为“福音书”。福音书是新约全书的一部分,这两个译法应该不是同义词罢。我感觉拉斯柯尼科夫的那本书应该只是各福音书辑录在一起单独成册而不是完整的新约全书。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也不知道究竟对不对。与奥威尔一样,我也感觉伊凡的一段长篇论述是全书的核心所在。虽然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信奉基督教救世的,佐西马长老和阿辽沙作为作者的代言人,也一直在用行动证明博爱的力量,但是作者借伊凡之口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没有最终答案的,作者自己也找不到解决之道。看上去唯一可行的办法只剩下寻求自我心灵的救赎,藉着基督教精神之力来达成。而这条道路前途渺茫,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状况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更不如前了。现实总是让人失望以至绝望,陀斯妥耶夫斯基告诉我们,在失望之后绝望之前,还是有希望存在的。比自我救赎更高一层的是救人以救己,这些精神与小乘、大乘佛法相似,我并不懂得佛法,只是感觉相通。我写不出更多东西,用这句引语来结束罢:“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是听说这是伟大的小说才买来读的.情节安排确实很天才,富戏剧性,可比雅克和他的主人.语言也很美,故事真吸引人.开头几页比较难读,但是之后就越来越够吸引.


陀氏是心理大师书是95品的稍有不足耿本译的不错荣本没看过


后毁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拉丁美洲


做喜欢的就是耿济之先生的这部1947年译本,爱不释手之余便入手了这套新排版的套装。上册和下册的厚度差异很大,读起来有些别扭。不过作品本身的优质足够令人忽视这些小瑕疵。补一段自己写的书评:    这是有记忆以来读过的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几乎等于此前读过的最长小说(春树的80年代三部曲)的两倍篇幅。虽然从情感上很难承认这部陀翁的代表作对我的裨益更胜陀翁的另一部名作《罪与罚》,但事实上却或许正是如此。这部奠定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基调的作品(弗洛伊德恋父憎母情结的别称就是卡拉马佐夫情结),这部卡夫卡表现主义的启蒙巨作,似乎将一切典型的人性和人人皆有的轻微精神疾病潜质都揭示得一览无遗。和读《罪与罚》时同样,读书的同时也以将书中人的性情与身边人的特质相联系为乐,并因此赞叹140年来千变万变人性不变。几组对比也令人嗟叹不已:上尉对子女深沉的爱和伊索纵欲而来的子女衍生品,(几乎是翻版米卡的)柯里亚的卧轨与米卡的一磅胡桃,长老尸身的腐化与伊留莎鲜花覆盖的尸体,杀人自首却无人相信的长者与未杀父却被流放的米卡,当然还有斯麦尔佳科夫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形象。很习惯将自己同样代入陀翁的书中,在《罪与罚》中向往斯维里加洛夫却只能成为卢仁,在这部书中也向往长老却或许只能成为卡尔塔绍夫。


上侧部分页印斜了,伤不起啊


对于这部小说,我觉得价值很大。作者翻译的很好。但是书的质量有很大问题,下册第四部分排版开始出现问题。页数上方和下方的留白比例开始不一致。有时上面留得多,有时下面留的多。如果我为了看小说还要费心研究你的排版问题,我不如买本盗版的算了。


俄国名作家,作品多涉及人性,信仰,道德等深刻话题。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其中翘楚。作为他总结性呕心沥血的一本书,卡拉马佐夫兄弟尤其有分量。相比名著名译那个版本,纸张要厚实一些,不过有刺鼻味道。推荐索尔仁尼琴契诃夫


纸张很差,还有错别字


高超的叙事技巧。对宗教,心理,犯罪等许多问题的分析非常精彩,感谢大师,受教!译文非常好!第一次购书,下册书脊有点破损,装订得也不尽如人意,中间有些许裂开,遗憾,对爱书人来说不能说不郁闷。字体大小适中,这点我喜欢。总体还是满意的。


我大概有两三千本书吧,这本书绝对不是其中质量最差的(毕竟还买过“汉译名著普及本”不过那都是20多年前的书了,而且巨便宜),但当在跨过新世纪十多年后的今天,能买着一本上下册划分跟闹着玩儿似的,纸张能直接掉页,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盗版还山寨的印刷,号称名著看几页还能校对下错别字,关键这还打着煌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号!!!瞬间我就无语了,接着也就释然了,亲,不是我们放弃纸质书的,是你们自己作死自己的。真的。


翻译不错。纸张有错页现象。装订,纸张以及排版是我喜欢的格式。


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一套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这个版本的还是很不错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有个习惯性毛病,喜欢把每页的字体排得密密麻麻的<28个字x28行>.这次出版陀氏的名著又是如此.真叫人头痛.字排得太密看书看得不轻松,有损眼力.头也发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娄自良翻译的托氏<战争与和平>一书,排版较好,看得较轻松,很值得人民文学出版社排版负责人参考.


好,这本书很好!很喜欢!


经典中的经典 陀氏的收官之作~一开始 老卡拉马佐夫 说即使没有地狱 就因为他干过的那些坏事,也要把地狱发明出来(il faut l'inventer 好像是这么拼),那一块就感动了我 话说得很诚恳,很感人。。老大在被捕前后的心理描写 令人叫绝 表现了人性的复杂老二 的宗教大法官 还有后面和看到幻影的对话... 阅读更多


以前没听过这本书,可是看完觉得很有深度,这个版本也不错,唯一不足就是书太厚了,中间容易开裂。其他都完美!


1、上下分册完全不负责任。2、排版完全不顾读者阅读感受。3、纸张质量差。4、那篇前言放在这简直是玷污这部伟大的作品。


非常好 挺好的 值得购买


这套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差不多买全了,印制精良,名著名译,其中最好读的便是这两本了。


正在读,耿济之的翻译也超好!是我读的俄罗斯作品中,翻译最好的!内容更不用说了,经典!适合慢读。


纸质差,都还不如见过的盗版书


这个价格买到这样的书,挺不错的,随手翻了一下,纸质不错,挺光滑的


书还没看 单从纸张啥的来说 虽然有心理准备可是就那样


好书不贵,非常廉价


名著啊,读一些


我的书品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不错不错蛮好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