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蒙

王蒙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王蒙  

页数:

261  

字数:

121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年逾七旬的王蒙,按中国古人的说法已过古稀。其人一生,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是大空间的浮动。有人说传奇,一点不为过。他的人生感味以及追怀忆往,引人注目是不争的事实。《不成样子的怀念》收入王蒙写人文章三十余篇,基本都是作者通过具体事件反映他接触过的人物,写得真诚、率性,而又见作家深刻的洞见,是一本可以和其《我的人生哲学》互读的书。 《王蒙:不成样子的怀念》共收集王蒙三十余篇文章,在书中,王蒙用他一贯幽默生动的语言描写邵荃麟、萧也牧、夏衍、毕淑敏、铁凝、张洁等已故或健在的友人,通过与他们相处时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将人物形象以速写的笔法立体呈现出来。除了对邵荃麟、夏衍、冯牧、丁玲等已故友人的怀念外,王蒙在书中还直言个别作家朋友们的短处,比如他调侃陆天明“呆”劲十足,毕淑敏的名字普通得如同任何一个街道妇女,张洁则是越老越不够宽恕。对此,王蒙在序言中解释道:“写人的时候我带着几分二愣子劲儿,因为吾爱吾师吾友,但吾更爱真理,哪怕由于过分直言而被友人痛恨一时。”  从《王蒙:不成样子的怀念》中,可以读出作者的感情。怀念,何以不成样子?王蒙在序言《人与时间》说的明白:“写人的时候我带着几分二愣子劲儿,因为吾爱吾师吾友,吾更爱真理。吾爱真理,所以才爱吾师,敬吾师,爱吾友,哪怕由于过分直言而被友人痛恨一时。请问,如果对于友人还不敢说实话,一辈子还有机会讲几句实话呢?而始终不讲实话,不是活活要憋死了吗?”

作者简介

王蒙,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旋即回到祖籍河北省南皮县龙堂村。4岁时再回北京。5岁上小学。10岁时跳级考入中学。11岁即与地下党建立了固定联系。1948年10月10日近14岁时入党,是地下党员。
  1949年调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工作。1952

书籍目录

序:人与时间邵荃麟 你就这样含冤离去了么? 写文章纪念亡者,这还是我生平的第一次。去年我才知道您去世时的情况。被隔离时终夜无眠的咳嗽,死后一年才通知家属,连骨灰也没有领到…… 萧也牧 一个甘于沉默的人 一九六三年,我去新疆前夕,他到我家表示惜别,我留他吃饺子。第二天,他要出版社的车把我们全家送到火车站,然后是站台上的挥手,离去。 后来我听一个在团中央干校的同志告诉我,也牧同志死得很惨。 华霞菱 华老师,你在哪儿? 华老师,您还记得我的第一次造句(那是我“写作”的开始呀)吗?您还记得我的两次犯错误吗?还有我们一起喝油茶的那个铺子,那是在前门、珠市口一带吧? 萧 殷 鞠躬尽瘁的园丁 一九五五年春天,只有二十岁又半的我惴惴地推开了赵堂子胡同六号的门。 谈话中涉及到一位被批判过的作家。“我向来是实事求是的。那位作家说过什么话,我听见了,但我不认为那是反党性质,我就坚持说,那些话里并没有反党的意思,你要那么理解是你的事情……” 江 南 何期泪洒“江南”雨克里木·霍加 满面春风的好人铁依甫江 遥望天山,欲哭无泪陆天明 九死未悔的郑重刘力邦 我还能遇到这样的人么?胡乔木 不成样子的怀念 旧事旧诗偶记毕淑敏 作家——医生夏 衍 提炼到最后的精粹 乔 羽 人人称他乔老爷 周 扬 目光如电 悲情的思想者陈 染 凡墙都是门 冯 牧 一以贯之的身影陈荒煤 党和人民的一匹老马丁 玲 令人思量和唏嘘 附:陈明《事实与传说》周巍峙 仁者之风巍峙也王任重 切身的怀念王小波 难得明白曹 禺 永远的雷雨 王 昆 踏遍青山歌未老宗 璞 兰气息,玉精神 韦君宜 独一无二的纯洁和认识冰 心 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冯骥才 灿烂的笑容 铁 凝 一个把自己放在书里的作家李一氓 永远的怀念黄秋耘 “官愈做愈小”的老革命 张光年 形象与境界长存张 洁 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 巴 金 我们的一面旗帜

章节摘录

  序:人与时间  序:人与时间 对于我来说,人的纪念就是时间的记忆,就是生命的见证。 活到七十岁了,一想,那么多师长关心过我,帮助过我,为我付出了那么多。那么多年轻人令我神往,令我怜惜,而又禁不住对他们说点什么。 而一代一代的人活得都那么不容易。 而他们也是和我们或者更年轻的人一样的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冲动与计算,一样的得失与矛盾,一样的诚挚与悲欢,也一样的冒傻气和软弱,有时候却又是豪气满乾坤。 我不想“审父”,也不想在子侄辈们面前一味地被审。我对师长们有时确实是感激涕零,但又不想仅仅是感激涕零。我只能平视他们。在视他们为师长的同时视他们为益友,好友,诤友,需要关爱的老人。如果仅仅从年龄上说,他们处于“弱势”。 对于比我年轻的人,就更是这样了,我非常羡慕他们,也知道他们未必能避免我们年轻时的幼稚与冒失,自以为是与自我作古。同时我特别想从他们身上得到冲击,好保持自己老得慢一点点。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他们——更年轻的一代的。 我渴望的是一种相通,一种直言,一种不被什么代沟不代沟囿住的爱心和善意。 写人的时候我带着几分二愣子劲儿,因为吾爱吾师吾友,吾更爱真理。吾爱真理,所以才爱吾师,敬吾师,爱吾友,哪怕由于过分直言而被友人痛恨一时。请问,如果对友人还不敢说实话,一辈子还有机会讲几句实话呢?而始终不讲实话,不是活活要憋死了吗? 当然,我写到的也仅仅是管中窥豹,只有一斑而已。 是为序。 王蒙 2004年12月


编辑推荐

  王蒙用他一贯幽默生动的语言描写邵荃麟、萧也牧、夏衍、毕淑敏、铁凝、张洁等已故或健在的友人,通过与他们相处时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将人物形象以速写的笔法立体呈现出来。在书中王蒙还直言个别作家朋友们的短处,比如他调侃陆天明“呆”劲十足,毕淑敏的名字普通得如同任何一个街道妇女,张洁则是越老越不够宽恕。对此,王蒙在序言中解释道:“写人的时候我带着几分二愣子劲儿,因为吾爱吾师吾友,但吾更爱真理,哪怕由于过分直言而被友人痛恨一时。请问,如果对于友人还不敢说实话,一辈子还有机会讲几句实话呢?而始终不讲实话,不是活活要憋死了吗?”  年逾七旬的王蒙,按中国古人的说法已过古稀。其人一生,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是大空间的浮动。有人说传奇,一点不为过。他的人生感味以及追怀忆往,引人注目是不争的事实。《王蒙:不成样子的怀念》文章三十余篇,基本都是作者通过具体事件反映他接触过的人物。只有少数几篇例外,比如王小波,王蒙记录的是他阅读其人作品的感悟与推断。显然,这是一本可以和《王蒙:我的人生哲学》互读的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蒙 PDF格式下载



好书。王蒙依然是最受敬重的中国作家!他还有很多好东西没写,希望能看到他的新作。


还是喜欢王蒙


纸质很好,但是排版 跟我想不一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 还是相当有分量的啊


王蒙就是王蒙,不成样子,很有样子.他回忆的人物,有形象,有性格,更有作者的见解.没有文人间的吹吹拍拍,也没有文人相轻的恶语相向.我喜欢他的平淡.


刚一拿到书就被书的质感吸引了,喜欢!现在阅读中,内容也很喜欢,通过此书可以了解到很多现当代作家的轶事哦,这是教科书上找不到的!


慢慢读,才能品味出精彩来。


只有少数几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如回忆周扬和乔木的。别的一般,至少跟王蒙的名望不相称。


上周,因为飞机晚点,在内地一个机场滞留7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之所以把它读完,是因为7个小时实在无聊,又不舍得花钱再买一本,只好把带的这本读完。掩卷而思,除了了解一些名人往事外,实在没有感觉。王先生毕竟是做过文化部部长的人,虽然他想维持文人本色,用文章和我们对话,但我只是更多的听到教诲的谆谆之音,却难感到心灵的欣欣相通。本书好像给诸多文化界名人又定了一次调调似的,有人也许感激。但若以怀念而言,确实不成样子,因为表面的真情下似乎总有一个现实而老成的影子在晃动。如同他写王小波,就说王小波很可惜,把事情看得太清楚了,如此,我想他们是不会成为朋友的。---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656077010004w1.html


感觉还不如李潘的《真不容易》,能读得进去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


写的都是我们不是很了解的内容,不过我还是觉得对老一辈的看比较好


   王蒙老啦!《不成样子的怀念》是冲着王蒙的名字买的,大致翻了一遍,感觉像什么呢?如同和一个身穿中山装、戴着眼镜的人谈话,所说的话如组织部门在提拨某人时征求意见的感觉,又如常言所谓的“讣告体”,过于四平八稳。
   看北岛的书,如同听相声一般,人物描写刻划哪么鲜活,看章诒和的书,如同听长篇连载一般,一起唏嘘不已而留有余味。
   想起一个笑话,大学时,有位同学唱歌,说:“我唱歌会跑调”。大家想这位同学真谦虚,但听了后,大家说“他还真跑调”。《不成样子的怀念》“不成样子”
  


  简简单单的语言,透露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是对生活的见解,读王蒙的书让你感觉到生活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充实。


  王蒙,一个已经耳熟能详了很久的名字,一位突发奇想、泼墨如水的文字大师。即便如此,我却从没仔细读过他的任何一篇作品,不仅因为我觉得他长得太严谨,而且“王蒙”这个名字听上去有很浓的学术味。我不喜欢学术味浓的作家。   但没想到,我真的没想到王蒙的文字是如此地打动人心,虽然我只是尝鼎一脔。以前很喜欢那种激昂反叛的文字,但让我意外的是王蒙这种和谐、柔和、优美的文字也能字字珠玑,敲打着我的心房。每读一篇,我的心灵就震撼一次。如果说余杰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在黑暗中孤独行走的旅人,充满昂扬的斗志和不悔的决心;余秋雨的文章让我看到一个饱含中庸之气行走在大江南北、誓与文化古迹共存的豪气;周国平的文章让我看到一个充满哲理、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柏拉图式的苦行者,那么王蒙,他的文章却让我真正感受了一颗炙热的心灵、一双温和的眼眸在向我们传播着一个信息——爱无处不在,温暖无处不在!
    在王蒙一篇篇深情的文章中,我隐约看到一个坐在书桌前拿着笔、面带微笑、眼眶不时湿润的文人在行云流水地写着、记着。我的心灵有无数次被震撼的感觉,不管是《行板如歌》里丝丝的忧伤,《新疆歌》里昂扬的气魄,还是《故乡行》里深深怀念,都让我心潮澎湃。特别是在《故乡行》里,王蒙对他的第二故乡——新疆的怀念、对赫里其汗老妈的回忆几乎让我潸然泪下。我真的很后悔,没能早点读到这么优美的文字,如此平静的文字表面却蕴藏着巨大的波澜。我知道,我开始喜欢王蒙,喜欢他的多愁善感、喜欢他的有情有义、喜欢他的深藏不露......
    王蒙的文字不仅深情,而且饱含着创造性和自悟性。我对王蒙创造性的认识是:他的文字不仅充满诗性,无论什么题材,消闲的游记还是文学的阐释或是古典文学论文,王蒙都能将其诗化,在音乐旋律的表达中,王蒙不断地以敏感、激情、排比和抒情打动读者,在多侧面、多色调、多体式的不断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而多样的风格。
    譬如,在《苏州赋》中,王蒙这样写道:“左边是园,右边是园。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左边的园修复了,右边的园开放了。有客自海上来,有客自异乡来。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凝,河更闹热,石径如吟诗,帆船应入画。”如此诗一般的语言,妙哉!美哉!他又道:“苏州是一种诱惑,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苏州是一种珍惜,是一种保护,对于一切美善,对于一切建设创造和生活本身的珍惜和保护。也是一种反抗,是对一切恶的破坏和无声的反抗。”这种连发式的句子,通篇在频频快节奏中进行,文气通畅,文势迅急,读来朗朗上口。
    又如在他的小说《尴尬风流》中,王蒙“打破了有头有尾的长篇小说的形式,线形外壳碎裂,变成无数片段,变成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种独具匠心形象地表达出了书中老王的心理活动,把老王延展的、循环的、卷曲的、拧把的心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一篇篇老王的日常琐事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个老年空虚、打发时间的老王,一个自娱自乐的老王、一个充满爱心的老王、一个喜欢思考的老王……
    再如,在《写作的乐趣》中,王蒙说:“写作是我最好的娱乐休息。电脑屏幕,从无到有。如歌如吟,如梦如戏,如花万朵,如云千变。我要编织,我要刺绣,我要抡砍,我要抚摸,我要突发奇想,我要语出惊人,我要插科打诨,我要披挂上阵,我要欲擒故纵,我要大开大阖,神龙见首不见尾。惜墨如金,大雨倾盆,铺天盖地,泼墨如水。何等趣味,何等丰富,何等变化无穷!您上哪儿找这样的乐子去!”读来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又如一股奔流的山泉,意蕴深远,且不乏机智与幽默。在这一段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顽皮可爱的王蒙,一个对写作热爱到疯狂的王蒙。
    无可厚非,王蒙是热爱音乐的,但从他的文章中,我可以知道,他并没有受过什么音乐培训,即便如此,他却能用他一肚子墨水填补这一缺陷。他利用文字和音乐的互通性,描写出了对柴可夫斯基、对舒伯特、对贝多芬、对肖邦音乐的理解,一段段虚无缥缈的曲子转化成了一个个灵动的文字、一幅幅漂亮恬美的图画。
    我喜爱王蒙,不仅是他的文章饱含深情,充满创造与自悟,而且我读懂了他拥有一颗温暖、时刻感恩着的心灵。王蒙年轻时在“文革”期间被批判过,也受过一些委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活在不平里、活在报复里、活在仇恨里,他深深懂得“与其诅咒黑暗,不如歌颂光明”的道理。
    王蒙的坦然与光明是一种超越,一种人生境界,是承担一切忧患与痛苦之后的清明,是遭受一切坎坷而后艰辛的踏实,是对于一切人生苦难的承受与面对一切人生困厄的自信,是把一切责任、一切使命、一切批评和奋斗视为日常生活的平常、平淡、平凡。
    我知道对于王蒙这样的大师来说,我这段文字是无法完全写出他深厚的文学底蕴的。但我还是无法抑制住自己想要对他“评论”一番的冲动。我喜爱王蒙的文字,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舔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呢?”我的办法就是在夜阑人静之时,看看王蒙的文章,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年青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你还有感情,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在王蒙真诚、明朗、超然的感召下,我已快干涸的心田被滋润,已快枯竭的灵感重新迸发,我已感受到了他那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精神天地!
    生于清,当见雪芹;生于明,当见李贽;生于宋,当见东坡;生于唐,当见李白;生于魏晋,当见嵇康;生于当代,我们当见王蒙!


  看大家的第一句话都是:王蒙是个“大家”。
  所谓大家,小时候觉得这种人是活在书里的。《青春万岁》读过之后,真的心里很热血沸腾,虽然我的童年早已经改革开发,群众们已经有了个性张扬的苗头。王蒙老爷爷活在书里,让我们这一代重温。
  觉得“大家”也活在现实中是先生在海大做院长的时候吧。(头衔记不清楚了)。我和伟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呼吸着一样有咸味的海风。
  看到这本书,我们熟知或不熟知但同样奉献了自己的文学人,只有崇敬。
  只有在那样的年代一同走过,才有今天不成样子的怀念。


   年初买回的去年畅销书,搁在案边,零零散散,直到今天才读完。好在篇章式文章各自独立,对阅读并无影响。书本35篇文章,王老以速写笔法描写了那个时代里33位文学界的人物,已故的或健在的。通过一句说话、一封书信、一部作品,点滴细节便简单勾勒出王老脑子里怀念的样子,也呈现在我们面前。
  
   王蒙,去年来过深圳书城签售新书,到过深圳大学开座讲红学,据说反响挺好,只是介绍的时候,曾经的国家文化部部长、中央委员、政协委员等头衔让人觉得有些异味,但说起小说《青春万岁》还是无愧于作家这一称号。据说它影响了一个时代。今年已由查明哲改编为话剧并开始全国巡演,有超女叶一茜加盟。期待能看一下。
  
   《王蒙:不成怀念的样子》,诚如王老自己所言,“写人的时候我带着几分二愣子劲儿,因为吾爱吾师吾友,吾更爱真理。吾爱真理,所以才爱吾师,敬吾师,爱吾友,哪怕由于过分直言而被友人痛恨一时。请问,如果对于友人还不敢说实话,一辈子还有机会讲几句实话呢?而始终不讲实话,不是活活要憋死了吗?”
  
   正是这股二愣子劲儿,文章显得质朴,让我们读到真实的不加修饰的评价和怀念,可以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里,文人间的惺惺微秒以及他们在王老怀念起来时的那份重量。他称冰心,“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永远是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超拔而又幽默”;说到丁玲,“她理应得到更多的同情”,“一个人因追求革命因幼稚而做出过一些蠢事,总不该比不革命反革命更受谴责”,在历史沉淀之后,王老评述,“她是那一辈人里最有艺术才华的作家之一”,怀着难以释怀的怀念和敬意,“为丁玲长歌当哭”。写丁玲文章后面,还附上了陈明的《事实与传说》,对王老笔下有关丁玲的传说予以澄清。撇开王老文章失实的错误不说,附上这一篇,足见王老的风度了。但是,有时又是这股二愣子劲儿,文字质朴得有点过了,显得浅白。关于毕淑敏,“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
  
   因为是文人的怀念,书中有许多对名著的介绍和评论,这倒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对《雷雨》,有大篇幅的详细描写。例如对陆天明《泥日》的描述,“那是一种结构的精力,陆天明运了气、发了功,把各种强烈鲜明而又各具异彩的人物,把各种触目惊心、既显示又浪漫的生存状态,把富于反差的、既严峻又迷人的种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把极有戏剧性但又大致合乎情理而且不落窠臼的故事情节组织在一起。那更是一种创造力、想象力的高扬。”让我有了种迫切阅读的念头。
  
   读完书本,我还知道了是新疆作家克里木霍加,将《红楼梦》翻译成维吾尔文;“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乔羽乔老爷作的词... ...
  


   其实人们都八卦,对别人的事情有着不可抗拒的好奇心,不论男人女人,只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罢了,尤其是男人...也难怪现在报纸的新闻除了新华社论就是八卦,因为抛开报纸必须具备的政治意义,服务大众的就只剩茶余饭后的八卦了.任何事情都可以用来八一下:政治的,文艺的,体育的...每一条新闻如果只是就事论事,而不东牵西扯的谈些跟事件无关的八卦,就根本不会有人看...?!!?...所以个人认为,如今不读书不看报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报纸已经没有几份是值得好好看一看的了...
   就是想说,老人家在写书的时候怀的心情与观者所体悟怕是很有些偏颇的,除了读到王蒙一贯的机智辛辣又谨慎的幽默感,让我猛然想起这是大家的心路随笔,应端正学习的态度以外,更多时候还是沉浸在自己无聊的八卦欲念的满足中...文人间微妙又惺惺的关系,或豁达,或狭隘,或极端,或宽容,人们的性格和老人家自己的性格跃然纸上..喜欢他写的几位女作家,不知是因为在男人眼中的女人总是比较不同?还是在这个本是男人天下的文艺圈里几个令人折服的才女总是熠熠的闪着别样的光彩,总之当时翻这书就是因为看到了目录里说到毕淑敏里的那段话让我翘着嘴角就买下了...
   王蒙嘛...总是不会让人失望的,经过时间酝酿的情谊,在空气中散发着淡香,但嗅到的人都知道,举重若轻的文字间,是一坛封存的浓郁无比的醇香...那些动不动写个小文章怀念往事的人应该懂得醪糟和醇酒的差距,年份是模仿不来的...
   不过若只是想看王蒙的话,个人认为,还是尴尬风流看起来比较过瘾,这个只是...对不起...学术级的八卦刊物罢了...
  
  
  P.S.不得不承认,里面有几段着实没看进去,就直接跳过了,俺这种政治的绝缘体八卦的功力还是不够深厚的...唉...在肤浅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还是需要不断努力进步啊!


   王蒙是名副其实的“大家”,读他的文字首先是带着崇敬之心的。第一眼看见这本书,没经过考虑便买下,因为书名——《不成样子的怀念》——实在太吸引眼球了!什么样的怀念才成样子呢?
  
   王蒙毕生的文学道路走得坎坷,经过青春的滋养,有过人生的辉煌,又踏过十六年的流放。及时不认识书中的这些名家,他的一生也是一本价值可观的书籍了。于是很期待读他的作品,想看他朋友的状态,想读他对友人的看法。这本书据说是“修改过几十个字”,名人出书评论名人受到很多阅读之外的关注,也是人之常情。王蒙直言道:“写人的时候我带着几分二愣子劲儿,因为吾爱吾师吾友,吾更爱真理。如果对于友人还不敢说实话,一辈子还有机会讲几句实话呢?”
  
   还记得我在火车上一个通宵十个小时不动地看完这本书,看后其中的平实和质朴让我回味,庆幸没有白买王蒙的书。可能这本并不是王蒙先生最好的杰作,却是他内心的坦言,是对友人不加修饰的回忆和评价。我喜欢这样的笔调,喜欢这样的怀念气氛,更喜欢真实不加修饰的人物描写,真实而不失华美。
  
  
   他的回忆
  
  
   本书有三十几个篇章,对三十几位友人进行了评学。王蒙的回忆笔调没有徐晓的细腻婉约,却透着独到与真实,一就是一,写得逼真。他写了文坛友人也涉及政治任务,如胡乔木。王蒙说:“我想知道他个人是否欣赏毕加索,我也想知道在中国,艺术空间的开拓还要遇到多少阻力和周折”,“他的回答出我意料,他说:‘我们还难于接受毕加索’。我以为他的回答流露着某种苦涩……”。有关文学,胡对王蒙的创作说了话——“乔木又不断地劝诫我:在文学探索的路上不要走得太远……反正是不要太‘现代派’。”这样坦诚的在书中处处可见,人这一生能交几个如此赤友也就无求了。通过为刘晓庆辩护的故事、支持的聂绀弩诗集等,人物形象鲜明起来,给我们历史的真实见证,还读者一个清晰的过去。
  
   他的真实
  
   人无完人,王蒙做到了“吾爱吾师吾友,吾更爱真理”。对历史的见证,王蒙先生还提到了冰心、曹禺、夏衍等,这些都是在我心目中有着无比伟岸形象的人物。王蒙客观地回忆每位朋友,称冰心为“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写她令人忍俊不禁的话语和摆脱求字者纠缠的小小“狡猾”;写曹禺的苦闷:“这几十年我都干了些什么呀!从写完《蜕变》,我已经枯竭了!” 他不像一些回忆文集那样只谈友人优点而避讳缺点。还人物一个原本,言语间也有对友人的善意“批评”。关于毕淑敏,“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他认为陆天明有股“近乎‘呆’的劲儿”,“他的大头、他的眼睛、他的目不转睛的执著,都很可爱,又有一点点可怕,还有相当的可悲。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悲剧感的人物。”
  
   人到老年,有几位好友值得回忆,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第一次知道王蒙是读他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后来从语文老师那儿知道他颇为积极地探索意识流小说,再后来到工作以后,正是他的《我的人生哲学》一书沸沸扬扬的时候,我也未能免俗地买了一本尝尝鲜,书中很多观点让我颇有共鸣,只不过那本书大多都在抽象观点层面,略有“言之无物”之嫌,近几日,阅读他的《不成样子的怀念》从他书中对具体的人、事之观点的大度和博大深刻,对苦难的轻松诙谐、真是颇有一代大家的风范,正可见《我的人生哲学》中的很多观点绝非空来之物阿!
   谈到丁玲,王蒙好像用了无尽的唏嘘,书中既有惋惜,不过正如他书中所言,现在年轻人对那个时代的“不关心”,说实话,我对那种尔虞我诈的文坛、政坛互相倾轧、内斗我也不感兴趣,可惜在他的书中他不仅地说明了丁玲在描写女性之高超的文学艺术,同时对之与XX的相恶史也着墨不少,略有猎奇之嫌了,当然不着魔那些,就无从唏嘘出丁玲之悲剧性之人生,也许这也是再警示后人吧!


封面上那俩字挺丑的,,,要不就是我水平低-。-


恩...
书中的原话:萧殷说:"我身体不好,这部稿子(青春万岁的初稿)我看了一个多月,它零零散散,却能吸引我读下去..."
呵呵...可以想象审稿的困难...
玩笑玩笑...罪过啊...
恩,娱乐记者的潜质,改天去8周刊应征算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