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与鬼的纠葛

[日]丸尾常喜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6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日]丸尾常喜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以日本学者擅长的文本细读方法,将历史学、思想史、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引入鲁迅研究,以细密的考证和富于感悟性的阐释做支撑,在考察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独辟蹊径,深入探究鲁迅世界里“鬼”的文化原型。鲁迅不仅对社会上与国民性中有形无形的“鬼”给予痛切的挖掘和批判,而且勇于同自身的“鬼气”肉搏。鲁迅自身之“鬼”颇为复杂,既有传统赋予的文化阴影。也有现实与传统让他背负的精神创伤与罪和耻的意识;他身上“人”与“鬼”的冲突不仅有黑白分明的两军对垒,也有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二律悖反。作者引导读者去接近一个伟大而复杂的灵魂。

作者简介

作者:(日)丸尾常喜丸尾常喜,1937年3月生于日本熊本县人吉市,文学博士。196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曾在大阪市立大学师从增田涉教授攻读中国文学专业硕士课程。历任北海道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与文学部教授、大东文化大学教授,现任东洋文库研究员、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鲁迅—一为了花而甘当腐草》、《鲁迅:“人”与“鬼”的纠葛》,《鲁迅研究》,译著有《鲁迅全集》第2卷《彷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等。其鲁迅研究在日本被称为“丸尾鲁迅”。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序章 “人”与“人国”第一章 “人”与“鬼” ——绍兴覆盆桥周氏与其周边一 “人”“鬼”的关系——祖先祭祀··二 “人”“鬼”的渗透——《目连戏》··第二章 隔绝与寂寞 ——孔乙己的后影·一 鲁迅与科举、科场鬼二 孔乙己——起名的用意三 短衣与长衫四 孔乙己的后影·五 《白光》与“掘藏”六 隔绝与寂寞第三章 国民性与民俗 ——阿Q=“阿鬼”说一 序 二 问题的发端三 “鬼”的影像四 “鬼”的生态之五 “鬼”的生态之六 革命七 团圆八 尾声第四章 祝福与救赎 ——祥林嫂的死一 “呐喊”与“彷徨”二 “鬼”的两义性三 祥林嫂四 鲁四老爷五 朱安与子君终章 “人”与“鬼”的纠葛后记附录一 “难见真的人!”再考 ——《狂人日记》第十二节 末尾的解读附录二 颓败下去的“进化论” ——论鲁迅的《死火》与 《颓败线的颤动》附录三 复仇与埋葬 ——关于鲁迅的《铸剑》附录四 关于鲁迅的“耻辱”意识附录五 “偏要” ——对鲁迅精神的一个接近译后记增订本跋

章节摘录

书摘“呐喊”时期的鲁迅为了拯救灭种亡族的危机,自愿牺牲自我。这就是为了维持民族的种而对自己个人的发展加以严格的制约,乃至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的意志。这就意味着为了“生命的连续性”而自行压抑“生命的一次性”。“生命的连续性”与“生命的一次性”这两个概念是时间性、历史性的,当然与“生命的共通性”和“生命的个别性”这两个空间性、社会性的概念有极深的关系。“生命的连续性”称作“生命的连锁性”也许更容易了解。个人的生命是以人类、民族或者家族的名称被表现的人的生命的很长的环链之中的一个环节,正像个人离不开社会。但是个人的生命又不能重复,正像个人的一生是别人不能代替的。要看大马哈鱼的一生,就容易了解“生命的连续性”和“生命的一次性”之间有激烈的矛盾。海里生长的大马哈鱼回溯到其出生的故乡去生子嗣。但是他们有了子嗣的时候就是他们自己丧失生命的时候。 有人说:动物随着进化、随着一段段地进化到更高等动物,这个矛盾渐渐地缓和起来了(太田尧《教育是什么?》)。现在的人类可以认为在相当程度缓和了这个矛盾。但是,传统社会还是为了“生命的连续性”而压抑其“生命的一次性”相当严重的社会。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比如遇到孩子的遭难或战争等危机,这个矛盾也不能不激烈化。鲁迅一生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这个矛盾非常激烈的过渡时代。与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比较起来,鲁迅是个性很强的人。鲁迅如果没有那么强的个性,他的功绩也没有了吧。但是,或者可以说唯其如此,鲁迅便忠实地身体力行他的上述“进化论”。然而到了“彷徨”期,鲁迅的“进化论”逐渐解体,被压抑的“生命的一次性”为寻求突破口而开始挣扎、呻吟。鲁迅的“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就是鲁迅用另一种语言形式来表达的这种现象。我认为,《野草》就是以丰富多彩的意象来表现鲁迅内部的这种冲突与苦闷,反映出他原先的自我制约思想的崩溃及向着新思想再生的连续性很强的诗篇。 其中《颓败线的颤动》(1925年),就是鲁迅将“进化论”解体时所体会到的剧烈的痛苦和挣扎化为结晶的诗篇。它由“我”连做的两个梦中梦分别描写了一个寡妇在两个时代的形象。 “我”在第一个梦中所看见的,是一个年轻寡妇在破屋中为了养活孩子出卖其肉体的情景。这一破屋里的寡妇形象,传达出鲁迅内心世界的什么呢?如前所述,鲁迅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构成他的“进化论”的要素之一,而这种“自我牺牲”是由深深攫住他的一种意识,即对作为传统之子的自己的“耻辱”意识所支撑。他后来所追述的“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两地书·九五》,1926年)的生活,正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一决心的体现。这也是同他的“耻辱”意识相关联的。但当这种生活后来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其整个生存方式发生裂缝时,回首往事就只能凝缩为这种忍耐耻辱的母亲的形象。 P352-353


编辑推荐

《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由日本人所作,他主要想通过对鲁迅文学的基础性研究,尝试搞清中国传统社会是怎样被鲁迅所把握的,并进而理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以日本学者擅长的文本细读方法,将历史学、思想史、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引入鲁迅研究,以细密的考证和富于感悟性的阐释做支撑,在考察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独辟蹊径,深入探究鲁迅世界里“鬼”的文化原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与鬼的纠葛 PDF格式下载



对鲁迅家世的研究,非常的透彻新颖,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