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0-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张洁  

页数:

20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张洁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了几十年坎坷的岁月。最困难的时候,母亲甚至上街卖冰棍贴补家用。后来家境好转,张洁一心期望给母亲一个舒适幸福的晚年。不想因为脑垂体瘤手术后引起血栓,母亲丢下张洁,离开了人世。“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母亲去后,张洁大病。一年多痛苦挣扎,几度命运捉弄,她终于写完了这些不能不写的文字,“了了一份心债”。她追念最后的日子里,柔韧宽仁的母亲对女儿的顺从、依赖、忍让,刚强率真的女儿对母亲的体贴、埋怨、痛悔……所有的磕碰、琐碎、缠绵,一夜之间都不复存在,只有这些椎心泣血的文字,诉说着永远的母女之情。

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章节摘录

  一九九一年七月底,妈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衰老了,身体也分崩离析地说垮就垮了。好像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不行了,连个渐进的过程也没有。而妈可能早有预感。妈去世后,唐棣学生时代的好友石晓梅对我说,六月份她来看妈的时候,就觉得妈明显地衰老了。妈去拿笔记本,想要记下晓梅的电话。可是刚拿出笔记本就茫然问道:“我拿笔记本干吗?”晓梅说:“您不是要记我的电话吗?”就是这次,妈伤感地对晓梅说:“我再也看不见唐棣了。”晓梅说,以前妈也常说这样的话,但她从未介意,因为上了年纪的人常有如是之说。可是这次,妈再这样说的时候,晓梅觉得她是真的再也看不见唐棣了。一九八七年妈得黄疸性肝炎以后,我每半年带她做一次B超,检查她的肝、脾、肠、子宫等等,医生每次都说她什么病也没有,一定能活到一百岁。我虽然不敢奢望妈活到一百岁,我想她活到九十岁、九十五岁,是不成问题的。我这样盲目地乐观,还可能是因为妈太自强、太不需要我的关照,什么事都自己做。就在一九八七年秋天因为黄疸性肝炎住进医院的前几天,她还自己步行到魏公村口腔医院看牙呢:就在妈去世前的五六个月,还给我熬中药呢;就连胡容都看出,一九八四年唐棣走后,妈老了一大截。一九八七年得了黄疸性肝炎后,又明显地老了一截。而我却总是看不到妈的衰老,我对她的关心,是不是连外人都不如?医生的良好祝愿正中下怀地鼓舞了我、欢愉了我,从而也麻痹了我。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从而忽略了妈毕竟是八十岁的老人,以致我大意失荆州。这可能也是造成妈过早地去世的原因之一。而且我那时不知为什么愚蠢地认为,那个半年一次的B超检查,就是妈整个健康状况的鉴定,既然做B超的医生说她什么病也没有,她就真是什么问题也没有了。我现在悔之晚矣地悟到,其实B超了解的只是腹腔方面的情况,其于心、肺、脑方面的情况还是一无所知。以我的智力,这本是略动脑筋就能想到的事,然而我却没有想到。我算是大不孝了。妈年事渐高以后,我并没有经常守在她的身旁,而是把她丢给小阿姨,或游走异国他乡、或应酬交际、或忙于写作、或去陪伴我的先生……以为有小阿姨在她身边,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尽管现在我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把妈的一点骨灰带上,可这还有什么用呢?在她老迈力衰,最需要我在她左右的时候,我却把她远远地丢下了。一九九一年七月初我到黑龙江大庆采油七厂采访,她比我哪一次外出都更想念我。听小阿姨说,她不断地说:“张洁快回来了,张洁快回来了。”好像在为无人照应的自己鼓劲。可是我在大庆给妈打长途电话,问她各方面情况如何的时候,她老是说:“没事,挺好的。”有一次妈便结得特别厉害,急迫地念叨着:“张洁要是在就好了,张洁要是在就好了。”而我却远在大庆。多少年来都以为妈的便结是老年人的通病,后来才知道,那是由于她的脑垂体瘤已经影响到了她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了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的缘故。妈从不要求我的关照,从不抱怨我在她八十岁的高龄,还总是大撒手地把她丢给小阿姨。妈终于禁不住对小阿姨这样念叨我,一定是因为身体异常不适,有一种到了紧要关头的直觉。我在黑龙江呆了不过十几天。一到家就发现,短短十几天里妈就颤颤巍巍地塌了腰。走起路来磕磕绊绊,举步维艰,两只脚掌嚓嚓嚓地磨蹭着地面。裤带也常常忘了系,吊吊地拖垂在衬衣下摆的外面。妈再不是那个不管什么时候都利利索索的妈了。可我还是想不到,或不愿意那么想:妈是不行了。我还以为,或我宁愿以为她不过是在懈怠自己。我说:“妈,您怎么这样走路?好好走。”或者我在内心深处已模模糊糊地感到,妈也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尽管我一厢情愿地认为妈能活到九十五,但是为什么一见妈那样走路我就心里发紧?我心里越是发紧,却越是轻描淡写地对妈说:“妈,好好走。”妈就抵赖、隐瞒、解释着,说她脚底疼,或是鞋不合适,或是刚睡起来、刚坐起来,腿脚还没活动开……也许妈心里早就明白,否则为什么老是找出各种理由来蒙混我,也蒙混她自己——那可怕的结局不可避免地快要到来。那个时候妈大概就知道她已经不行了。可是她不肯对我说实话,她怕我受不了这个打击——一直是互相搀扶才挣扎过来的,只有我们两个人组成的这个队列,即将剩下我一个人了。所以妈的抵赖、隐瞒、解释里,总含着隐隐的歉疚。好像她不但不能再扶我一把,反倒把我一个人丢下,让我独自在这实在没有多少乐趣,甚至苦不堪言的人生里继续跋涉、挣扎,是她对我的一种背弃。妈的两只眼睛,总是老泪凄凄的。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听信眼科医生的话,妈的视力不好,是因为长了白内障的缘故。而白内障一定要在它的翳子蒙上整个眼睛后才能手术。我们不懂,不懂也没问个明白,为什么十几年过去,妈的视力差不多等于零了,翳子还没有蒙上她的眼睛?有两次胡容来看妈,恰好我不在家。她应声开门之后竟看不清是胡容,问道:“你找谁呀?”胡容说:“姥姥,您怎么连我都认不出来了?”妈说:“哎呀,听声音才听出来是你。”  到一九九一年更是出现了重影。妈常说,有时能看见两个我,有时半夜醒来,老看见屋子里有人,或有几个小孩子在乱跑。“刚开始我还挺害怕,后来就习惯了。”妈说。现在,不用念医学院我也懂了,一个人的眼睛如果查不出别的毛病,视力却越来越差的话,就应该考虑是否是瘤子压迫视神经的缘故。可是却没有一个念医学院的眼科医生想到这一点。说他们是庸医恐怕不够公正,只能说他们没有想到。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位能够研究一下,一个视力已经近乎零的白内障患者,她的翳子还蒙不上整个眼睛,是否和脑子里发生占位性的病变,压迫视神经有关?如果那样,妈早在她还可以承受手术的年龄就做手术的话,我现在还有妈。P1-8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最疼你的人是谁?母亲这个名词也许很难有人代替。当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张洁把自己和母亲的最后的回忆写成了此书。书中的照片,和文字一起讲述着母亲的故事、母女的故事,以及母亲、女儿、外孙女的故事。这是对母亲去世的最沉重的悼念;这是对母爱凄婉、深长的颂歌;十几万字、七十几幅图片,详尽记录了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个日夜;很少有这样刻骨铭心的长篇自述;它讲述的是生命、爱和灵魂的故事。书中的照片,和文字一起讲述着母亲的故事、母女的故事,以及母亲、女儿、外孙女的故事。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封面为张洁亲自设计。流泪的老鸟和小鸟,是张洁初学油画时的习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PDF格式下载



  书名很特别,一个极为煽情的名字。也许在当时,作者的感情就是这样,感觉世界上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最后一个亲人也离去了,无所依仗。我是在看完一些评论之后再去看这本书的,果然,还是看不下去。与其说是看不下去,不如说有着诸多的不敢苟同。在关于如何对待老人的问题上,也许见仁见智,但是对待自己的父母,实在是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更何况是对待一个只有一个女儿的母亲。迟暮之年,当自己的身体机能都开始老化。所仰仗的也仅仅是自己的子女吧。
  作者过分强调了自己作为妻子的角色,而忽视了自己女儿的角色,对待母亲实在是不伤心。在这点上,我也要引以为戒,也许母亲在生活中说话做事有的时候会让你失望,但是,怎样都抵不过从小养大的这份恩情。


  张洁和唐棣就是母亲一辈子的牵挂。母亲从一位隐忍刚烈的女性变成了一个妥协絮叨的老太太。而变化是为了让女儿、书包(唐棣)放心,自己能多多陪伴她们。  电影我也看过了,斯琴高娃饰演的张洁暴躁,极端,未免有失偏颇。


    这本一眼就让人觉得压抑和悲伤的书,与其说是这位唯一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洁对母亲的执念和追悔,倒不如说是一场死亡倒计时。作者几乎以连贯的日期事无巨细地记录下了从一九九一年的八月二十三到十月二十八日,母亲生病到离世的全过程。全书七十多张插图,从母亲婚后三天的照片到母亲的死亡诊断书甚至火葬证无一遗漏。
    如此琐碎细致的记事难以避免语言絮叨和情感泛滥的嫌疑,有读者和书评人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一点。但我赞同书评人苏小和的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一个使命——记录我们父辈。许多人在历史的长河里寂寂沉淀,因为历经几代后,没有人会去探知祖先的生命轨迹,也无从探索。张洁毫无保留地呈现了母亲最后的生命历程,不论她的情感如何不节制,她留给后人精神财富已经高于一切。
    作者在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中执笔写书,内心还未来得及归于平静,她只是毫不隐晦、毫不修饰地将自己的内心诉诸于纸上,面对一份至真至善的大爱,任何的修饰都是多此一举。
    “我规定妈必须吃的东西,她老是舍不得吃,老想省给我、留给我……直到留坏了、留烂了”,这里面有许许多多母亲和儿女,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被自己的母亲这样宠着。
    “我”一直苦苦追寻母亲翠猝死的原因,认为是自己的疏忽害死了母亲,禁不住问“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相信不相干的人,却不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妈”,母亲在去世前两天对“我”说,“我今天特别不舒服”,一直照顾母亲的小阿姨在一旁说道:“她就是这样,等一会儿再问她哪儿不舒服,她又说没有什么不舒服了。”“我”听信了小阿姨的话,以为这只是母亲为自己不愿自理、不愿锻炼找借口,甚至没有问一句“您哪儿不舒服”。不经意间,我们背弃了世上最疼我们的那个人。
    一次母亲说要上厕所,“我”听从医生要她多活动的建议,坚决不扶她起来,“妈不但没有从椅子上起来,反而从沙发上溜到地下,如鱼得水地在地上爬了起来”,“我一下就蒙了,接着是气急败坏,甚至是愤怒。妈这样做,简直是对我对她的爱的背叛”,作者绝不相信或者说不敢承认自己一直依靠的母亲会这般柔弱,她几乎将母亲自己站起来看作母亲能战胜病魔的象征,母亲没有做到,她的心理防线瞬间崩塌。
    ……
   黄永玉先生在《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的原书后序中写到“女儿小时候对我说:‘爸爸,你别老!你慢点老吧!’她都大了,爸爸怎能不老呢?女儿爱爸爸,天下皆然。”“到文革中,女儿八九岁了。‘爸爸,你别自杀,我没进过孤儿院啊!怎么办?爸爸!’”,联系到这天下皆然的感情,作者对母亲不能站起来的气急败坏,何尝不是那个小女儿一样的心态呢,我们大可将全文看成一位失去母亲的女儿的倾诉,倾诉母亲离世的过程,对母亲的愧疚,对医学的无奈,对世态的不满,对友人的感激甚至对婚姻和爱情的失望,不必过于苛责她无节制的情感流露。
    张洁自己也说她的作品只属于小众文学,喜欢的人很少。诚然,她的情感太细腻,例如她在文中说“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很多人不赞同。但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一下,她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母亲,一辈子活在母亲的照料之下,好比吃了一口的蛋糕被夺走和从来没有吃到蛋糕相比,前者显然更令人心痛。
    世人都有一颗排斥苦难的心,张洁看到了妈妈的苦难,甚至很多时候都预感到了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只是她不敢面对,所以很乐意去相信医生、护士以及小阿姨关于母亲病情好转的言论,而不愿去设想任何母亲可能病情恶化的结果,就像不愿意相信男友不再爱自己的多情少女一样,这种执拗和固执源于内心深深的恐惧。
    活在爱的缺失里的作者到全书结束也没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或者给读者一点阳光和希望,这也是我感觉遗憾的地方。生活在这个世上,谁最爱我和我最爱谁,后者是更重要的,你去爱别人比别人爱你更有价值。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世界上最疼某个人的那个人,也终将悟得疾病是我们生活的常态,衰老是必然的过程直至坦然面对生死。
    子女们倘若不想落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如果你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打动你的东西,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是一本好书。


  做作、矫情。因为那个电影,电影我没兴趣看完,但是我想看看书,就冲着是讲妈妈的故事,一开始我还想看下去,因为是真人真事,妈妈总是妈妈,天下父母心一样的,但是看到作者不停的秀各种关系名字,我就不耐,也许作者不是在秀,可我读着就是在秀,也没感觉出作者的心疼,真真是只有书名可取。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幼年变成孤儿,虽然要忍受一辈子的凄苦,但没有开始的好,自然也不会像晚年成为孤儿那样。张洁在五十四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结束了一辈子的缘分和情义,人生在积淀到这个年龄的时候的丧亲,那种痛是不一般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本来就是人间极悲极苦,人在懂事之后,这份悲哀也将会无限扩大。自责的力量是足矣摧毁人的,张洁在全文中最多的就是自责。母亲全力地付出,全心地爱着女儿,女儿却多有怠慢,当然这不是不爱,张洁也说了,爱和孝顺不是一回事,孝顺是带有技术性的,我也想到我自己,我不爱父母亲么?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不惧说最大的谎言的,但是我是这个世界上伤害他们最多的人。他们伺候我,忍受我。很多时候我后悔,但是习惯了对他们攫取,却不曾有意思回报。
  张洁已经没有机会还债了,而我即使有,也还不清。我想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对自己的父母会控制不住地发脾气,因为你越爱一个人,就会越娇惯,就是越给他伤害你的机会,而我们的父母,他们爱你,很爱很爱。
  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语言冲淡,文字朴实,情节简单。但首先她的立意就十分高,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论怎样你都起码能感人,因为真情。再者,张洁对母亲的爱是体现在字里行间的,这方面的证据有,第一,张洁这十万字,记叙的是陪母亲做手术到其死亡短短几个月时间,也没有什么情节波澜起伏,更不着手宏大叙事,她能写出如此感人之作,我可以肯定,她一定每天非常认真详细地记录母亲的生活。但是爱留不住至亲,我们错过了就是永远。第二,温情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让我们很容易就发现这之中厚重的爱。第三,从内容中所描述来看,虽然有发火和张洁口中的怠慢,但是她很勤恳地伺候母亲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辈子,每一刻都是唯一,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再遇见第二次。爸爸,妈妈,世界上最疼你的人,请用尽全力善待。


  “张洁还有脸拿她对母亲的不孝卖钱?”
  
  看到这句话我就已经哑口无言了,是被人类的无情而沉默。原来,这世界上有人可以如此的没有人性,如此冷漠,如此刻薄,以及做出这种评论。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就在想,张洁的妈妈真是位幸运的母亲,难得有一个这么爱她,孝敬她的女儿。
  
  说张洁不孝,或者说她放大自己的痛苦根本没看懂或者理解这本书。
  
  挑战一个一个回答。
  
  问: 如果张洁孝敬她母亲,为什么在她母亲挣扎无法支撑自己时时不搀扶她一把?
  答:如果你的母亲得了脑萎缩,医生告诉你她要是再不锻炼大脑,等萎缩到一发不可收拾时就离死亡不远了。如果你还是个人,还有点人性,如果你还爱你妈,想让她活着,你也会狠下心让她去锻炼她的大脑。尽管这再不实际,成功的可能性再小,这么做也是出于女儿对她妈妈的爱和焦心。你们真的幼稚的以为张洁看到她妈妈站不起来心理很好受是吗?你们以为她不想扶她妈妈一把吗?如果她想冷落她妈妈在一旁,为什么多次从后面用双手支撑着她妈妈,试图让她自己站起来?
  
  问:解释下“宁愿四岁做孤儿也不要五十四岁做孤儿”这句话。
  答:如果我四岁我妈去世了,我伤心不伤心?伤心。但是长大后,我对妈妈的记忆会很模糊甚至淡忘,毕竟只和她度过了人生短短的四年。而且婴儿时期的我还没有什么记忆力,也不懂事,不懂得母爱。可是如果我妈妈五十四岁离我而去,我和她这辈子经历的风风雨雨都刻骨铭心。从我是个孩子,到懂事,到成人才能真正逐渐理解什么是母爱,才明白母亲对我的一番用心良苦。母亲对我的爱,是需要一辈子慢慢体会,慢慢感受的。同样,五十四年的感情沉淀能和四年一样吗?一个中老年女人对她母亲的眷念能和一个四岁小孩对她母亲的眷念一样吗?那种恋恋不舍与感恩能相比吗?自己也不思考思考就问这问题真荒谬。
  
  问:如果张洁真孝敬她妈怎么还顾个小阿姨,托付给邻居照顾,不自己亲自照顾?
  答:这个论点漏洞百出。一,张洁不是没有自己的家庭。她是一个女儿的同时,也是一位妻子,也是一位母亲。她不可能抛下自己女儿丈夫不管去完全尽她女儿的责任。这叫做“时间分配”。问这种愚蠢问题一看就是没有自己家庭的人提出来的。二,张洁要养家。她有重大的负担和责任。她是个忙碌的作家,也有应酬,得靠这个吃饭谋生。怎么,你希望她把工作辞掉来24小时做她母亲的特护?那行,她和她母亲两人谁都别活了,家里连收入来源都没了。怎么,还靠中国政府补贴不成?三,书里的张洁自己都五十多岁了。她自己都快要踏入晚年了,你们二三十岁的人站在这说话不腰疼。五十四岁的她,为了照顾母亲天天熬夜睡不好觉,半夜母亲有个小动静她都要爬起来看。为了给母亲找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她跑遍了多少地方,求了多少人,看了多少人脸色。为了给母亲买她最爱吃的东西,张洁跑遍了城市,不就是为了尽她这点孝心。为了怕她母亲被其他病人感染,她都坚决自己亲自照顾,最后都把自己累病了!快六十的人能天天经得起这么大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消耗吗?我看了很心疼张洁,你们还在这批评她,还讲不讲理了。你们有没有仔细读啊,就在这信口雌黄。她都说了,为了照顾她妈她都打算辞掉工作半年,守护在她妈身边。张洁书里和她妈妈晚年度过的点点滴滴的琐事,包括当时她的心情和她妈妈的每个神情她都记载着,还不足以说明她对她妈妈的爱与关注吗?
  
  问:都怪张洁,母亲病情恶化也没及时发现!
  答:作者自责两句你们还来劲了。首先,张洁是医生吗?她请了那么多绝顶的外科医生都不敢下结论,轮得到她分析她妈病情吗?就算她揣测又有什么用?她不是也找很多医生看过了吗?每次人家都说“没事,没事”,那她能怎样,质疑这些有执照的医生吗?张洁已经尽力了,不要强人所难。
  
  问:假,假,太假了。你难道看不出来这本书有多虚伪吗?张洁就是个伪君子,你们都看不出来吗?
  答:完了,这么想的人连畜生都不如,那我更没必要对牛弹琴了。如果哪天你父母不在这个世上了,然后你嚎啕大哭,那时我也要对你说“假,假,你太假了。”倒想看看你是什么滋味。
  
  所以,你们这些没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没有一个人有谴责她的权利!我不光觉得张洁是个好女儿,我认为她非常孝顺,她的母亲一定会为有她这么一个女儿感到自豪。虽然作者反复忏悔,自责是自己做的不够,但我相信谴责她的人做的还没有她一半好。


  “其實媽是很剛強的人,或者不如說她本不剛強,可是不剛強又怎麼辦也只好剛強。她的剛強和我的剛強一樣,不過是因為無路可走。”
  
  看到這裡就是惶惶然心揪了一下。
  
  一直以來都和爺爺奶奶比較親吧。
  因為從小到大都是他們把我帶大的呢。
  
  可是 媽我知道你沒有沒有那樣強大有力的丈夫 始終都只能要你一個人去面對家裡所有紛繁複雜的人事。
  我知道二十多年前你也不過是個柔軟明媚的小姑娘 也有過心動波瀾 也在等一個懂得又愛自己的男人。
  我懂得你早早看著自己的父親離世是有多痛苦 可是卻無人能說的悲傷。
  我知道你一直愛我。愛得疲憊 無所適從 但是那麼那麼深。
  
  所以你想走就走吧。
  女兒也愛你。


   9月份看的书,一开始满怀感动,结果越看越气,恼的是她的自以为是,恼她那令人嫌弃的坏脾气,是她间接地断送她母亲的晚年。说到底,能让人情绪随着内容的起伏而上下波动。
   但是蛮反感的是她带有做广告似的,不时地植入一些商业性东西,或者时不时借着一些事一些人,看似在埋怨自己,实则是在为自己的粗心找借口。
   当母亲突然逝去时,我再也看不下去了。
  


  一边读一边涕泪滂沱。
  张洁在二十一年前经历的痛和写下的文字,二十一年后的我读到了,那些共鸣,痛彻心扉!感谢,感谢。
  现在的张洁,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吧。
  同样孤傲的我知道,谁愿意去走关系去求人,但是张洁去了,为了她的妈妈。
  张洁的文笔是真实的,毫不设防她的爱憎和与社会的一些来往。这样的作者,当然是可爱的。
  可惜,54岁的张洁,始终没有能找寻到婚姻中与一位男士相濡以沫的那种感觉,这点,我比作者幸运。我失去了父亲,现在母亲在身边,这点,我也比作者幸运。
  凡事都自己扛,因此,肩头就重了一倍;相依为命的只有母亲,而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她,去了。痛就重了一倍,痛彻心扉!
  
  作者留在我心里的几句话:
  妈妈虽不是弱者,却是因爱而弱。在这人世间,谁爱得多,谁就必不可免地成为弱者,受到伤害。
  就是这几年,我的脾气才坏起来。
  也许因为我不得不抛却幻想,面对人生的种种缺憾,可又无法回避这缺憾的伤害。。。。
  觉得自己对人人都有一份应尽的责任,既要尽孝道,又要尽妇道,以及朋友之道,还要挣钱养家,又件件都想做好。结果不但没有本事将这包揽天下的角色演好,反而累得七窍生烟,六欲全无。。。
  但是又没有那么高的境界,把这种神圣的角色死心塌地、任劳任怨地扮演下去,便只好自艾自怜,心生怨气。。。
  我被做人的重担压迫得失去了耐性。
  我自作自受地选择了这种生活,并且没有本事解脱不说,还把这种缺陷的伤害转嫁给妈妈,让她成为这种生活的受害者。
  即使为她好,也做得穷凶极恶。
  而其实80岁高龄的妈妈并没有给我多大的负担,也很少需要我的照顾。。。。


  无疑,这是一本让只要是有母亲的人看了都会难过的一本书。
  看到后半部的时候,甚至会对作者本身产生埋怨,她为什么要对自己的母亲那么严苛,那不就是个老人吗?那样年纪的老人为什么要强迫她做那么多事情?有时又会觉得是不是因为是作家的缘故,想象力太丰富,心思太细腻,才会有那么多的猜想,又有那么多的不满,这种骨子里的细腻一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厌烦之感,只想说:想那么多有什么用?烦不烦啊?而看到作者描述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自己先生身上的时候更是心生不满,觉得你到底分不分的清孰轻孰重?
  可是,现在我知道,当初我会那么想,只是因为太无知。
  我一直都会提醒自己的一个事情就是,当我对什么没有彻底了解的时候,我就没有评价的资格。事实一再证明,确实是这样的。我不了解张洁这个作家,我只能从书里有限的线索知道,她离过婚又再婚了,有个女儿在美国,可是我又凭什么从一个对于母亲的逝去悲痛不已又一味自责的女儿的书中找出指责她的理由呢?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并不知道她一生婚姻的不幸,不知道她付出了一辈子的先生是个大她20岁的高官,不知道她的这段恋情使她自己蒙受了多少屈辱和折磨,也不知道即使是这样得来的爱情最后也是一桩悲剧。她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本就不是她能决定的。
  更何况,正是一种至深的爱,至深的痛才使她根本不能对母亲放手。她会要求母亲做复健,做运动,是因为真的无法舍弃,这是她们母女的约定。
  我知道的真的太少了。这个世界,这么多的事情和道理,我到底又看懂了多少呢?


  我认为最幸福的人,应该是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父母,爱人,孩子,朋友都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不曾离弃。并且他能感知这种幸福,而在这种幸福的感召下乐观地去面对其它的一些问题。
   生命中最珍惜的人能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真是一种奢侈的幸福。所以当看到张洁那本书的名字——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种极度地悲凉就席卷了我。看完那本书后,我感到人生最大的悲痛不过于失去自己的至爱。而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最在乎的人还陪伴着自己。
   现在的我是处于最幸福的阶段,其实我一直都处于幸福的阶段,只是我这几年才真正明白。也许是我变成熟了。所以我喜欢长大后的我,因为它懂得感知幸福,懂得珍惜。童年往往被我们回忆得很美好,那是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是用一颗长大后的心看待过去,过去才变得美好。
  以前的我常常羡慕那些无忧无虑地小孩,可是我现在明白,其实他们在不懂烦恼的同时也不懂得幸福。只有成年的人才能分辨忧愁和欢乐,才能痛并快乐着。所以当你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也不必羡慕那些在你家楼下玩得叽叽喳喳的小孩,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真正幸福的人是懂得幸福的人。
  初中的时候语文书上的那一篇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让我一直印象深刻。我一直记得最后那几段话:“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少年不知愁滋味,也不知幸福的滋味啊!
   其实我很羡慕你,只可惜你不知道。
  


  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特别能理解张洁那种两个人相依为命的感觉。我对父亲的印象已经逐渐模糊,因为家庭的不完整我也极力不想让自己成为恋家的人,但是万万没想到,这恰恰是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也是最丧尽天良之处。
  
  但凡有能力的女人都不靠男人,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所以离婚之后一直未嫁。她把我含辛茹苦的拉扯大我都看在眼里,但是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我可能有再多的机会也还不清了。中考的时候全市第二进入重点高中,钢琴七年修行拿下十级,大学毕业来美国读研,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高材生,一个让家人放心父母骄傲的孩子。但是我从来没有体谅过母亲。我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人,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在母亲身上尤为严重。高考完了学车,由于母亲报名没有安排好时间让我白等了一个下午,我一个暑假都在跟她执气,没怎么说过话。快结束的时候,我偷偷地用母亲的笔记本上网,突然发现我的文档里面有一封信,我好奇的打开看,发现是妈妈写给我的,信的大致内容是说家里就我们两个人,如果我不愿意跟她沟通了可以搬到爷爷家,她会给抚养费我直到大学毕业。我看完了就像晴天霹雳一样,我知道我自己不对,但是没有办法,我已经被宠坏了。
  
  都说要富养闺女穷养儿,我妈从小就惯着我,直到现在我花钱也是大手大脚的。她尽量在物质上面满足我,大概是想补齐我感情上缺少的父爱吧。以至于我现在最不喜欢吃的东西都是我曾经最爱吃的东西——我妈总是发现我爱吃什么之后拼命买给我吃直到最后我要吃吐了。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一般超市里面除了膨化食品类以外的零食我基本都吃过,小时候嘴馋但是现在我已经对那些唾手可得的东西不感兴趣了。出了国之后我更是变本加厉,虽然买不起爱马仕海蓝之谜,里维斯倩碧之类的我是看不上眼的,也偷偷狠心买过阿玛尼和范思哲。我心里想着可能母亲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我半个人花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担忧过钱不够花,因为妈妈总是说不要担心钱不够花,妈妈挣了就是给你花的,留着也没用。
  
  我也不是没有愧疚过,我也自己挣过小钱,但是深深地感到自己的肩膀还是柔软得一塌糊涂。我身边很多朋友觉得我大事小事都要跟我妈说很看不顺眼,比如我稍微有点感冒了都会告诉我妈。母亲也只能干着急而已,每次视频我能感觉到。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出了一次车祸,在美国高速上,当时昏迷了被抬进急诊室了,车报废了,捅了这么大的篓子我没有跟我妈说。车祸发生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该怎么跟我妈交代。一直瞒到现在财政的赤字我也想办法补上了,发现这种瞒天过海的感觉其实也挺好。当时正值我即将要回国,下了飞机到了宾馆里我换衣服胳膊和背上的疤很明显,母亲问是怎么弄的,我说骑自行车摔的。其实我很不习惯撒谎,特别是骗我妈。而其实于今我有一个最大的谎言没有告诉她,我想以后到了该说的时候再说。母亲给了我生命,我不该对她有任何隐藏和隐瞒。我和她的生命抑或灵魂是相生相惜的,不可分割的。当时刚出车祸的时候我还很傻的问我妈,说如果我有个什么不测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你会怎么办。我妈的回答不出所料,说就算不死半条命也没了。我当时就特想哭,心里一直暗想不管对方如何,另一个人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为了自己也为了对方。
  
  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看同一首歌,在加拿大,采访一个女留学生问她想不想家,她说到我已经七年没回家了的时候潸然泪下,我很不能理解,之后也很长一段时间也很不能理解。我出国之后很少想家,更不用说一天天变老的母亲。可能一个月也不会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而每个周末我知道母亲都会一直等我上QQ,但是我从来没放在心上,回来打开电脑总能收到一堆留言。我也不想给自己找理由,就是良心被狗吃了。自从大学去了北京之后,一年回家两次,现在一年顶多回去一次,甚至不回。如果我活到60岁母亲还健在的话,我大概还能跟母亲见上个四十次左右吧。想想就很伤感,万事孝为先,在我这刚好是反的。张洁这本书我一直很模糊的看完,因为一直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历历在目,只怕照我这么个浪荡子发展下去到了母亲晚年我都没有能力照顾好。我后悔我把母亲一直耳提面命让我阅读的家庭医书和皇帝内经束之高阁,我后悔我曾心安理得的大手大脚的花过母亲那么多养老金,我后悔我把我该付出的感情丁点都没有留给母亲,但是我不后悔我远渡重洋离母亲这么远——因为这是母亲极力希望我走的路。
  
  我动过手术,母亲曾经在床边好几天没合眼的照顾过我。动手术前一天要签手术协议和麻醉协议我吓得腿都软了,一整个下午闷闷不乐。当初刚好姥姥也在住院,我们一起在医院吃晚饭,姥姥说我年纪这么小就要做手术,我当时没吃完就冲出去在医院的后花园哭了好长时间,我怕我下不来手术台了,即使在那时我都没有想过我的母亲该怎么办,而母亲一直陪我在院子里哭了大半夜。回去的路上母亲就说要不然咱们不做了吧,我听得出母亲的不忍和心疼,而我已经没心思去想除了我自己以外的别的了。如果是母亲老了,我该怎么照顾她?我根本做不到张洁那份上,而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可能让我们阴阳相隔。难道我一个铮铮男子除了为母亲祈祷做不了别的了吗?
  
  “如今,我已一无所有,妈这一走,这个世界和我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读到这句话我设身处地的想过,想必也是痛不欲生吧。起码在现在的生命里我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对我的好能赶上母亲的万分之一。而自己还成天在自怨自艾中纠缠于身边的过客,甚至是未来那些不确定的缘分。
  
  “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地失去他所爱的人的过程,而且是永远地失去。这是每个
  人必经的最大的伤痛。
    在这样的变故后,我已非我。新的我将是怎样,也很难预测。妈,您一定不知
  道,您又创造了我的另一个生命。”
  
  读到这里我已经决堤地一塌糊涂了,如果真的只有自己孑然一身的在这个世界上了,我可能会埋怨母亲为什么会扔下我独自面对这个冷酷的世界,没有大树的遮蔽我只能任凭风雨的蹂躏。可转念一想如果是我先走了把母亲留下未免更残酷更不公平,她在我没有长大的时候吃了够多的苦,如果为了我操了一辈子的心反而不能安享晚年却还要给我送终,独自走完自己剩下的路。
  
  妈,我很幸运这辈子能够成为您的儿子,现在起码我在您的教育下三观正常,并且懂得拼搏。我知道您不需要任何承诺,我只希望您能够在没有我陪伴的日子里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等我回到您的身边,一起走完这人生最后的旅程,我爱您,妈妈。
  
  最后我谢谢张洁,让我懂得了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珍惜身边对你好的人,就算为之付出再多也不为过。
  


  高一时从图书馆里发现了这本书,可是看着看着就怕哭声太大吵到室友,独自一人跑到阳台上用纸巾掩盖所有的泪水。
  那时我第一次被告知姥爷的肾坏了,以后的以后,要做透析。
  我的心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次又一次地起伏,可能感同深受,便不过如此。
  
  两天前,接到姥爷已经去世的消息,这个书名,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在脑海里转悠。
  
  我今年20出头。
  11年前姥爷视力骤降,8年前肌肉开始无力,5年前大脑出现痴呆。
  
  3年前傻傻的姥爷犯了病,忽然在床上大哭起来,原因竟是担心我在外面没有钱花,嘱咐爸爸妈妈给我两百块钱。——他其实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时的工资是一个月50块。
  他经常让姥姥给我做两斤红烧肉吃。——他其实还活在我小小的时候,他为我骑着摩托车去周边的乡下买刚杀的猪肉,大大的鹅蛋。
  当他开始渐渐习惯于遗忘,遗忘了自己曾经的辉煌,遗忘了自己伴侣的姓名,可是却从不曾遗忘我。——他永远都是那个起床后把抱一抱襁褓中的我排在洗脸刷牙之前的姥爷。
  
  当我渐渐长大,在医学的路上越走越远,总想着有一天可以亲自过问他的健康,指导他的治疗和用药。却不曾想这一天还没到来,却永远不会到来了。
  实在是太突然了。
  
  在您走之前的那个晚上,我忽然梦到了您。我、姥姥和您一起坐在肯德基的桌子前,吃着我买的汉堡。您是我记忆中的模样,穿着那件蓝色的毛衣,看我的时候眼睛还是那么清澈。
  您在我的心里,也永远都是这样的年轻,这样的智慧,这样的能干。
  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您领着我的手,走在路上,高唱着: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山头,到山头。
  
  
  谨以此文,怀念两天前去世的姥爷,祝您一路走好。


  莫要等到已经失去,才开始学着后悔;
  莫要等到爱人离开,才明白那就是爱;
  莫要等到父母逝去,才发现父爱母爱的温暖;
  莫要等到年华不再,才醒悟未曾努力;
  ……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
  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快乐,开心,无憾的去创造属于每一个“你”的精彩人生……


  从作者的文品不难看出作者的人品,偏激、抱怨、自私、媚外、炫耀......恐怕与其打交道的单位或人都拿她麻烦,缺少一个作家应有的悲天悯人、宽阔大爱的胸怀和品质。不过,对这本书名和作者老母亲,表示最大的敬意。


  我现在只有13岁。有一位老生病的母亲。平时经常埋怨她种种缺点,并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所有义务。现在想想,父母亲付出的比我们多很多。我还因一次误会彻底激怒我的母亲。现在,我要在此深深地说一声:“对不起。我明白你对我的好。我爱你。”
  


   看了之后知道怎么理解老人的一些行为,算是有点帮助。就是书中的人物,也没个介绍,看了好长一段才知道每个人名和她的关系如何。最让我想不明白的是,她总是说先生家怎么了先生怎么想的,把她先生描写得好像一个陌生人,她虽然身为人妻,却更像寄住在他人篱下。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和她那所谓的先生结婚啊?一家人本来就该相亲相爱,但从她的描述里似乎感受不到这一点。挺好奇她的先生是怎样一个没有情义的人,竟被她写成这样。


  世界上最疼你的人是谁,假若有一天他(她)离你而去,你会怎样?
  作者说,这几十万字写得万分艰难,殊不知对读者来说竟也看得万分艰难。
  很遗憾,由于种种原因,阅读过程常常被中断,但每次再拿起时都要把之前看过的部分再看一遍,就这样让自己“白白”受了许多煎熬……煎熬,真的是煎熬,面对如此真挚的文字,很多时候都是眼中含泪读了下来。
  不知为什么,虽没经历过书中的一切一切,但就是理解作者的千万种感受。我懂,我懂她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纪念,更不是为了炫耀,她只是想要忏悔,想要用写这本书的煎熬过程来惩罚自己,惩罚对母亲的“不孝顺”。所以才会有书中的那样一句话,“我实在并不孝顺,我只是非常爱妈而已”。
  记得刚读这本书时,是通过学校老馆的借阅。翻开第一页,看到之前的读者用铅笔写上的一行文字,“每个为人子女者都应该读的一本书。”虽然字迹已模糊,但每个文字似乎又是那么清晰,清晰到我相信,无论是我之前或是之后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永久地记得……
  我真的没有办法过多评价这本书的内容,仿佛我的评价终究只能破坏它的完整,那其中伟大的情感不是我们可以轻易参透的。
  我只知道,我很动容,它让我懂得了将来如何去爱护我的母亲,如何不留下似作者这般一辈子的遗憾。


  在看这本书时,当我读到张洁逼着母亲做锻炼,生活的压力使得她忍不住对老去的母亲发脾气时,我总是泪流满面。为什么?因为这些画面太过熟悉,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现在也在承受着,读着的时候种种情绪便涌上心头。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张洁,也倒映着自己。
  
  “子欲养而亲不待”,真的是一种悲哀。张洁的母亲走了,留下她满心的遗憾,幸好,我的父亲还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推荐给了妈妈,两个人还一同看了这本书的同名电影,其实电影拍得有些粗糙,但就是这样的粗糙,因为那些种种熟悉的场景与对话,我与母亲一同泪流满面。
  
  这本书写的好坏我不予以评论,只是,看这本书时,我仿佛读着曾经的自己,至少在这一点上它打动了我,这种感慨,总是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了解。
  


  这本小说记录了作者母亲生命的最后几十个日夜。与其他描写亲情的书不同,没有温情脉脉的话语,没有相互亲近的接触,作者主要是通过她和母亲之间的很多矛盾冲突来向我们讲述她母亲对她的温柔、仁慈、依赖以及她对母亲深沉的爱、失去母亲的悲痛。也许有人会说作者矫情,为她对母亲的不孝辩解,但是我还是能理解作者的一些做法的。她做的大多是当时她认为理智上应该做的事情,不在母亲跌倒的时候搀扶她,不让家里的保姆照顾母亲,是她希望母亲变得不要那么依赖于别人,使病情恶化。然而,她在很大的程度上忽略了感情的成分,一些做法是不那么妥当的。父母年纪大了,比起其他方面的帮助,更加在精神上依赖子女。在这里,我不得不为作者母亲的顺从、宽容、慈爱感动。从头到尾她都没有一句怨言,给我印象尤为深刻。不禁想起了我的父母。也许我在外面还能谦逊友好的对待不熟悉的人,但是一回家,因为和自己的父母不必在意所谓的“关系”,常常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将他们对我的好视作理所当然,经常冲他们发脾气,而他们也都默默的包容着我,忍让着我。我想,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就是父母之爱了吧,她不会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更不会因为我们变成什么样子而改变,父母会无私地将爱施与我们。对于独自在外求学的我,没有什么比亲情更为重要的东西了。
  看完这本小说,我并不是赞同作者的做法,我只是深深地体会到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痛。人们总是在失去了之后才知道后悔,才懂得珍惜,为什么不能把握现在呢?看看你父母的满头白发,看看他们脸上深深的皱纹,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自己吗?对于最爱我们的父母,我们真的不能够再熟视无睹了。现在我每年只能回家两次,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回到家,为父母铺铺床,有时间陪他们买买菜,和他们逛逛街说说话,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一定会非常开心。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一直以来都很想看这本书,但迟迟未买,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娓娓道来的文字述说着母女间令人揪心的情感,每一段话都很平实,每一件事都很微小,生死一线间的不舍使人感慨至深。今天去看姥姥,几周不见了,看得出她很想我,拉着我的手和我说,最近总做乱七八糟的梦,是不是今年过不去了呢,我笑着反驳,心里却在悄悄地流泪,人老了,再多好吃的东西也不想吃了,再多好玩的地方也走不动了,我小时候的誓言基本都实现不了了。总是很忙碌,为家,为孩子,为很多很多看似重要的事情,总以为他们身体很好,还有机会,可是。。。。。。想想我的心就会很痛。亲爱的亲人们啊,你们一定要健健康康的,最好到一百岁,让我的心灵再坚强一些,让我的灵魂再麻木一些。这样,我还有时间和机会去爱,还能想象自己是个能带来绕膝之乐的孩子,还能慢慢享受这份舔犊情深的爱。希望时间老人失忆了,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很难给这本书打评价,不是介意别人说什么,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有人说,这部书很感人;有人说,她讨厌这本书……我却感谢她愿意回忆这样的人生经历。谢谢!
   “其实,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是吧,那时她的无能为力以及面对自己的失误错过,会变得更加清晰吧。但是,我想她也是幸运的。至少那时相依为命的五十多年,她与“妈”的回忆好长好长。不如我,十几年而已呢,其中还包括那么多懵懂无知的岁月,能抓住的似乎只有那么多。
   如果,我只是一个尚在襁褓的婴孩,那么一无所知的人往往比较的轻松;如果,我是一个经历了人世、百经考验的人,那么我应该会知道更多该做的。可是,我却是在这样一个,直到年岁的积淀渐渐地悔悟当时的一点一点,而且一年比一年、一次比一次清晰。
   我一度,我好害怕,怕自己会忘了他,忘了他的样子,怕时间的流逝他会模糊(甚至像是小狮子一般排斥那些想要打破我和我母亲现状的人,即便她是长辈),后悔为什么渐渐长大的我开始讨厌拍照片。真的,那时的我很父亲似乎只有一张合照吧,那时父亲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吧。不孝吗?有好些看过张洁这本书的人说她不孝。可是,又有谁不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宠着自己,顺着自己呢?不论多大,我们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孩子。知道吗?只有当父母还能有气力容忍我们的任性妄为时,我们才能自欺欺人地以为,一切都没变,他们还是我们小时候最坚强的后盾。有谁希望或者会去设想父母会离世呢?正因为“父母会永远守护我们”这个认知,我们可以安然地享受生活、体验人生。张洁才会游走于各国,才会无止境地干自己的事吧!即便知道他们生病了,我们也以为一切都会过去。不是吗?手术后,张洁最在意的是大脑萎缩的妈以后这么生活下去,世上没有人会一直跟着你的。
   我也是吧。人都有一死,从未想过会那么快。不相信,真的不相信!那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对他的任性——我挂了外婆的电话,直到大伯母打车来接我。我很不乖,很不孝顺吧!直到那个时候还要给她们添堵。那个时候开始,我那个看似成熟稳重的面具一直未曾摘下过。为了母亲的欣慰吧?现在,偶尔听到母亲向他人诉说关于我自豪和安慰时,我才会回到那个没有隐藏忧伤的、最幸福的微笑。“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和我,有谁能和你,或有谁能和我相依为命呢?”张洁的这句直指进我心里,除了彼此我们还有谁能真正体会、记住那份撕心裂肺呢?有谁能向如今的我们,淡淡地诉说关于他的回忆呢?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死亡是什么,直到离开后的三天还以为那只是没有回家而已,以为一切可以不曾改变的继续。不是我蠢,不是我无知到死意味什么,只是没有人经历过死亡,谁也不知道死亡的尽头究竟还剩些什么。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触碰到死亡,不是小说,不是电视剧,不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别人的“故事”。五年多了,我和妈妈熬过了一天又一天,那个书里的大年夜其实也是我们的大年夜。我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妈妈一个人的。这就是为什么远离家住校的我,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回家。我,只是——想家,想她。
   “那不是她讲了一辈子的,我几十年听惯的那个声韵。我心里涌起一阵模糊的忧伤。”读到这一句,我的心猛然一阵。她,听懂了,也许模糊。我,还是太稚嫩啊。那一天,似乎也是他用尽气力的谈话,每一个人几乎都被提及,或陆续被提及着。我却天真地以为他会一天比一天好。我相信,真的。结果呢?
   我不再相信医生,不再相信一个又一个努力的回报。我们难道还不够努力吗?“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亲人了。”医生啊!你,记得那一个个看着你,和她说着一样话的病人吗?我们还能相信吗?曾经,我并不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如今,我想相信,用心地相信。我不会像张洁那样走到哪儿带一些她妈妈的骨灰。于是,我只能寄希望于那个世界的存在。如果那样,他一定会守着我的,真的。
   “爱和孝顺是两回事。孝顺除了牺牲、奉献,还有很多技术环节上的问题。”不要去责怪张洁,因为真的,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有多少人在面对时能够那么勇敢呢?她对妈的苛刻,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害怕的掩饰。把手术的决定权推给妈,在很多人看来是张洁的残忍。但如果你经历过,请你牢牢记住那一刻。很难有哪一次会那样令你无助了!妈问我时,我说,不要。不要,真的不要。“从此,这个社会注销、收回了它加给妈的一切符号。”放弃,等于是我亲手扼杀了一切,即便那是不得不的。直到现在我还是努力保存着一切他存在过的痕迹。一个人就这么消失不见,我真的不相信。书中的插图也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样的。一张张单据、照片,我只是惊讶于张洁对它们如此完整的“照顾”,人们往往希望抹去逝者存在的痕迹出现,因为这一切是悲伤的载体,悲伤是这一切无法抹去的痕迹。即便那张照片上没有“妈”,但你们无法去知道也许照片的那一面是“妈”,那恐怕是只她们属于她们的回忆吧。
   读到张洁的文字,从她一天一天难奈的倒计时,直逼死亡,我也一次又一次停下阅读,那一种莫名的哀伤让我回忆起当时的懵懂,揪心,原来时间并不一定能抚平所有。其实,你们不知道,回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当时的日记本,那么整整一年左右的时间是空白的。而后我的文字中总或多或少地夹杂着苦楚,只是一直去忽略。还记得那年中考的考场上我哭了出来。其实,那之前的我假装坚强地没有哭,只是借口烟太熏湿了眼。直到今天,我还是闻不得一点烟味。我狠,狠我的文字留不住时间的遗忘,留不住他。
   后记里说她写了八万多字的时候电脑里的数据没了,她只能重写。我想,那是世上最残酷的惩罚,没有比回忆更痛苦的,还是如此细节的回忆。出书,不是为了向读者揭示什么,只是想去留住一些什么,和她的女儿书包一起去回忆,就像她书中写的那时只属于他们俩的哀伤。记忆,永远是最不牢靠的东西。
   回忆,原来是这么痛,及时过去了那么久,即使仅仅是看着别人的回忆。那如果字里行间回忆的是自己的回忆呢?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一部抒情风格的写实小说,没有惊险情节、没有爱情佐料、没有大悲大喜,也没有异国情调,看过的人却都久久不能释怀,久久无语…… ­     或许世上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当最疼爱自己的那个人离开的时候,自己才发觉作为晚辈的我们,长辈的爱,我们永远也偿还不清了!­     一直也没有告诉别人,我一直都有梦见我外婆。­     经过得一。又见了那个乞丐。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外婆。    以前在北门玩,也总见到那个乞丐。小孩子总是贪玩,少不了朝着他吐口水,扔石头。这个时候,我外婆就会喝制我们,并且说“那是我弟弟,你们的舅公。”我不相信我还有这样一个不曾来往的乞丐舅公,不仅一次问我妈妈“你是不是有个乞丐舅舅啊。”从来没有人给过我确切的答案。直到,长大,才明白外婆的那一份善心。外婆用一份善份维护一个乞丐的尊严。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是个很善良的人。以前很穷,但是对于经过北门而站在门前讨饭的人,她总不会拒绝。然后社会的进步,有了很多职业乞丐,后来的外婆,对于施舍饭菜,不怎么热心。原来善心也会遭受打击。    外婆屋子对面的楼梯底下,曾经住着一个十多岁的被遗弃兔唇女孩。那个女孩很脏,但是有些男人更肮脏。外婆看不过眼,80多岁,还去主持公道。少不了还给那女孩子饭菜。忙前忙后的,为这个女孩子联系孤儿院,最后女孩子进了老人院。    外婆所做的种种,教育了子孙什么是人。


很感人,书很感人,你写的也很感人。父母之恩我们是永远也还不了得了。。。唯有保护好自己,让他们有一个安逸的晚年


这篇书评我是在公司看的,我哭了,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因为看了书名我就已经不敢继续想象,亲人的离去也许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脆弱敏感的话题, 我是个眼浅的人,我不能想象失去了就是失去了这个事实。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活着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用最真挚的感情为身边的家人,朋友送上最珍贵的关怀。希望我能一直陪伴着你们!!


感人肺腑~!感觉像在描述我的人生一样,其实人生很微妙,能好好的把握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把,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很感人,希望你一切都好


现在明白你妈对你的付出为时不晚,以后无论在哪里留下,都应该把你妈接到身边一起居住,起码也应该在同一个城市。你居然出车祸了......很严重吗?


@人鱼公主 不严重,都已经过去了,谢谢关心。


都昏迷了 还不严重。。。你自己在美国可得多交点朋友啊~~~~不过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有本书能让人在感触的同时学会成长,就是莫大的成功。W


你的标题我一直幻想可以这样做


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养而亲不待!好好珍惜!


谢谢你!


今天下午刚读完。泪眼婆娑的想给妈妈打给电话,才反应过来有时差。
忘记在哪里看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总要把父母对我们年少的疼爱无休止的拉长到青年和壮年,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把老人当做当年三四十的壮年对对待。永远把自己当成少不更事的孩童不享受父母给我们的疼爱。我们以为那疼爱取之不尽,便不放在心上。
希望天下每个人的妈妈都平安快乐。


你说的对,读书就是一个让自己有所获的事,不必去强求。


我们对母亲的爱和理解还停留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现在的年轻人是体会不到的。这些文字也许也不太适应她们的想法,但母亲的这词不可能因时代变化而简化的。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张洁在书里贴出来的那些单据,都是有关母亲的回忆。我看的时候觉得描写特别真实。我们与父母常常都是这样,不是不爱你,只是难免伤害你。


咦?这篇你也读了。。。。先谢谢你的肯定。
我也顺便再看了一遍,再次想起那个泪流满面的时刻。还是一样想念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