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思想事件的修辞

王尧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王尧  

页数:

229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于2004年出版“鸡鸣丛书”第一辑共十种,在学术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我们又出版第二辑共十种。  丛书取名“鸡鸣”,固然会叫人想到它的地方特色(南京有鸡鸣山、鸡鸣寺),也隐含着表彰勤奋、良知之意(所谓“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与呼唤自由、光明之意(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但在我们研究中心来说,首先还是出自一种希望建立一个学术高地的“野心”。现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经挂牌不少,然而“基地”如果仅仅去“填报表”、“出数字”而枉费精力,却不能成为真正的学术高地,那就徒有其名。“鸡鸣”之称自然会唤起一种学术高地的意念。为什么这么说呢?鸡鸣山是巍巍钟山伸进南京城内的一脉,早在明朝初年(14世纪),此山就是“国子监”之所在地,用今天的话说,这里有一个“大学城”。清朝末年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始),就坐落在这个昔日大学城的遗址上,此亦属我国现代大学源头之一,当时号称“最为新政大端”。

内容概要

  丛书取名“鸡鸣”,固然会叫人想到它的地方特色(南京有鸡鸣山、鸡鸣寺),也隐含着表彰勤奋、良知之意(所谓“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与呼唤自由、光明之意(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但在我们研究中心来说,首先还是出自一种希望建立一个学术高地的“野心”。

书籍目录

“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简单中断”与“历史联系——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问题研究之思想历程的转换与主流话语的生产——关于“文革文学”的一个侧面研究文学口述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九八五年“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以“先锋”与“寻根”等文学话语的缠绕为线索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双向激活——和韩少功的对话“思想事件”的修辞——关于王安忆《启蒙时代》的阅读笔记一个人的文学史或从文学史的盲点出发——阎连科小说及其相关问题重评《废都》兼论九十年代知识分子“与永恒拔河”的人——隔岸妄论余光中“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再论汪曾祺散文重读“陈奂生系列小说”札记改写的历史与历史的改写——关于《赵树理罪恶史》的阅读札记禁锢、开放、“技术处理”与历史的过渡散文写作为何离散文远去“文化大散文”的发展、困境与终结争论的背后传递生命的疼痛在文化转型中重新出发长篇小说写作是灵魂的死而复生《山南水北》与“新寻根文学对话、整合与转型——“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序后记

章节摘录

  5.一九八四年“杭州会议”  口述者一:蔡翔。口述时间:二00三年八月。  社会科学界也在讨论文化,对文化问题有些兴趣,这就谈到八四年杭州会议。十月份,浙江搞了一个笔会,我们去了,在那里见到了李杭育,那时他也开始崭露头角,写了《最后一个渔佬儿》,茹志鹃老师很欣赏。最后发表在《北京文学》上。八十年代编辑部非常好,发现好作品大家都会看。我和他的哥哥李庆西很熟,所以第一次与杭育见面,很亲切。参观的路上和李杭育聊天,杭育提议,《上海文学》能不能出面搞个活动,把青年作家集合起来,让大家有个交流。当时大家想法很多,最好有个交流。周介人老师说主意非常好,应该开个会,回来向李子云老师汇报。当时有很多的新东西出来,韩少功在写,阿城的《棋王》刚出来,到底有怎么样的说法和新的可能。正好十一月份我们和周介人老师到杭州参加一个作品讨论会,有杭育、庆西、吴亮,在会上又讨论了一下,由《上海文学》、浙江文艺出版社、《西湖》杂志联合主办。杭州东道主,得到他们支持,《上海文学》也负责整个会议的筹备,主持了大会工作。当时住在杭州一个军队疗养院,地方不错,价钱也便宜。赶紧打电话给李子云老师。定好时间,各方面的工作都安排好。会应该是在十二月开的,几号记不清楚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思想事件的修辞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