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两天

罗尘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罗尘  

页数:

26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你这么多年来都做了些什么?”  “——迷茫。”  ……我一再地怀疑,在我行将枯萎的年头,用混沌的内心世界去构织一个所谓的童年,它是否成立?这样的想法是否太过卑鄙?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小说家应该完成的事情。这不是我的故事,而是你的追忆。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该死的成年人。

作者简介

  罗尘,1979年出生。湖南人。2001年来京。童年时呆滞懵懂,少年时好勇斗狠,成年了矫情粉饰。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北京桂花陈》。2008年出版长篇小说《我的长生天》。目前在京从事纪录片导演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山上的风第二章 盆地的雨第三章 城市的云后记

章节摘录

  我说过,我小的时候住在山里。山里才有神。城市的天空只有天使。我比较喜欢山里的神。当然,我们不能把它连起来称呼为山神。那是一种被灌输后的习惯称呼,这不对,神就是神,前面不准加形容词,也不准给它加上各种各样的地域限制。它无所不在,但常出没于深山老林。  我住的那个山就是深山老林,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进山了。小到什么程度呢?刚出生几个月吧。我的父母都是钻山打洞的高手,他们四处游荡,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有人轻轻一挥手,他们就轰的一声把一座山给平了。他们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豪情满怀,但在面对小小的我时,他们却无能为力。因为我一直哭、一直哭,哭到他们整晚、整晚地想死。就连大我三岁的哥哥也恨死我了。因为他只要一靠近摇篮,我就一定会对他大吐口水,吐到他也哇哇大哭为止。父母没办法,只好把我交给了奶奶。终于,在我快满一岁的时候,奶奶就像一个黑山老妖似的从山上下来了。她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抱着小小的我消失在清晨阴雨连绵的茫茫山路上。我妈后来跟我说,我奶奶抱我走的时候,她哭得像个泪人一样,可我一点儿都不相信她的话。我认为这是她老了以后在自我美化。当年的她,长得还是蛮不错的,我看过照片,个子高高,身材鼓鼓的,生起气来走路都带着一股火。我敢肯定,她极其欣慰我的消失。毕竟,我不如哥哥那般乖巧可爱,整天伸着脸让别人掐来掐去的,活活掐成一个电视机形状。所以,在我奶奶抱起我的时候,我奇迹般地没有哭,只是瞪着眼睛看着上方突然出现的那一张脸。皱纹密布,嘴巴奇大,那就是我奶奶的样子。我和奶奶一样,都长了一张大嘴,我伸出手,摸摸奶奶的嘴,再摸摸自己的嘴,然后,我决定了,跟她上山,义无反顾。  关于我上山的过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我还记得从我父母当时负责打洞的那个小县城到奶奶家,一共走了三天。最后一天,我记得一直在爬山,汽车顺着山路缓缓地开着,时不时还要从屁股后面使劲地吐出两口白烟来。车速奇慢,从车窗往外看,路边就是万丈悬崖,想看到底的话,连帽子都会给吹了去。我趴在车窗旁,嘴里哼哼着,在奶奶的怀里,伸着头拱啊拱,像迫不及待就要往下跳的一个自惭形秽者。  21  在我长大以后,这个习惯始终改不了,它成了我为数不多的几个秘密之一——我害怕任何危险。我指的危险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每当我走到高处时,总会有无法抑制的向下跳的欲望,欲望膨胀的速度极快,如果我站在二十层楼高的窗户旁边,三十秒钟之后就能达到高潮。整个人喘着气眩晕成一摊烂泥,裤子里湿漉漉的。这个习惯还可以类推,比如,放一把刀在我面前,让我全神贯注地看着它,估计有个三五分钟,我也能喘出粗气来。当然,看见极度漂亮的女人我也能喘粗气,但比较均匀。后来我查过相关的书,书上说我这种行为叫自我人格毁灭倾向。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反正我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当我在那一瞬间看见车窗外的万丈悬崖时,内心开始了出生以来的第一次翻江倒海,欲罢不能。要不是奶奶的手死死地拽着我,估计我早就破窗而出了。


编辑推荐

  《两天》描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群生长在中国南方的少年群像。小说分三段讲述了主人公何为在三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所走过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这是一个人最初的二十载时光,那是一段可以由现在的你随时追溯回去的过往,它在你的心灵深处烙有深痕。小说在讲述故事之外,还向我们阐述了童年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作者力图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找到一种联系,找到那种隐秘情感的来由,以个人持续的追问来完成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两天 PDF格式下载



  大二当代文学精读论文写的就是这本书。隐约看到了很多人的过去与现在。经验的共通性。
  这是当时的文字了:
  
   成年后“我”离开了大山,来到了城市。城市的生存空间之压抑,更让人显得突兀。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磨盘,人生活在其中一圈圈、一轮轮的奔波,天旋地转,天昏地暗。磨盘的向心力极大,好比单位里开关电梯的小妹,刚来的时候腼腆、害羞的跟人们打招呼;而两三年之后,见谁都爱理不理了。小妹是成熟了,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或许一不小心,“我”也成了你们。“只要我再坚持一会儿,在坚持一小会儿,我就会变成和你们一样。”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的一小会儿意味着多少激烈的挣扎。
  然而“我”成为不了你们,却也终究无法成为完全的自我。
  于是我想回家了。
  
   “我”就只能呆在自己发现并命名的金鱼洞里。后来与一个叫铁牛的孩子成为朋友。铁牛拥有万马谷。“我们像两个国王一样,各自拥有一片领土。我们简直太奢侈了。”其实,并不是“我”拥有了金鱼洞,而是金鱼洞在“我”不被人接纳的时候收容了“我”。“我”占有它的时间越长,就就说明“我”已经被群体抛弃的越久。
  
  记忆也就不是过去。记忆也留有缝隙。 “我”产生了困惑——如果穿过这些缝隙回到过去,必将看到童年的子坐在青石板上。在同一时间,必有两个我客观存在。可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如果坐在青石板上的是客观存在,那么看见坐在青石板上的我的那个人又是谁?难道有两个我存在?还是人的一生由无数个我在彼此叠加?这看上去拗口的、甚至有些无厘头的思索透露出了“我”的恐惧:过去客观存在,不会因为感情的介入而有所改变。记忆不是过去,是人们生活的另一个“现在”。那么回去,也就没有了必要。正如艾略特所言:你所在的地方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又如诗人郑单衣所说:此乡是他乡。总有一种失落让人们产生再一次逃亡的冲动,哪怕是人们曾向往许久并深深热爱的地方。
  


   这本小说是无意中寻得的,起初一直以为是作者的散文式自传。总之,就是把它当自传看的。一开始觉得作者的文字特别矫情甚至浮夸,好吧,现在仍然这么觉得。可是整本看下来后,又显得相当真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入戏的感觉。尤其是作者发出“你想得到什么”或是“你在好奇什么”的类似疑问时,就好像真的有人在质问你一般,那感觉十分神奇。
   书中有描述朋友的一段,印象不深了,只觉得特别的对。说的大意是,作者死后参加他葬礼的朋友人数不会超过五十个人之类的,后面还有一大段,只是不记得了。当时,我心中便有一种声音在说,是啊,这也是我所认为的友情。


  我记得这是我在大一时读过的一本书,当时读了孙睿的草样年华和饶雪漫的沙漏,所以就故意找一些那样的书看一下,发现很有意思,有点像余华的感觉,幽默又不失客观与文采。由于本学校的图书馆资源稀少,只有我的长生天和两天这两本书,总体感觉还不错,推荐大家看一看
  
  。


  又是罗尘的书
  上一本叫我的长生天
  
  我只有两天
  一天用来出生
  一天用来死亡
  
  如果是外地来上海打拼的人
  看这本一定会生出许多感慨
  
  书里
  作者或真或假的回忆山里的童年和北京的生活
  和
  你我一样
  
  对于罗尘
  是因为在书店看到他最新的一本书
  叫
  
  当我养狗时,我还养了一只猫
  
  只在书店读了一篇
  我就决定要买
  (当然是回家在网上买-_-|||)
  
  后来在浦东图书馆找到一排罗尘的书
  都很新
  说明没啥人借
  于是
  先选了这两本回来
  
  我想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
  我会见到他的
  
  今天很开心
  在图书馆借到了草房子
  在图书馆吃了晚饭
  图书馆门口竖起了大大的背景牌
  说是
  成立典礼
  工人们那么晚了还在布置
  
  呵呵
  浦东图书馆确实堪称政绩
  当然也沾了浦东干部学院的光
  谢谢党
  谢谢政府


  
  我只有两天。
  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早在几年前的夜晚,我就一遍遍的聆听许巍暗哑的声音告诉我一些人的决绝。
  
  书里的文字在我看来零零碎碎,却一句句言中,那些混沌的人生。
  
  是的,
  
  你这么多年来都做了些什么?
  迷茫。
  
  而生命对我来说是什么。
  生活多我来说又是什么。
  更多的时候只是时间而并非过程。
  
  我的两天,
  一天用来遇见,
  一天用来还念。
  
  


  让我想起我的童年也是在大山里渡过的,感慨作者细腻的文字总能触摸我的内心底处. 两天,一天是用来出生,一天是用来死亡.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可能什么也没有.


写的很好!!
一天用来遇见,
  一天用来还念。


一天用来记住,
一天用来遗忘。


许巍有一首歌曲是写给唐朝已故BASS手张炬的,名字就叫两天,歌词也是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这歌很棒


.....赞一个.....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