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征记

宗璞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宗璞  

页数:

329  

字数:

23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西征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三卷,并可独立成篇。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和朋友的大善、对祖国和民族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得到了深刻细腻的表现。作品的结构严谨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具有臻于完美的思想和艺术品格。 《西征记》紧接《东藏记》,写的是明仑大学学生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在滇西和日本侵略者作战的故事。在硝烟炮火的战争里,青年学子丰富而又纯真的内心世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更见其可敬可贵。宗璞笔下的远征军和滇西之战别有境界,气韵非常。

作者简介

宗璞,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着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Ⅸ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童话散文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征记 PDF格式下载



两年前就看完了宗璞的野葫芦引第一、二卷:《东藏记》《南渡记》,很使人耳目一新的那种感觉现在还有。然后就一直期待着第三、第四部《西征记》和《北归记》。上当当网和**网时,常常搜索一下有没有宗璞的新书。也是前些时候吧,突然在别的网站上看到了这部书--《西征记》,于是上当当网来买下了它,于是迫不及待时读完了它。很为这一群知识分子感动:国难当头,他们毅然放下书包,投笔从戎。或上前线当翻译、或上前线当护士、或者干脆拿起武器与侵略者战斗。这一份悲壮、这一份凛然,很使人感动,受人敬仰。国难当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你我。战斗--就是为了国为了家为了你我自己!这种国难当头同仇敌忾的精神,才正是国之魂民族这魂,也才是我们胜利之本。整个一部《西征记》,就是描写这一群知识分子们参加远证军作战、与日本鬼子们战斗的故事。对当年远征作战,不仅保存和公开的历史少,描写这一段战争的作品也少。大概是因为它纯粹是国民学的抗战史吧。所以世人了解的也少。而《西征记》却正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书中对国民党军队的西征抗日,是采用了正面描写手法的。这也许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吧。先不论它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有多高作用有多大,但至少它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一部分,这是一群群中国青年用爱国热忱用鲜血用生命写就的。再把早些时候看过的《我的团长我的团》连在一起,觉得我们还是开始正视这一段历史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吧,才可以告慰整个远征中死去的英灵!很喜欢书中的嵋、之薇、澹台玮、严颖书等学子们。也很敬佩苦留、福留、谢夫、布林顿们。“许多人做了许多了不起的事。谁会一一记住他们?”历史--历史会记住他们的;青山--青山大地会记住他们的。他们就是中国魂!和前两部书一样,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是相当细腻的。用很平淡的笔触描写着一个个英雄一件件英雄事迹。让人在平淡中去体验去发掘去感受那种情怀那种英雄气慨。这是女性眼中的战争、这是知识分子眼中的战争。少了许多血腥的描写、少了许多壮观的战争场面。但我们于平淡中仍然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人性的辉煌。


看完西征,非常想在当当留下我的意见(不敢说是评论,实在不敢)最早看宗璞先生书,是一个好朋友推荐的《铁萧人语》,慢慢找来了其他的:三松堂断忆、三生石、红豆。就象一个一个的珠子,慢慢的找到了《南渡记》。看完后,几乎推荐给身边所有爱读书的朋友,几乎没有不喜欢的。这样,等到了《东藏记》。这已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可想而知,等《西征记》和《北归记》等了多久。知道《西征记》出版了,只是前几天的事情,兴奋得告诉了两位好友,大家都很激动,都在第一时间拿到了书,都是一口气看完。而我拿到《西征记》,第一个念头,竟然是舍不得看。舍不得啊!故意拖延时间,把同时买的其他书都翻过后,才拿起了《西征记》,当然是一拿起就再也放不下了。在这里,我不想讲太多书里的内容,喜欢的朋友,自然不需要我介绍。不了解的朋友,看当当的介绍就够详细的。读后感呢?有一个好朋友在QQ里给我留言:“南渡和东藏给我善和美,现在西征来真的了,让我感觉到一种久违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在小学政治课上曾经有过,但很快被我抛弃,现在觉得那时只是一个萌芽,我们当代的教育没有让它正常生长,所以现在我们都缺乏这种正义和责任,更没有好的希望在受挫时引领我走出来.”这也代表了我的心声,而我,无法表达得比这个更好了。就借用她的话吧。看完后,书里的人物和情节总在脑袋里晃,夜里梦里都是。。。。。。。


其实应该是从东藏,南渡,再到西征.这样最好.

很难描述我的感受.总之对于我们这些90后,对战火有一种既恐惧又好奇的感觉.我们试图探讨战争背后的目的,像个成熟而所谓有自己思想的人.但我有时甚至希望我可以出生在战争岁月,忘记高考,忘记看起来很远的经济危机,然后在红旗下忘记自己.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热爱共产党.(我很爱国那是真的.)而是我们需要信仰.中国的大部分人是没有信仰的.可是我们需要情感寄托.需要我们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东西.不是爱,是信仰.

回到这本书.它让我窥视了战争的一部分,其中对人性的思考.宏大的场面描写,不容置疑的美丽.

说一下,我非常喜欢弦子.但我敢说她一定是个悲剧人物.

不是打发时间的读物,值得大家付出心力和时间去阅读,记住.

祝福宗璞先生,身体健康,早日完成北归记.!


最早看宗璞先生书,是上大学的时候在书店淘到了《东藏记》,第一眼看到他时就被吸引了。买回去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深深的被打动,于是去淘《南渡记》。看完南渡后又读了一遍东藏,真的是意犹未尽啊。转眼间毕业已经3年,今天在当当又看到《西征记》这本书好不亲切。当年看完书后好长一段时间脑袋里都是书中的人物在转,不管睁眼还是闭眼。。。。现在拿着这书竟是舍不得去看它....


已经忘了看“南渡记”是在什么时候了,应该还是大学时代吧,从妈妈定的“小说月报”上看到,惊为天文,后来又等到“东藏记”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了!推荐给最好的朋友看,一直是我们的最爱!一直在期待着下文。许多年了,似乎已经习惯了没有下文的日子,却没来由地会在不经意间想起。隔些时日便上网去查查有没有出来!希望了,失望了,复再希望!如此地反复,却从不曾灭了这希望,及至知道宗璞的身体状况,忍不住一声叹息,再怎么等便也无怨无悔了!上周好友说这几日又在重温“南渡记”,每日看几页像是跟老朋友去见个面。心中一动,是有许久没有去打探消息了,便上网查了一下,真是欣喜若狂!隔了电话跟好友一起欢呼,如得了宝一样开心。今天书终于到手了,抚着素洁大方的封面,心底里有许多关于人物的前尘往事汹涌而至,会给他们安排个什么样的遭遇呢?真的不大舍得一下子就读了。且放在一边吧,因为下一次的等待不知又会是多么久长?!只想恭身朝天一揖:但愿宗璞健康平安!


虽然该书可以独立成篇,但最好先看《南渡记》《东藏记》。这样看才有意识。作者文笔好极了。我敢保证君如看完《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一定会期盼《北归记》早日成书。


我开学的前一天看《西征》,真的是看一章哭一次,福留,老战,不知名的女护士,每一个故事都重重地捶打着我的心。我甚至不敢往下翻,因为我知道,不久之后,玮玮哥也会去。最后,结局就是,那天晚上快到11点的时候,我趴在书桌上大肆地流泪,却不敢发出声音。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西征玩真的了。他去了那片草地,那里有许许多多的英灵,谁来哭,谁来悼,谁来把他们的英魂吊?!第二天第一节班会课,老师问,什么是优秀。我起来说,我们要关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知道没有反应不是因为老师的考验,“你爱你的国,我们凡夫俗子没你那么崇高”“一箩筐空话”,我当时只想到弗之对那个蒋姓学生的话,句句铿锵。
好久没有那么痛快了,南渡,东藏,西征,北归,战争多么残酷,胜利多么艰难,民族多么不易!
人生必读好书!最后当然是祝嵋和无因在一起(八卦).盼北归。


野葫芦引三册我都读了,非常棒的连载小说,整部书蕴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小说主人公的命运牵动着我的心,期待北归记发表。


就像前面有的读者评论那样说的,这一部描写的是知识分子和女性眼中的战争。依我看来,唯有平淡的文字,才更能显现战争和现实的残酷。血腥是不需要形容词的。临难之际,各个阶层中热血的,冷漠的,功利的,钻营的诸般形色。在简洁平淡的文字下,滇缅公路塌方,日军轰炸,收复腾冲,一幕幕如在眼前。记录战争的女兵,做挑夫的傣族少女,神出鬼没的抗日民兵,还有三个“留”,只有受苦的留下了,欢的福的都没留住...
没有豪言壮语,恰到好处的平淡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就像平静湖面下隐藏的波澜。
西征军好像近两年才在个大媒体和文学作品中有所提及。这段历史是绝对不能被遗忘的。


终于盼来了野葫芦引的第三卷,真是望穿秋水,就怕宗璞放弃。与鹿桥的《未央歌》相比,宗璞对那段历史的把握无疑更胜一筹,撼人心魄。


一直期待的西征记很好


宗璞先生的书,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多废话,我全心全意的等着最后一部北归记的问世。愿先生健康长寿。


以前听人这么说总觉得不太喜欢,在战争中女人和男人都一样都在经历着苦难,但是看完这本后,想到的第一句话,竟然竟然是这句,自己也莫明其妙起来.

可能见惯了书里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也看多了对战争残酷的批评,所以对本书中的战争没有过多的激情,但是却对人物在不由自主的环境中绽放出的人性光辉感动的热泪盈眶,我想这是本好书,不是关于战争的书,是关于人性的书,即使再多的磨难也会有人将人性的善发扬,即使再安逸的生活也抹杀不了人性中的恶的存在.

看南渡和东藏时最喜欢的人物峨和玹子,喜欢峨的冷淡,也喜欢玹子的傲娇,西行虽然描述不多,却也看到了她们的成长,却不复当时的心情,原来我也不是当年看书的我了。少年时阅读,到青年时再读,心境竟然如此不同。


这是野葫芦引的第三部,个人感觉第一部最好看,其余次之。考虑到作者的年龄,非常期待最好一部。衷心希望她康健。


期待《北归》,愿宗璞健康长寿


未完的故事总是那么值得期待。


非常的不错,宗老的这套书都值得一看。


要支持


期待中,等来了第三卷《西征记》,或许是习惯,更可能是因为大多描述的是不太感兴趣的战争,其中的冲突,辗转,所以看得很快,昨天中午拿到,今天上午已经看完。炜死了,大士就此就消失于视线以外了;在战争中的孟家姐弟,除了对于战争的残酷的经历,没有了什么美好,更没有了多少向往喜欢的那种书香生活;而吕香阁,却在这样的乱世里,为自己找到了对她而言最好的归宿,。。。。。抗日战争结束了,但内战的阴影却愈来愈重,在某种层面来讲,是更痛苦的历史,分裂的历史,与自己的人的斗争。实在说,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因为这一段历史,因为这样一种应该可歌可泣但同时又五味杂陈的历史。看看后序,完成这本书,已是08年的12月31日,那么,《北归记》又将在何时,还能等到那样的一天吗?不敢期待了,。。。。。。


野葫芦引的第三部终于面世了,能够再次与宗璞先生对话,不亦快哉。聆听名家心声,感受大家风范,实是幸事。待到开春,先生将着手《北归记》,衷心祝愿宗先生身体健康,期待《野葫芦引》早日成为完璧。


一口气读完。。。西征记涉及的人物和范围都比前两部要阔大得多,个人感觉作者最为擅长的并不是战争的实际描写,有部分章节感觉有些生涩,但是一股清刚质朴之气从始至终贯穿全书,悲壮之处令人泪下。高中时初读《南渡记》,现在已经走入社会工作才盼来了《西征》,继续期待《北归记》!


感觉西征记缺少前两部的那种美好,更多的是纷乱的战争~~~


由于是等了好几年的书终于出版了,所以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的连夜看完。其实故事本身并没有达到让人手不释卷的地步,但是真的是等了太久的一本书,很关心书中人的命运。还会苦等最后一本北归记,不知又要等多少年了


希望能尽快把书写完


  此书属于《野葫芦引》的第三部,是在宗璞先生在与病痛的斗争中坚持完成的。
   《野葫芦引》应该是我最喜爱的图书系列了吧。
   很喜欢书中的整体基调,清新淡雅。喜欢书中人物的名字,曾经想过窃取其中的名字去给给我未来的小孩儿。书的情节也算是跌宕起伏,介绍了西南联大学生老师在战时的昆明生活情况,面对救国的自我选择。也是从这本书,认识了中国远征军,知道还有这样一批军人,奋勇的拼搏在滇缅之境。
   书吸引我的,还是书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吧,书中人物各个个性鲜明,十分真实,各种嘴脸在战时的昆明一一呈现,但蕴藏于书中的,始终是正义之身:青年学生的投笔从戎,知识分子的正直爱国,女主人公的懂事与真诚。。。
   读完此书,荡气回肠。
  
  


  几个夜,掉了太多的泪珠,几个早晨,红肿着双眼。那些城池地名,从纸上一点点凸现起,铺展开,带着血泪。那些带着茧,划痕,冻疮的双手,还有那些苍白,疲倦,坚毅,美好的面庞,就像记忆中的某人,在街角往前行着,慢慢沉下去,沉下去。
  
  我是如此惭愧,在这些如此美好的青春面前。在这些如此执着,谦逊,向上,如此努力,如此在困境中仍然坚持自己所信仰的,如此在时间距离和生命面前仍然桀骜的,如此穿着寒衣仍然保持贵气的青春面前,我们是如此惭愧。
  
  而我又是如此悲伤,昆明的小巷,昆明的门廊,大观楼的荡舟,腾冲的石头城,那些用生命所捍卫的砖瓦,却如此被人推倒遗忘,如此轻易的湮没在那些崭新的毫无灵魂的水泥高塔中,永世封存。遗忘,让一个人一座城轻浮而虚空。
  
  同时又如此可怕,那些美好消逝了,而潜伏在字间的闲言碎语,那些恶习顽症,那些贪婪的是非和淡漠的人情却这样深的蚕食着这块土地,甚至在我自己的内心都可以挖出虫来。
  
  希望宗璞女士能坚持她一如既往的顽强,完成北归。衷心祝她安好!
  


  
  家国飘零,
  
  江山易别,
  
  英雄儿女真双绝。
  
  
  
  记得中学时看过一部剧《我亲爱的祖国》,国话班底,有着当年都未见大红大紫却都很演得的一批年轻演员,陈建斌、朱媛媛、辛柏青、翟佳、袁立等等。写的是一批知识分子的故事。那时记忆模糊,后来在大学时为了写民国戏还专门找出来看过。
  
  拍的一般,粗糙,但却情真意切。时至今日,那些青年学者的形象都慢慢淡去,他们在林间赛车,向西南行进,渡过大洋求学的种种都渐渐淡忘,只记得那立着的一个个形象:
  
  浅色长衫,毛线围巾,是清癯的先生;盘发旗袍,深色罩衫,是静寂而内秀的女学者。
  
  无论是清贫求学的,还是在讲台上言传身教的,都是我们记忆中想要追寻的,最纯粹的知识分子。
  
  
  
  现在回想,这个片子呈现的大概是比较左的一群学者。放在《野葫芦引》里,大概是江昉等人。不过,书生报国的种种一起形态,却深深刻在脑中。
  
  初读《野葫芦引》是为了寻找学界八卦,渐渐却读了进去。一颗心也随着年轻的人们游走,几度流泪或者大笑。不是为了什么主义,只是为了心里的坚持,去守住,去追寻,所以忍得贫穷,挨得饥饿。
  
  知识分子写知识分子,大到民族大义,小到盘算计较,都入木三分。
  
  
  
  小说里最喜欢的是峨。她有着一个与自己甚为相配的名字孟离己。一样的落落寡合、格格不入。在《西征记》的最后,她决定留在云南,不回北平。她和萧子蔚那一段模糊地感情,因为一场事故而被匆匆埋葬。峨或许是和战乱离得最远的一个。
  
  读到澹台玮战死,抑制不住的难受。小说中两个最漂亮的男孩子,庄无因和玮玮,一个像是唇边的微笑,另一个就是热烈的拥抱。庄无因和嵋会怎么样?在《北归记》中,回到北平的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故事,还有冷若安。这个出现在战场上的数学系助教,总觉得他和嵋才会有未尽的缘分。
  
  而玮玮,却永远长眠在云南。
  
  还有卫葑和璇子,信着他不爱的,却爱着他不信的。这好像不是个好的兆头。
  
  
  
  宗璞一边不断送别身边的亲人,一边默默成书。《野葫芦引》通俗易读,却也深刻。因为它入木三分的刻画了一个逝去的年代,逝去的群落。
  
  昆明,街边售卖食物的教授夫人,靠卖字维持全家生计的教书先生。残破的棉袍、手上的冻疮,颠沛流离、历经离乱,却仍有铮铮傲骨,坚持着他们最初的选择。
  
  从北平到昆明。孟弗之和吕碧初送走了吕清非,这个仗剑长歌,称所喜爱的人为“我的朋友”的骄傲老人。他代表着中国早期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革命、他们坚信,他们在权力更迭的世界中迷惑,走回书斋。
  
  他们送走了凌雪妍,一个从不空谈主义和理想却爱着理想主义革命家的雪雪。只一张简单的便条“雪雪,你来”,就能召唤她不远万里只身跋涉,她轻软的念着法文诗,慢慢化入冰冷的河水里。就像奥菲利亚,最坚强也最脆弱。
  
  他们送走了澹台玮。那个自信、漂亮、不合流俗的玮玮。那个和同样漂亮的殷大士一见钟情的玮玮。
  
  他们送走了严亮祖和荷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戎马一生无限威严的严亮祖就这样轻飘飘的撒手归去,而荷珠也饮下了倒出来就不能收回的毒酒,相伴而去。这个养毒虫的女人,说不上可爱或是可恨,她只活在严亮祖的记忆里,那一声“阿哥”脆生生,是他俩共同的岁月。
  
  
  
  就这样,他们要都回到北平去了。长路漫漫,我们都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却也说不准每个人会怎么样。
  
  其实,纵然是北归了,又如何。时至今日拿起书本,突然觉得不如不归,不如停留在那个时代。
  


  
  《西征记》实在没有给人太多阅读快感。至少于我,是一边抱怨《野葫芦引》一部比一部无聊,一边想着要给《南渡》《东藏》一个交代,几度掩卷发发牢骚,终于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而我抱怨最多的一句话是:作者对异端实在缺乏宽容度——除非他们显示出愿意同作者所尊奉的“正确”的价值观显示出某种握手言和的可能。遂使一切杂音都自动消失或仅仅作为对立面而存在。乱世中丰富而芜杂的思想,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多种可能性,正逐渐变成孟夫子式的单一轨迹。
  
  孟夫子式的知识精英们掌握着社会声望和知识分子圈中的人脉资源,当然还有无所不在的道德高地,却将吕香阁们冷冷放逐。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根深蒂固的轻蔑与排斥。他们能够忍受青环和苦留、赵莲秀和吕贵堂,因为他们是恭顺的,不会在行为和心理上对他们造成压迫。而吕香阁们不同,她们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处世手段和与知识精英们争夺资源的方法,更无须臣服于他们的那一套价值体系。所以,她们是异端,她们是女巫。
  
  《野葫芦引》这三部里,只怕还数《南渡》好看些,那样天真纯粹的“理想化价值观”似乎更适合童蒙未开的孩子——年轻一辈由于稚气未脱,也不太显得完美而不真实。
  
  作者“藏不住”,总是太早就宣布了结局。卫葑雪雪如此,玮玮大士如此,唯一让读者一惊的,是掌心雷。
  
  《野葫芦引》的最大魅力,乃在于时代大背景下的个体经历。而在《南渡》《东藏》中,“个体经历”尚显示出丰富性和独特性,及至《西征》,则“个体”少,“群像”多。价值观的高度同化使得书中的“神仙少年”们几乎没有差别。玮玮、无因、冷若安、嵋、之薇、玹子、小娃,这些人除了性别、年龄、职业、经历和恋人之外,还有什么区别?
  
  看《西征记》如看一部标准的主旋律电视剧——这倒是为它日后改编提供了很大方便,连分集剧情都可以不必重新写。当然,我理解一位不能自己书写的作者在文字美感方面的缺失,也能忍受在小说中频繁出现历史教科书一样的叙述,但对于作者无所不在的道德自恋倾向,只有掩卷摇头。
  
  玮玮不是死于战争,也不是死于命运,而是死于作者之手,为某个群体的“牺牲”和“奉献”做脚注。
  
  在荷珠和慧书身上,总算看到作者的一点悲悯。看看第七章里慧书的境遇,想想她的成长环境,再想想之前无因对她的评价:教她很无趣。心中一点刺痛。情绪化地说一句:我从来不喜欢无敌美少女孟灵已,从来不喜欢。
  
  峨还是好看。她会出家么?那样倒没意思了。
  
  “我很无聊,是不是?”——神仙少年庄无因终于有了一点烟火气。
  
  香阁实在是个神奇人物,生在宗璞手下,惜哉惜哉,奈何奈何。
  


   宗璞的《西征记》看完,点滴的感受记录下来怕今后就忘了。
   《东藏》和《西征》都没有《南渡记》气韵生动。
   佩服宗璞先生以七、八十的高龄写20不到少女的情怀如此传神,全书的气氛角度也象是从一个少女的视角看这场滇西抗战。
   宗璞先生记心非常好,云南的山川地貌、昆明的一街一角、当地的口音都在书中不时出现,昆明读者看着很亲切。
   《父亲的战场》也是刚看完,两本书以不同的方式写这场滇西抗战,相同的是惨烈,一寸河山一寸血。
   祝愿宗璞先生身体好,期待着《北归记》。
  


  用一个下午读了《西征记》。没想到前两部我心爱的人物澹台玮就那样死了。
  我并没有看前段时间的热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晚上集中翻阅了一下滇缅远征军的历史。
  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寸河山一寸血,那些捐躯在滇缅野人山的壮士们不朽。
  
  宗璞的书清秀依然,希望她身体健康,北归记顺利完稿。
  她似乎不想让嵋嫁给无因,可惜了。那个青年的那份深情,着墨虽简,却回肠荡气。


  南渡、东藏、西征,一定要连在一起看,否则里面的很多人物你会觉得单薄。
  但是对于老读者,嵋还是那个嵋,玮还是那个玮,所有的人物,就象作者说的,依着他们自己的性格在成长。
  宗璞一定也不希望澹台玮永远的留在滇西的山水中吧。可是在那种残酷的环境下,留下的不是澹台玮,也会是其他年轻的生命。
  
  玮牺牲时,泪点很低的我眼睛潮湿了。
  而在此之前,看到玮、嵋还有之薇要报名参军而征求父母意见那一段,我的眼睛已经潮湿了一段。可能因为自己当了妈妈,对于碧初对于金士珍的心情更能理解了吧。
  
  这一本里面,在庄无因和嵋之间,多了个冷若安。虽然作者没有多写,可是有谁会看不出来嵋和庄无因的两小无猜以及冷若安对嵋的感觉呢。
  
  期待北归记早日完成。
  
  


好文。我把东藏和南渡看完了呀,余韵袅袅


昨天刚和人说,想把《我亲爱的祖国》翻出来看,其实现在只勉强记得几个人的名字,但对剧里向上的朝气印象深刻


受教啊


只看了南渡和东藏,从此不用在记挂着之后两本了。


我也觉得现在出的几本里《南渡记》看起来最舒服些。
都说文字古雅,我只觉得匠气很重。
至于孟家人,除了峨一个都感不起兴趣,作者自恋得可怕。


的确,宗璞小说总给人一种“旧”“熟”之感,没有惊喜没有个性,随时在做道德观的褒贬,人物脸谱化,尤其正面人物的单薄形象看着很无趣


嵋确实不讨喜欢。
虽然我初看前两本的时候才十多岁,容易被主角带着走,但还是觉得这个女猪非常无趣。
宗璞的说教意味确实太浓,对不同的价值观缺乏宽容。
还是比较喜欢峨。


玮的离去让我伤感了好一阵,总觉得其实嵋内心喜欢冷的---希望最后他们在一起


冷应该是喜欢嵋的,但是嵋现在还是跟无因在一起。希望在最后一本看到结局


热烈期待北归记早日完成。只是担心宗璞先生的身体状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