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与世故
2010-02-01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欧梵
228
无
我的写作生活不算长,至少比学术生活短得多。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赴美留学,在环境影响下用英文写学术论文,不觉已有半个世纪,直到最近十年,才着力用中文写作。所以我一直认为,我所有的中文作品都是习作。 有人把我的中文作品称为“学者散文”,但没有解释,顾名思义,似乎指的是作为一个学者写下来的随意而松散的文章。然而散文其来有自,可以上溯至明末的小品文。在西方称之为“essay”,法文叫作“essai”(有尝试之意),这两个传统不尽相同,我的文章都配不上,只能勉强称之为“杂文”,但又缺乏鲁迅式的匕首投枪的作风。我从不用尖酸毒辣的文字去批评世界或人物——这一点“鲁迅风”我完全没有学到,虽然自己确曾研究过鲁迅。也许,对我而言,“生活”这个人文文本太丰富了,它是我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如果把前人的生活和时代加上去,更像一座宝山。我每读一本前人的著作,不论中西,都觉得在山下掘宝,越挖越兴奋,越发感到高山仰止,灵光灿烂。
本书汇集了李欧梵教授近年新写的六篇关于张爱玲的研究论文。《苍凉与世故》的前半部分谈论张爱玲,苍凉代表了张爱玲自己的美学观点,世故则体现了作者对张爱玲的看法。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在香港生活的所思所行,对于作者来说,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冲击下,仍能够坚持阅读、观察和思考,既是一种欢喜,也是一种失落?
李欧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总序张爱玲的启示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看张爱玲的《对照记》 张爱玲:沦陷都市的传奇 不了情:张爱玲和电影 香港:张爱玲笔下的“她者” 从《温柔的陷阱》到《情场如战场》 苍凉的启示 刹那怀想重拾经典 张爱玲与好莱坞电影睇《色,戒》 《色,戒》的回响(代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走出张爱玲的阴影 李安对张爱玲的挑战 《色,戒》的历史联想附录一 Lust,Caution:Vision and Revision附录二 真假的界线(郭诗咏)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一 日常生活面面观 在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初版里附有一张她的照片,据柯灵回忆,相片下还有一句题词:“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两句话出自她的小说集《(传奇)再版序》,是把原文中的两句话串连在一起的。在这篇序的第一段,她谈到去报摊看自己的书销路如何,不禁自励道:“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然后又催自己:“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在第二段她才讲出一番“大道理”: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一直到全文的最后,她才说出“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这句话来,也为上段出名须趁早的虚荣心态作了一个注解。然而,这仍然像是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未免引起不少人的非议,更遑论她的“政治不正确”——竟无“感时忧国”的精神。然而这段序言对张爱玲至关重要,她的多篇散文皆是为这个人生哲学来作阐释和注解;这些话语,看来十分琐碎,但如果放在一种“现代性”(modernity)的理论框架中来审视,则可发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有的“现代感”极强的作家,恰是由于她掌握了这个“现时”(present,now)的深层意义。
苍凉是一种参差的对照,世故是一场刻骨的悲凉。张爱玲——从小人物世界创造的新传奇。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认为,具有启示性的“苍凉”的显现能揭示素朴的真理。她以一种卡桑德拉式的姿态和当时弥漫的民族气质和革命进程唱反调,却从日常生活的小人物世界创造了另一种“新传奇”。 真正的爱只有在世界末日才有可能,在那个时间终端,时间本身便不再重要。正是在那样的时刻,张爱玲的“苍凉”美学才是可以想象的,她的世故也从刻骨的悲凉中酿出。 《苍凉与世故》收入了著名学者李欧梵为张迷们写的关于张爱玲的文章,并且在原版本的基础上新增了他为《色戒》写的所有电影评论。
无
或许之前由于种种没来由的偏见,一直避免去看她的书。但《苍凉与世故》刚看几页,及萌发了对她的强烈兴趣。
关于张爱玲的文学评论看过很多,此本又能带来惊喜,属于非大陆作家以国际视域、自由之思想方能把握的角度,让人耳目一新,值得购买和阅读。
是看张爱玲新的角度 很不错
买书的时候,系统自动跳出来的贺年章,我买了两个,可是一个都没发。这本书,比较理论化,但作为一个男性的角度来解读张爱玲,还是蛮中肯。
正向着书名一样,很多时候生活的反面是什么样子,只有自己知道。
更透彻的看
是一些关于张爱玲及其小说改编的电影的一些评论与赏析,很有一些新意与洞见。但没有《铁屋中的呐喊》那样系统,笔调也较之轻松。还是值得一读的
名家写的名作家评论,但类似于论文汇编
bucuo 我喜欢的
和想的差不多,是对张爱玲的深刻解读
书包装被拆开了。大概有9成新的样子。而且有99经典文库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