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赵铁林

赵铁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赵铁林  

页数:

389  

字数:

289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有一首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001年我回到新乡,就是这种感觉。“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年纪渐渐地大了,少儿时的生活场景不时地在眼前出现,三十多年前在卫河看水时,曾发誓要写一本书,现在已到了还愿的时候。其实人最怕的是健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都是如此,否则邓拓就不会写《专治健忘症》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光景好,说到底是“文革”结束以后,大家突然发现此路不通,党才决定“拨乱反正”走改革开放之路。为什么非得事情发展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人们才幡然醒悟?这个道理就深了,不是吾辈之流所能说得清的。窃以为缺少“悲剧”的社会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全是悲剧的社会肯定是不完整的社会。不知谁说了那么一句:所谓幸福就是有着良好理由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如果包括一些已经逝去的痛苦,那也许就会显得更加完美了。我说的仅是一家之言,其实在那个荒诞的年代,比我更痛苦者比比皆是,可惜的是现在很少能够听到。这不是一件好事,群体“失忆症”终究有一天会让我们再付出沉重的代价。本书的取材只限于我和我的家庭,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把这本书写成小说,但涉及其他的人和事由于年代久远,舛错之处在所难免。在行文的过程中本人强调的是事件,而非对人物的臧否,所以人名和部分地名都做了相应的改动。这本书里没坏人,即便是当时做错了事的一些同学、一些干部,也是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正是这一点才显示出集团暴力的可怕。无法则无天,一个人超越法律“口含天宪”的日子再也不要重演了。

内容概要

本书的取材只限于我和我的家庭,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把这本书写成小说,但涉及其他的人和事由于年代久远,舛错之处在所难免。在行文的过程中本人强调的是事件,而非对人物的臧否,所以人名和部分地名都做了相应的改动。这本书里没坏人,即便是当时做错了事的一些同学、一些干部,也是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正是这一点才显示出集团暴力的可怕。无法则无天,一个人超越法律“口含天宪”的日子再也不要重演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有实有虚,根据内容而定。现在的文艺界皆大欢喜,有我这么一本书放在这里,当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赵铁林(1947—2009),民间著名摄影家。
  他长期默默行走于城乡边缘地带,以平等尊重和人性关怀的情感态度,把镜头对准社会贫困群体和沦落风尘的女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海内外同行的重视。
  由于他的独特赏献,2000年曾被《摄影之友》评为年度“中国最重要的

章节摘录

插图:吐露了出来,远远看去,紫莹莹的一片。跟斗虫和小蚂蚁也开始忙乎起来,在土窠里跑上跑下。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打头的“春雨惊春清谷天”。我怀着无所谓的心情走进了校门。我发现返校的同学并不多,农村同学基本没来,城市的同学各归各班,大小组织一律解散。每班稀稀拉拉的不过七八个人。工宣队和军宣队的负责人招集全校同学在大操场开会,将“复课闹革命”第一阶段的工作布置下来,无非是“阶级斗争是惟一的主课”、“斗批改”“应该将主要矛头对准建国以后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说在这种教育路线下“男人不见了,女人不见了,生动的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不见了……”军代表发完言,结合到校领导班子里的造反团同学和站在造反团立场上的几位老师,先后上台大批王校长等几位原校领导。最后在造反团个别同学的提议下,又把我在运动初期写的《和左派同学商榷》一文分发到每个同学手中,回班组织讨论,看看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回到班上,十几位城市来的同学每人搬个凳子在教室外面围坐成一圈,由一位760厂的女工带领大家,先学“毛选”再批判我的文章,这叫做“活学活用”。我被围在中央倾听同学们的发言,不过还好,批判会开始之前,这位女工说:“咱们只对事不对人。”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从何谈起。我们班除了我都是逍遥派,本来就没有什么过节,一时半会儿还撕不开脸面。彭闻一首先发言:“我看赵铁林没什么大问题,他就是好出风头,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学问。其实书看多了也没什么好处。”彭闻一的父亲是傅作义的部下,他深知政治运动的厉害,“文革”一开始就没人影了,这一会儿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其余几个同学很赞成他的观点。接着发言的一位女同学说:“应该放下他的傲气,一中主要是培养理工科学生,而他却把精力都放在文学上,这样最容易出修正主义。”同学们七嘴八舌,几乎没有人替我说好话。最后,文艺委员郭玲玲发言:“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运动开始时,咱们全班都跟着赵铁林跑,集体加入了‘红战队’,现在他妈妈出事了,你们又攻击他,什么修正主义,谁不想上大学?要不来一中干什么?我最瞧不起两面派!”她的“几炮”弄得大家红了脸,会也没办法往下开了。我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

后记

有一首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001年我回到新乡,就是这种感觉。“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年纪渐渐地大了,少儿时的生活场景不时地在眼前出现,三十多年前在卫河看水时,曾发誓要写一本书,现在已到了还愿的时候。其实人最怕的是健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都是如此,否则邓拓就不会写《专治健忘症》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光景好,说到底是“文革”结束以后,大家突然发现此路不通,党才决定“拨乱反正”走改革开放之路。为什么非得事情发展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人们才幡然醒悟?这个道理就深了,不是吾辈之流所能说得清的。窃以为缺少“悲剧”的社会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全是悲剧的社会肯定是不完整的社会。不知谁说了那么一句:所谓幸福就是有着良好理由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如果包括一些已经逝去的痛苦,那也许就会显得更加完美了。我说的仅是一家之言,其实在那个荒诞的年代,比我更痛苦者比比皆是,可惜的是现在很少能够听到。这不是一件好事,群体“失忆症”终究有一天会让我们再付出沉重的代价。本书的取材只限于我和我的家庭,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把这本书写成小说,但涉及其他的人和事由于年代久远,舛错之处在所难免。在行文的过程中本人强调的是事件,而非对人物的臧否,所以人名和部分地名都做了相应的改动。这本书里没坏人,即便是当时做错了事的一些同学、一些干部,也是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正是这一点才显示出集团暴力的可怕。无法则无天,一个人超越法律“口含天宪”的日子再也不要重演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里讲述的虽然只是一个家庭在几十年间兴衰升沉的历史,可如同佛家所说的,一粒微尘,可见大千。它也曲折地映现出一部中国的社会史,既包括了不同阶层的家庭及其子女的生活样态,也有从城市到乡村底层贫民挣扎谋生的艰辛实录,展现了纷繁多样的时代画面。比起那些用宏大叙事写就的正史来,这也是社会记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章节。 这是一部“双城记”,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新乡。在铁林那里,这象征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就在这两个城市之间,铁林从前程似锦的干部子弟沦为底层社会的居民,他的青少年时代一下子断成了两橛。他带着残余的一两分“干部子弟价值观”,若干“世俗的智慧”,一些“底层人的脾气”,又上路了。他的文字风格,冷峻而不失温情,刻画入微而能心存悲悯。他告诉我们,尽管政治兴衰,人事代谢,而风物不殊,百姓依旧。 ——王焱


编辑推荐

《赵铁林:我的"老三届"岁月》: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人与岁月”丛书于是应运而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赵铁林 PDF格式下载



大起大落中不断地寻求自我,世事变迁,多少人因为那段岁月变的刻骨却又归于平淡,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经历与回忆。


所谓革命不过是权力再分配。


没有上一本(即将逝去的岁月)好。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一个特别的年代,特殊的人生。耐看,好看!!


部分内容和作者的另一本在北京新乡的自传“即将消失得记忆”相同,但写得角度另有不同,还对那个时代有记忆的人会有同感。可惜作者已去世。否则写一本大作是可能的


人民文学版书有个小缺陷,整本书太软了,没骨子。是否参考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书,软硬适中。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