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

李志元 李志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07出版)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李志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07出版)  

作者:

李志元  

页数:

28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是一部运用系统的诗歌话语分析方法,对当代诗歌话语形态及其构成要素和演变逻辑进行分析、阐释和评议的史论性论著。作者在重新审定诗歌研究中的话语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首创性地提出了一个以语境、主体、诗意、意象、读者和文本形式等六个诗歌话语构成要素为分析单位的诗歌话语分析框架。而立足于诗歌文本,对包括诗歌文本在内的各种当代诗歌现象展开话语分析,考察不同历史阶段诗歌话语的内部运作情形,并进而概括出了三种典型的、占主导地位的诗歌话语形态——颂歌、抒情诗和述歌——这些内容,则构成了该专著最具个性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点。该专著不仅表现出对诗歌理论系统化的建构特征,而且在创设新的分析维度以有效厘清当代诗歌的美学风貌及内在进程等方面,均显示出了种种独到之处。正因如此,该专著的出版对于当代诗歌史的认知和重塑,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推进意义。

作者简介

李志元,1967年生于重庆荣昌,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诗刊》、《诗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中国当代探索诗歌的语言研究》、《市场经济与中国新诗》等科研项目,曾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j并以笔名斯如从事诗歌、小说创作。

书籍目录

序引论诗歌研究中的话语分析方法第一节 话语和话语分析第二节 诗歌话语的构成要素总论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的二次变构第一节 颂歌的历史建制第二节 向抒情诗转移第三节 述歌时代第一章 颂歌——集体化写作阶段的诗歌话语形态第一节 乌托邦语境第二节 主体的集体代言人形象第三节 时代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第四节 圣像:作为宏大叙事策略的意象建构第五节 读者对诗歌品格的改写第六节 民歌形式的制度化诉求第二章 抒情诗——群体化写作阶段的诗歌话语形态第一节 创生性氛围第二节 从自我到多重身份的想象和混用第三节 一切价值都来源于心灵第四节 令人晕眩的幻象世界第五节 对话:读者所扮演的角色第六节 话语实验的具体方式第三章 述歌——个体化写作阶段的诗歌话语形态第一节 文化“转型”与当下诗歌处境第二节 主体:犹豫不决或者隐身第三节 诗意的分解第四节 形象的祛魅第五节 倾听者的分级第六节 叙事话语方式余论 诗歌话语分析带来的启示附录一:试论21世纪之初的汉语诗歌写作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四节圣像:作为宏大叙事策略的意象建构诗歌的诗意只有借助于一系列诗歌意象才能得到实现。在中国传统的诗学体系中,意象主要是指那些包含了丰富情思的感性形象,它既可以承载诗意、凸现主题,又可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以话语分析的眼光看,作为诗歌话语构成要素的意象,则已经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类的东西。简单地说,意象隐喻了意识形态,同时,意象在选择、释义、定性等各个向度上都可以获得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动介入。在集体化写作阶段,除一些直接歌颂意识形态的当下形式——阶段性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经济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政党及其领袖人物的时事政治颂歌之外,大部分的颂歌都使用意象。在建构时代宏大叙事的过程中,颂歌形成了自身一套独特的意象系统。其中,不同的颂歌变体又分别具有相对独立的、各具特色的意象“子系统”。反映工农兵现实劳动生活的新生活颂歌和反映阶级斗争生活的政治抒情诗,它们所使用的意象就有所区别。前者的意象多取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场景、劳动情景、劳动工具,比较细屑、粗朴、具象,后者的意象多取自社会性的阶级斗争画面、大自然风云变幻的气象、革命圣地,比较宏阔、壮美、抽象。即便同样是反映现实生活,诗作的意象也会因行业差异而附带上相关生活类型的特征。例如,经常出现在工业题材诗歌中的意象


编辑推荐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 PDF格式下载



装帧质量优良,商品包装讲究,完好无损。谢谢!


认真细读该著作,不难发现论者对学问的真诚与勇气。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够执着于诗歌研究,对诗歌的话语姿态,话语方式以及时代话语特征作出自己的见解,实在见解独到。尤其对九十年代述歌的界定,显出眼光的独到与精准,而这些正是日益体系化的当代中国文学最最需要的气魄与特质。这就是我的见解,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