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旅
2011-7
人民文学出版社
[比利时] 阿梅丽·诺冬
141
70000
胡小跃
无
这本书是夏天译完的,到修改的时候已是冬天。并非蓄意等到冬天才来重新体验和审视它的意义,正如舒伯特的《冬之旅》与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冬之旅”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尽管后者是踏着那首著名乐曲的旋律走向死亡之旅的。这是诺冬的第十八部作品,也是我译的第八本诺冬的小说。一直喜欢她的小说,所以不能容忍她的退步甚至原地踏步,好在她的每本书都能给我带来惊喜,《冬之旅》也同样。爱情、死亡和哲理构成了诺冬大部分小说的支点,把它们连接起来的,是敏锐的观察、犀利的语言、巧妙的思辨和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这就使她的小说残酷而不残忍,灰色而不灰暗,深刻而不晦涩,因为爱情始终绽放着温暖的光辉,是它驱使着人们去冒险,去思考,去不择手段,去铤而走险。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地位、没有身份的小职员,看够了繁华背后的辛酸和美丽背后的丑恶。年轻时,他也曾有过理想,不知天高地厚地要重译荷马史诗,但他和大多数同伴一样,被严酷的现实击得落花流水,最后,这个“语文学家”只能在顶楼底下的一个套间里苟延残喘。可他的希望之火并未熄灭,被“平庸”这架收割机所收割的同学和朋友让他大感痛惜,他致力在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社会里寻找真与美,甚至不借使用麻醉品来制造幻觉,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生活给了他爱情,他在爱情中找到了美,但这种美却不愿放弃丑,也就是说,他在得到美的同时也必须接受丑。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他很彷徨,痛苦,犹豫,但最终毅然决定宁愿毁灭美,也绝不与丑同流合污,由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劫机,撞毁埃菲尔铁塔,俨然是“9·11”的翻版。但这种疯狂而恐怖的行为,在诺冬的笔下,竟有种滑稽的感觉,从安检的搜身,厕所的清洁工,到等待登机之前的写作,都让人觉得这场“冬之旅”并不是去制造灾难,而是充满了喜剧色彩。对往昔的回忆,对动机的探讨,对结果的想象,慢慢地使一本惊险小说变成了哲理小品和爱情诗篇,这就是诺冬的不凡之处。胡小跃二○一一年元月,蒙特利尔
《冬之旅》是阿梅丽·诺冬的第十八部小说,如同她的其他小说,依然带有强烈的自传气质。
《冬之旅》的主人公佐伊勒年少时怀抱文学梦想,曾试图翻译荷马史诗,长大后却成了几乎没有身份的人,工作是为巴黎城里的新房客提供电气解决方案。这个半临时工遇到了同居一室的两位女子:身患残疾的畅销书作家阿丽艾诺尔,以及照顾她生活协助她写作的阿斯特罗拉布。
佐伊勒深深爱上了美丽的阿斯特罗拉布,但她又不能离开残疾女作家,三人必须待在一起。他的热情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为了和心爱的人获得一次真正的爱情体验,佐伊勒用危地马拉蘑菇制造了一次幻觉之旅。但是,这趟冬日里的室内旅行最终归于失败。
爱情的挫败感使得佐伊勒计划实施一次巴黎的“九·一一”,以此建立起与爱人永久的联系。他选中了埃菲尔铁塔。因为阿斯特罗拉布告诉他,铁塔是埃菲尔为疯狂热恋的女人阿梅丽设计建造的,阿梅丽的名字开首字母是
A,所以铁塔是A的形状,这也是她的名字开首字母。
在这部《冬之旅》中,每个人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诺冬本人的映射:对作家境遇的自嘲、殉情、存在感的破碎……她将这些最钟爱的主题糅杂在一起,浓缩在这个看似荒诞不经而又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里
阿梅丽·诺冬,比利时法语小说家,目前法国最畅销的文学作家之一,至今已出版十多本小说,本本畅销,创下法国出版界的奇迹。她曾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法国书商奖、阿兰-富尼埃奖等文学奖,不少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戏剧,已有三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其作品。
诺冬一九六七年八月十三日生于日本神户,父亲曾任比利时驻日本大使,后调比利时驻中国大使馆任职,诺冬六岁那年随父亲来到北京,在三里屯住了两年,并根据这段经历写成小说《爱情与破坏》,受到读者欢迎。《午后四点》出版于一九九五年,是诺冬的第三部小说,故事奇特,语言幽默,对话精辟,富有哲理,被视为诺冬的代表作,曾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为一九九五年度最佳图书。
版权页:我没有选从奥利机场起飞的飞机,而是选了从戴高乐国际机场出发的航班。我这样做理由很充分:戴高乐机场要漂亮得多,舒服得多,到达的目的地也更多,更远,免税商店里卖的东西也更丰富。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奥利机场的厕所里有女清洁工。问题不在于要付费,我的口袋里总会放几个零钱。我所无法忍受的,是会遇到将清除我留下的污迹的人。这无论是对她还是对我都是一种侮辱。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个很讲究的人。而且,今天我可能要到厕所里很多次。我这是第一次准备炸飞机,也是最后一次,因为我也将留在那架被炸的飞机上。我绞尽脑汁,想找一些对我更有利的办法,但没找到。如果你是个普通公民,这样的行为无疑等于自杀。要么,你是某个有组织的犯罪集团的成员,但我不喜欢参加什么组织。我不喜欢与别人合作。我缺乏团队精神,可我一点都不反人类,我重视友谊和爱情,但我只单独行动。有人在旁边碍手碍脚,还怎么能完成大事?有些事,只能依靠自己。早到并不能算作是准时。我属于这种人:太怕迟到了,以至于每次都肯定早到许多。今天,我打破了自己的纪录:到柜台换登记牌时,才八点三十分。航空小姐建议给我一个前舱的位置,我拒绱了。等五个小时不算太多,因为我带了小本子和笔。我四十来岁了,一直没有因为写作而丢脸。我发现,从事犯罪活动会让人产生写作的欲望。问题不大,因为我写的东西会随着飞机爆炸与我一起同归于尽。所以,我不会让某个编辑看我的稿子,虚情假意地征求他的意见。安检时,我真的弄响了仪器。我笑了,这是第一次。不出所料,几个男人过来,用手把我从头摸到脚。我的狂喜似乎让他们起了疑心,我说,我痒痒。当他们一一翻检我包里的东西时,我咬紧牙关,怕自己笑出来。用来犯罪的东西,我现在还没有。到了后来,我才在一家免税店买了那东西。九点三十分了。我还有四个小时来满足自己这种奇怪的需要:写一些不让别人有时间阅读的东西。人死的时候,似乎会在最后一刻回顾自己的一生。我很快就会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了。想到这里,我就高兴起来。我可不愿意错过自己这辈子最精华的部分。我之所以写作,也许是想替选择镜头的剪接师做些准备工作:提醒他哪些最精彩,建议他剪掉我觉得不那么重要的部分。我之所以写作,也因为担心这部短片会流产。说不定这是人们说着玩的,哪有什么电影,人会傻傻地死去,死之前看不到任何东西。想到我会没有这种综合性的回顾就从这个地球上消失,我感到很郁闷。保险起见,我要试着通过写作给自己弄一短片。这使我想起了我十四岁的侄女阿丽西娅。那女孩生下来之后就一直坐在MTV前面。我对她说,她死之前会看到一个录像短片,从TakeThat开始,以Coldplay②结束。她笑了。她母亲问我为什么要攻击她女儿。如果这种逗弄都算攻击,我都不敢想象当我嫂子得知我在波音747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时会怎么说。其实,我想过。所谓的谋杀,那完全是瞎说,天方夜谭。它不过是人们侃大山的谈资,只有对媒体来说它才存在。劫机不是为了取乐,而是为了出现在报纸的头版。没有媒体,恐怖分子就会全部失业。但离没有媒体的时代还远着呢!我还想,到十四点,就说十四点三十分吧,因为要考虑到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会耽搁,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法新社等等就要成为我的代理了。我嫂子的脸今晚会出现在晚八点的新闻里。“我已经告诉过你,你弟弟有病!”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由于我,阿丽西娅平生第一次看了一个非,MTV的频道。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会恨我。现在就让自己快乐地想象这一情景,这并不荒谬。我很快就要不存在了,无法再品尝自己所引起的愤怒。要在生前享受死后的名声,只能通过写作,没有其他办法。我父母的反应呢?“我早就知道我的二儿子很特别。是从我这里遗传的。”父亲说。而母亲则将编织已经预示着我的命运的真实回忆:“他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做玩具飞机,然后让它们栽到他的微型农场里。”我姐姐也动人地讲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真事:“他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糖果,然后才把它们吃了。”但人们怎么也不明白这事跟炸飞机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是我嫂子阻拦,我哥哥会叫着我的小名,说这事应该早就预料到的,这种精神错乱不会没有根源的。当我还在娘胎里时,父母就相信我是个女孩,给我取了个名字叫佐薇(Zoe)。“很漂亮的名字,意思是‘生命’!”他们这样说,“而且,和你的名字韵脚相同。”他们又对克萝薇说。克萝薇已经在迫不及待地等待妹妹出生了。他们对严肃的老大埃里克已经十分满意,所以觉得再生一个儿子是多余的。佐薇只能是可爱的克萝薇的翻版,同一个人,只是个子小一点罢了。我出生了,两腿之间有个柄,证明他们都猜错了。将就吧!他们还算善良,但执意不放弃这个名字。他们翻着那本破旧的百科全书,不惜代价要给这个名字找个相应的男孩名。最后,他们找到了,给我取名为“佐伊勒”,甚至不管这个名字的意思将使我以后成为孤家寡人,因为除了我,不会再有人叫这个名字。我把《罗贝尔专名词典》中关于“佐伊勒”的几行字熟记于心:佐伊勒,希腊文为Z6ilos,古希腊诡辩派哲学家(出生于安菲波利斯或以弗所,前四世纪),以其反对荷马的评论著称。他的评论感情强烈而偏狭,被叫做“荷马克星”。据说,这是他的一本著作的书名,他在书中试图以理性之名来证明,杰出的荷马其实荒谬透项。
《冬之旅》阿斯特罗拉布。当然是为了她,我才准备劫持这架飞机。如果她知道我的计划,她会吓死的。不管了:有的女人,应该去爱她们,不管她们同不同意;有的事情,必须去做,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我不知道成功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爱情可以被认为是成功了呢?还有,哪怕爱情确实是成功了,我也不能保证我不会在这个星期天做这件事。世界上没有失败的爱情。这是用词方面的一个矛盾。能感受到爱情,这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胜利了,我们要扪心自问,为什么还不满足。
无
阿梅丽·诺冬的《冬之旅》(中译本)薄得只有141页,以至于我花了一个晚上,就在断断续续的痴笑中读完了这个小故事。 从表面上看,《冬之旅》这本出版于2009年的作品,赶了一把新世纪恐怖主义 “新浪潮”。然而,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实施恐怖袭击——驾驶飞机撞毁埃菲尔铁塔——的动机,却非出于某些原教旨主义的信仰,而是因为爱情......
“没有任何地方教我们如何接受爱情”
一直很喜欢她的作品&;#039;都很不错。
纸质,字体,开本,排版都很好。 有傅雷计划资助的书
好看且方便携带
今年,是美国“9.11恐怖袭击”十周年。这场人类史上的噩梦,至今让美国乃至欧洲世界惊恐不安。它不仅是恐怖主义分子向美国吹响的进攻号角,而且是促使美国下定决心与恐怖分子决裂的助推器,让全世界人民对“和平”重新聚集起力量。
如果再发生一次“9.11事件”,世界又将如何?也许会激发起已经卸任的乔治.布什总统重新执掌三军司令大权的欲望,“反恐”永远是布什心中的痛。可是偏偏有一个毛头小伙子执意去挑战自我,着手策划再发动一次“9.11”, 这是一个人的战斗,他没有帮凶。如果追寻行凶动机的话,折磨他,致使他有此想法并付诸行动的两位女人,算做“帮凶”也不为过。先不要紧张,它是诺冬新作《冬之旅》里发生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点儿酷。
诺冬,比利时作家,如今法语文坛的璀璨之星,耀眼夺目。她从十七岁开始创作小说,二十五岁首部出版。每年出一部小说,至今已出版二十部小说,且高居销售排行榜前列,如此高产且卖座的作家实属难得。作为文学作品,专业人士总会去考量其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及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是硬指标,卖得好,读者多,其市场价值就绝难否认,诺冬的小说就属于此类。
我总认为诺冬是学哲学出身,其实人家是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拉丁文学的。之所以有此印象是因为她的小说从来都是幽默、荒诞、寓意深刻。如果说世界像个寓言,那么诺冬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在寓言世界里书写属于你的故事,文字藐视遥远,但故事正在悄悄走进你心里,这才是诺冬小说的神奇之处。短小精悍是寓言故事的特点,她的小说没有宏篇巨作,基本都在五万字到十万字之间,阅读时间很短,思考的时间却很长,这也是诺冬小说的特点之一。
诺冬小说里的人物都有些神经质,比如每天在固定时间里按你家门铃来做客的邻居,他出现在《午后四点》里;比如刻意想脱胎换骨冒名顶替成别人的偏执哥,他出现在《独断》里,比如轰轰烈烈地谈恋爱却不要爱情的Koi姐,她出现在《闻所未闻》里;这次是爱上美却不忍被搭上丑的疯狂男,他出现在《冬之旅》里。
佐伊勒是位十五岁就能翻译《荷马史诗》的出色文学少年,命运弄人,长大后却成了没有身份的水电工。利用冬季修暖气之便,结识了残疾女作家阿丽艾诺尔,却爱上了照顾她的女伴阿斯特布罗拉。一位残疾且丑,一位健康又美,跟谁谈恋爱,正常人一目了然。可跟美人谈恋爱,丑女必在旁,不离不弃,遭遇冬季的爱情不成功,这就是将佐伊勒逼成劫机犯的原因,可爱情成功了,恐怕他也得这么干,因为谁知道什么是成功的爱情?
佐伊勒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可阿丽艾诺尔与阿斯特布罗拉却像要成功登陆诺曼底的盟军,一次又一次地将他的爱情抛向远方。可怜的佐伊勒不得不制造幻觉来满足自己的欲想,可他发现幻觉的旅途上依然是三个人,他和盟军。诺冬小说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主人公的偏执与疯狂,佐伊勒从不认为自己失去了爱情,为了让阿丽艾诺尔感知他的爱,他决定去干一次“9.11”。诺冬从来不让爱情失败,无论是在《冬之旅》,还是《闻所未闻》里。
诺冬被称为“无国界”作家,她的作品贯通中西文化,阅读起来毫无障碍。她写生活,因为平淡生活里总有些不如意;她写爱情,因为爱情之于人类总是有离有合;她写成长,因为人生是一趟奔向黑暗的旅程。慢慢地读,细细地想,读诺冬,总会给你一片思考的新天地。
排版,字体大小都很合适,总体来说是一个很棒的故事。
当你接受美好的同时,也要做好接受丑陋的心理准备,作者想告诉读者,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十全十美的!
轻型书 轻松阅读
买了还没看,想在旅途中看的!会感同身受点!
蛮喜欢的,装帧和内容
是在图书馆看的书,确实书的封面很喜欢,内容的话,虽然由于翻译,中间有一些幻想的描述看不懂,不过读完感觉是说不出的独特的,现在还是会想起这本书嗯,虽然不算特别推荐购入的书目,不过看看也不错。
小说结构还不错 不过还是不怎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