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孤独的池塘

[法] 弗朗索瓦丝·萨冈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法] 弗朗索瓦丝·萨冈  

页数:

154  

字数:

100000  

译者:

陈剑  

Tag标签:

无  

前言

  短篇小说的物理  ——“短经典”总序  王安忆  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它们极具弹性,就像物理范畴中的软物质。它们的活力并不决定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内部的结构。作为叙事艺术,跑不了是要结构一个故事,在短篇小说这样的逼仄空间里,就更是无处可逃避讲故事的职责。倘若是中篇或者长篇,许是有周旋的余地,能够在宽敞的地界内自圆其说,小说不就是自圆其说吗?将一个产生于假想之中的前提繁衍到结局。在这繁衍的过程中,中长篇有时机派生添加新条件,不断补充或者修正途径,也允许稍作旁骛,甚至停留。短篇却不成了,一旦开头就必要规划妥当,不能在途中作无谓的消磨。这并非暗示其中有什么捷径可走,有什么可被省略,倘若如此,必定会减损它的活力,这就背离我们创作的初衷了。所以,并不是简化的方式,而是什么呢?还是借用物理的概念,爱因斯坦一派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理论的最高原则是以“优雅”与否为判别。“优雅”在于理论又如何解释呢?爱因斯坦的意见是:“尽可能地简单,但却不能再行简化。”我以为这解释同样可用于虚构的方式。也因此,好的短篇小说就有了一个定义,就是优雅。  在围着火炉讲故事的时代,我想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晚上讲完,让听故事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那时候,还没有电力照明,火盆里的烧柴得节省着用,白昼的劳作也让人经不起熬夜,所以那故事不能太过冗长。即便是《天方夜谭》里的谢赫拉查达,为保住性命必须不中断讲述,可实际上,她是深谙如何将一个故事和下一个故事连接起来。每晚,她依然是只讲一个故事,也就是一个短篇小说。这么看来,短篇小说对于讲故事是有相当的余裕,完全有机会制造悬念,让人物入套,再解开扣,让套中物脱身。还可能,或者说必须持有讲述的风趣,否则怎么笼络得住听众?那时代里,创作者和受众的关系简单直接,没有掩体可作迂回。  许多短篇小说来自这个古典的传统。负责任的讲述者,比如法国莫泊桑,他的著名的(《项链》,将漫长平淡的生活常态中,渺小人物所得出的真谛,浓缩成这么一个有趣的事件,似乎完全是一个不幸的偶然。短篇小说往往是在偶然上做文章,但这偶然却集合着所有必然的理由。理由是充分的,但也不能太过拥簇,那就会显得迟滞笨重,缺乏回味。所以还是要回到偶然性上,必是一个极好的偶然,可舒张自如,游刃有余地容纳必然形成的逻辑。再比如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法国被占领,学校取消法语课程之际,一个逃学孩子的一天。倘是要写杂货店老板的这一天,怕就没那么切中要害。这些短篇多少年来都是作范例的,自有它们的道理。法国作家似乎都挺擅长短篇小说,和精致的洛可可风气有关系吗?独具慧眼,从细部观望全局。也是天性所致,生来喜欢微妙的东西,福楼拜的长篇,都是以纤巧的细部镶嵌,天衣无缝,每一局部独立看也自成天地。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将一个小世界切割钻石般地切成无数棱面,棱面和棱面折射辉映,最终将光一揽收尽,达到饱和。短篇小说就有些像钻石,切割面越多,收进光越多,一是要看材料的纯度,二是看匠人的手艺如何。  短篇小说也并不全是如此晶莹剔透,还有些是要朴拙许多的,比如契诃夫的短篇。俄国人的气质严肃沉重,胸襟阔大,和这民族的生存环境,地理气候有关,森林、河流、田野、冬季的荒漠和春天的百花盛开,都是大块大块,重量级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即便篇幅极短小,也毫不轻薄,不能以灵巧精致而论,他的《小官吏之死》、《变色龙》、《套中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但其中的确饱含现实人生。是从大干世界中攫取一事一人,出自特别犀利不留情的目光,人木三分,由于聚焦过度,就有些变形,变得荒谬,底下却是更严峻的真实。还有柯罗连科,不像契诃夫写得多而且著名,却也有一些短篇小说令人难忘,比如《怪女子》,在流放途中,押送兵讲述他押送一名女革命党的经历——俄罗斯的许多小说是以某人讲故事为结构,古时候讲故事的那盆火一直延续着,在屠格涅夫《白净草原》中是篝火,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则是客厅里的壁炉,那地方有着著名的白夜,时间便也延长了,就靠讲故事来打发,而在《怪女子》里,是驿站里的火炉。一个短暂的邂逅,恰适合短篇小说,邂逅里有一种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可超出事情本身,不停地伸展外延,直向茫茫天地。还有蒲宁,《轻盈的呼吸》。在俄罗斯小说家,这轻盈又不是那轻盈。一个少女,还未来得及留下连贯的人生,仅是些片鳞断爪,最后随风而去,存入老处女盲目而虔敬的心中,彼此慰藉。一个短篇小说以这样涣散的情节结构起来,是必有潜在的凝聚力。俄国人就是鼎力足,东西小,却压秤,如同陨石一般,速度加重力,直指人心。  要谈短篇小说,是绕不开欧·亨利的,他的故事,都是圆满的,似乎太过圆满,也就是太过负责任,不会让人的期望有落空,满足是满足,终究缺乏回味。这就是美国人,新大陆的移民,根基有些浅,从家乡带了上路的东西里面,就有讲故事这一钵子“老娘土”,轻便灵巧,又可因地制宜。还有些集市上杂耍人的心气,要将手艺活练好了,暗藏机巧,不露破绽。好比俗话所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欧·亨利的戏法是甜美的伤感的变法,例如《麦琪的礼物》,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子》,围坐火盆边上的听客都会掉几滴眼泪,发几声叹息,难得有他这颗善心和聪明。多少年过去,到了卡佛,外乡人的村气脱净,已得教化,这短篇小说就要深奥多了,也暧昧多了,有些极简主义,又有些像谜,谜面的条件很有限,就是刁钻的谜语,需要有智慧并且受教育的受众。是供阅读的故事,也是供诠释的故事,是故事的书面化,于是也就更接近“短篇小说”的概念。塞林格的短篇小说也是书面化的,但他似乎比卡佛更负责任一些,这责任在于,即便是如此不可确定的形势,他也努力将讲述进行到底。把理解的困难更多地留给自己,而不是读者。许多难以形容的微妙之处,他总是最大限度传达出来,比如《为埃斯米而作》,那即将上前线的青年与小姑娘的茶聊,倘是在卡佛,或许就留下一个玄机,然后转身而去,塞林格却必是一一道来。说的有些多了,可多说和少说就是不同,微妙的情形从字面底下浮凸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微妙。就算是多说,依然是在短篇小说的范围里,再怎么样海聊也只是一次偶尔的茶聊。还是那句话,短篇小说多是写的偶然性,倘是中长篇,偶尔的邂逅就还要发展下去,而短篇小说,邂逅就只是邂逅。困惑在于,这样交臂而过的瞬间里,我们能做什么?塞林格就回答了这问题,只能做有限的事,但这有限的事里却蕴藏了无限的意味。也许是太耗心血了,所以他写得不多,简直不像职业作家,而是个玩票的。而他千真万确就是个职业作家,惟有职业性写作,才可将活计做得如此美妙。  意大利的路伊吉·皮兰德娄,一生则写过二百多个短篇小说。那民族有着大量的童话传说,像卡尔维诺,专门收集整理童话两大册,可以见出童话与他们的亲密关系,也可见出那民族对故事的喜爱,看什么都是故事。好像中国神话中的仙道,点石成金,不论什么,一经传说,就成有头有尾的故事。比如,皮兰德娄的(《标本鸟》,说的是遗传病家族中的一位先生,决心与命运抗争,医药、营养、节欲、锻炼,终于活过了生存极限,要照民间传说,就可以放心说出,“从此他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在这里事情却还没有完,遗传病的族人再做什么?再也想不到,他还有最后一博,就是开枪自杀,最后掌握了命运!这就不是童话传说,而是短篇小说。现代知识分子的写作渐渐脱离故事的原始性,开始进入现实生活的严肃陛,不再简单地相信奇迹,事情就继续在常态下进行。而于常态,短篇小说并不是最佳选择,卡佛的短篇小说是写常态,可多少晦涩了。卡尔维诺的短篇很像现代寓言,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短篇更接近于散文,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则是一个例外,他在冗长的日常生活上开一扇小窗,供我们窥视,有些俄国人的气质。依我看,短篇小说还是要仰仗奇情,大约也因为此,如今短篇小说的产出日益减少。  日本的短篇小说在印象中相当平淡,这大约与日本的语言有关,敬语体系充满庄严的仪式感,使得叙述过程曲折漫长。现代主义却给了机缘,许多新生的概念催化着形式,黑井千次先生可算得领潮流之先。曾看过一位新生代日本女作家山田咏美的小说,名叫《YO-YO》,写一对男女相遇,互相买春,头一日她买他,下一日他买她,每一日付账少一张钱,等到最后,一张钱也不剩,买春便告罄结束。还有一位神吉拓郎先生的一篇名叫《鲑鱼》的小说,小说以妻子给闺密写信,因出走的丈夫突然归来停笔,再提笔已是三个月后,“他完全像鲑鱼那样,拼命地溯流而归……”浅田次郎的短篇《铁道员》因由影星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而得名,他的短篇小说多是灵异故事,他自述道是“发生在你身上……温柔的奇迹”,这也符合我的观念,短篇小说要有奇情,而“温柔的奇迹”真是一个好说法,将过于夯实的生活启开了缝隙。相比较之下,中国的语言其实是适合短篇小说的,简洁而多义,扼要而模糊,中国人传统中又有一种精致轻盈的品位,比如说著名的(《聊斋志异》,都是好短篇,比如《王六郎》,一仙一俗,聚散离合,相识相知,是古代版的《断背山》,却不是那么悲情,而是欣悦!简直令人觉着诡异,短篇小说是什么材料生成的,竟可以伸缩自如,缓急相宜,已经不是现代物理的概念能够解释,而要走向东方神秘主义了!  现在,“短经典”这套世界现当代短篇小说丛书的出版,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会有多少意外发生呢?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六日上海

内容概要

真的,也许我只不过是需要一点孤独?也许我太久没有一个人待着了?也许这个池塘具有某种魔力?也许并不是偶然,而是命运把我带到这个岸边?也许有一连串的巫术包围着荷兰池塘……既然名字这么叫……
本书收录了丝绸般的眼睛、小情郎、躺着的男人、陌生人、五次分神、树绅、一夜、名伶、风雅的死亡、捕鱼、穿着帆布鞋的死神等小说作品。
本书由弗朗索瓦丝·萨冈编著。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丝·萨冈,原名弗朗索瓦丝?谷瓦雷,1935年出生于法国南部的卡亚克小镇,父亲是工厂企业主。她到巴黎上中学期间读了许多作家的著作:兰波、普鲁斯特、斯丹达尔、福楼拜、福克纳、海明威、加缪、菲兹杰拉德,还有后来成为她朋友的萨特。1951年,她通过会考被索邦大学录取,但经常出入酒吧,过着布尔乔亚的生活。
1953年,她写了小说《你好,忧愁》,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将书稿投给了多家出版社。由于父亲不许她用他的姓,弗朗索瓦丝?谷瓦雷从此成了弗朗索瓦丝?萨冈(萨冈亲王是普鲁斯特的小说人物)。次年,《你好,忧愁》由朱利亚尔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文坛关注,获得了“批评家奖”,一年内售出85万册,并被拍成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学现象。萨冈喜欢赛车、赌博、酗酒,生活奢华放纵,但她最热爱的还是写作,“写作是一种激情,没有它,生活将是死水一潭。”她于2004年去世,一生中发表了20部长篇小说、10部剧作和4部短篇小说集。

书籍目录

丝绸般的眼睛
小情郎
躺着的男人
陌生人
五次分神
树绅
一夜
名伶
风雅的死亡
捕鱼
穿着帆布鞋的死神
左眼皮
小狗之夜
罗马分手
街角咖啡馆
七点注射
意大利的天空
太阳照样落下
孤独的池塘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绸般的眼睛  杰罗姆·贝尔蒂埃把车开得飞快,他美丽的妻子莫妮卡不得不想尽办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才能不那么提心吊胆。这个周末,他们要去狩猎羚羊,是这事儿令杰罗姆雀跃不已。他热爱狩猎、娇妻、乡野,乃至将要去接的朋友们:斯坦尼斯拉-博安和他的女伴(自从离婚以来,他基本上每半个月换一个女伴)。  “希望他们准时,”杰罗姆说,“你觉得这次他会带个什么样的姑娘来?”  莫妮卡疲倦地笑笑。  “你问我,我怎么会知道?希望这次是个运动型,跟你们打猎可不轻松,对吧?”  他大力点头。  “相当辛苦。我不明白,斯坦尼斯拉为什么还这么注重打扮,他这个年纪,总之,我们这个年纪……这会儿,要是他还没准备好,我们就要错过飞机了。”  “你从不错过任何事。”她说着,笑了起来。  杰罗姆·贝尔蒂埃瞥了妻子一眼,再一次弄不懂她的言下之意。他是一个性感、忠贞、沉静的男人。他完全明白自己的吸引力,但自从三十岁那年他们结婚以来,他就向这个女人——他唯一爱过的女人——承诺了一份最惬意、最安心的生活。可是,有时候,他也会问自己,在这份平静背后,在美丽的妻子静谧幽深的眼睛背后,到底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他问。  “我是说,你从来不错过任何事:你的生意,你的生活,你的飞机。所以我想,你也不会错过那只羚羊。”  “但愿如此,”他接上话头,“我可不想从猎场上空手而归,不过,羚羊是最难追捕的动物。”  他们在拉斯帕丽大街上的一所房子前停下来,杰罗姆连按了三次喇叭后,一扇窗开了,一个男人出现在窗前,做出夸张的欢迎手势。杰罗姆探出头大喊:  “下来,老兄。我们要误飞机了。”  窗户关上了,两分钟后,斯坦尼斯拉.博安和女伴走出门廊。  不同于杰罗姆的坚定、沉稳和果决,斯坦尼斯拉.博安身材颀长,肢体柔韧,脚步轻飘。而那个金发姑娘年轻漂亮又单纯,一看就是典型的周末女郎。他们一骨碌地钻进汽车后座,斯坦尼斯拉开始介绍:  “莫妮卡,亲爱的,我向你们介绍贝蒂。贝蒂,这是莫妮卡和她的先生,著名建筑师贝尔蒂埃。从现在开始,你得听他指挥。这里是他掌舵。”  大家客气地笑了笑,莫妮卡友好地与这个贝蒂握了握手。汽车向鲁瓦西机场的方向开去。斯坦尼斯拉把身体前倾,用有点尖利的声音问:  “出去玩高兴吗,你们两个?”  不等回答,他又转向女伴,对她微微一笑。他是那种迷死人不偿命的类型,有一点浪,有一点花,有一点坏。贝蒂显然为之倾倒,一味冲他笑。  “知道吗,”他扯着嗓门说,“我跟这个男人认识了二十年。我们在一起上学。杰罗姆总是拿一等奖学金,我们课间打架的时候,他的拳头又最厉害,而且通常是为了保护我,因为我从那时起就招人恨。”  然后,他开始说莫妮卡:  “我认识她十三年了。亲爱的,你看看,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对。”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怎样离开一个人?为什么离开?十九个凌厉彻骨的短篇,十九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把我们带入一段段分手的场景中。一个深爱妻子的男人发现妻子另有情人,并与这个人结伴前去狩猎。他下得了狠心吗?一个历尽红尘的女人发现自己竟对小情郎产生了感情;一个在周末临时返家的女人意外目睹了丈夫与另一个人之间的秘密……这一个个人生的瞬间,或残酷,或有违常理,或令人措手不及,而故事的结局,则永远出乎我们的意料。  作者灵动的思想,轻盈的笔触,令人不禁为其中人物的困局,不留情面地微笑起来。  ——法国文库出版社    批评家奖”颁给一个十八岁的迷人小精怪,其文学价值从第一页起就熠熠生辉,无可争议。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费加罗报》


编辑推荐

  《孤独的池塘》是萨冈四十岁时出版的第一部短篇集,收录了19部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中,萨冈以冰冷又辛辣的笔触,讲述着同一个主题: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小说中有发现妻子跟朋友关系暧昧的丈夫,有觉察到自己喜欢上小白脸的少妇,也有周末回家无意中发现丈夫另有私情的妻子……萨冈善于描写生活中某些残忍的瞬间,某种不习惯或意外的情境,而结局总是让人想象不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孤独的池塘 PDF格式下载



如果你自许小资青年,又或向往中产生活,若还未读过萨冈的小说,那么请迅速去补课。因为,萨冈是小资与中产生活里的传奇。
  
  萨冈于2004年去世,享年69岁。直至今日,在我们脑海中隐映的还是她青春的影像,好像她从来未曾衰老过,那是她的青春太过炫目,甚至掩盖了她全部的人生。从艺术的角度讲,没人敢否认她的天才,18岁就写出《你好,忧愁》,张爱玲式的出名要趁早。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讲,没人敢效仿她的方式,赛马、赌博、酗酒,乱扯男女关系,公开给萨特写情书,与法国总统密特朗关系暧昧。我们可以鄙视她混乱的生活方式,但不能抹杀她对写作的热爱。她说,写作是一种激情,没有它,生活将是死水一潭。
  
  《孤独的池塘》是萨冈40岁时出版的短篇集,共收录了十九篇小说。进入中年的萨冈无法再如年少无知般地向忧愁问好,不过萨冈的作品风格好像并未因为年龄而改变,这次她问候的是孤独。萨冈一成不变的写作风格是她的优势,也是劣势,这是读者们追捧她的图腾,也是文学界诟病她的借口。
  
  书中的故事发生地点仍是中产阶级频繁出入,流连忘返的场所,狩猎场、鸡尾酒会、高档酒吧咖啡馆、赛马场、森林、古堡、庄园,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我们能想到的奢侈生活之地,书中应有尽有。人物仍然围绕富裕群体,至少得读过伊顿公学,吃穿住行只有丰满富足,没有捉襟见肘,这里有一部分富人,也有一部分依附富人,他们是他们的情人、朋友,或者什么关系也没有。十九个小故事安排的很热闹,生活永远都是在路上,去打猎、去赴约、去捉奸、去骑马、去捕鱼、去回忆、去分手、去吸毒、去死亡、去领养小狗,最后去孤独。
  
  热闹归热闹,喧闹之后的寂静即是孤独。萨冈准确地捕捉到了衣食无忧的男女们内心的空虚,并因此而无度挥霍,并为其付出惨痛的代价。王安忆说,法国人好像都很会写短篇,是不是因为精致的洛可可风气?萨冈的每个短篇都像镶嵌在书中的洛可可装饰,故事华丽精巧、人物纤弱娇媚、文字甜腻温柔、情节纷繁琐细,就像一幅那个时代巴黎小资情调的风情画。
  
  好的短篇需要精巧的结构。萨冈着力于点的描写,每个短篇都设置关键的时刻,通篇都为这个时刻服务,就像多米诺骨牌,费心修筑,寻一个着力点,轻轻触碰,罗马非一日建成,但却可以在瞬间倒塌。就是《丝绸般的眼睛》里,杰罗姆利用打猎的机会,蓄意射杀勾引妻子莫妮卡的好友斯坦尼斯拉,却犹豫不决。结尾莫妮卡扑入他的怀里,就是这个时刻将杰罗姆的仇恨消失殆尽。
  
  其实,萨冈的作品具有美学寓象的荒诞性,举重若轻。我们可以八卦地理解为是向萨特的《墙》致敬。比如《五次分神》,每一次涉及死,约瑟芬都会分神,梵高的麦田、约瑟芬的丝袜、女佣人扇上的羽毛、大夫头顶上歪斜的画以及被手枪压断的手指甲,共计五次,约瑟芬伯爵夫人最终精致地去赴死神的约会。
  
  爱与好,恨也好,小说的糜烂和奢华都逃脱不过小说的基调“孤独”。所以,书中的最后一篇《孤独的池塘》仿佛是萨冈的内心独白,普鲁登斯,一位优雅舒适的女人,从她的衣着就可以看出生活得不错:她穿着一件优雅的罗登呢大衣,大衣正是落叶的色调,颈上围一条真丝方巾,今年三十三岁。脚上一双大方得体的长靴,让走路都变成一种享受。就是这样一个女人,独坐在池塘边,品味孤独的枯木、落叶和生活。
  
  尽管有人说萨冈的作品题材狭窄,有无病呻吟之嫌。可面对她独特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浓烈的小资情调,我们依然可以从她的作品里感受到她的真情实感,少年成名,中年孤寂,我们不禁要问:萨冈,你孤独吗?
  


萨冈于2004年去世,享年69岁。直至今日,在我们脑海中隐映的还是她青春的影像,好像她从来未曾衰老过,那是她的青春太过炫目,甚至掩盖了她全部的人生。从艺术的角度讲,没人敢否认她的天才,18岁就写出《你好,忧愁》,张爱玲式的出名要趁早。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讲,没人敢效仿她的方式,赛马、赌博、酗酒,乱扯男女关系,公开给萨特写情书,与法国总统密特朗关系暧昧。我们可以鄙视她混乱的生活方式,但不能抹杀她对写作的热爱。她说,写作是一种激情,没有它,生活将是死水一潭。
  


听说萨冈很久了。通过这本书才第一次接触她。
很棒,她的作品是有灵魂的。挥洒自如的描绘出一幕又一幕的场景,她是个古灵精怪的小说家,把短篇小说写得淋漓尽至。
我以前从来不喜欢看短篇小说,觉得缺乏嚼劲,刚磨出点味道就没有了。可是萨冈的小说,能用区区数百字,就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情景,只能叹服。没有人的短篇小说让我那么的喜爱。


如果你自许小资青年,又或向往中产生活,若还未读过萨冈的小说,那么请迅速去补课。因为,萨冈是小资与中产生活里的传奇。 萨冈于2004年去世,享年69岁。直至今日,在我们脑海中隐映的还是她青春的影像,好像她从来未曾衰老过,那是她的青春太过炫目,甚至掩盖了她全部的人生


第一次读萨冈,很喜欢。只是字体太小。


萨冈的文采没的说,故事里充满了淡淡的失落和思考。


曾经以一本薄薄的小说《你好,忧愁》出道,轰动世人。在经历了同样欢愉而轻率的人生和创作之后,她只为她自己,轰然谢幕。


所谓小说 怎么也得有打动人的地方吧最喜欢《小情郎》 即使是可以改变结局的故事 带来的忧伤 也打动了我


首先书名挺吸引人的,通看一下文章作者以冰冷又辛辣的笔触,讲述着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不错。


孤独的岂止是池塘,是每一个走在路上,坐在车上,躺在床上,坐在桌前的人啊


这本书的内容太精彩了!真是一本很好很好的短篇经典小说啊


整本书贯穿她的一生,从喝着威士忌飙车的少女到多情的女子再到中年落寞柔情的女人,她用自己的笔触描绘着一个又一个的人物。我读了好几遍,强烈推荐


最近很是买了几本女性作者的短篇,比如这本,比如《奥莉芙吉特里奇》,都还没读完,但女性的细腻笔触深得我心。。。


是很好的短篇小说集。


孤独的、厌世的、富有才华的小女人。


不错不错,朋友喜欢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个男人和女人的小故事


我很喜欢她的作品。写的很好


太喜欢了,甚至在读完之后购买这个作者的很多书


很喜欢这本书。通宵在看,文笔和故事都超赞。大爱


最喜欢《意大利的天空》


轻灵活泼的文字,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感慨人类的情感,并无地域国界的区分。


每一篇短短的文字都能让人有长长的思绪,很美。


是的,天才太迷人。


一本不错的书,洗涤人的灵魂,自我提升


单个的小故事,一天就读完了,还行!


女性最真实的独白,脆弱却又无所畏惧


没有之前买的那几本看的投入,之前挺期待的,风格问题。有几个故事还可以


还未开始看,薄薄的一本,应该可以一口气看完!期待


快递兢兢业业啊,书一如既往的好


薄薄的一本。很好携带


很经典!推荐看看!


短经典系列
值得一看


还没细看,但这个系列的书都不错。


有点忧郁,有点畔道离经


人文社短经典系列第二辑


人文短经典第二辑书目。


萨冈是一位真正的小说家,笔调轻松而又讽刺,短篇小说尖锐的节奏于她可谓得心应手。如今她的传奇渐行渐远,而作为作家,她永远引人入胜。PS;书好薄。


以前看到过萨冈的《你好,忧愁!》,很不错,这次的这本小书据说也是萨冈的优秀作品,还未细读,大概也还是不会令人失望的!


是朋友介绍过来看的书,比起孤独的池塘,我更喜欢《飙车》,同样是一本短片小说集。


很经典的短篇小说,总有些意想不到的结局


风格啥的和同时代的小说大同小异 虽说卡佛和布考斯基啥的是美国人描写的也是比较粗鄙的下层生活 但是那种颓靡的时代精神是共通的 当个口袋书打发时间


虽不及她的成名作《你好,忧愁》有名,但文风一样轻松而又讽刺


不动声色地给你意外的结局。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一“短经典”都挺独特的风格,别是一般风味,喜欢,只是价格稍贵了点,


还没看过 应该不错 值得推荐


买了一本不买另一本难受,还行吧,


这书自己看完还送给朋友了,看的时候还顺带谢了一首
泡沫池塘
说来我不是能为自己写诗的人
我的身体里正冒出小忧伤
好似蓬松柔软的水母
在这样的天气里,三月春日即逝的午后
随着海流漂着漂走
轻轻的游去树梢,绕过交错的电线
向着以为可望可及的云朵,和不知颜色的远方
那样难以名状
这是因为想着了你,我的故友
因为你只为自己写诗
因为你不需要什么远方
因为我要我的万水千山,尽管不是你想要的万水千山
而我身如牢笼
因为我不是你,所以我羡慕你,所以我总是爱你比较多
你不晓得,你的诗里有我的诗,我总是因你写诗,你总是在我的诗里
你要在梦里把自己掐死
我要在梦里让自己窒息
故友,我们都是自由人,有很多个放荡的灵魂
只是又因太多的事羁绊着


以为会有新鲜的视角,感觉还可以,也许是期待的有些高 ,喜欢看短片小说的可以试试。


不知为何编译小女孩写得作品。法国的好小说很多啊


短篇小说里面,有些晦涩,有些难懂.,....要看很久慢慢看才明白.......呃.......一般般吧~


刚到 只觉得很薄 与当当网物美价廉不符合 只是书店少有这么有品味的书


有些篇目看不懂,有些篇目还不错


不错的短片


迷人的小妖精


孤独的池塘


短经典:孤独的池塘


短小更适合如今的时代


  
  ——by陈剑
  很多人对于萨冈本人的兴趣,远远多于对其作品的兴趣。这对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位女性作家而言,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作为在一九五四年的法国凭借处女作《你好,忧愁》一举成名的文学才女,她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她游戏人间的疯狂事迹。但事实上,她对于写作的态度,比人们想象中认真。
  
  许多人喜欢读萨冈,往往是喜欢她所代表的某种生活方式。不过,物质生活只是她的小说背景,萨冈笔下永远的主题,仍然是现代人的情感状况:在物质生活的五光十色之下,永远都有着无法释怀的淡淡忧愁。也许正是因此,我们才对这个萨冈,一读再读。
  
  萨冈在自传《我最美好的回忆》中曾提到她对短篇小说的看法。在她的理解中,短篇小说是“公理”,是“从人们即刻陈述的文字出发,这些文字引发一个情节,这个情节同样迅速地展开,并达到一个在最初的对话中就已经被预见的不可避免的结局。”萨冈的短篇小说基本遵循了这样的定律,一个主人公,一个事件,在结尾时敲开矛盾坚果的外壳,然后戛然而止。
  
  其实,萨冈小说中的人物也一直都是这样的一类人:在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无可修复的断裂。如果说,萨冈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情绪”,那么这种情绪,借用她成名作中那个著名的词来说,就是“忧愁”。“萨冈式忧愁”来自哪里呢?
  
  一、孤独。萨冈的主人公无一例外,最大的共同特质便是——孤独。他们的孤独,不是逃避尘世,不是形单影只,也不是流离失所。与此相反,他们往往是现实世界中他人眼中的“宠儿”:他们大多拥有出众的外貌,良好的教养,从来不用为生计发愁,永远潇洒地玩乐人生,周围环绕着或真心或假意的男男女女。但就是这样的热闹,也不能化解他们内心的荒芜感。就像在《孤独的池塘》里,在现实中一帆风顺,开朗愉快的“她”,会在黄昏的湖边呆坐,幻想自己沉入湖底,但最终若无其事地返回往常的生活。
  
  二、清醒。真正令人痛苦的,不是孤独,而是清醒。萨冈的主人公无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处境,意识到人生无聊的本质,意识到自己最终会走向什么,但他们或是像萨冈一样,打定了主意纵情享乐,挥霍青春,或者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考验自己忍耐的极限,直到把自己变得麻木,或是奔溃。总之,他们知道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清醒是他们痛苦的来源。因为清醒,他们很容易倦怠,对人生,也对自己。
  
  三、轻盈。萨冈不喜欢追问。她并不为她的人物寻求解决方式。相反,她总是会以一种淡漠、调侃的方式,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结束一场冲突,消解矛盾。或者说,矛盾从未消解,只是搁置、漠视和忘却。萨冈的笔触也是如此,始终轻盈、不动声色,有调皮的轻笑。在《一夜》中,男孩和女孩的对话,也许正好代表了萨冈的姿态。
  
  “你知道,马克,他也不过是个过客。别太夸张了。人生匆匆。”
  “幸运的是,”西蒙说,“人生匆匆,我在这里,你在这里。我们共舞。”
  “我们一辈子跳舞”,她说,“我们是那类人,跳舞的人。”
  
  作为译者,翻译萨冈的短篇小说集,最初也是出于读者心情,喜欢短篇小说的轻盈。阅读短篇小说,就像自由自在地走在大街上,邂逅一个个偶然回首的陌生人,每一个转身,都不知道遇见的将是怎样的一张面容,于是总是可以有期待,有惊喜,或者一见如故,或者转身就忘了他的眉目,不拖泥带水,不动真情。但是,当我开始进入文字本身的时候,我不得不去担心,迎面走来的这个人,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他的眉眼,还未清晰,就要消逝,他出现时的光和影,能否真真切切地映入读者的眼睛?原来,当我们需要去深究事物的纹理,并且对此担负责任的时候,凡事都不再那么轻松。一如生活中,永远有轻盈,有沉重,有满足,有遗憾。
  
   ………………………………………………………………………………
  难得见到文采、思想俱佳的译后记,一口气几乎全摘下来了。
  别小看翻译呢。精准凝练是基本要求,译者能够做到,那他自身,也必然有相当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萨冈得了孤独恐慌症,即使有文字不停在她笔下堆砌,她依旧无助、害怕。她的精彩生活只是对孤独的敷衍,别人眼中的精彩在她看来也是无意义的人生重复,这是我读完《孤独的池塘》这本书后的感慨。
  萨冈这19个短篇小说,别以为她真的在写分手、出轨或死亡。她讲述的不过是盲目人生中的孤独,最后一篇《孤独的池塘》更像整本书的中心思想。从18岁的忧愁开始,萨冈一直面对着心灵的孤独与空虚,她一再用派对、毒品、赌博、情人来渲染生活,但是再热闹的生活状态也无法填充内心的虚弱,40几岁出品的这本短篇小说集便成了她内心的最好说明。
  萨冈笔下的人物都属于中产阶级,不缺衣少食、不乏舞会狂欢、更不缺情人,只是他们都缺爱。他们在无比繁华的世界无比空洞地生活,不敢回望人生,害怕遇见寂寞。也许,这正是真实的萨冈,一生被孤独困扰,一生在无穷的爱中对爱匮乏,一生没人给予到她真正需要的爱。
  在这本小说里,萨冈用最简洁的文字讲了最多的精彩故事。这本小说的多数故事都人心暗涌,隐情不断。她是真正讲故事的高手,信手拈来的短篇,篇篇精彩。
  萨冈的文字从来都像不假思索的流露,字里行间的做派有着萨冈独特的任性。很多人说萨冈的书代表了小资生活,我却觉得她的文字代表了中产阶级的无奈和急速膨胀的社会空虚。这些故事刚好和现在的膨胀中国对了脾胃。
  对比起那些抗战故事和文革传奇,萨冈的书更能给现代人一种生存共鸣。我觉得好的书不分国籍但分时代和社会背景,当一个社会发展到某个层面,这个社会里的人们就会在同层面的社会里找到共鸣。
  推荐给很多有文化、有理想却走不出现实的读者,萨冈的书可以读,说不上好,但可以共鸣出一些城市诟病——孤独的诟病。
  在一个充满暖阳的寂寞午后,读完这本书后更加寂寞。很怕十年后回望人生还是在这种寂寞中无奈地重复,很怕平淡带来的不幸。阳光每天都把世界点缀的青春活力,可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有马力不足的一天。当青春的肆无忌惮、大胆、狂热过去后,真的害怕人生将一无所有。就像萨冈笔下的故事,所有精彩的生活到最后只是为了点缀人生从来都是一无所有、不被理解。
   心,是这个宇宙最大的空洞,空洞的名字叫孤独。它一辈子在寻找可以填满自身的情节,却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的胃口。人也许真的生而孤独。所有人生的新奇都将归于平淡无奇,所有人生的渴求也将消化成一无所求。也许,死的时候人心都空了,和来的时候一样。
  


  并不喜欢总结与概括小说,语言文字本身的力度与美感全无。但是最近似乎习惯了这种模式……
  
  《五次分神》
  《五次分神》的第一段文字对内容做了准确的总结,即约瑟芬•冯•格莱芬博格伯爵夫人以惊人的能力,在人生即将倾覆变化时,她便能分神,让暗流涌动和波涛汹涌都成为蜻蜓点水,让生命波澜不惊(比如在前丈夫去世时,迷醉于麦田;在丈夫怒火冲天时,她以“袜子抽丝了”令人无言以对),最终死于自杀。萨冈似乎既向往成为这样的女人,在生命辗转时泰然自若,以回避作为最好的解决办法,但一另方面萨冈又似乎对她倾注了淡淡的同情。
  
  《树绅》
  《树绅》是一个有些温暖也带着些许辛酸的故事。罗德一生安安稳稳,对现在与未来不无失望。他仿佛只有在青春往事中才能找到一丝生命的激情,人生的意义所在。在面对自己
  
  《一夜》
  《一夜》是对萨冈所在的生活透彻的写照。孤独的男女,相约共舞,人生匆匆,他们思考着生命中的虚空与残余的温情。
  
  《名伶》
  又是一个年轻男子与色衰女人的故事。但相比其他的,我尤其喜欢这个故事。文字迟缓,来来回回,像咒语,把我包裹在令人忧愁缠绵高贵的歌声之中。让我想起《纽约,我爱你》中导演Shekhar Kapur执导的那一段,温柔富有质感。该短篇将市侩、只知索取、心怀嫉妒、令人鄙夷的年轻男子角色与苍老、形衰但高贵孤独而不可及的女歌唱家形象做出鲜明对比,男子最后羞愧难当,令人深思。特别是文章的构思,苦苦等待的他,原来是一个contre-ut,她说,“他,他千金难买。”,文字竟然具有了一种无法形容的魔力,打中我,打动我。
  
  《风雅的死亡》
  
  《捕鱼》
  《捕鱼》故事显得相当家常,文字平凡,白话一般地,描述了一次捕鱼的尴尬经历——不仅没有不到鱼,还被水冲走了鞋子衣物,还被淋得一身湿。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美国鸟人》,把人生中不幸、尴尬、困窘和失落搬上台面,充满了自嘲。
  
  《穿着帆布鞋的死神》
  《穿着帆布鞋的死神》是个充满荒诞与讽喻意义的短篇。吕克是个原本安于平庸的生活而不自知的男子——他是好丈夫、平凡的男配角……直到在角色面试的路上的意外与幻想,才开始让他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他开始拒绝生命的陈词滥调,重新拾起性(妻子法尼要求他节制性爱,“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禁戒”)与死亡的自由,挽回自己人性的尊严。文末“葬礼上,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架势庄严”充满嘲讽。
  
  《左眼皮》
  典型的人物(又是中年女士)、不出意料的结尾,但却设在别样的情节里。原本准备再次伤害一个对她可有可无却十分爱她的男人的心时,加洛德女士在被荒唐地困在火车洗手间的焦急绝望时光中开始了对抉择的重新思考,在自我心灵对话中,她得到了拯救。语言幽默风趣,夸张得恰到好处。
  
  《小狗之夜》
  相当欧亨利的小说,不论是情节走向还是小说的时间设定,充满着出人意料与淡淡的温暖。同时也如欧亨利一般,对贪婪冷漠的家中成员深深地表达了鄙夷之情。
  
  《罗马分手》
  也是一个温暖的、让人相信真爱的故事。男人卢一吉开始厌恶英琦,要在狐朋狗友的帮助下与她断绝关系,而且准备做得相当难看。但在狐朋狗友一次次对她的奚落、冷嘲热讽等围攻后,他开始渐渐生出一种同情怜悯疼爱之心,英琦十分楚楚动人。而英琦也相当令人骄傲地对之前的屈辱予以反攻。两人在人群中逃脱出来,奔向真爱的大路。我都不禁鼓起掌来。
  
  《街角咖啡馆》
  又是一个在死亡面前,重新思考人生的故事。马克拒绝畏缩胆怯的自己,决定让生命充满光明与美好。他义无反顾地追逐激情,无悔,也无可自责。他把握着自己的死亡,任然骄傲迷人,不受死神的摆布。十分喜欢文中用香味来描述过去的方式。
  
  《意大利的天空》
  迈尔斯从做作庸俗的生命中挣脱出来,怀念起过去的时光。那时他受伤,在意大利农庄里修养。他年轻,收获了爱情激情和温暖美好且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生活。他怀念那爱情,怀念那美味白兰地,怀念那麦田,怀念“那充满阳光甜蜜”的青春。“他知道,当他做出要工作的样子,当他们消失在马路尽头,他就可以打开壁橱的门,在那里,重返意大利。”
  
  《太阳照常落下》
  斗牛赛和男女爱情。
  
  《孤独的池塘》
  女子普鲁登斯在秋意中、在孤独的池塘边,在树干上,开始重新观察人生,幻想死亡,幻想孤独,难以自拔。这是反复出现的主题,充满了萨冈对自己人生的痛彻心扉的思考,以及她对她内心的孤独无人能懂以及外在的生活繁华喧嚣的反差的无奈和悲伤。
  
  
  
  我希望大家能帮帮我理解《丝绸般的眼睛》和《躺着的男人》谢谢了。
  


  这篇短篇结构相当精巧,讲的是妻子蜜莉森回家目击丈夫通奸场面,在与同伴琳达的交流中,最终发现原来丈夫是与琳达的哥哥翻云覆雨的故事。我想试着具体分析该短篇是如何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以及分析对女主人公蜜莉森性格刻画的妙笔。
  
  首先我想就作者怎样为” 蜜莉森丈夫大卫是同性恋以及他是与琳达哥哥通奸这一事实做伏笔暗示的
  在小说38页,我们就看到了大卫对于家庭的冷淡态度,“她总是说‘我们的家’,而大卫则总是说‘我们的房子’,…… 大卫始终无动于。”但这还不足为奇,也许大卫只是典型的浪荡男子之一。但萨冈在后文开始引发我们的疑惑与猜测,她写道,“她绝对的确信:大卫从来不会看除了她之外的任何女人一眼”(38页)。“大卫看都不看任何人” 。(40页)这两句一方面写出了大卫的自居高傲、目中无人,也写出了妻子蜜莉森乃至所有女人在大卫中微不足道的地位。读者便开始对于大卫这个人物倾注更大的兴趣。“性生活几乎缩减为零……丈夫……还是有些让她想不透的地方”(40页),至此,读者心中已经暗暗浮现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事实,但却还不敢肯定。而接下来,“琳达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错愕,然后又很快变得亲热而温柔:‘我五岁时就认识他了,他是我哥哥最好的朋友’……似乎刚才,她已向她吐露了某件最关键的事”(41、42页)。作者借用突如其来的信息,开始指明读者思考的方向,给予强烈的暗示。但是妻子蜜莉森还是被塑造成毫不知情、充满疑惑的女性形象,读者与人物的差异使得文本更加富有戏剧张力,气氛更加紧张了。而在42页妻子在回忆里 ,“大卫像有强迫症似的,老在跟一个生意人打电话” 更加确定了读者的猜测。情节一步步向前演进,毫不拖沓、没有丝毫的冗余。此时,我想大多读者都在等待最后一个真相大白。最终44、45页妻子蜜莉森上楼时突然想到琳达的哥哥时,“她的腿仿佛被砍断了一。”这是相当生动有力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了蜜莉森的惊讶与痛苦。最后“硕大的男士手表”既是指明也是与前文的生意人和伊顿公学等身份象征环环相扣毫无破绽。全文与这一悬念紧密相关,但丝毫没有影响行文的流畅,同时再往回读时,一些先前的疑惑才发现是伏笔,令人大呼过瘾。比如“‘我不觉得他会喜欢她们中的任何一个’,琳达的语气竟有些忧伤”这一句,当时令我大为困惑,为什么琳达要莫名的怀有忧伤的感情呢。原来,琳达在故事伊始就已经知道谜底,她在为好友蜜莉森蒙在鼓里而同情,也为自己的隐瞒感到愧疚。(全文此种例子很多,不一一罗列)
  由此可见,这篇短篇在悬念的设置上是相当精彩的,字字斟酌环环相扣,信息密度大,读起来相当有趣。
  
  再来谈谈蜜莉森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大卫妻子蜜莉森虽然是丈夫出轨的受害者,但是作者萨冈却丝毫没有心软,通过文字暴露出她性格中的种种丑恶,充满讽刺意味且颇具时代气息。
  
  1、在发现通奸现场时,蜜莉森“恨不能立刻转身离开现场”,惊讶愤怒伤心之情很好理解,但紧接的“她后悔没有事先打个电话”,令人啼笑皆非,充满荒谬。充分体现了她的爱面子,维持自己高贵“体面”的形象比婚姻问题都更加重要。
  
  2、“她发现自己用了不容置疑的语气,仿佛可怜的琳达会反驳她似的” (39页)“可怜”二字十分生动,准确又真实地刻画了蜜莉森这一故作高贵淡定通情达理的形象。
  
  3、“说着她大笑起来。她感觉轻松了很多。既然问题已经摆上台面,事情就简单多了”(40页)萨冈把这种大家经常体会到的却从不吐露的情绪血淋淋地搬上文字的“台面”,相当真实,十分讽刺。
  4、“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你不能原谅这件事。连我,我自己都准备原谅他了”
  “不要把事情搞得太难看”
  “一切要做得不着痕迹”(42页)
  “于是,她站起身,高傲地弹了弹沙发上的灰,用女王般的语气宣布”(44页)
  一连串的文字把剥得蜜莉森体无完肤,虽然表面上冷静矜持善解人意大方有礼,却仍然对通奸怀有深深的愤怒与憎恶。
  5、“恐怕被你说中了。睡房里有一件肉红色香艳透顶的情趣内衣呢” (45页)
  直到最后,蜜莉森仍然为了面子,自欺欺人。
  总而言之,蜜莉森的塑造十分成功,重要的是萨冈把它写到十分真实的程度,也许这是她对布尔乔亚生活中丑恶的深刻观察的集中体现吧。
  


  前段时间微博上,王小山评说白鹿原小说不够好,我心中凛然一笑,白鹿原也许有其种种缺点,但却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伟大作品。当然,所谓伟大也是相对观念,也许王小山同志阅历丰富、看好书无数,所以与之相比,白鹿原不值一提;也许我孤陋寡闻,所以觉得白鹿原不错。
  
  在读完萨冈的小说后,提到白鹿原不是没有缘由。那就是我认为,作者个人的阅历、生活范围的宽窄、对人生反思的深浅、对现实的品味,直接映射到作品主题的丰富与苍白。因为经历,因为悦纳丰富的生活,所以才能展现出徜徉天地之间的宏大作品。但如果生活的范围只是美酒、PARTY、爱情、众星捧月,那么这样的作者只能再现小场景,最多小场景再分出若干繁杂的剧幕,除此之外,它只能在情感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展现,因为感情是如此内秀、如此可以借情借物借景,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以至于它不需要非常恢宏的经历就能达到某种深刻。爱情尤其如是。因为爱是那么的丰富,每一种都足够自信满满地说服旁观者——读者。
  
  萨冈的这个小说就是如此。如果按照王小山的观点,白鹿原都不值一提,那么萨冈的这部作品,依我来看,那就是中产阶级生活的不断再现。而这,对我来说,不值一提。
  
  奢华的生活、跑马、斗牛、晚会、随心所欲、众星捧月。哦,当然,里面一定要有一个美女,不管她是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五十多岁,她总是美艳,总是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总是有着若干情人,而每个情人都为之愿意毁灭整个世界。她则总是在重重关爱中陡然陷入忧愁和孤独之中,怀疑自身这种奢靡的存在,仿佛因为总在幸福之中所以想抓住幸福的核儿,并且试图品尝幸福是不是也有酸涩的一面,从而让她提提神。
  
  这种情绪一再的描述、再现,让我备感乏味。我不反对中产阶级,但是中产阶级的生活如果被一再放大甚至被无聊追捧的话,那就很容易流于愚蠢。
  
  被物质奴役的生活,是卑微的;被物质奴役迷失了方向的生活,是傻逼的,真正的高贵是奴役了物质而不为之所累,虽然这很难。
  
  所以,在看这本小书时,我无数次地想,这场景描述、这氛围营造是多么的浮夸与愚蠢。然后想,这书特别适合XX看,因为她是一个如此渴望追逐高品质生活的人,当然,也因之有了很多的虚荣。呵呵。
  
  看来萨冈的个人简介后,尤其印证了我的观点,生活态度和阅历最终映射映出了这本书的样子。更可笑的是,我突然居然想到了郭小四。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萨冈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女人。而且,也许因为自身情感的丰富,她对于爱的品味显然高出很多作家若干层次。尤其是这十多篇短文,篇篇都有不同的爱在里面。
  
  那种不同层次的细腻,那九曲十八弯的情感转折,那峰回路转、任性十足的女性味道,那点点滴滴的愁肠百结,那种种顾忌和对年华的不确定感、对感情的高傲与自卑同时掺杂的纠结,让女性读者、让爱情的追逐者,绝对会感同身受,甚至从中获得对爱的更高的领悟。因此,单就这个方面来说,萨冈的这个作品满有味道的。
  
  譬如,我觉得《小情郎》写得特别细腻,《意大利的天空》特别绝望。而就故事性、就最欧亨利来说,那必然是《小狗之夜》。当然,所有的作品,我觉得,都不如王安忆的序写得好看,也不如译后记来得诚恳。。。。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要说,这是谁脑子长疤,把书名改成《孤独的池塘》?《丝绸般的眼睛》显然要好得多得多。害得我还那么认真的看《孤独的池塘》一篇。看后大呼上当。。。
  
  


  看了弗朗索瓦丝.萨冈的一些短篇小说。看完还是觉得有些失望。尤其是在才看完梅里美的小说之后,更是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感。
  
  或许萨冈的小说,不能这样密集地看。对我来说,容易感到厌倦。大多都是描写法国中产阶级男女。描写相互之间的欺骗、隐瞒、妥协,情感的疏离、缠绕、割裂。单纯从小说来看,萨冈是个迷人的写手。她把短篇小说写得如此轻盈,诱惑。但令我失望的是,我不能爱上任何一个她笔下的人。稍微令我倾心的,就算是《小情郎》里的尼古拉。他是萨冈笔下难得的人物,真诚,罕见的带有童稚羞涩的真诚。
  
  萨冈的每一篇小说都渗透着孤独感,是一种宿命式的孤独,不能化解,不能转移。但是她从来没有写过,这种孤独究竟是从哪来的。小说中的人衣食无忧,开着跑车,住着别墅,穿梭在马场,酒会,豢养情妇或是情郎。这种游荡在中产阶级男女之间的孤独,在我看来,更多像是一种虚空。因此看多了觉得浑身不适。没有厚重的生命感,那么所谓的孤独,会让人觉得做作。
  
  而真正让我觉得和萨冈有距离感的,是我不能忍受萨冈的淡漠。萨冈有着一种机灵狡黠地淡漠,她似乎抽身在许多的情感之外,从来不动真情,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这在《五次分神》里体现的最为明显。约瑟芬,美丽聪明的女伯爵,在她生命中每个最重要的时刻,都会不小心走神。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从来都不是不小心,这根本就是冷漠地逃避现实。在萨冈的小说里,我看不到那种火热的爱,看不到生命的张力,于是很难再走下去。一个自己不能拥抱生命的人,他的生命很难吸引人。而作品来源于生命。


  她既懂女人,又懂男人。当然不是千人一面的男女,而是异彩纷呈的两性世界。这就是萨冈厉害的地方。
  
  她可以把中年危机描写的峰回路转,也可以对悬崖上的爱毫不手软。这两个例子表明萨冈具备两方面的力量,可以把同一题材的作品写得异彩纷呈。这也是萨冈厉害的地方。
  
  她其实没有老到那个程度,但是她已经历尽沧桑。


  首先要说,丝绸般的眼睛是比孤独的池塘好太多的题目,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居然会把它改了。
  萨冈在《一月后,一年后》里让贝阿特丽丝念着拉辛的这句诗,对着镜子,对着自己的野心,自己选定的生活。
  一个作家的题材或者格调的单一是难免的,也往往因此而是完美的。萨冈的小说,我一直心有戚戚的原因就是,她完美而且尽致地表达了那种厌倦,厌倦的延宕,还有厌倦的持续暗涌。不会厌倦的人是上帝真正的宠儿,而身患现代病的许多人,则深陷厌倦之中不能自拔。
  不需要夸张,因为已经太清醒,而清醒必然带来厌倦。生活走到某个阶段,无论是十年的婚姻,两年的恋人,很多看起来如此幸运的所得,都失去了光彩,于是会有毁灭和结束的倾向。但是“不该这样想,否则会发疯的”,这种厌倦,即使对于更敏锐多思的心灵来说,是足以破坏生活的,但生活还是足以统摄和镇压它。最后选择和马赛爱人结婚的英国女人,只能靠酒精来回忆意大利岁月的男人,在池塘边感到了死亡诱惑的女子,他们有的选择了作出某种显著而且意味深长的改变,有的选择坚持下去,照老样子活下去。但都没有区别,因为厌倦会一再袭来。
  其实就好像是酒精、香烟、甚至阅读,一切东西都是成瘾,需要不断加强刺激的,爱情、生活,恐怕亦然、甚至尤然。而对于一些心灵更加难以满足的人而言,有些片段,甚或所有片段,从一开始,就走了下坡路了。


   羚羊是一种象征。一时半会儿想不出一个贴切的词来形容,但其中这篇是最印象深刻的。
   被时间雕琢过的字母,繁衍出另一种故事的开始。年少时念念不忘的爱情,现在只剩下冷汗和内心的一抹柔情,深藏了,不再说起。
   罗马的爱情,明明是爱着,却否认自己的爱,仿佛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是爱着的,仿佛爱着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可是罗马般的爱,她的眼神和话语,让你无所遁形,让你终于找回做自己的感觉。这就是爱情吧,让你发现自我,承认自我,选择自我。
   在驱车途中,停下,在河边看着流淌的水,心中漫过无数的孤独,如同2012的水暴漫过喉咙,你回想过去,from cradle to grave.现实中人群中的宠儿,却无比清晰的知道自己内心的荒凉是周围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孤独。。。从而生-----孤独的池塘。
   萨冈,会让人越来越喜欢,初时是好奇,然后被挑起强烈的兴趣,最后只觉得她真实,她真实地在还原一种心灵状态。
   仿佛我又将自己归于唯心论的言说里了。


  
  对于孤独和寂寞的解释,我一直都执拗地较真。孤独者是自由高贵的,是心灵上离群索居的人,不论肉体是否远离尘世,是否形单影只。因为他们拥有一颗足够丰盈的灵魂。
  孤独,就不会痛苦,寂寞才叫人发狂。
  而萨冈主人公的特质大多数是寂寞,她身处繁华,顾盼有情,还看似漫不经心。她对爱的渴望犹如在黑漆漆的树林里望见远处山丘上跳舞人群手握的火把。光亮映在她眸子里。这些美好依然在目光所能蔓延及的地方。小小的火苗最终燃烧成烈火般的东西,仿佛在心底呼唤着什么。
  杜拉斯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爱是所有理想者的梦想——或是信仰。爱是她终其一生追逐的,也是她最害怕触摸的。
  她会被自己的爱吓跑,让她躲之不及。她清醒地知道已经开始苍老的自己终逃不过时间的捉弄。于是慌忙将欲望和激情封存起来,仿佛只要这样,她就能躲避伤害,删去记忆,继续她按部就班的生活。
  这种追逐与颓然放弃的矛盾带给她洁癖和理想主义的倾向,有些极度地纵情和挥霍,有些隐忍着试图将寂寞习以为常,直至麻木甚至崩溃。但心底残存的欲望和幻想不能瓦解。久而久之,爱之于他们,成了生命之中最失败的坚持。
  
  所有的故事都指向同样的问题,爱与不爱,面对与逃避,接受与拒绝,抑制与爆发。
  她害怕别人的揣测和断定的描述,感觉一词令她焦灼不安,她变得无法忍受。挥去别人脑中杜撰的形象,粉碎那些莫须有的期望。可人们总不能理解,他们的表情看上去笼罩着一层索然的雾,一种疑惑的伤逝,或是不以为意的轻率。她想乞求万分之一的侥幸,同时又灰心断念,两种心情不断搏斗着。
  她是永远摆脱不了这种恐惧的,恐惧淡忘,恐惧厌烦,恐惧失去,恐惧体会被遗弃的悲情。她害怕幸福,害怕爱被冲淡。无所谓极端的浪漫的实际的都无关系,只要爱还在膨胀。但是她清醒地意识到不论爱的过程是如何刻骨或者曲折,终点都是消失。于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就选择出局或是在最美的时刻亲手扼杀。
  其实,当有一天热情退潮,人们咀嚼着将要压下来的不安,他们的幸福崩塌瓦解,他们的激情归于尘土,喷薄的情感止如死水。期望变成奢望,奢望变成失望,失望带来远比伤害深刻的痛苦。
  这一切滋味大抵是与她无关的。
  
  
  我不了解十八岁的萨冈,只勉强算通过此书捕捉了一点她中年时的断面。我不能自作聪明地对她妄加揣测。只是觉得萨冈的忧愁是她与生俱来,是她生命中无法改变的,她任由它们滋长或是消散。她的悲观其实并不是真的厌世悲观,是一种真实的思考,一种摆脱不了的情结。
  它们飘而轻盈,不知从何起,不知止于何处。她用着最无关痛痒的方式,叙述着最无奈深沉的生命本质。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在复习备考的日子里。本以为都是绝望的故事读完应该会内心不爽(我是很容易被人情绪带入的人....),但是很意外的没有,可能因为萨冈那不矫情轻松的语言,生死在她笔尖看似都是那么淡。也可能是源于我现在忙碌充实的生活,让我无暇去顾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就像译后记里面写的一样,萨冈笔下的人物都如此孤独,可是他们又如此清醒,清醒到对生活本身都没有了渴求,对生命也没了眷恋。可能我是个糊涂人,所以我看不了那么清,不能简单的放手,不能追求灵魂深处的声音,然后只能和常人一样过着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还乐在其中。不过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所以我也就心安了。
   原谅我的没有条理= =。初看时很是喜欢王逸安为其写的序的,优雅,这两个字很能表现短篇小说的精髓,我以前没读过萨冈的书,所以对她并不是很了解,读过这本后,加上扉页的简介,觉得大概能感受到作者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怎么说呢,和我绝对不是同一类人,我们似乎是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她泡吧享受青春可谓是生如夏花的时候,我泡在图书馆里,对着摊开正在复习的医学影像学忙里偷闲地看着她的书。但是我们却都是女人,同样富有激情。同样的,对雅致的女人有着无与伦比的欣赏。那样眼神浅淡,永远看着都是懒惰,心不在焉,但是却令人感到如此沉醉迷人。这样的女人可能会成为万人迷,也可能因为不善表达而被男人抛弃,但是她们永远都是那样优雅不动声色,天知道,这有多难!所以这样的女人才迷人,让人无法理解,却又沉醉不已,就像美酒,你永远都想再多喝一杯。有人称之为毒药,可是仍有那么多人为之一掷千金。说实话,我不是这样的女人,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但我真的不是。
   记得后记里说本书原名是以第一篇作品《丝绸般的眼睛》为名的,但是后来改为了最后一篇《孤独的池塘》了。于我来说,要是叫原来的名字,可能更合我的意吧。《孤独的池塘》中的女子并不能给我很多感怀,可能因为现在的我正在一个拼命奋斗的状态,然后告诉自己成功的过程中都是要忍受孤独的,来告诫自己不要和其他人出去疯玩。毕竟我还对未来抱有幻想的年纪,可能十年之后,我就会更钟意这篇了吧,这是后话。在看《丝绸般的眼睛》时候,那男子追逐猎物的过程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我其实也是因为这篇作品才继续一口气读了下去。事后我本以为是什么跌宕起伏的描绘,让我内心如此激荡,读完整本书,再返回去的时候,惊讶的发现我当时仅仅是因为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句子,真是说出来都要怕大家笑话....“看在上帝的份上,莫妮卡,求求你,别跑那么快。”莫妮卡是他狩猎的鹿,也是他的爱妻。突然想到我与暗恋的男孩在一起走的时候,他从来不会等我,总是兀自走在前面,我当时的心情,那种愤怒、无奈、心力憔悴,可能是因为他的感受,我太能体会了。那时我便按下决心,我终将与那个男孩并肩而行,否则,我就一定要走在他的前面,我受不了这样一辈子,看着他的背影。他的背影就像是萨冈笔下让人迷恋的女子,如同那丝绸般的眼睛,但是,她们也终究会有一个归宿,一个结局,无论是好的是坏的,时间总会给人归宿。这终是我的弱点,所以我只能继续拼命下去,不敢享受其他,害怕光阴易逝,害怕我错过了时机,害怕我不能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你。


  关于谈论“孤独”这个命题的小说,我首先想到的是耶茨的《十一种孤独》。耶茨描写的孤独是一种生活常态,一如他自己所言:“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他的笔下都是些普通人,过着平淡无奇的普通生活,主人公们因为对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而与生活产生疏离,引起了孤独失落,缺乏安全感,又因孤独的反作用,与生活日渐疏离,格格不入。他们的生活便在这一正一反的作用力下在他们面前形成不可跨越的鸿沟,促使他们不断走向无以挽回的深渊。
  
  
  
  而对于萨冈,这个享尽中产阶级奢华与放纵的传奇人物来说,弱水三千中,唯有取这一瓢中产阶级在情爱中的孤独最为得心应手。在她的书中,几乎所有的孤独都发生在中产阶级频繁出入,流连忘返的场所。在这些生活奢侈之地,中产阶级们追求快乐与享受,贪图情欲和物质,极尽铺张奢华之能事,然而在热闹喧嚣的流光盛宴之下,掩藏的是深入骨髓的孤独和无尽的虚无。 在这个过程中,青春被无度挥霍,时光不再,朱颜凋敝,只留下孤独的灵魂和一副干枯破碎的身躯。萨冈笔下的许多主人公生活在别处,身处浮华却常常怀念远方澄澈的天空,窗外宁静的田野,或金黄色皮肤女子的颈脖,他们身体和灵魂随时在路上,厌倦了情人的怀抱,便轻易地分手,然后寻找下一个温暖的怀抱。在这个过程中,偷情成了萨刚小说中的常态,在她的笔下,偷情是缓解孤独的一剂偏方,也是孤独的最大病因。萨冈喜欢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在孤独中自生自灭,在她的故事里,主人公们通常选择死亡,或者开始另一段摇摇欲坠的爱情。中产阶级似乎迷恋自杀,在我读过的许多故事中,被生活逼入绝境的中产阶级们总是选择以吞枪自杀来为分崩离析的生活画上句号。
  
  
  
  比起萨冈书中体面的生活,卡佛笔下的故事大多是破碎的生活的横截面,所描述的人物常常支离破碎,一无所有,却疯狂地迷恋酒精和香烟,一如卡佛本人。卡佛的孤独常常没有出路,也不容你大方浏览,他的孤独就是房间的一扇忘记关上的窗,留给我们窗缝间不经意的一丝流光,只供我们局外人臆想。
  


  萨冈的这个短篇集实在给人不小的惊喜。不同于长篇中那些冗长的描写,短篇是这样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在有限的篇幅内,释放无穷的张力。十九个小故事,在萨冈冷眼旁观的笔调下,熠熠生辉,闪耀出智慧的火花。不同于十八岁的忧愁,四十岁的萨冈,淡漠的笔调后是一双清明睿智的眼。
  
  《丝绸般的眼睛》——平静,破碎后归于平静
  故事的开头,我以为看到了一对恩爱夫妻(其实他们的确是一对恩爱夫妻,只是在平静的表象下暗自波涛汹涌而已)。然而,丈夫并不了解自己的妻子,但是他知道,自己深爱着她,想要给她最好的一切。他的生活平静无波,但他觉得幸福,因为他的身旁有自己深爱的女人,然而,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他看到了妻子和朋友掌心相扣的手。
  这就是所谓“断裂的时刻”吧!秘而不宣的暧昧在这一刻浮上水面,暴露在空气中。平静被打破,朋友和妻子变成梦魇缠绕着他,他想在狩猎的时刻杀死那个人——他曾经的好友,妻子的情人。他迷路了,离开了人群,独自追逐着自己的猎物,精疲力竭。回忆与想象交织着,在能够轻易杀死羚羊的那一刻,他心软了、放弃了,“也许是因为它绝望而笨拙的努力,也许是因为它单纯的美丽,也许是因为那双睥睨他的眼睛中,那份孤傲和平静。”
  当他失魂落魄地与其他人会合时,妻子的脆弱与恐惧暴露无遗——她担心他会死。而夫妻之间的那一点淡漠终于被冲走,他们找回了自己的心,眼中只有彼此。
  模糊却又对得起读者期待的Happy ending。平静,破碎后又归于平静。
  
  《小情郎》——金钱与爱情
  这是一个老女人与小男人的故事,寂寞的老女人,和比他小二十岁的她包养的年轻男子。
  她用金钱买来情人,却买不回安全感,寂寞的心仍在一天天黯淡着、空虚着。她清清楚楚地向情人们表明他们之间是金钱的关系,始终清醒地看着自己的生活。
  她想送走他,结束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因为不喜欢他了,而是他太好太体贴,让她不安。是的,不安。虽然她富有,可以用金钱掌控情人,可是,她本质上是孤独的、自卑的,深深厌弃自己的年龄与衰老的身心。哪怕他是真的爱她,她也无法接受,只能将他推开。
  只是因为,“不能承受欺骗”。
  
  《躺着的男人》——自私的幸福
  躺着的这个男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在这最后的时刻,他试图与妻子交谈,絮絮叨叨地说着些语无伦次的话,时而平静、时而狂躁。最后的时刻,妻子终于说出了最初的忐忑——她曾是那样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爱情的女人,而他是那样不忠的一个丈夫。
  他们曾有过温柔的开始,最终又温柔地结束。
  幸福来之不易,他满足地死去。
  
  《陌生人》——残忍的真实
  妻子提前回家,却无意中发现丈夫偷情的证据。当着朋友的面,已无路可退,却在最后,发现了更残酷的事实——与丈夫偷情的,其实是一个男人,还是好友的哥哥。
  残忍的真实,含泪的微笑。
  
  《五次分神》——冷漠人生
  约瑟芬·冯·格雷芬博格伯爵夫人,美貌、冷酷,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永远无法进入别人的世界。她活得悠然自得,无所羁绊,甚至能平静地自杀。
  冷漠人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孤魂。
  
  《树绅》——初恋之殇
  斯蒂芬,三十五岁,到了结婚的年龄,听从父母之命准备与未婚妻艾米莉结婚。生活与他只是安排好的一件件事,没有自主。
  他唯一活过的时光,是与佃农女儿菲儿的初恋,甜蜜、热烈,然而终究分离。
  曾在树上刻下的名字让他恐慌,却阴差阳错地让未婚妻开心。
  生活从来都是充满巧合。
  
  《一夜》——生活的模样
  如同西蒙所说,“幸运的是,人生匆匆,我在这里,你在这里。我们共舞。”


  弗朗索瓦茨•萨冈,你是永远的木犀草、温柔、与童年
  
  几天前在书店书架上看到新出版的萨冈的书停顿了好久,终于还是淡然绕开了。这位与我大学时代息息相关的法国女作家,对她最迷恋的时候,我给自己取了她的名字。另外还有一些颇为难忘小细节,比如读《狂乱》,受她叙述方式的影响,我竟然感到手肘下方的桌子正随着我的心境狂躁抖动。还有余中先翻译的《你好,忧愁》——萨冈的处女作——我借阅的还是图书馆收藏的最早版本,在集体大课上翻阅时,有一股腐朽陈旧的酸味从书的纸页指间散发开来。
  
  其实,弗朗索瓦茨•萨冈之于很多读者来说,并不单单只意味着极端、刺激、孤独与疯狂,围绕她的关键词也不仅仅就只是酗酒、飙车、豪赌、麻醉品、混乱的性行为这么简单。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如果好的文学故事是能在中间找到文学源头的话。那么,我想说,这一点,萨冈做到了。至少,对我而言,是萨冈让我认识了小说与司汤达、戏剧与田纳西•威廉斯、存在主义与让•保罗-萨特,还有诗歌与兰波。
  
  好的小说就像一位好朋友,与你意外结识,相互交谈,彼此熟悉,结下深厚情谊,因生活分离,再重新相遇,前前后后会给予你很多体味与感受,即便重遇之后,她不再让你刮目相看,崇拜备至,但你依然熟悉她的气味、她的谈吐、她的表达。我想,这就是我后来又折回书店,买下《孤独的池塘》——这本萨冈的短篇小说集——的原因吧。
  
  无异于她的长篇作品,在萨冈一贯的写作氛围里,永远有一个不变的主体模型:爱情,或者说,疯狂的爱情。她给模型定制不同款式、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服装,搭配各类稀奇古怪的首饰,将爱情呈现出或诡异、或忧伤、或清冷、或孤傲的姿态,我们在这些不同背景不同形态的作品里,读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属于别人的镜子里看到清楚的自己的形象一样。也许你更像西蒙、吕克、罗德或狄克,也许她更像塞西丽、卡修妮、琳达或蜜莉森。
  
  还是简单的说说这本短篇小说本身的内容吧。在这本集子当中,萨冈所描写的,都是生活中某个“断裂的时刻”,面临死亡的时刻就有《躺着的男人》《风雅的死亡》《街角咖啡馆》《穿着帆布鞋的死神》。
  
  《躺着的男人》描写了一个男子在春日下午,濒临死亡时的心境,以及与妻子漫不经心的对话,他自以为人类唯一的美感便是往来纵身一跃的刹那,然而在生命消逝之际,他发现,原来自己真正在乎的还是生命本身。《街角咖啡馆》是一个男人在得知自己身患肺癌的消息后,让他自己感到意外的,是他没有想到任何人,任何去处,他平静地走进一家老式咖啡馆,在那里,他感到了一种久违的舒适感,他闻到了许多生活的味道,他想到自己一生徒劳的追逐,甚至即将就这样荒唐地抵达终点。终于,他领悟了,这一辈子,他是傻瓜也好,是疯子也罢,没有什么可耻,这没什么丢人。于是,他便从容地加速死亡。
  
  讲述分手时刻与改变决定的时刻分别是小说《小情郎》《五次分神》《左眼皮》《罗马分手》。
  
  《五次分神》所描写的内容特别可爱,一位伯爵夫人,在她的人生关键时刻,她都靠一种惊人的能力,通过对无关事物的关注,直接逃避掉了当下的现实。《左眼皮》则写了一位名媛,她坐火车去里昂,想与恋人——在里昂的拍卖师——分手,在出发的途中不幸被困厕所间,密闭空间居然让她想起恋人昔日的种种好来。的确,我们常常会受困于生活的平庸,有时甚至渴望往其相反的方向走一走。恰恰正是某些个特殊时刻,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我们并不留意,却正在拥有的东西,这些时刻的“作用效果”要高于世界上任何一间精神病院。
  
  突然疲倦的时刻包括了《一夜》《七点注射》《意大利的天空》《孤独的池塘》。
  
  《七点注射》的情况生活中也并不少见,通俗一点说就是“受夹板气”。你的周围都是一些久经沙场的老马,而你只是一条迷路的小狗。光与影、道具与手势、行动与想象、坏蛋与朋友一同出现,并在你的周围旋转,你的生活便是明媚与昏暗的杂交。小说中的编剧借以麻醉品来逃离现实,正如我们遇事忍气吞声,这不能说明我们胆小懦弱,只是反抗的代价我们还承受不起。《意大利的天空》是我比较喜欢的短篇,主人公厌倦苏格兰一成不变的生活,假借烈酒的色泽与温暖的口感,怀念意大利的摇曳的麦子、透明的蓝天、古老的农庄、还有农妇的吻,然而他永远不可能成为意大利的一介农夫,他只能躺在苏格兰的沙滩上,喝着白兰地,在摇晃意识的驱使下重返意大利。同名小说《孤独的池塘》所写的,也是波澜不惊的生活忽然失去平衡的瞬间。这瞬间对我们来说也挺熟悉,多数时间我们似乎挺满意我们的生活,只是突然的,就有那么一刻,我们的心被某种东西划破,这种感觉无从解释,但这种缺失却真实存在。
  
  《树绅》读下来我觉得挺残酷的,那句“万劫不复的耳光”让人浮想联翩,如果把这句删去的话倒也能成就一个温情故事。《小狗之夜》温馨中带着黑色幽默,有点马克•吐温的味道,不过吐温先生的《狗的故事》却比这篇伤感多了。《捕鱼》是唯一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不把它看成小说看成随笔来读也没关系。还有《太阳照样落下》,这篇与《捕鱼》一样,很明显,都是用来向海明威致敬用的。
  
  我总觉得,在萨冈的身上有一股浓重的美国嬉皮士味道。对于她来说,小说最大的载体就是疯狂的爱情。其实,疯狂不疯狂,有什么关系呢?只要爱情不消失,文学就不会消失。也许,萨冈写的爱情故事太凌厉,太残酷,它们不分是非黑白,它们信仰与崇拜奇怪的事物,它们对死亡与健康不管不顾。但是,什么是真正的萨冈精神?我想,她代表了独立,抗拒建制,自由,爱,和勇往直前。何止是萨冈,爱情本来不就也应该是这样的吗?


  
  
  如果一个人活到白发苍苍的年纪,世人对其的印象仍旧停留在青春年少的时日,算不算一桩幸事?而一位作家写作近半个世纪,大家提起来,还是其初出茅庐的成名作,估计未必引为快事了。不过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大约并不在乎这些,她的一生似乎与“萨冈式忧愁”捆绑在了一起,尽源于十八岁写的《你好,忧愁》。其创作与生活难分难解,一种莫名的怅惘情绪贯穿其中,或许可以说,她写作的所有书事实上可归为一册,或是每一种书均为她心绪的一枚碎片。而《孤独的池塘》即是萨冈难得的短篇小说创作结集,大概更能让我们看清其忧愁的片段与悄然而至的断裂时刻。
  
  萨冈关注的是都市中男女的情感剖面,那一种情绪的纠结与断裂显然是有产阶级方才具有的标签,因为其内在的闲适性。如短篇《孤独的池塘》,身着“优雅的罗登呢大衣”的女子,开车去和朋友们度周末,途经一个名叫荷兰池塘的所在,忽然想独自走一走,就在黄昏的池塘边,她生出孤独的感觉,幻想自己沉入湖底,“回到摇篮,回到真正的生活”,而随后她又进入了现实之中,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忘记这次莫名的犯痴。我们固然可以说这是有闲者的胡思乱想,但不能否认这种断裂的真切感,因为揆诸人性,确有相当的普泛性。物质生活的餍足,并不能填满精神贫瘠的沟壑;烈火烹油的闹猛,边缘处或许正是凄清的孤独。对此,萨冈似乎在以自身的体会,灌注到笔下的人物情态中。观察他们,我们亦看到了萨冈本人的身影。
  
  声色之娱容易使人麻醉,但另一方面,其距离意识的清醒也仅一纸之隔。《风雅的死亡》中,女主角罗拉在喧闹的环境和人群中,“开始感到厌倦,厌倦这个地方,厌倦她的情人”,她离开酒吧,偶然地和一个小门童去了马场,在崇拜和信任的目光中,她义无反顾地骑上了赛马,“在世界末日般的轰鸣声中,缓缓滑下马鞍,被小魔鬼的蹄子踩中前额。”死亡之为风雅,在于孤独中的清醒,以及清醒之后的无谓与失落。萨冈有一种身处浮华中的敏锐,她能够轻轻地拈出其间微妙的若干枝叶,不须太多的夸张,展示给我们看,剧中人并不是茕茕孑立,与现实全不相干,而是有可能即为我们自己身后的投影。物质的丰裕已不稀罕,灵魂的虚空近在眉睫,欢愉之后的厌倦早已不是陌生的东西,如此,萨冈的忧愁或许不必被讥为无病呻吟、强自说愁了。
  
  读萨冈的小说,有时会想起中国新感觉派的穆时英、刘呐鸥来,他们对都市浮华的记录与刻画有其共通之处。不过,新感觉派对都市符号的引用和拼贴未免喧闹而华丽,且具舶来的异域感,颇有炫示的意味;萨冈就圆润与轻巧极了,本来嘛,她的生活实质与节奏即在都市的韵律之中,不管是欢欣与困境都是她自己的,照直写来就是,率真与曲折存于一体,自有迷人之处。
  
  《陌生人》中,周末与女友回家的蜜莉森无意中发现丈夫的私情,尴尬情境中,对话暗潮涌动;《小情郎》,年过半百的女人忽然意识到自己喜欢上了小白脸,她毅然将之赶走,“然后独自躺倒在空荡荡的大床上,她哭了许久才沉沉睡去,她说自己真是疯了”;《丝绸般的眼睛》,打猎途中,男人发现朋友和自己的妻子关系暧昧,醋意大发,手中的猎枪不知不觉调转了方向……可以说,萨冈时时关注着都市中人的“断裂时刻”,在那一刻,生活的平静与心境的平衡被倏然打破,人与自己或与他人的关系出现逆转,不复旧时模样。这种结构小说的方式,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欧•亨利?精巧确有相似,而萨冈更多了心理描写的铺垫,以及女性的温润笔触,她带给我们的惊愕是有一个情绪的缓冲坡度的,非欧•亨利式的戛然而止、毅然决然。
  
  文学史上,作家的作品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不在少数,但像萨冈这样招牌鲜明的却也少见。她即或在游戏人间,也不能忘情于写作,“写作是一种激情,没有它,生活将是死水一潭”,如此的表白或许会让人惊异,但却是一个崇尚叛逆的女性生活之一面,由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何其作品会成为一种独异的存在了。
  
  


  有时不免这样想:不被《你好,忧愁》感动的青春,是不值得经过的。
  
  非常喜欢佛朗索瓦丝•萨冈,因为她的任性与潇洒,她的写作有法国小说特有的优雅,但那份优雅却没束缚了她的反叛与才华。
  
  她是有脾气、有怨言、有愤怒、有绝望的人,作为读者,你能感受到她的心跳,而不是那种老练得让你无可奈何的现实主义。作为小说家,幼稚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技术,没有性情,那样,就会让阅读变成一个被调戏的过程,你因被动、被愚弄而怒不可遏,却无可奈何。
  
  没想到佛朗索瓦丝•萨冈的短篇小说也写得这样好,这个不厚的集子居然收了19篇,让人几乎以为这是“短经典”系列中,性价比最高的一本。
  
  出版这个集子时,佛朗索瓦丝•萨冈已经40岁了,从少不更事变成了徐娘半老,在技术上有了更多的追求。确实,这些故事讲得都很精彩、细腻、完整,而且还都有点出人意料,这是一种让人不太愉快的巧合。
  
  19个故事中,个人觉得《五次分神》是神品,既讲了故事,又布置了一个很好的现代寓言,它几乎是每个现代人命运的总结,恍惚间,有加缪气。但又不太对,加缪的笔触并没这么冷,这么干脆。
  
  《丝绸般的眼睛》也堪称神品,它的架构有点像《理智之年》,一个男人为背叛所伤害,但他精心策划的报复,最终却被人性的软弱乃至存在的虚无感所打到,他终于不能忍受一只垂死的鹿的丝绸般的眼睛,在放弃猎杀的片刻,他彻底放弃了自我。这个故事,堪称是全书之魂。
  
  剩下的故事,多是男欢女爱、男恨女怨背后赤裸裸的人性博弈,在佛朗索瓦丝•萨冈这里,失望就是杀戮的理由,无奈就是伤害的源头,可以体会出,她在无数次向人生边缘冲击失败后,终于因疲倦而产生了一种刻毒的怨恨。年轻时代谁不希望如佛朗索瓦丝•萨冈呢?然而,即使你是她,也不过如此。
  
  好小说是让人战栗的,佛朗索瓦丝•萨冈不是太深刻,她甚至有点夸张,甚至装模作样,可她有一种诱惑,就在你被这诱惑感动时,她却突然刺出一刀。她不是想伤害你,而是告诉你:生活本来如此。
  
  这些故事带有很深的存在主义痕迹,确实,它们没有米兰•昆德拉那么深刻,然而,它们如此凄厉,如此寒冷,如果你是好的小说读者,那么,你将从中读出一把刀子的孤独。
  


  如果你自许小资青年,又或向往中产生活,若还未读过萨冈的小说,那么请迅速去补课。因为,萨冈是小资与中产生活里的传奇。
  
  萨冈于2004年去世,享年69岁。直至今日,在我们脑海中隐映的还是她青春的影像,好像她从来未曾衰老过,那是她的青春太过炫目,甚至掩盖了她全部的人生。从艺术的角度讲,没人敢否认她的天才,18岁就写出《你好,忧愁》,张爱玲式的出名要趁早。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讲,没人敢效仿她的方式,赛马、赌博、酗酒,乱扯男女关系,公开给萨特写情书,与法国总统密特朗关系暧昧。我们可以鄙视她混乱的生活方式,但不能抹杀她对写作的热爱。她说,写作是一种激情,没有它,生活将是死水一潭。
  
  《孤独的池塘》是萨冈40岁时出版的短篇集,共收录了十九篇小说。进入中年的萨冈无法再如年少无知般地向忧愁问好,不过萨冈的作品风格好像并未因为年龄而改变,这次她问候的是孤独。萨冈一成不变的写作风格是她的优势,也是劣势,这是读者们追捧她的图腾,也是文学界诟病她的借口。
  
  书中的故事发生地点仍是中产阶级频繁出入,流连忘返的场所,狩猎场、鸡尾酒会、高档酒吧咖啡馆、赛马场、森林、古堡、庄园,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我们能想到的奢侈生活之地,书中应有尽有。人物仍然围绕富裕群体,至少得读过伊顿公学,吃穿住行只有丰满富足,没有捉襟见肘,这里有一部分富人,也有一部分依附富人,他们是他们的情人、朋友,或者什么关系也没有。十九个小故事安排的很热闹,生活永远都是在路上,去打猎、去赴约、去捉奸、去骑马、去捕鱼、去回忆、去分手、去吸毒、去死亡、去领养小狗,最后去孤独。
  
  热闹归热闹,喧闹之后的寂静即是孤独。萨冈准确地捕捉到了衣食无忧的男女们内心的空虚,并因此而无度挥霍,并为其付出惨痛的代价。王安忆说,法国人好像都很会写短篇,是不是因为精致的洛可可风气?萨冈的每个短篇都像镶嵌在书中的洛可可装饰,故事华丽精巧、人物纤弱娇媚、文字甜腻温柔、情节纷繁琐细,就像一幅那个时代巴黎小资情调的风情画。
  
  好的短篇需要精巧的结构。萨冈着力于点的描写,每个短篇都设置关键的时刻,通篇都为这个时刻服务,就像多米诺骨牌,费心修筑,寻一个着力点,轻轻触碰,罗马非一日建成,但却可以在瞬间倒塌。就是《丝绸般的眼睛》里,杰罗姆利用打猎的机会,蓄意射杀勾引妻子莫妮卡的好友斯坦尼斯拉,却犹豫不决。结尾莫妮卡扑入他的怀里,就是这个时刻将杰罗姆的仇恨消失殆尽。
  
  其实,萨冈的作品具有美学寓象的荒诞性,举重若轻。我们可以八卦地理解为是向萨特的《墙》致敬。比如《五次分神》,每一次涉及死,约瑟芬都会分神,梵高的麦田、约瑟芬的丝袜、女佣人扇上的羽毛、大夫头顶上歪斜的画以及被手枪压断的手指甲,共计五次,约瑟芬伯爵夫人最终精致地去赴死神的约会。
  
  爱与好,恨也好,小说的糜烂和奢华都逃脱不过小说的基调“孤独”。所以,书中的最后一篇《孤独的池塘》仿佛是萨冈的内心独白,普鲁登斯,一位优雅舒适的女人,从她的衣着就可以看出生活得不错:她穿着一件优雅的罗登呢大衣,大衣正是落叶的色调,颈上围一条真丝方巾,今年三十三岁。脚上一双大方得体的长靴,让走路都变成一种享受。就是这样一个女人,独坐在池塘边,品味孤独的枯木、落叶和生活。
  
  尽管有人说萨冈的作品题材狭窄,有无病呻吟之嫌。可面对她独特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浓烈的小资情调,我们依然可以从她的作品里感受到她的真情实感,少年成名,中年孤寂,我们不禁要问:萨冈,你孤独吗?
  
  


这一篇故事看完时也觉得眼前一亮


高段位安妮宝贝…


最后那两段。。。。噗。。。


白鹿原?呵呵


这里的大部分短篇同样使我失望,毕竟虚空,冷漠,孤独并不能使人赞许。的确有做作的,为写作而写作的嫌疑。
《五次分神》反而给我最深的印象,那个冷幽默甚至使我忍不住笑出来,那个真的太形象了。


英雄所见略同,握爪!


又见这位先生,问好


法国人好像都很会写短篇
长篇需要更多的功力与耐力,法国人撒娇,懒惰。


本来不喜欢这本书 看完你这评忽然对这本书升起一点好感。。。OMG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