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心态
2013-1
人民文学出版社
么书仪
无
《元代文人心态》不强调策划、不刻意编排,虽不成系统而又自成体系。《元代文人心态》作者不分老中青,不问知名度:入选著作长可百万言,短可数万字,举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上有所创获而能成一家之言、并经专家评定认为合格者,即可列入本丛书。我们将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编好这套丛书,把真正的学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希望得到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
探寻心灵的辩证法(代序) 原序 自序 第一章宋辽金元易代之际的社会状况及造成的影响 第二章元代文人思想意识的传统构成及危机 第三章驾驭时代的梦幻和建功立业的急迫 1.动乱年代的选择 2.别有人间行路难——耶律楚材心力交瘁的一生 第四章社会道德和历史责任感的实现 1.“纯文人”从政的悲剧——元好问参政始末 2.“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谢枋得于名节生死之间 第五章用世、弃世与玩世 1.忽必烈初期的社会氛围 2.金莲川谋士们的命运——许衡及窦默和姚枢 3.“先天下之忧”与“全一己之愚”——苏武式的使节郝经 4.维护“本实”的退避——刘因的操守 5.失去了庄严感之后——飘浮在社会下层的吏和书会才人们 第六章寻找新的精神归宿 1.在治国问题上两种文化的冲突 2.于通达中寻求平衡——赵孟颊的从政态度 3.半隐半俗、亦隐亦俗——戴表元新的生活理想 第七章心理的变异 1.失去权威的时代 2.“世纪末”的享乐主义——玉山草堂文人的狂饮 3.奔竞于“仕宦之途”者的悲哀——危素的“失身瓦裂” 4.“补天”无术者的沉落——杨维桢多变的生活道路 后记 参考引用书目
版权页: 这些“规范”产生的最初意义,即它的针对性姑且不论,它的约束作用却使人们逐渐建立起抑制自然本性和冲动的习惯。但在非常时期,儒家的这些规范却又常常显示出它的苍白无力。人的趋利避害、好生恶死、重视功利的本性,往往会违背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等重义轻利的教条,出现多种多样的选择,这就是在动乱时期,在朝代更迭之际,既会出现一批忠臣、孝子、烈士、节妇,也会出现一批降臣、贰臣、隐士、遗民的原因。前者当然都是在大难当头之际,能以身殉“道义”者,他们走完了以“道义”统帅灵魂的一生,成为儒家标榜的道德的典范。而后者中的降臣、贰臣则往往出于对身家性命的考虑、急功近利的企慕,置操守于不顾。至于隐士、遗民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他们既无以身殉道的勇气,有苟全性命的意图,又不想去以义市利,只能采取逃避的、不介入的方式,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维持若有若无的“节操”,因此高蹈远引,脱屣世务,苟延岁月以卒残年。 下面,我将主要对元好问和谢枋得在非常时期进行的艰难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得失进行考察和分析。我选择这两个人进行考察和分析,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一系列的选择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且他们对于所面临的问题的处理,具有代表性。 元好问是金朝旧臣,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谢枋得是宋朝旧臣,于诗文也有相当的修养。元好问入元后做了遗民,谢枋得想做遗民而不可得,走投无路,最终做了亡宋的“烈士”。他们在金、宋灭亡之前,都经历了朝廷中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混乱日子,对朝代更迭、江山易主都有清醒的认识。他们也都曾经力挽狂澜、殚心竭虑,和他们的君主、“家国”一同走到末日。他们都是大智大慧之人,在新的政权建立以后,都具有再仕的条件和可能,但他们都没有走到这一步,各有不同的苦衷……他们不幸生于亡国之邦,仕于动乱之年,又都卷入政治的漩涡中,经历了水火、血肉的考验,都没能避开在生死、名节之间不断地作出抉择。他们都有很沉重的负罪感,总觉得自己本来可以拯救世界,却终于没能做到,时时反思自己对社会和历史应负的责任。分析他们在非常时期的思想、行为、感情意向,可以更好地认识金元、宋元之际文人士大夫内心冲突的异同,社会和历史责任感与远害全身的念头之间的搏斗,以及他们的自谴心理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痛苦。 这里所讲的“纯文人”,或许是一个杜撰的概念,姑且用来指那些具有学者文人的才情,对政治却并无许多了解和能力的儒生。他们在历代知识分子中,占了最大的数量。
《元代文人心态》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无
写元代的书很不错的一本。幺书仪 是专家。